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0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2 荀子.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略知也。” 据材料,荀子主张( )。(A)诸侯应定期朝觐天子(B)君主要经常巡游天下(C)官吏应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君主要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监察3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 481 年后,齐国的大夫田
2、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废除(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4 某著作写到“ 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与材料所述相关的有( )。流官接任方式未被固定化 边疆政策的灵活性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流官大规模出现于雍正年间(A)(B) (C) (D)5
3、法国著名学者勒内.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6 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 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 “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
4、,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 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8 19 世纪 60 至 90 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逐渐汇入到工业文明大潮中的重要事件。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培养了了解西方的改革人才(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C)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D)增强了近代中国的国防力量9 近代中国铁路的设计或修筑都由外国人控制,20 世纪初有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在他的主持下,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干线,他是
5、( )。(A)魏源(B)左宗棠(C)詹天佑(D)茅以升10 “府院之争 ”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11 1936 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 主张”最早见于( ) 。(A)“八一宣言 ”(B)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 “国共合作宣言”(D)论联合政府12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场讨论的历史作用是
6、( )。(A)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B)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C)平反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D)正确评价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入的功过是非13 1956 年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 ”运动的推动(B)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C) “双百” 方针的实施(D)“两个凡是 ”思想禁锢的打破14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一习惯法一法一法律总结(B)法律理论一习惯一法一习惯法(C)法一习惯一法律总结一习惯法(D)习惯法一习惯总结一习惯一法15 15 世
7、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16 “1815 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 1789 年大革命的爆发到 1815 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 26 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B)分析法国在 19 世纪初
8、落后于英国的原因(C)介绍从 1789 到 1815 年法国经历了 26 年的动荡(D)陈述 19 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17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 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 )。(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D)国王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18 1742 年,辉格党领袖、内阁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尔,因失去了下院多数的信任而被迫率内阁集体辞职,此后
9、,“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 就成为英国一种不成文的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 )。(A)进一步增强内阁首相的权力(B)防止国家元首专制独裁(C)强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关系(D)协调内阁与国王的关系19 “二战”结束后,苏联曾进行三次大规模的改革,最后却病入膏肓,走向解体。下列改革措施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是( )(A)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B)将经济改革的重点移到工业方面(C)以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D)军队“非党化 ”和“非政治化”20 “从 1932 年 3 月 1 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
10、10的关税。”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B)为了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C)表明英国自由放任、自由贸易政策的失败(D)客观上调解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21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02 年以来外资流入中国放缓,但中国对外投资却快速增长。“资金和搭载在资金上很多的要素,开始真正的双向流动。” 与上述现象的出现没有必然联系的是( ) 。(A)经济建设取得成就(B)对外开放深入发展(C)国际金融体系建立(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22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
11、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C)苏东剧变冷战格局解体(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23 西方史学界第一部历史著作历史的作者是( )。(A)赫克泰阿斯(B)希罗多德(C)色诺芬(D)荷马24 编年体史书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是( )。(A)希罗多德(B)波里比阿(C)狄奥尼修斯(D)修昔底德25 对于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
12、等内容,一般采用( )。(A)概述法(B)讲解法(C)谈话法(D)图示法二、简答题26 请分别从主、客观方面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27 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具体情境?28 讨论法是历史课堂中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简述运用讨论法要注意的问题。三、材料分析题29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强调“ 仁、礼、孝 ”等个人的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
13、在。材料三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 一 1200 年)。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以上材料均据美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 ”的构想有何明显不同 ?(2)据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 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的目的。他又是怎样 “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的?(3)据材料三内容并结合
14、所学知识,说明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 ,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据材料分析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4)西汉以来,古代中国儒学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现象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30 仔细阅读下列教学案例,运用相关教学理论予以分析评论。下面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开展的关于“新文化运动”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的两种教学导入案例。案例一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想上北大?学生惊讶、议论、哄笑,继而课堂失控。案例二师:同学们知道北大吗?生:知道。师:知道北大的未名湖和陶然亭吗?生:不知道。师:那里记载着一对青年追求进步、追求自由爱情的感人故事,同学们想听吗?生:想听。
15、师:那就让我们走进 90 多年前的北大,去认识那里的人,去感知那里的故事。学生聚精会神,期待新课继续。问题:(1)除上述案例中的导入方式外,你还能说出哪些导入方式?(至少两种)(2)你认为教学导入的目的是什么?(3)试分析上述两种教学导入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原因?(4)结合所学,你认为一种好的教学导入必须关注哪些问题?31 下面是初中某位历史教师关于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内容所做的课堂小结:师:通过老师对本课内容的讲解,谁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生:师:安静一下,大家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来发言。生: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国家的分裂,历时四百多年的秦汉
16、统一的局面结束了,因此是历史的倒退。生:三国鼎立后,魏、蜀、关都想成为天下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经济凋敞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况且,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也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能否可以综合以上的内容,以辩证的角度来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呢?师:相对于秦汉统一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以致于生产力严重破坏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内
17、容,请大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1)对上述课堂小结进行分析。(2)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四、教学设计题32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 规定: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 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课文摘录:英国殖民者对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高压措施,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殖民地人民纷纷组织民兵,准备进行武装斗争。1775 年 4 月,一支企图突袭民兵军火库的英军在波士顿附近莱克星顿同民兵交火。从此,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了。不久,各殖民地代表举行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17
18、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1787 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0答案
19、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三人都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都导致了儒家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们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故选A 项。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荀子的话意在提醒君主对负责具体事务的广大官吏要有一定了解,不可不察。故 D 项正确。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界限森严。而材料说明齐国出现了大夫夺权现象,说明等级秩序遭到破坏。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有的土官绝嗣,就派
20、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改为流官。”可知明清中央政府改土归流对流官接任方式未被固定,政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故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蒙藏地区的统治问题,故错误;大规模改土归流出现于清雍正时期,故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周时已有的力量”到秦时“集中起来”,这说明在秦朝时权力集中于中央。B 项没有体现出材料中所述秦与周的联系;材料并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C 项;D 项表述不全面。故本题选 A 项。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其君既起自布衣”指汉高祖刘邦出身于平民,“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指汉初大臣
21、大都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也多出自平民阶层。这就打破了先秦时期贵族世袭官位垄断政权的局面。这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主张相符,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为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B 项为汉武帝时代的文化政策D 项为秦朝的治国政策,均与上述新局面的出现没有直接关联,故均不符合题意。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从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力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8 【正确答案】 A【试题
22、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同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了解两方的改革人才。故选 A 项。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目中所指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即为京张铁路。它是一条自北京西直门,经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的铁路,全长约 2012 千米,修建者为詹天佑。故选 C 项。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所要求的“从根本上”。A 项是“府院之争”的性质:B 项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府院之争”的激化没有多大的关系;C 项是“府院之争”的焦点,是其激化的具体表现,是 “府院之争”的内容,它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D
23、项体现的才是实质。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 (1916 年至 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故选 D 项。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从时间上看,A、B、C、D 项分别发生在 1935 年 10 月、1935 年12 月、1937 年、1945 年。A、B 两项时间最接近时间点 (1935 年),但结合“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等信息,可知本题选 A 项。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意义在
24、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答案为A 项。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发生在 1958 年;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实行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B 项错误;D 项发生在 1978 年。故选 C 项。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是由习惯到习惯法,进一步发展成具有法律意义的成文法,最后汇集成法律总结。A 项为正确答案。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5 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多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说明在翻译、理解圣经时有了个人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故选 C 项
25、。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三项只反映了法国情况,材料除涉及法国势力变化外,还涉及了英国势力的消长,D 选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文字的主旨。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但是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 18 世纪内阁制形成以后,故当时英国国王定期召开议会并有任命各部大臣的权力,说明当时英国国王仍拥有较大的行政权,故C 项符合题意。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英国君主立宪制规定,内阁及其首相要对议会负责,首相与内阁共进退,首相假如失去议会多数的信任和支持,必须与内阁集体辞职,这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内阁对议会负责
26、的职责,故答案为 C。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 项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内容,C 、D 项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故本题选 A 项。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932 年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各国为了克服危机,纷纷调整关税政策,恢复发展经济,而英国关税的提高激化了各国的矛盾,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故 D 理解错误。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02 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尼克松总统 19691974 在任(第 2 个任期刚开始因水门事
27、件下台),针对当时美国经济实力衰落、霸权地位有所削弱,而西欧、日本和中国崛起的情形下,对外政策被迫进行调整。C 项中 1989 年东欧剧变, 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结束。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西方史学界普遍认为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该学界的第一部历史著作。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修昔底德按年代顺序,分八卷记录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大致经过,编纂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于这类内容的知识性强,情感因素少,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以简明通俗的语言,配合图表等辅助手段,进行清晰的讲解和论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简答题26 【正确答
28、案】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观上是由于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有许多的弱点和错误,主要是:(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正是由于这些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它的失败说明了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中国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27 【正确答案】 (1)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境。(2)设置问题创设有效情境。(3)挖掘热点创设实用
29、情境。(4)开设活动创设参与情境。(5)及时反馈创设成功情境。28 【正确答案】 (1)民主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要为讨论的开展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教师务必避免以权威自居。也避免在引导中下定论。(2)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有收获。(3)有效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任何形式的讨论都应当有效有助于某些教学目标的实现。(4)鼓励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讨论中始终关注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三、材料分析题29 【正确答案】 (1)特征: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专制
30、的中央集权国家。(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采取的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任用儒家学者为官;建立太学和地方学校;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思想。(3)原则:存天理,灭人欲。原因:朱熹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4)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30 【正确答案】 (1)情境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直接导入法等。(2)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3)历史课堂
31、教学中的导入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案例一中导入为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但这种导入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案例二属于经验导入,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讲解、提问,以期引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所以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4)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导入的功能,历史教师有必要认清导入设置和使用的原则。具体内容为趣味性原则、衔接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简短性原则。31 【正确答案】
32、 (1)优点:该教师在课堂结束环节以三国鼎立局面的时代意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堂小结,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全面思考解决问题是十分有益的。不足:该课堂小结主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口头描述为主,并未形成文字、表格等书面内容,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复习,容易出现时间越久遗忘越多的情况。此外,该教师忽略了课堂上的习题演练和课后作业布置,导致教学环节的人为割裂,影响教学效果。(2)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衔接要做到自然顺畅,不能因各种因素而省略或跳过任何一个环节,让每一个课堂
33、教学环节的作用都发挥出来;教师在传授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解决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教学设计题32 【正确答案】 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有关“波士顿倾茶事件” 的视频资料,借此向学生抛出该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后果。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新航路开辟后美国和英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比较美、英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明白导致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的根本动因,即英国同北美殖民地在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矛盾。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北美殖民地是否是英国经济的附庸” 为题辩论,一组代表英国殖民当局,一组
34、代表北美殖民地,争论如何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学生活动】分组辩论,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其他学生补充。总结:北美殖民地想要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英国当局则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教师活动】1775 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那么导致战争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谁领导殖民地人民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呢?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华盛顿领导北美民兵抗击英军的战役和美国独立战争大致经过的纪录片。请学生以图表等形式总结独立战争经过。【学生活动】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制作的图表,讲述本组总结的独立战争的经过。【教师活动】教师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简要的点评。同时,教师重点讲述北美殖民地代
35、表制定独立宣言的动机及其历史地位。教师向学生提出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并以“独立后的北美” 为题,请学生扮演各州的议员,探讨独立后的北美殖民地应该何去何从。【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得出应该建立各州相对独立自主、联邦政府统一协调管理的结论。【教师活动】按照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向学生讲授美国1787 年宪法的内容,重点讲述该宪法对美国“ 三权分立” 原则的确立、联邦制确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三、归纳小结【教师活动】通过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揭示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独立宣言的签署以及美国1787 年宪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重点记忆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学生活动】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做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巩固。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疑问和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着问题讲授新课突出教学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