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设 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 mol Cl 2 与足量 NaOH 稀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B)标准状况下,224 L 正戊烷含电子数为 NA(C)常温常压下,8 g O 3 所含电子数为 4NA(D)05 L 02 molL -1FeCl3 溶液中,含 Fe3+数目为 01N A2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浓盐酸中加入铁屑:2Fe+6H +=2Fe3+3H2(B)用 CH3COOH 溶解 CaCO3:CaCO 3+2H+=Ca2+
2、H2O+CO2(C) FeCl3 溶液中加入 Mg(OH)2:3Mg(OH) 2+2Fe3+=2Fe(OH)3+3Mg2+(D)Cu 溶于稀硝酸:Cu+2H +NO3-=Cu2+NO2+H2O3 Cu2O 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设计,制取 Cu2O 的电解池示意图如下图所示,电解总反应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附近溶液 pH 升高(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C)溶液中阴离子移向石墨电极(D)铜电极连接电池的负极4 现有 CuO 和 Fe2O3 的混合物 24 g,向其中加入 200 mL 4 mol.L-1HCl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若将相同质量的该混合物用足量 H2
3、 还原,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 ( )。(A)18 g(B) 148 g(C) 176 g(D)12 g5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 ”都属于 “两性电解质”的是( )。(A)HCO 3-、H 2O、HPO 42-(B) HF、F -、HSO 4-(C) HCO3-、CO 22-、HS -(D)OH -、H 2PO4-、NH 4+6 断肠草含有多种毒素,其中两种毒素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I 和互为同系物(B) I 和互为同分异构体(C) I 和均能在加热条件下与 NaOH 溶液反应(D)I 和各 1 m01 分别完全燃烧,I 的耗氧量比少7 某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4、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式 C8H8O4(B) 1 mol 该物质最多消耗 2 mol NaOH(C)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 5 个峰(D)能与 Br2 发生化学反应8 依据下列说法判断相应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不合理的是( )。(A)卤素单质 Cl2、Br 2、I 2 与 H2 化合的难易程度(B) Fe 能与 CuSO4 溶液发生置换反应(C)碱金属单质 K、Na、Li 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D)HClO 3、H 2SO4、H 3PO4 的酸性强弱9 短周期元素 R、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R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 2 倍,X 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
5、色,W 元素和 Z 元素同主族,且 Z 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W 的 2 倍, Y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 与 X 形成的两种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 1:2(B) Y 的氰化物属于良性氰化物(C)氢化物的稳定性:WZ(D)R 的某种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10 下列反应中符合下述两个图象的是( )。(A)H 2(g)+I2(g) 2HI(g);H0(B) 2SO3(g) 2SO2(g)+O2(g);H0(C) 2NO(g)+2CO(g) 2CO2(g)+N2(g);H0(D)H 2(g)+CO(g) C(s)+H2O(g);H011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
6、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以下不属于高中化学选修的是( ) 。(A)化学与生活(B)物质结构基础(C)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D)有机化学基础12 下列有关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不正确的是( )。(A)化学教科书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B)化学教科书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C)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重点知识的练习题目(D)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13 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作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B)实验法(C)行动研究法(D)
7、文献检索发14 下列关于“ 硫酸” 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是( )。(A)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实验的手段,学会硫酸的强氧化性(B)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硫酸的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性质(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浓硫酸与稀硫酸的对比,学习 “量变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15 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疲劳,无精打采的现象,老师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应当是( ) 。(A)对个别学生典型进行批评警示(B)让全体学生休息一会在进行授课(C)积极变换学习活动方式(D)设
8、计精炼的习题让学生上台演练16 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识别(B)认同(C)发展(D)模仿17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和( )。(A)演示法(B)练习法(C)启发法(D)讲授法18 王老师在“ 物质的分类 ”一节课中,首先让学生对自己之前所学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自己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对问题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疑问所在。最后通过树状图的形式,将所学知识点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将课堂开始的分类进行更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设置中,体现了以下哪个过程?(
9、)(A)发现问题一理解问题一新课学习一解决问题(B)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新课学习一解决问题(C)发现问题一新课学习一理解问题一解决问题(D)研究问题一发现问题一新课学习一解决问题19 “看到 CuSO4 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适用于( )。(A)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B)探查学生的已有认识(C)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D)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20 化学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下列关于它的基本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符合客观规律(B)符合化学学科特点(C)遵守语言逻辑规律(D)适应教育教学要求二、简答题21 王老师在进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2】(必修)“化学键” 一
10、节教学时,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示了“钠与氯气反应” 的实验及氯化钠离子键的微观形成过程。根据以上教学内容,简述你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的观点。22 下面是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方案。 (1)实验用品:试管、2的 AgNO3 溶液、2的稀氨水、乙醛、玻璃棒、玻璃杯、酒精灯、铁架台和石棉网 (2)实验步骤及现象 首先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 1 mL 2的 AgNO3 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 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 3 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一所示)。 再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在试管里同样加入 1 mL 2的 AgNO3 溶液,然后边振
11、荡试管边逐滴滴入 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 3 滴乙醛,振荡后向试管内插入一根玻璃棒,再把插有玻璃棒的试管一起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二所示)。根据以上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当试管在热水浴中温热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在图一实验中,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在图二实验中,除了在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外,在玻璃棒外壁也产生了银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2)与教材上的实验相比,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哪些?三、诊断题23 某老师在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试题】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由钛原子
12、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绕分子,顶角和面心的原子是钛原子,核中心和体心的是碳原子,则化学式为( )。 ATiC B Ti 5C6 CTi 13C14 DTi 14C13(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2)学生大多数选择答案 A,多数是由于思维障碍所致,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 (3)提出解决学生思维障碍对应的教学策略。四、案例分析题24 案例: 材料一化学知识是描绘化学的客观图景,化学事实、规律和理论等是描绘的结果,是人类通过化学研究得到的共同知识。化学认识是认识主体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化学知识描述客观世界,解决的是什么;化学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解决的是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化学知识是
13、偏向静止的,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展变化;化学认识是偏向动态的,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学习行为的开展而发生改变。化学知识是偏向客观的,是公认的;化学认识是偏向主观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材料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师】两支烧杯中分别盛装同浓度(01 moL/L)的盐酸和醋酸,你认为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 【师】(演示:分别测定盐酸和醋酸的 pH)盐酸的 pH为 1,醋酸的 pH 为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盐酸和醋酸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 【生】盐酸全部电离为 H+和 Cl-,醋酸部分电离,除了有 H+、CH 3COO-之外,还有CH3COOH。 【师】醋酸部分电
14、离,电离程度如何? 【生】电离程度很微弱,因为pH=3,说明溶液中 c(H+)=0001 molL,大约只有 1电离。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学生转变认识、凝聚思维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化学教师应如何设置认知冲突? (2)材料二中,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学生的认识? (3) 试以中学化学某一知识为例,写出认识该知识的基本思路。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 2(必修)的
15、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 2“乙酸” 的部分内容: 二、乙酸 乙酸俗称醋酸,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普通食醋中含有 35乙酸,乙酸是烃的重要含氧衍生物。分子式为 C2H4O2,结构简式为 CH3COOH,乙酸的官能团为,叫作羧基。 乙酸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1179,熔点 166 ,当温度低于熔点时,乙酸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称冰醋酸,
16、乙酸易溶于水。 1乙酸的酸性 我们已经知道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但它的酸性强弱如何呢? 科学探究 1家庭中经常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 CaCO3)的暖瓶或水壶,以清除水垢。这是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 通过这个事实你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 2设计一个实验,比较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验证你上面所得的结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过程中生成了一种有香味的酯。我们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制备酯 实验 34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 3 mL 乙酸,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 2 mL 浓硫酸和 2 mL 乙酸:按照图 3 一 16 连接好装置
17、,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汽经导管通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如图316 所示),观察现象。 可以看到,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以闻到香味。这种有香味的液体叫乙酸乙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乙酸乙酯是酯类物质中的一种。这种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反应物不能完全变成生成物;为了提高反应速率,一般要加入浓硫酸做催化剂,并加热。 酯化反应的产物是酯,一般由有机酸和醇脱水而成。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现在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的香料,也可以用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针对以
18、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该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2)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 试说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设计教学过程。 (5)在乙醇和乙酸的反应中,浓 H2SO4 是_和_。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1 mol 氯气完全反应转移 1 mol 电子,故 A 项错误;标准状况下,正戊烷不是气态,故不能适用气体摩尔体积,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 FeCl3 是强酸弱碱盐,会发生水解,05 L 02 mol.L -
19、1FeCl3 溶液中含 Fe3+数目小于 01N A,故 D 错误。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浓盐酸中加入铁屑:Fe+2H +=Fe2+H2,A 项错误。CH 3COOH 是弱电解质,用 CH3COOH 溶解 CaCO3:CaCO 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 ,B 项错误。 Fe(OH)3 比 Mg(OH)2 溶解度更小,Fe(OH) 3 更容易生成,C 项正确。D 项,Cu 溶于稀硝酸:3Cu+8H +2NO3-=3Cu2+2NO+4H2O,D 项错误。故本题选 C。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电解总反应可知,Cu 参加了反应,所以 Cu
20、接电源的正极作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溶液中阴离子移向铜电极,电解质溶液为强碱性溶液,故阴极反应为 2H2O+2e-=2OH-+H2,故石墨电极附近溶液 pH 升高,故选 A。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设混合物中 CuO 和 Fe2O3 的质量分别为 xg 和 y g。若将相同质量的该混合物用足量H2 还原,则得到的是单质铜和单质铁。故可计算通过原氧化物中铜元素和铁元素的含量进行计算,经计算铜的质量为 =64 g,铁的质量为 =112 g,故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 64+112=176 g。故选 C。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
21、为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碱。A 项全部属于“两性电解质 ”,B 项中 F-不属于两性电解质,C 项中 CO32-不属于两性电解质;D 项中 NH4+不属于两性电解质:故选A。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 “一 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I 和两种物质相差一个一 OCH2,不是同系物,A 项错误。B项,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I 和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B 项错误。C 项,I 和两种物质中均含有酯基,能与 NaOH 反应,C 项正确。D 项。I 和各 1mol 分别完全燃烧时,I 的耗氧量比多,D 项错
22、误。故本题选 C。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该化合物的结构判断其分子式为 C8H8O4,含 1 个酚羟基和 1 个羧基,故最多消耗 2 mol NaOH,含酚羟基故能与 Br2 发生化学反应,核磁共振氢谱应显示 6 个峰,故 C 错误;故选 C。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与 H2 化合越容易,A 正确;一种金属与另一重金属的可溶性盐溶液混合,根据其是否发生置换反应,可判断二者金属性强弱;B 项正确;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C 项正确;根据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可判断相应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HClO3 不是 C
23、l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故 D 项不合理。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题意可知 R 为碳,W 为氧,X 为钠,Y 为铝,Z 为硫。A 项,W与 X 形成的两种化合物分别为 Na2O、Na 2O2,其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1:2,正确;B 项,氰化铝属于良性氰化物,正确;C 项,W 的氢化物为H2O,Z 的氢化物为 H2S,稳定性 H2OH 2S,正确; D 项,硫、氮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错误;故选 D。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图象 1 可知,温度越高,生成物浓度越高,故符合图象 1 的反应应为吸热反应;由图象 2 可知,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
24、正反应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故符合下述两个图象的是 B,故选 B。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属于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中的一个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属于必修 2 的主题。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其中一条是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化学教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所谓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及测试等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并提出具体教学建议的实践活动。教育
25、实验法就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作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教师为研究自己的工作而综合运用的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其实质是教师进行的一种反思性实践性研究。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C 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B 项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生出现疲劳、无精打采的现象时,积极变换学习活动方式和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是恰当的处理方式。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识别”
26、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认同”“发展”属于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模仿”属于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故本题选 B。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该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新课的讲授,最后由学生自己纠正问题的教学程序。最终达到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看到 CuSO4 溶液,你想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是为了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20 【正确答案】 A。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示了“钠与氯气反应” 的实验及氯
27、化钠离子键的微观形成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变抽象为具象,直观地将微观过程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设置,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是模拟实验无法完全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以此取代化学实验。而且微观图景跟宏观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因此观看完这样一个视频之后需要配有教师的讲解,并且需要注意在用计算机模拟微观图景时要避免科学性的错误。总之,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需要注意教学的引导性、启发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22 【正确答案】 (1)乙醛与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H3CHO+2A
28、g(NH3)2OH CH3COONH4+3NH3+2Ag+H2O,生成的单质银附着在试管壁和玻璃棒上形成银镜。 (2)由于本对照实验现象明显,对照效果好,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后,都能很顺利地获得这一实验结论,轻松解释了“单质银为什么只在试管内壁上产生,而不在试管内部的溶液中产生”。这与通过使用浓硝酸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检验的方法相比,说理更加透彻,还节约了实验药品,排除了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1)D 。(2)本题给出的是一个正六面体结构,很多同学误以为是晶体的晶胞结构。然后利用了“均摊法 ”来计算化学式这样计算出的结果是 Ti 和 C 的个数比为 1:1。所以给出
29、A 答案。学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给出的条件 “一种由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绕分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分子的全部结构。并不是晶体结构,所以我们直接数这个正六面体上 Ti 和 C 的个数(Ti 为 14 个,C 为 13 个)即可,所以答案是 D。(3)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应用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利用题目的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餍理教师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抓住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四、案例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1)教师设置认知冲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利用化学实验,制造认知冲突; 利用图表等数据信息,制造认知冲突; 利用 S
30、TS 素材,制造认知冲突; 利用化学史,制造认知冲突。 (2)材料二中,教师以实验事实为证据素材,促使学生从溶液中的微粒的角度认识弱电解质。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认识方式。(3)学生在学习钠、铝、铁、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具体化学性质(或反应)的同时,应形成认识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基本角度,即从物质所属类别及其通性和氧化性、还原性的角度认识物质性质。其基本思路如下:五、教学设计题25 【正确答案】 (1)该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
31、又是学好酯(油脂) 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 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 能够初步熟悉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的有关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引导学生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能够通过乙酸用途等的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
32、3)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 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 (4)教学过程 导入一设疑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乙醇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的性质,知道它是酒的主要成分那你又是否知道:为什么酒的年份越长味道就越香? 厨师烧鱼时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鲜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 新课讲授 I展示无水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和气昧)。 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带领学生通过几个小实验研究一下乙酸的化学性质。 师根据初中已学知识,大家说说乙酸有什么性质? 生 弱酸性。 师
33、根据下列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药品:镁条、NaOH 溶液、Na 2CO3 粉末、乙酸溶液、酚酞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一乙酸与镁的反应 实验二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写反应的方程式引导学生得出乙酸具有酸性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的结论。 教师再次提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学生提出 NaOH,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归纳通过前面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活泼金属、碱、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硫酸、盐酸等的酸性弱,但比碳酸的酸性强。 观看“除去水垢”漫画,说出其中的道理。 观看漫画“ 喝醋解酒 ”,引出酯化反应的实验,并做演示实验。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提问与讲解、小组讨论、动画演示等方式对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现象及原因、注意事项呈现在课堂上。 教师讲解乙酸的用途。 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拓展知识点。 小结 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 (5)催化剂;吸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