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亚氯酸盐(如 NaClO2)可用作漂白剂,在常温下不见光时可保存约一年,但在酸性溶液中,因生成亚氯酸而发生分解:5HClO 2 4ClO2H +Cl -2H 2O,分解时,刚加入硫酸时反应缓慢,随后反应迅速加快,释放出气态的二氧化氯。这主要是因为( )。(A)溶液中的 H+起催化作用(B)酸使亚氯酸的氧化性增强(C)溶液中的 Cl-起催化作用(D)放出的 ClO2 使反应的生成物浓度降低2 质量分数为 a 的某物质的溶液 mg 与质量分数为 b 的该物质的溶液 n g 混合后,蒸发掉 P g 水,得到的
2、溶液每毫升质量为 q g,物质的量浓度为 c。则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B)(C)(D)3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 二氯甲烷的分子数约为 NA 个(B)盛有 SO2 的密闭容器中含有 NA 个氧原子,则 SO2 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C) 176 g 丙烷中所含的极性共价键为 4NA 个(D)电解精炼铜时,若阴极得到电子数为 2NA 个,则阳极质量减少 64 g4 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幕布的着火点升高幕布的质量增加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A)(
3、B) (C) (D)5 一瓶密封保存的 KNO3 饱和溶液,当温度改变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管升温还是降温,溶液成分都保持不变(B)温度升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C)温度降低,仍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温度升高,则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6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是生产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B)水玻璃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C)盐析可提纯蛋白质并保持其生理活性(D)石油分馏可获得乙烯、丙烯和丁二烯7 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用排空气法收集 H2 时,气体从装置 b 端通入(B)若用排水法
4、收集 O2 时,装置内应盛满水后,正放时,气体从 b 端通入(C)若用来干燥 CO2 时,装置内应盛有约半瓶浓硫酸,气体从 a 端通入(D)医院给病人输 O2 时,装置内盛约半瓶蒸馏水,O 2 从 b 端通入,用来观察 O2的输出速率8 下列属性不属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是( )。(A)探究性(B)实践性(C)随意性(D)过程性9 检查和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是( )。(A)课堂教学的效果(B)学生学习的效果(C)教师的备课态度(D)课程标准10 某教师不顾学校条件,擅自决定使用电化教学,这违反了电化教学的( )。(A)动机原则(B)目的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效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
5、则11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不包含下列哪一项( )。(A)指导作用(B)激励作用(C)限制作用(D)评价教学的作用12 在化学标准化考试中,一般要求试题的区分度在( )。(A)03 以上(B) 02 以上(C) 04 以上(D)05 以上13 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既可以与 Br2 的 CCl4 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 Br2 发生取代反应(B) 1 mol 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 3 mol NaOH 反应(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D)既可以与:FeCl 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 Na HCO3 溶液反应放出 CO2气
6、体14 某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量相近,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1520,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 6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它是副族元素(B)它是第六周期元素(C)它的原子核内有 63 个质子(D)它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内有 89 个中子15 把三氯化铁溶液蒸干并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产物是( )。(A)FeCl 3(B) Fe(OH)3(C) Fe3O4(D)Fe 2O316 如图是某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A)里料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B)涤纶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涤纶属于天然纤维(D)可通过灼烧来区别涤纶和羊毛17 电子计算机所用纽扣电池的两极
7、材料为锌和氧化银,电解质溶液为 KOH 溶液,其电极反应是:Zn2OH -2e - ZnOH 2O;Ag 2OH 2O2e - 2Ag2OH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锌为正极,Ag 2O 为负极(B)锌为负极,Ag 2O 为正极(C)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区溶液 pH 增大(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区溶液 pH 减小18 下列课程模块侧重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的是 ( )。(A)实验化学(B)化学与生活(C)有机化学基础(D)化学反应原理19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共有( )个层次。(A)3(B) 4(C) 5(D)620 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A)设计教学目标(
8、B)设计教学媒体(C)设计教学策略(D)设计教学模式二、简答题21 以燃烧的条件一课为例,分别制订此段内容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并讨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22 做实验就是探究,探究就是做实验吗?三、诊断题22 某教师在一次阶段测验中,设计了如下试题考查学生。 【例题】在 pH1 的含有 Mg2+、Fe 2+、Al 3+三种阳离子的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阴离子有( )。 Cl - NO3- SO42- S2- A B C D 其中有 457的学生按下述思路选择了 A。 【解题思路】镁、亚铁、铝的氯化物、硝酸盐和硫酸盐均为可溶性盐,可以共存,而 S2-与 Mg2+、Fe 2+、Al 3+则发
9、生水解或双水解反应,故不能共存,所以该题选 A。 试根据上述解题过程及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23 该题目的正确答案是_,解题思路是_。24 试分析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的原因。四、案例分析题24 材料: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源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提供支架和支持以帮助学生主动发展,这些支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内化新的知识。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 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
10、需要的,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的教学方法。问题:25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看,包括哪些类型?选取其中一种类型,举例做简要介绍。26 简述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27 “物质的量 ”是高中化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以后的很多计算。请选取一种支架类型为学生建立一个支架,以帮助学习“物质的量” 这一概念。五、教学设计题2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材料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 内容标准” :
11、“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材料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 2(人教版)的目录。材料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 2(人教版)“乙醇” 的原文。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 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29 写出本课的化学三维教学目标。30 分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31 设计针对本内容的教学流程。32 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制订一个教学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不正确,反应开始就加入了酸, H+浓度最大,
12、但开始时反应缓慢;B 项不正确,亚氯酸分解时既被氧化,又被还原,开始就有酸存在;C 项正确,分析各因素,只有 Cl-可能起催化作用;D 项不正确,放出的 ClO2 不影响反应速率。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首先求蒸发掉 pg 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据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物质的量浓度 得:溶质的摩尔质量 ,故答案 C 正确。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微粒数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等的关系。二氯甲烷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224 L 不一定为 1 mol,A 项错误;1 mol SO 2 中含有氧原子 2 mol,故含有 NA 个氧原子的 SO2 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
13、,B 项正确;176 g 丙烷的物质的量为 04 mol,1 mol 丙烷中含有极性键 8 mol,故 04 mol 中含有极性键 32 mol,为 32N A 个,C 项错误;精炼铜时,阳极为粗铜,当转移 2 mol 电子时,阳极消耗的质量不一定为 64 g,D 项错误。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能降低火焰温度,并且分解产物氯化氢和氨气能隔绝空气,均破坏了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故能使幕布不易着火。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KNO 3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时, KNO3 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但由于其溶质与溶液质量均未改变,其溶质
14、质量分数不变;当温度降低时,溶质溶解度降低,有部分溶质析出,但依旧是饱和溶液,而由于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分馏时不会得到烯烃和二烯烃。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选项 H2 密度较小,收集时应该从 a 端通入;B 选项用排水法收集O2 时,装置内应盛满水后,气体从口端通入,将水从 b 端排出;C 选项用来干燥CO2 时,装置内应盛有约半瓶浓硫酸,气体应该从 b 端通入;D 项正确。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包括: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并不等于随意。故
15、选 C。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课程标准是检查和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故选 D。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不顾学校条件违反了经济性原则,即违反了电化教学的效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故选 D。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包括激励作用、选择作用、指导作用及评价教学的作用,没有限制作用,故选 C。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区分度一般在11 之间,值越大区分度越好。试题的区分度在04 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3039 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02029 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 9 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故选 A
16、。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图示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甲基等基团,故与 Br2 既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又可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A 项正确;酚羟基消耗 1 mol NaOH,两个酯基消耗 2 molNaOH,B 项正确;碳碳双键及苯环都可以和氢气加成,碳碳双键可以使 KMnO4(H+)溶液褪色, C 项正确;该有机物中不存在羧基,且酚羟基酸性小于碳酸,故不能与 NaHCO3 反应。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63,则其核内有 63 个质子,在第六周期B 族,是副族元素,故 A、B、C 均正确。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FeCl 3 水解的化学方程
17、式为 FeCl33H 2O Fe(OH)33HCl,加热时会加快 HCl 的挥发,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最后得到 Fe(OH)3,灼烧后生成Fe2O3。故答案为 D。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涤纶属于合成纤维;里料是由涤纶一种材料制成的;羊毛灼烧后有羽毛烧焦味。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原电池和 pH 的概念。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极为负极,所以锌为负极,Ag 2O 为正极。B 是正确答案。因为 Zn2OH -2e -ZnOH 2O,负极区域溶液中OH -不断减少,故 pH 减小,C 错误。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八个课程模块
18、中,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侧重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故选 B。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 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故选 A。20 【正确答案】 D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化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评价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
19、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建立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2)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所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观察并记住白磷和红磷的颜色、状态、保存方式等;能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学会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观察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会运用单因素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实验的验证兴趣和探究兴趣;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该段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实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实验教学目标的上位目标,它规定着化学实验所
20、应该达到的目标;而实验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更具体的体现,将化学事实性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领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22 【正确答案】 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实验的一种类型,所以做实验不一定就是探究。同样探究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文献法、讨论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反思法等,做探究性实验是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题干中题目的正确答案是 D。正确解题思路是: pH1 的溶液,即强酸性溶液,溶液中含有较多的 H+,所以不能存在 NO3-,因为 H+、Fe 2
21、+、NO 3-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 S2-和 H+则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也不能存在。24 【正确答案】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迁移能力不够,没有理解题目中所给出的隐含条件(pH1 的酸性溶液中 NO3*具有氧化性 );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漏掉了关键信息。四、案例分析题25 【正确答案】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 范例支架:范例即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 ,往往涵盖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以往多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主线来学习。但在
22、实际教学中常遇到物质的结构不明确,使学生后继的学习无法理解或进行下去。教师可以搭建另一个以物质的分类与元素化合价为主线的学习阶梯,使学生的学习活泼、轻松。比如对 SO2 学习,根据物质的分类,SO 2 属于酸性氧化物,应与学习过的 CO2 有相似之处,能分别与碱、碱性氧化物、某些盐反应;根据 S 元素化合价, SO2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既能与某些氧化剂反应,又能与某些还原剂反应;同时注意每种物质可能有的特性,如 SO2 的漂白性。利用此范例,学生要学习其他物质就能作相应的模仿,有了思考的方向,学起来就轻松多了。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26
23、【正确答案】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这是教学的开始环节,教师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围绕当前的教学主题,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提供给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的工具。进入情境:先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教师通过演示、启发、引导或揭示解决问题的原型等方式,逐步吸引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着手让学生自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独立探索:教师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让学生自己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协作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高度重视小组协商、讨论的重要性。建构主义
24、认为在共同组建的学习小群体中,学习成员共同面对教学问题,批判地考查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能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这是一个完整教学的阶段性总结环节,主要由教师对个人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另外也要完成学习小组对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教学能力;对小组协作教学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27 【正确答案】 对题干提供内容,设计“问题支架” 如下: 问题一:10 kg 大米有多少粒? 问题二: 36 g 水中含有多少个 H2O 分子?(随后引出物质的量的
25、概念) 问题三:究竟多少才是 1 mol 呢? 问题四: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多少 ?其近似值是多少? 问题五:摩尔这个单位是否适用于宏观物体?为什么? 这是逐层深入的一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一个台阶走向另一个台阶,最终得出物质的量的相关结论。五、教学设计题28 【正确答案】 教学内容分析:初中化学课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介绍其性质、存在和用途。而本节课主要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介绍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组成) 结构一性质一用途” 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
26、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如果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会大有帮助。在本单元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
27、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还是零乱而不系统的。2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法中,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潜能,发展自身的个性和特长。在学习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培养分析、推理、类比、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并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30 【正确答案】 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重点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由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钠反应、催化氧化、燃烧)。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在有机化学反应中,重点学习官能团的性质及断键的方式,本节课的难点是乙醇分子在反应中的断键方式。31 【正确答案】 教学流程:32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