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897945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铯一 137: 137Cs(B)硫化氢的电子式(C)二氧化碳分子的比例模型(D)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2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2-(B)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C)将 1 一溴丙烷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冷却后加硝酸银溶液,可检验溴元素(D)常温下,向饱和 Na2CO3 溶液中加少量 BaSO4 粉末,过滤,

2、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常温下 Ksp(BaCO3)K sp(BaSO4)。3 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Fe 3O4+8H+NO3-=3Fe3+NO+4H2O(B) Ca(HCO3)2 溶液中加入少量 NaOH 溶液:Ca 2+2HCO3-+2OH-=CaCO3+CO32-+H2O(C)明矾溶液中加入 Ba(OH)2 溶液至生成的沉淀物物质的量最多: Al3+2SO42-+2Ba2+4OH-=AlO2-+2BaSO4+2H2O(D)向含有 04 mol FeBr 2 的溶液中通入 03 mol Cl 2 充分反应:4Fe 2+2B

3、r-+3Cl2=4Fe3+6Cl-+Br24 用 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L 1 molL -1 的醋酸溶液中离子总数为 2NA(B) 005 mol 碳酸钠晶体中含离子总数大于 015N A(C) 04 mol NaCl 晶体中含有右图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数目为 01N A(D)标准状况下,224 L CH 3Cl 和 CHCl3 的混合物所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NA5 “人文青奥”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坚决反对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某种兴奋剂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 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共平面(B)滴入酸性 KMnO4 溶液,

4、观察紫色褪去,能证明结构中存有碳碳双键(C) 1 mol 该物质分别于浓溴水和 H2 反应最多消耗 Br2 和 H2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4 mol、7 mol(D)遇 FeCl3 溶液呈紫色,因为该物质与苯酚属于同系物6 下列离子组中。在室温下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共存,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共存的是( ) 。(A)NH 4+、 Cu2+、Cl -、NO 3-(B) K+、Na +、SO 32-、S 2-(C) K+、Na +、AlO 2-、SO 42-(D)Ba 2+、 Fe2+、NO 3-、 Br-7 对于以下烷烃,最容易由相应的环烷烃加氢开环生成的是( )。(A)CH 3CH2CH3(B)

5、CH3(CH2)2CH3(C) CH3(CH2)3CH3(D)CH 3(CH2)4CH38 某实验员进行下列的滴定操作,其中滴定突跃范围一定在偏碱性区的是( )。(A)强酸滴定一元弱碱(B)强碱滴定多元酸(C)强碱滴定一元弱酸(D)弱酸滴定弱碱9 在含有 Fe3+、Fe 2+、Al 3+、NH 4+的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Na2O2 固体,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离子数目没有变化的是( )。(A)Fe 3+(B) Fe2+(C) Al3+(D)NH 4+10 将钠、镁、铝各 03 mol 分别放入 100 mL 1 molL -1 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6、) 。(A)1:2:3(B) 6:3:2(C) 3:1:1(D)1:1:111 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A)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B)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C)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D)改变化学课程的结构12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不包括( )。(A)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B)化学课程的课时总数(C)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D)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13 对化学教学实施进行反思时,不属于对化学教学资源内容进行反思的是( )。(A)教学资源所选用的内容是否合理(B)课件演示的时机是否得当(C)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深入(D)课件中所呈现的图片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

7、的学习动机14 纸笔测验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不宜放在( ) 。(A)对化学用语的识别能力(B)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C)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D)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15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 )学分。(A)2(B) 1(C) 05(D)1516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 1(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化学反应原理17 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讨论和调查研究等

8、课题,设置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 ) 。(A)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B)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C)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D)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18 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19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

9、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以下( )。(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20 化学课程与教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材和课本是一回事情(B)一个课程标准只允许编制一套教材(C)高中学生至少修 6 学分的化学课程(D)课程是教材的具体化二、简答题21 阅读下列素材

10、,回答有关问题:素材 1公元前 5 世纪,安培多克勒提出四原质说,认为世界皆由水、火、气、土 4 种原质构成。公元前 4 世纪,四原质说为亚里士多德所发展,他在四原质的基础上提出四原性:冷、热、干、湿。冷与干则是土,冷与湿则是水,热与干则是火,热与湿则是气。由于四元论具有感官表象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论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统治了人们长达 2000 多年。素材 21784 年左右,卡文迪许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占,氧气占。此外。他还确定了水的成分,从而肯定了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元素,水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1789 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论中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操作定义:用现有的化学分析

11、手段都无法分解的物质,可姑且称为“元素” 。按照这样的定义。化学家们渐渐意识到早在人们学会利用火进行化学分析时就已经能分解出 11 种单质:铜、铁、金、锡、银1800 年,戴维对伏打电堆做了改进,发现很多在火的作用下不分解的物质却经不起电的作用。18071808 年,戴维用电化学方法分解出钠、钾、钡、钙、镁、锶 6 种活泼金属,使分解某些活泼的金属化合物得以实现。1814 一 1817 年,约瑟夫冯夫琅禾费制造了一个棱镜光谱仪。紧接着,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根据两谱线在光谱中的位置可以得知某种特定金属的存在,利用这种方法,极少量的金属都可以检测到。素材 3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

12、,受到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原子论的核心是: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当时化学的重点工作。道尔顿和贝采里乌斯分别以氢和氧为基准,对原子的质量进行了测量。1869 年,人们已经发现了 63 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假说跟以往假说相比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对当时测得不准确的 9 种元素的原子量做了必要的修正;二是根据原子量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这一科学假设,给周期表预留了 6个空档;三是从当时的原子量测定数据来看,碲比碘重,钴比镍重,门捷列夫根据这两对元素的性质,将它们的位置做了必要的调整。根据

13、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历哪些阶段。(2)从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化学科学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恩格斯说: “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2 下面是某教师讲解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片段: 如下图:在三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23 mL 约 5的双氧水,然后在每支试管中滴加 1 一 2 滴 1 molL 的 FeCl3 溶液后立即套上气球(大小相同)。等三支试管上的气球大小差不多相同时,同时置于三个烧杯中观察现象。问题: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4、?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等三支试管上的气球大小差不多相同时,同时置于三个烧杯中观察现象?(2)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预测实验现象,并简要说说你的判断依据。(3)结合该教案,谈谈化学反应原理的一般教学过程。三、诊断题2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设 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 CH4 与 CO2 的混合物 224 L ,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在标准状况下,N A 个 H2O 分子所占体积为 224 L 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 1 mol H2

15、,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 D常温常压下,28 g 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 10NA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错选为 D。 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_ ,解题思路为_。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四、案例分析题24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MnO2 和浓盐酸制备 Cl2 时,用刚吸收过少量 SO2 的 NaOH 溶液吸收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尾气。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 Cl-、OH -和 SO42-。该学习小组为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 CO2 的影响),

16、设计如下实验: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 1:只存在 SO32-:假设 2:既不存在 SO32-也不存在 ClO-;假设 3:SO 32-、ClO -都存在。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限选实验试剂:3 mol.L -1 H2SO4、1 mol.L -1 NaOH、001 molL -1 KMnO4、淀粉一 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问题:(1)实验中有一个假设并不合理,它是哪个?简述理由。(2)填写上述实验方案中步骤 2 和步骤 3 的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是什么?(3)试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五、教学设计题25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17、 【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材料二 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 某版化学必修 2 教材“化学键” 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一、离子键 【实验 12】 取一块绿豆粒大

18、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 110),观察现象。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要求:(1)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 1 和问题 2。(2) 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氯化银也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故 A 错误;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

19、性,故 B 正确;卤代烃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化钠,需酸化后,再用硝酸银检验卤元素,故 C 错误;有气泡产生,说明产生了 BaCO3 沉淀,是因为饱和的 Na2CO3 溶液中 CO32-的浓度较大,需要较少的 Ba2+就能形成 BaCO3 沉淀,能发生这种转化的前提:沉淀结构 (AB)x 型相同,Ksp 相差不大,故 D 错误。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电荷不守恒,故 A 错误;这是少量 Ca(HCO3)2 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故 B 错误;2Al 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故 C 错误; D 正确。4 【

20、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醋酸根水解,故离子总数不是 2NA;005 mol 碳酸钠晶体中含离子总数等于 015N A,晶体不会水解;氯离子:顶点为 8 个,面心为 6 个,共个,钠离子:棱上为 12 个,体心为 1 个,共 12 +1=4 个,即 1 个晶胞中有 4 个 Na+和 4 个 Cl-,04 mol 。NaCl 晶体中含有的晶胞就是为 01N A。标准状况下 CHCl3 为液体。故选 C。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苯环、碳碳双键是平面型结构,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因此所有的碳原子可以共平面;甲苯也可以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故 B 项说法错误:苯酚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21、去掉酚羟基的两个临位和一个对位,因此在两个苯环上消耗3 mol Br2,一个碳碳双键与 1 mol Br2 发生加成反应,故总消耗 4 mol Br2;两个苯环消耗 H2 6 mol,一个碳碳双键消耗 1 mol,共消耗 7 mol,C 正确。遇 FeCl3 溶液呈紫色说明有酚羟基,但不能说明是苯酚的同系物。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中的 NO3-在酸性条件下有强氧化性,会把 Fe2+氧化成 Fe3+,当溶液呈强碱性时,溶液中的 OH-会与 Fe2+反应生成沉淀。故选 D。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五元或五元以上的环烷烃和链烷烃的化学性质很相像,对一般试剂表现得不活泼,也不

22、易发生开环反应。三元、四元的小环烷烃分子不稳定,比较容易发生开环反应。对于环烷烃,碳数越少,环越容易打开,因此选择 A。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化学计量点前后加入少量的酸或碱使溶液的 pH 值发生突变的现象称为滴定突跃。C 选项中,因为化学计量点 pH7,突越范围相应也就偏碱,因此选 C。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Na 2O2 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氧气将 Fe2+氧化为 Fe3+,Fe 3+转化为 Fe(OH)3,Al 3+转化为 AlO2-,NH 4+与碱反应有部分 NH3 逸出;再加过量稀盐酸,Fe(OH) 3 转化为 Fe3+,AlO 2-转化为 Al3+。所

23、以 Fe3+增加,Fe 2+减少,Al 3+不变,NH 4+减少。故本题选 C。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镁、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Mg+2H+=Mg2+H2;Al+3H += 由题意可知反应中盐酸不足,所以按照盐酸计算。镁、铝各 03 m01 分别放入 100 mL 1 molL -1 的盐酸中所得的气体均为 005 mol;03 mol 钠与 100 mL 1molL -1 的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Na+H2,盐酸不足,剩余的 Na 与水反应,其方程式为:2Na+2H2O=2Na+H2+2OH-,最终生成 H2 为 =015 mol 。综上所述,将钠

24、、镁、铝各 03 mol 分别放入 100 mL 1 molL -1 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015:005:005=3:1:1。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与化学课程的课时总数没有必然联系。故本题选 B。13 【正确答案】 C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适合采用活动表现评价的方式。故本题选D。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

25、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 2 个模块;选修包括 6 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 2 学分。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对应的课程模块是化学反应原理。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材编写时,应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教材编写既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故本题选 C。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顺向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逆向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课堂组织强调

26、ABC 三点,没有强调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教材包括课本,A 错误;一个课程标准,不只允许编制一套教材,可以编制多套,比如人教版,鲁教版等,B 错误;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 6 学分,即在学完化学 1、化学 2 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C 正确;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 D 错误。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可以归纳出科学的化

27、学理论发展需要经过 5 个阶段:量的积累阶段、假说阶段、验证阶段、完善阶段、解释阶段。(2)影响化学科学发展的因素: 化学科学的发展,有赖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化学科学的发展,有赖于化学分析手段的发展; 化学科学的发展,有赖于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前人知识的积累。(3)关于量变质变规律,黑格尔以辩证法观点第一次给质与量下了明确的定义,并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指出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质变是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了量变质变规律,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是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充分反映出量变质变规

28、律。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测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新的元素的存在和性质。22 【正确答案】 (1)为了使三个装置起始状态一致。(2)热水中的气球膨胀的最快,空气中的气球次之,冷水中的气球膨胀最慢。判断依据是温度升高反应加快。(3)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过程一般是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把握程度进行分析,设计出与原理相关的实验或背景材料,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自行总结化学反应的原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1)AC。解题思路:在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所占体积都约为 224 L,因为决定它们

29、体积大小的因素是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对于混合气体。此结论也一定成立。(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能自发反应,而导致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的除外,如 NO 和 O2。)所以在标准状况下1 mol 混合气体所占体积也是 224 L。反过来在标准状况下每 224 L 气体所含分子数就一定是 NA。A 项正确。 在标准状况下 H2O 并不是气态。而对于液体或固体物质来说,决定它们体积的因素是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粒子,其本身大小不同,体积也就不同。在标准状况下,1 mol H 2O 的体积不是 224 L。B 项不正确。 物质的量和质量都是与温度、压强无关的基本物理量。也就是说。1 m

30、ol 物质在任何温度下,所含粒子数都仍为 NA(条件是该物质在此温度下能存在且不发生反应)。因此当+1 价的氢被活泼金属还原成 0 价的氢时,只要有 1 mol H2 生成,就必然转移 2 mol 电子,即转移电子总数为 2NA(不管是标况还是常压)。C 正确。 氮原子核外有 7 个电子,氮气分子核外有 14 个电子,则 1 mol N2 含有的核外电子数就是14NA。D 项不正确。 (2)错误分析:本题易错选 D 项,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考虑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只注意到最外层电子数为 5 而忽略了内层电子数为 2。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四、案例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1)假设 3;CIO

31、-中+1 价的氯具有强氧化性,SO 32-中+4 价的硫具有还原性,ClO -与 SO3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2)步骤 2 的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若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有 ClO-,否则无。 步骤 3 的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若紫红色褪去,证明有 SO32-,否则无。 (3)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可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

32、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五、教学设计题25 【正确答案】 (1) 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 1 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于化合物氯化钠。 (2)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知道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并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离子犍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归纳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怀

33、疑、求实、创新的精神,以及培养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三)教学过程 【视频引入】播放视频,强调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而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有数千万种。那么元素的原子是通过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这是我们本节书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 12,学生注意观察并归纳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填在学案上的表格一中。 【板书】 【设问】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如若从微观的角度,又应该怎样理解上述反应呢? 【探究】NaCl 的形成过程,讨论完成下列表格:【过渡】既然钠离子与

34、氯离子结合非常稳定,那么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就是离子键。【板书】一、离子键 1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交流讨论】a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b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是什么 ? c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是什么? 【强调 】成键的原因:得、失电子成为阴阳离子 成键的粒子:阴、阳离子 成键的本质:静电作用(吸引和排斥) 【课件演示】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NaCl 的形成过程,让抽象变得直观。 【讨论】Na +、Cl -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只存在阴阳离子间的吸引力吗? 【强调 】Na +、Cl -之间存在着:阴、阳离子间的吸引、原子核间的排斥、电子之间的排斥因此静电作用既包括

35、静电吸引又有静电排斥。 【归纳】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离子键。 【过渡】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那什么是离子化合物呢? 【板书】2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列举如NaOH、 KOH、CaO、MgO、Na 2O2、Na 2S、MgCl 2、KI 等离子化合物。 【讨论】离子化合物包含哪些物质类别呢?形成离子键的元素有哪些? 【归纳】离子化合物所属类别:强碱、部分活泼金属氧化物、大部分盐。 形成离子键的元素:活泼的金属元素(I A ,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A,A) 。 【强调】酸不是离子化合物。 【过渡】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

36、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种式子电子式。 【板书】3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强调】元素符号周围标最外层电子数 【阅读】课本 21 页资料卡片,理解Na、Cl、Mg、S 原子电子式的写法。 【讲解】阴阳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 【练习】写出钙离子、氟离子、氧离子的电子式。 【投影】将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展示于投影上,由其他同学纠正。 【过渡】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用电子式来表示出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板书】【练习】1完成投影上的选择题。2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KF、Na 2O、CaCl 2 的形成过程。 【投影】将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展示于投影上,由其他同学纠正。通过纠错,得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强调】注意事项:(1)离子须标明电荷数;(2)离子要单个写;(3) 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4)不能把“” 写成“=”;(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方向不能错)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作业】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