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898327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 AB,右侧面是曲面 AC。已知 AB 和 AC 的长度相同。两个小球 p、q 同时从 A 点分别沿 AB 和 AC 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A)q 小球先到(B) p 小球先到(C)两小球同时到(D)无法确定2 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均视为理想气体)( )。(A)内能一定相同(B)分子平均动能不相同(C)氢气内能较大(D)氧气分子平均速率较大3 一束单色光斜射到厚平板玻璃的一个表面上,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板另一个表面射出出射

2、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侧移了一段距离。在下列情况下,出射光线侧移距离最大的是( ) 。(A)红光以 30的入射角入射(B)红光以 45的入射角入射(C)紫光以 30的入射角入射(D)紫光以 45的入射角入射4 半径分别为 R 和 r 的两个金属球,相距很远,用一根细长导线将两球连接在一起并使它们带电,在忽略导线的影响下,两球表面的电荷面密度之比 R r 为( )。(A)Rr(B) R2r 2(C) r2/R2(D)rR5 一卫星绕某一行星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其线速度大小为 v,假设宇航员在该行星表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质量为 m 的物体重力,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已知引力常量为

3、G,则这颗行星的质量为( )。6 把高 4 cm 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 5 cm 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 2 cm 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75 cm(B) 15 cm(C) 45 cm(D)10 cm7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 E=6 V,内阻 r=1,保护电阻 R0=3,滑动变阻器总电阻 R=20,闭合电键 S,在滑片 P 从 a 滑到 b 的过程中,正确的是( )。(A)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先减小后增大(B)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C)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后增大(D)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后减小8 9

4、2235U 经过 m 次 衰变和 n 次 衰变成 82207Pb,则 ( )。(A)m=7 , n=3(B) m=7,n=4(C) m=14,n=9(D)m=14 , n=18二、简答题9 应用实验法,教师主要是创造学习物理的实验条件和环境,使用实验法应做到哪些?10 简述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原则。三、案例分析题11 下面是一道力学检测题,发现四个选项都有人选。题目: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为一对平衡力的是( )。A汽车的牵引力和汽车所受的重力B汽车所受重力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C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D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汽车所受摩擦力(1)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

5、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2)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帮助学生掌握该物理知识。12 案例:下面是在完成“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断。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学生 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 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

6、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评析此教学片断,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2)重新设计教学片断,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四、教学设计题13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重力” 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教果。材料二: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1)简述重力的概念。(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重力” 的教学设计。(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小球下滑过程中机械能

7、守恒,则沿斜面 AB、曲面 AC 运动到底端时的速度的大小相等,并且小球在 AB 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 AC 上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而运动的路程相等,从而做出速度一时间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tpt Q,故 q 小球先到底部。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之和,当温度相同,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而质量相等时,氢气分子数多,所以氢气内能大,故 A 错误,C 正确。氢气比氧气的分子质量小,平均动能相同时,氢气分子平均速率大,故 D 错误。故选 C。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因为同种介质对紫光的折射率较大,故入射角相同时,紫光侧移距离较大,A、B 项错;设入

8、射角为 i,折射角为 r,则侧移距离 可见对于同一种色光,入射角越大,侧移距离越大,D 项正确。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两球相连,当静电平衡时,两球带电量分别为 Q、q ,因两球相距很远,所以电荷在两球上均匀分布,且两球电势相等,取无穷远为电势零点,则5 【正确答案】 B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满足:u2f=10cm ,故选 B。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将 R0 看成电源内阻 r,这样内阻总阻值为 4,当滑动变阻器的总阻值 R 总 =4 时,消耗的电功率最大。滑片从 a 到 b,会有两个时刻达到 4,故选 D。8 【

9、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质量数减少为:4m=235-207=28,m=7。核电荷数减少为:2m-n=9282=10,n=4。故选 B。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1)演示实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先预测实验结果,或根据实验目的设想实验应如何设计等等。演示实验要确保实验的成功,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有效记录并分析数据,最后归纳推理得出结论。(2)在学生动手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在巡视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利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经验设计实验,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安装实验设备、使用仪器等各种实际操作,要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不应有的事故,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验的具体情况灵

10、活地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评价。还要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以及写实验报告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 【正确答案】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育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和信息载体以及新的学习和交流工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虽然人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物理课件要以科学性为首要原则。物理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必然要求其素材逼近真实。在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过程时,必须符合物理原理。(2)实验优先原则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不能试图用电脑去代替实验。对于受条件限制而难以演示的实验,要充分

11、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虚拟” 实验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3)综合最佳效益原则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时,应力求恰当、自如地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统筹安排多种媒体,力争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案例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1)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判断一对平衡力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同学们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个条件而把题目做错,另外还很容易和相互作用力这个概念混淆,没有正确区别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学生:所受

12、的力是平衡力。教师:对,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二力平衡。学生:恩。教师:那么放在桌子上的书本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呢?学生:书本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教师:所以我们要判断两个力是平衡力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呢?这两个力是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学生:是的,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教师:那么这两个力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教师:所以在这个题目中我们要先进行受力分析,看看哪两个力满足平衡力的条件。学生: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和汽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教师:那么牵引力和哪个力是平衡力呢?学生:和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是平衡力

13、。教师:很好。在掌握了平衡力的特点后,我们一定要注意和相互作用力进行区分,不要混淆了。12 【正确答案】 (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直接,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体现全面性。对于学生提出的“粗糙程度不一致” 的疑问,没有给出解答和引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减小滑块的有效面积,测量木板的动摩擦系数分布,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2)改进后的教学片断如下: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生 1:在拉动木块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生 2: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

14、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生 3: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生:这种方案比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四、教学设计题13 【正确答案】 (1)重力是由于地球

15、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教学设计如下:【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 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的教学理念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

16、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

17、系” ,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者情况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之前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者对即

18、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一观察现象一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

19、系及重力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

20、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实验探究 “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

21、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 4 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 1 名,中心发言人 1 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二、具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利用课本 50 页“想想做做” ,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 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 ”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说明: 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 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

22、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二)进行新课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 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 100 克、200 克、300 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

23、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 98 牛千克,由此得出 G=mg 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投影仪展示。)此实验的关键是: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 要正确使用弹簧秤。(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重力的方向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

24、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 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需要什么辅助器材 ?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

25、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

26、,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 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5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题。【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