[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89789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设 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H 2O 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01N A(B)常温下,14gN 2 中的氮原子数为 05N A(C) 2L05molL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数为 2NA(D)23gNa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 NA2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K 2SO4、Na 2CO3、HCl(B) Ca(OH)2、KNO 3、CH 3COONa(C) CaCl2、NaCl、CH 4Cl(D)NaHS

2、O 4、NaOH、NaNO 33 下列试剂不会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的是( )。(A)过氧化钠(B)氢硫酸(C)苯酚(D)硫酸亚铁4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氯化钠:2Cl +2H2 Cl2+H2+2OH(B)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Al 2O3+2OH 2AlO 2 +H2O(C)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氮:2OH +2NO2NO 3 3+NO+H2O(D)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CO 32 +2CH3COOH2CH 3COO +CO2+H2O5 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

3、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6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导电; 爆炸; 缓慢氧化; SO 2使品红溶液褪色; 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 工业制 O2; 白磷转化为红磷; 久置浓硝酸变黄; 16O 与 18O 间的相互转化(A)(B) (C) (D)7 分析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 中 Mg 作为负极, 中 Fe 作为负极(B) 中 Mg 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6H2O+6e 6OH +3H2(C) 中 Fe 作为负极,电极反应为 Fe2e Fe 2+(D)中 Cu 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2H+

4、2e H 28 已知 Ksp(BaCO3)=2610 9 ,K sp(BaSO4)=1110 10 ,K sp(CaCO3)=4910 9 ,下列化合物中按水中溶解度由小变大的顺序是( )。(A)BaCO 3 BaSO4 CaCO3(B) BaSO4 CaCO3 BaCO3(C) CaCO3 BaCO3 BaSO4(D)BaSO 4 BaCO3 CaCO39 香豆素是一种天然香料,存在于黑香豆、兰花等植物中,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话不正确的是( )(A)香豆素的分子式为 C9H6O2(B)在一定条件下,香豆素能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C)香豆素可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D)香豆素属于芳香烃

5、10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1 下列属于“ 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是( )。(A)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B)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性质(C)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D)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12 下列选项中,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的是( )。(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B)科学探究(C)化学物质与健康(D)化学物质的多样性13 教学目标设计的首要依据是( )。(A)学生的实际(B)教师的实际(C)社会的实际(D)教学内容的实际1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于以“实验为基础” 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实验

6、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15 化学教师对教学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评价是( )。(A)研究性评价(B)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D)工作性评价16 在课上,教师不仅描述化学事实,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 。(A)讲述法(B)讲解法(C)讲演法(D)谈话法17 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问题。这表明该教师处于专业成长的(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发展阶段18 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之前,教师想

7、了解学生对酸、碱的定义及性质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B)自我评价(C)绝对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1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现代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以下不属于情感的是( )。(A)情绪体验(B)热情(C)道德体验(D)生活态度20 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B)教师讲,学生听(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二、简答题2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

8、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问题:21 对于课程实施活动来说,良好的评价活动的特征有哪些?22 化学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22 素材 1近 30 年的化学教育研究表明,学生乃至成人存在大量的化学错误概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充分建立化学多重表征(即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以及不同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转化。表征障碍造成大量的化学学习困难,从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此外,由于许多化学实验难于用肉眼观察,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或者具有一定危险

9、性,在现实的教学中难以操作,严重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素材 2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学者积极开发计算机模型并广泛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运用。计算机模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体现,与其他物理介质的科学模型相比,在研究宏观、微观、复杂系统及其动态演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量事实证明,计算机模型能有效帮助学生丰富科学概念的表征形式,促进其合理的心智模型的建构、科学概念的理解、思维深度的加工、建模技能的提高。由于计算机模型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对于一些在课堂或者实验室难以完成的实验,具有较好的演示效果很好地促进了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不可否认计算机模

10、型仅仅是对事物、现象的简约表征,通常不能包含事物多方面的信息,对学生全面掌握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素材 3计算机模型至今在美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的科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欠缺,符合我国教学实际的计算机建模工具及模型极其有限。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对科学模型的认识及能力欠缺,对计算机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缺乏认识,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模型操作的教师较少,能够修改或者自主设计计算机模型,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计算机模型教学的教师更少。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23 中学生学习化学存在哪些问题?24 计算机模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有哪些?25 依据材料概括出

11、我国计算机建模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哪些不足。并从教师方面,对计算机模型应用于化学教学提出建议。26 依据材料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计算机模型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三点策略。三、诊断题26 某教师在考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如下: 【试题】已知:NaHCO3+HClNaCl+H 2O+CO2。某种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 N2、HCl、CO,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 NaHCO3 溶液和灼热的 CuO,气体体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再通过 NaOH 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有 CO 和 H

12、Cl,肯定无 N2 B一定有 N2 和 CO,可能有 HCl C一定有 CO 和HCl,可能有 N2 D一定有 N2 和 CO,肯定无 HCl 【考试结果】部分学生错选答案为 A 或 C。 试根据上述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27 本题正确答案为_。28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_。29 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的原因。四、案例分析题29 案例:对于学生探究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不是实验操作,而是怎样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处理 将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分成六个组来做:1、2 两个组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3、4 组做 “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 ”的实验;5、6 组做“硫酸铜溶

13、液和铁片反应” 的实验。过程设计 环节一:分组实验,发现差异环节二:回顾反思,探究原因环节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现场记录 当 1、2、5、6 四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而 3、4 组做的实验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时,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学生甲:我们组发现在方案三中有气体生成了,产生的气体逸到空气中去,使得我们无法测量他们的重量。学生乙:我们通过联系以前的知识得知,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得知原子的种类、数量、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并没有发生变化,既然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也应该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确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

14、生成物的质量。问题:30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31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32 上述案例中,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方面的做法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五、教学设计题3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 “分子与原子” 内容标准是: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 现象。材料二 某版本教材中关于“ 分子运动现象 ”探究实验如下: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 1向盛有约20mL 蒸馏水的烧杯 A 中加入 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

15、杯 A 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 B 加入约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B两个小烧杯(如图)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微小的粒子,对分子运动现象有感性认识。要求:33 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分析教材中“分子运动现象” 的探究实验的优缺点。34 完成“分子运动现象 ”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标准状

16、况下 H2O 为液态,所以标准状况下,224LH 2O 含有的氧原子数不是 01N A;常温下,14gN 2 中的氮原子数为 NA;由于亚硫酸是弱酸,所以2L0 5molL 的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数小于 2NA。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若 HCl 过量,则混合的溶液呈酸性;C 项,呈现中性;D 项若 NaHSO4 的物质的量大于 NaOH 的物质的量,则混合的溶液呈酸性。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过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不会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氢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硫和水,会因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苯酚能被氧气氧化而变质。硫酸亚铁

17、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铁而变质。故本题选 A。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电解的是熔融氯化钠,没有水的参与,所以 A 错;B 项正确;C 项,反应前后均有气体,所以生成的气体不用标 ,C 项错误;D 项,水垢主要成分为 CaCO3,是难溶物,不能写成离子式,D 项错误。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相似相溶原理;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是因为铁锈能与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属于乳化作用;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符合乳化作用的特点;属于乳化作用;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不属于乳化作用。故选 C。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8、金属导电不属于化学变化; 核爆炸属于核反应; 缓慢氧化是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品红褪色,是品红与通入气体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是结合水生成了蓝矾,属于化变化;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属物理变化; 白磷转化为红磷是生成了一种新单质,属于化学变化;浓硝酸久置分解出 NO2,NO 2 又溶解在HNO3 中,使得硝酸变黄,属于化学变化; 16O 与 18O 的相互转化属于核变化。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金属铝和氢氧化钠之间,失电子的是金属铝,为负极,中金属铁在常温下遇浓硝酸钝化,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 错误;B 项

19、, 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金属铝和氢氧化钠之间,失电子的是金属铝,为负极,Mg 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6H2O+6e 6OH +3H2,故 B正确;C 项,金属铁在常温下遇浓硝酸钝化,不能形成原电池,故 C 错误;D 项,铁、铜、氯化钠构成的原电池中。金属铁为负极,金属铜为正极,铁发生的是吸氧腐蚀,正极上是氧气得电子的过程。故 D 错误。故选 B。8 【正确答案】 D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香豆素的结构图可知其分子式为 C9H6O2,由于其含有双键所以在一定条件下,香豆素能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也可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芳香烃通常指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香豆素

20、含有酯基,所以不属于芳香烃。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pH 试纸测 pH 值应该用玻璃棒蘸取测试液到 pH 试纸上,而不能直接浸入溶液中,水与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稀释浓硫酸需要把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并不定搅拌。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C 项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D 项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包括 5 个一级主题,分别为:“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学在其终极意义上是要促进人

21、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最根本的。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作为首要依据。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是一种以“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指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的方法论。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研究性评价主要指教育理论工作者为了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对现行课程与教学情况进行的评价,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讨论,提出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绝对评价文称目标参照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再把该群体中的每一成员的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工作

22、性评价是教师对教学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评价。故本题选 D。16 【正确答案】 C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成长历程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由“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牛等问题”可知教师开始关注学生,故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关注学生阶段。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师在教学之前为了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概念的认知水平,或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程度,常用诊断性评价。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生活态度属于态度,不是情感,选 D。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

23、础的学科,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 A 选项为化学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良好的评价活动应具备下列特征: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价标准应清晰、完备,保证评价的信度与公平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应科学、简捷易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任务真实和公平,能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符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能让教师据此做出正确决策以改进教学。22 【正确答案】 化学教学中,常见

24、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学习活动表现评价和建立学习档案。23 【正确答案】 中学生学习化学存在如下问题:学生不能充分建立化学多重表征(即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以及不同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转化。24 【正确答案】 优点:计算机模型能有效帮助学生丰富科学概念的表征形式,促进其合理的心智模型的建构、科学概念的理解、思维深度的加工、建模技能的提高;计算机模型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对于一些在课堂或者实验室难以完成的实验,具有较好的演示效果。不足:计算机模型仅仅是对事物、现象的简约表征,通常不能包含事物多方面的信息。25 【正确答案】 不足:我国关于计算机模型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符合我国教学

25、实际的计算机建模工具及模型极其有限;教师对科学模型的认识及能力欠缺。建议:开发适应我国教学实际的建模工具及模型,加强计算机模型在科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提高教师对科学模型的理解以及建模的能力;计算机建模与其他教学方式优化组合,提高教学效果。26 【正确答案】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呈现宏微现象,理解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引导反思质疑,理解模型本质。三、诊断题27 【正确答案】 B28 【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通过灼热的 CuO,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存在 CO,生成了 CO2;再通过 NaOH 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说明 CO2 被吸收,最后使木条熄灭的是 N2。根据题干所

26、给方程式,通过。NaHCO 3 溶液,气体体积无变化,无法断定是否含有 HCl。29 【正确答案】 错解原因:学生误认为和 NaOH 反应的 CO2 一定是 NaHCO3 和HCl 产生的,未想到 CO 和 CuO 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的同时,也会产生 CO2,所以并不能根据产生了 CO2,就能确定原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HCl,错选 A;还有同学因为木条熄灭认为是存在 CO2,未考虑前面在 NaOH 中已经把 CO2 全部都吸收了,所以使木条熄灭的是 N2。四、案例分析题30 【正确答案】 案例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有:文字性的资源,如教科书中所使用的文字等;实物性资源。比如学校的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等

27、;活动性资源,如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生的交流等。31 【正确答案】 采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32 【正确答案】 本节课,教师将演示实验转换为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反思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体现的课程理念有: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28、。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 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五、教学设计题33 【正确答案】 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的实验,具有实验现象明显,反应速度较快的优点,对于学生直观感知分子的运动具有很好的实验效果,但是实验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没做任何处理,挥发到空气中易污染环境,并且所需药品量比较多,未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实验量少,回收、重复利用,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 的原则。34 【正确答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的思考,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