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89834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6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单色自然光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若在两缝后放一个偏振片则( )。(A)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且明纹亮度加强(B)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但明纹亮度减弱(C)干涉条纹的间距变窄,且明纹的亮度减弱(D)无干涉条纹2 将闭合的多匝线圈置于仅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中,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关于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无关(B)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C)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D)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

2、场方向始终相同3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沿如图所示的过程从状态 A 变化到状态 B,则在这一过程中气体( )。(A)向外界放出热量(B)对外界做了功(C)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D)密度减小4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某同学用黄光作为入射光,为了增大干涉条纹的间距,该同学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 。(A)改用红光作为入射光,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B)改用蓝光作为入射光,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C)改用红光作为入射光,减小双缝到屏的距离(D)改用蓝光作为入射光,减小双缝到屏的距离5 如图所示,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有一绝缘斜面,斜面上有一带电金属块沿斜面滑下,已知在金属块滑下的过程中动能增加了 12J,金属块克服摩擦

3、力做功80J,重力做功 24J,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块带负电荷(B)金属块克服电场力做功 80 J(C)金属块的机械能减少 12 J(D)金属块的电势能减少 40 J6 半径为 R 的金属球与地连接,在与球心 O 相距 d 处有一电量为 q 的点电荷,如图所示,设地的电势为零,则球上的感应电荷 q为( )。(A)0(B)(C)(D)-q7 如图所示,细而轻的绳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 mA、m B 的球,m A 静止在光滑半球形表面 P 点。已知过 P 点的半径与水平面夹角为 60,则 mA 和 mB 的关系是( )。(A)m A=mB(B)(C) mA=2mB(D)8 如图所示

4、,一物体自倾角为 的固定斜面顶端沿水平方向以 v0,2v 0 的水平速度先后两次抛出,抛出后均落在斜面上,物体与斜面接触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 2,水平距离为 x1、x 2,下落高度为 y1、y 2,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tan 1=2tan(B) 1=2(C) x1:x 2=1:2(D)y 1:y 2=1:4二、简答题9 结合实例谈谈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巩固已学概念。10 以“摩擦力 ”的教学为例,简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三、案例分析题11 物理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实验题: 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某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

5、此表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一类错误答案:冰熔化咸水需要一个过程;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变化越明显;冰水混合物以任何一种比例混合,温度总保持 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水质量的多少无关;冰越多,观察时间就越长:随时间的变化,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第二类错误答案: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且处于三种状态;冰熔化成水要经过固、液、气三态共存的过程;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比热有关;熔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第三类错误答案:冰在受热后,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在冰水混合物中,当杯中完全是水时,它的温度升高;只有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再对它继续加热,温度才会升高

6、;只要水中还有一点冰,温度计示数都为 0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此实验题的设计意图,指出这三种错误产生的原因。(2)结合以上错误,请你就物理实验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12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断。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学生 1: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学生 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

7、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断进行评析。(2)针对上述教学片断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四、教学设计题13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熔化和凝固” 的内容标准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

8、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材料二: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1)简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熔化和凝固”的教学设计。 (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6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放一个偏振片后,唯一的影响是投射到屏上的光强变弱。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感应电动势跟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故选 C。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A、B 两状态的温度相等,故两

9、状态内能相等、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而 B 点压强大于 A 点压强,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可知,B 点体积要小于 A 点体积,故从 A 到 B 外界对物体做功,B、C 错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一定对外放热,故 A 正确;体积减小,故分子密度增大,故 D 错误:故选 A。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可知。欲增大条纹间距可增大双缝到屏之间的距离 l,也可减小双缝间的距离 d。或者采用波长更长的光。所以正确答案为 A。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题意知机械能减少 12 J,克服摩擦力做功 8 J,则克服电场力做功 4 J,即电势能增加 4J,物体带正电。所以选 C。6 【正确答案】

10、 C【试题解析】 导体球接地,球心处电势为零,即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球在 P 处受力平衡,对 A 球进行受力分析,可列方程 mAgcos60=T=mBg,可得 mA=2mB。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可知 tan1=2tan,故 A 正确。可得 所以时间与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有关,则初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则时间变为原来的两倍,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变。所以, 1=2,故 B 正确。因为初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运行的时间也变为原来的两倍,根据 x=v0t,水平位移变为原来的 4 倍,因此 x1:x 2=1:4,故C 错误。根据 ,初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运行时间变为原来的两倍,

11、则竖直位移变为原来的 4 倍。因此 y1:y 2=1:4,故 D 正确。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从学习规律可知,巩固是教学的必要措施,尤其在概念课中特别突出。所谓的巩固是指学生把所建立的概念牢牢保持在记忆里,不断丰富概念的内容,发展物理概念的外延,并能顺利应用概念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一般的深化巩固都采用练习的方法,即针对概念给出一些习题,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之中,不断熟悉和巩固概念。另外,还可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深化巩固概念。比如,讲“ 摩擦力” 的概念后,可做 “筷子提米”的实验;讲“ 沸腾”的概念后,可做“用纸盒烧水 ”的实验等等。这些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带入一个变幻的知识天地,在这些实验

12、的帮助下巩固和提高对概念的认识。另外,也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描述、制作表格、画流程图等多种形式,对物理概念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概念,也能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10 【正确答案】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1)让学生接触科学真实接触科学真实,就是要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探索科学原理。(2)为建立概念、总结规律提供感性素材通过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或者是与学生经验相抵触的现象和过程,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建立正确的概念、认识规律奠定基础。(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

13、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4)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5)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实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实验数据,不能有丝毫的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求学生善始善终,具有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追求科学的精神。(6)学会合作,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物理实验能够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

14、台。三、案例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1)此题的设计,活化了学生实验的考查,目的是从知识形成过程,了解学生处理实验结果,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这样的试题对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本题的实验目的是观察冰的熔化规律。记录表中列出了随着酒精灯不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和冰的状态这两个观察点的变化。实验是一个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有目的地观察研究活动。正确解答本题的首要条件是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中的观察点。答卷时,部分学生未看清题目的要求,不明确观察重点,出现了第一类错误答案。结论应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是实验结果的必然推论。在尊重物理事实的基础之上形成知识结论,是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需要。

15、答卷中,部分学生无视题目中给予的实验记录,只凭平时的死记硬背,机械默写实验结论,出现了第二类错误答案。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实验结果,准确地用语言表述实验结论,不仅是实验本身的要求,也是将实验结论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需要。用文字进行表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生表述含糊不清,或言之无物,或不能一语中的。出现第三类错误答案。(2)从以上诸多错误还可看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仍然是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分析、讨论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也决不

16、能偏废。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不能把它仅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作为一种课堂表演。要改变仅考虑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和盘托出实验结论的现象。在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边观察边思考,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概括和总结,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深层的素质教育因素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12 【正确答案】 (1)该教师只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能否回想起反射定律这个知识点,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发展理念。(2)对知识

17、进行检测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或者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理由。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的形式,这些测试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物理情境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应该是手段,使学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四、教学设计题13 【正确答案】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参考设计如下。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人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

18、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

19、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

20、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21、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 ”的新课程理念。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

22、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 1 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 1 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 2 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 1 分钟报告一次温度

23、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人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 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 ?实验结果可靠吗 ?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

24、“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 ,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 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

25、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

26、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 15一 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 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三)课堂小结基本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

27、)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基本规律:(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基本技能:(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基本方法: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四)板书设计 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萘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三、熔点和凝固点:1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