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898371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2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B)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C)随着细胞分化的进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种类会发生变化(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保持着全能性2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 DNA 和 RNA 两类核酸(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 CO2 的固定但不能合成 ATP3 下列能使吸入的

2、气体变得清洁的有( )。声带气管、支气管表面的纤毛鼻黏膜会厌软骨鼻毛嗅细胞(A)(B) (C) (D)4 玉米的体细胞含有 20 条染色体,一般情况下,玉米种子内的胚乳细胞和子叶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20,30(B) 10,20(C) 20,10(D)30,205 下列动物行为中,均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A)猫捉老鼠、黄牛耕地、老马识途(B)狗辨主客、尺蠖拟态、鹦鹉学舌(C)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D)婴儿吮吸、蜘蛛织网、孔雀开屏6 取一段带叶的冬青枝条,将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切开枝条发现变红的部位是( ) 。(A)韧皮部(B)形成层(C)木质部(

3、D)髓7 学校里种植了品种繁多的月季花,某兴趣小组想让一株月季开出不同色彩的花,应该采用的技术是( ) 。(A)人工授粉(B)扦插(C)嫁接(D)组织培养8 关于动脉血管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管壁厚,弹性小(B)血流速度快(C)数量多,分布广(D)有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9 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吞噬细胞的胞吞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皮肤的阻挡作用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B) (C) (D)10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

4、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11 下列有关人体器官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在吸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B)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动脉与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C)心脏和血管中的瓣膜保证了人体血管中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12 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

5、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13 人体过敏反应中,通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从而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出现荨麻疹。此生理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一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14 果酒变酸、泡菜变酸、腐乳外部致密的一层“皮” ,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分别是( )。(A)醋酸菌、醋酸菌、毛霉(B)乳酸菌、乳酸菌、酵母菌(C)醋酸菌、乳酸菌、毛霉(D)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15 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图1 中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

6、正确的是(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 5 倍目镜更换为 10 倍目镜(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16 近年来纳米科技发展进步神速,极精微的各式显微镜,如共轭焦锂射显微镜、定量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细胞的微细结构被观察得更为清楚。下列有关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B)用 10 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 05cm,若改用 30 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为 15cm 左右(C)当用低

7、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正中央(D)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应位于目镜上17 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这时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18 玉米、甘蔗、竹子等植物的茎不能无限加粗的原因是茎内( )。(A)有大量薄壁细胞存在(B)没有韧皮部(C)没有形成层(D)没有木质部19 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正确的是( )。(A)外界空气进入肺部:鼻咽喉支气管 气管肺(B)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8、肾脏膀胱尿道输尿管体外(C)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D)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植株生长 开花受精传粉结果20 在叶肉细胞中,CO 2 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 )。 叶绿体基质 类囊体薄膜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A)(B) (C) (D)21 在进行“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的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然后分析不同血管的特点,该教学方式属于( )。(A)讲授式教学(B)发现式教学(C)实验演示式教学(D)小组合作式教学22 某教师在“ 青春期” 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了 5 个问题,分别请各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回答。该教学行为符合

9、课程基本理念的( )。(A)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B)倡导探究性学习(C)提高生物科学素养(D)面向全体学生23 “通过认识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是“植物的生殖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其属于 ( )(A)知识目标(B)能力目标(C)过程与方法目标(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4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包括 10 个一级主题,其中不包括( )。(A)生物与环境(B)生物技术(C)生物科学(D)生物的多样性25 在“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中,学生对某种植物做如下处理:一部分营养液中元素齐全,一部分营养液

10、中缺少某种元素,每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做记录。这种实验属于( ) 。(A)对照实验(B)演示实验(C)定量实验(D)调查实验二、简答题25 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问题:26 为使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 cDNA 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中是否表达,可分别采用_、_的方法逐步鉴定。27 通过 PCR 技术可大量获取目的基因,该 PCR 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包含:扩增缓冲液(含 Mg2+)、水、4 种脱氧核糖苷酸、模板 DNA、_和_。28 利用

11、生物反应器培养家蚕细胞时,贴壁生长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人反应器中,这样可以_,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28 兔是一种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下面是有关兔的实验。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实验步骤:取两组性别与年龄相同、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成年兔,并标记为甲、乙;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兔下丘脑,乙组兔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先测定甲乙两组兔的体温。把甲乙两组兔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 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 24 小时,每隔

12、4 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29 预期结果与结论:若_ ,则假设成立。若_ ,则假设不成立。30 实验组和对照组可在同一组兔子身上进行,先做_的实验,再做_的实验进行前后对照。31 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可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引起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还可促进有关腺体的分泌活动,使_的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三、材料分析题31 材料:以下是某教师对“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节的教师设计片段:1利用已有知识,明确植物体由六大器官构成,分解知识难度。展示几组绿色开花植物的图

13、片,提出问题: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组成部分?展示一株绿色开花植物,认识六大器官(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2简单设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学生回忆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教师设疑:细胞是随意堆砌,还是有层次地构成结构功能复杂的生物体呢?3用事实支撑重要概念理解(1)预测:宏观上观察一种植物器官西红柿的果皮、果肉和细丝,根据各部分的功能先推断细胞所具有的特点。宏观观察果实由外到内的结构,根据果皮、果肉和细丝的功能,预测其细胞的结构特点。(2)显微观察:制作番茄果肉、表皮和细丝临时装片,观察其细胞的结构特点,并与刚才的推断相比较。思考:其结构和所承担的功能有何关系?(3)解释:由事实总结出“

14、组织”这一抽象概念,教师提供多种植物器官(如木耳菜叶片)的组织照片,用更多事实巩固“组织” 概念,并小结出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进一步提问:细胞是如何形成组织的?其他组织跟分生组织有何联系?(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分化形成其余三种组织。)提问:组织是如何构成器官的?(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提问:“六种器官之间是否有联系?(从结构上讲,植物体六种器官相互联系。从功能上讲,植物体各个器官分工协作。因此,六大器官构成了统一而完整的植物体。)问题:32 请对材料中教师的教学没计进行评析。33 根据该教师的教学思路,为本节课内容“植物体

15、的结构层次” 设计一个概念图式的板书。34 材料:多样的结束技能:(1)“动物细胞”一节教学结束时,教师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进行比较。(2)“高级神经活动”一节结束时,教师提出问题:小孩第一次打针会哭起来,小孩看见针就哭,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小孩听说打针就哭,以上四例各属于什么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的,请指出是第几信号系统的反射?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点评。(3)教师讲完“叶序”以后展示了天竺葵的盆栽实物及照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天竺葵相邻两节的叶片总是不相互遮盖的,植物界中这种叶镶嵌的现象可使植物获得更多的阳光。接着教师介绍:研究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有趣的,数学家研究了车前草

16、,发现车前草的叶子排列是按对数螺旋线有规律地排列的,这样的对数螺旋线排列是采用光面积最大的排列方式,有人根据车前草调节叶片接受日光辐射的原理,设计了几十层大厦,使每个房间都能得到温暖。问题:以上材料中教学所使用的结束技能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四、教学设计题34 “消化与吸收 ”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分为 “食物的消化”和“ 营养物质的吸收”。某版本教材先介绍了消化的定义,再通过一个探究实验阐明了口腔的消化作用,进而说明胃、肝脏、小肠的消化功能,最后通过一段资料分析解释了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的原因。要求:35 设计本节内容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36 绘制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

17、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37 设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的实验方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2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细胞进行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变化的过程。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C 错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依然保持着全能性,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全能性则受到抑制,但其细胞核依然保持着全能性。细胞分化始于受精卵,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并贯穿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因此生物体内的细胞不断更新。A 、B 、D 三项均正确。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核糖体无膜结构,溶

18、酶体具有单层膜结构,A 项错误;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含有 DNA 和 RNA 两类核酸,B 项正确;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其细胞中无线粒体,C 项错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所进行的光反应过程中,会有 ATP 生成,D 项错误。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呼吸道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是:(1)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2)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3)鼻黏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4)呼吸道中都有软骨做支架,保证了空气的畅通,此外,气管、支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起清洁空气

19、的作用。因此能使吸入的气体变清洁的结构有气管、支气管表面的纤毛, 鼻黏膜, 鼻毛。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精子、卵细胞与极核内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为 10 条。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结合而成受精卵,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而成受精极核。植物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而胚又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所以子叶染色体数目为 20 条。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细胞内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的 3 倍,为 30 条。故本题选 D。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如猫捉老鼠、尺蠖拟态、大雁

20、南飞、公鸡报晓、婴儿吮吸、蜘蛛织网、孔雀开屏等属于先天性行为;而黄牛耕地、老马识途、狗辨主客、鹦鹉学舌等都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为后天性行为,即学习行为。只有 D 项中的三种行为均属于先天性行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水分是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而导管位于木质部。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工授粉只对后代有影响,并且后代单株表现型也是单一颜色,不会表现出不同色彩。扦插是剪取植物的一部分,处理后种植到土壤中,使它生长为新植株,该植株开出的花与被剪植株颜色相同。嫁接技术可以将一株月季花植株

21、作为砧木,将不同色彩的月季花的枝或者芽作为接穗嫁接到该砧木上,由于砧木不会影响到每个接穗的遗传性并且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水分和营养等,所以该植株最终会开出不同色彩的月季花。组织培养是将植物的组织、器官等离体培养成细胞、组织或个体等,选取的植株颜色与组织培养最终获得的个体颜色一致,不会出现多种色彩。故本题选 C。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动脉血管大多数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C 项数量多、分布广是毛细血管的特点。D 项,并不是所自动脉都有动脉瓣,只有主动脉和肺动脉有动脉瓣。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2、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唾液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因此,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的胞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第三道防线:抗毒素是

23、指对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属于第三道防线。故本题选 C。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保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寒冷环境_皮肤冷觉感受器_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故D 项说法错误。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A 错误;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与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B 正确;心脏和血管中的瓣膜保证了人体血管中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防止倒流,C 正确;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

24、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D 正确。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的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再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由公式可知,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分母变小,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A 错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少计了方格相邻两边上的酵母菌数量,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B 正确。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则基数偏大,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C 错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则由于

25、患者家系中患病率偏高,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D 错误。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织胺通过血液的传送,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使人体呈现出过敏反应,因此组织胺的作用属于体液调节。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醋酸菌能在糖源不足时将果酒中的酒精转变为醋酸

26、,使果酒变酸。制作泡菜起主要作用的是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发酵产生大量乳酸,使泡菜变酸。腐乳外部致密的一层“皮”是毛霉生长形成的直立菌丝。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图中甲、乙、丙的放大倍数一致,故由观察甲到观察乙无须转换目镜和物镜,A 项错误。由甲到乙可以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时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由乙到丙可以表示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在吸水时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B 项正确。据图可知,乙所示细胞质壁分离程度比甲大,说明乙细胞失水较多,所以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C 项错误。由乙转变为丙是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结果,该过程中细胞总体表现为吸水,但由于分子

27、是运动的,也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只是相同时间内胞外扩散到胞内的水分子数多于胞内扩散到胞外的水分子数,D 项错误。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因此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测微尺每小格长度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A 正确。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与玻片间距离越小,B 错误。被观察物像若位于视野一侧,则转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可能移出视野,C 正确。异物可能位于物镜、目镜和装片中,若位于物镜上,转动物镜,异物可动;若位于装片上,装片移动,异物随之移动,现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异物均不动,则异物应位于目镜上,D 正确。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生物群落是

28、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食物网不包括分解者。所以题中所有生物构成的是生物群落。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草本植物茎包括表皮、薄壁细胞、维管束,其中维管束由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没有形成层。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玉米、甘蔗、竹子等植物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不能逐年加粗。故本题选 C。19

29、【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不符合题意。B 项,当血液流经肾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暂时储存起来;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即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不符合题意。C 项,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食物进入消化道的顺序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符合题意。

30、D 项,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发育成一株幼苗,通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植株不断长大,直到开花,一朵花开放之后,要经过传粉和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即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不符合题意。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C5 结合,形成 C3,这个过程称为 CO2 的固定,CO 2 的固定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有氧呼吸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 6 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 20 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

31、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 ATP,所以在叶肉细胞中,CO 2 的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属于演示实验。故本题选 C。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初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基本理念还包括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题中教师将回答的机会分派给了不同的小组,尊重学生,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所达到的目标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4 【正确答案】 C

32、【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包括 10 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实验的类型。对照实验是指保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对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或与实验组做不同处理,便于观察实验组。题中属于对照实验。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分子杂交;抗原一抗体结合【试题解析】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法。27 【正确答案】 耐

33、高温的 DNA 聚合酶(Taq 酶);DNA 引物【试题解析】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的 DNA 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 DNA 复制。PCR 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 大幅增加。采用 PCR 扩增目的基因时,其体系主要包括扩增缓冲液(含Mg2+)、水、4 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模板 DNA、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Taq 酶)和 DNA 引物。28 【正确答案】 增大表面积【试题解析】 细胞增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互相挨在一起的时候,糖蛋白识别了这种信息,就会使细胞停止继续繁殖,这种现象就叫作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

34、这样可以增大表面积,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29 【正确答案】 甲组兔的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兔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兔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试题解析】 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所以预期结果与结论为:若甲组兔的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兔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若甲、乙组兔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30 【正确答案】 不破坏下丘脑;破坏下丘脑后【试题解析】 为了节省实验材料,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兔身上进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31 【正确答案】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试题解析】 当环境温度明

35、显降低时,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引起兔皮肤血管收缩,以致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三、材料分析题32 【正确答案】 整个的教学流程、实验和提问都围绕重要概念展开、贯穿:提供给学生丰富、有代表性的事实证据;设置有梯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递进式思考;在实验和课堂讲解中,弱化或去掉了细枝末节的知识,突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框架。教学方式上,不直接告诉学生组织、分化或结构层次的概念,而是选择“ 细胞如何构成器官” 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让学生

36、先从宏观上推测器官各组成部分的细胞特点,经过观察大量的事实性知识后,再顺理成章地构建起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以创新实验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33 【正确答案】 概念图式板书:34 【正确答案】 (1)比较异同。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这样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清晰。材料中教师将动植物细胞结构做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两种细胞结构的同时还找出了它们的异同点,加深理解。(2)提问法。学生通过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探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用所

37、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材料中教师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运用,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小孩打针哭闹的生活现象。(3)拓展延伸法。拓展延伸法是指教师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同时,与其他科目或以后将要学到的内容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向其他方面拓展或延伸的结课方法,以拓宽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材料中教师在总结课堂内容的同时,联系数学知识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学设计题35 【正确答案】 (1)知识目标: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概述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过程;阐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得出合理的结论,

38、说出控制探究实验变量的原则;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小肠的结构特点,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36 【正确答案】 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如下: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部分被消化为麦芽糖,之后大部分在小肠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被胃蛋白酶消化,后在小肠中被胰蛋白酶消化;脂肪在小肠被消化。37 【正确答案】 为帮助学生学习并巩固探究实验的方法,应呈现一个完整的探究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实验方案如下:1提出问题先确认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检验依据是淀粉遇碘会变蓝。馒头经过咀嚼,人会感觉到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馒头在口腔发生了什

39、么变化?这种变化与口腔中的哪些因素有关?2作出假设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引起了馒头的变化;唾液的消化作用引发了这种变化;牙齿、舌头、唾液共同的作用。3制定计划实验原理馒头变甜是因为其成分发生了变化,有甜味的是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而麦芽糖没宥这样的特性,口腔中的温度约为 37。实验变量唾液的有无,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对照实验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为对照组。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两支试管都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 2mL 清水,充分搅拌(碎屑与搅拌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单一变量为唾液)。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

40、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两支试管中都加入 2mL 唾液。如果模拟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的实验组在滴加碘液后,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而滴加清水的对照组以及馒头没有切碎的对照组在滴加碘液后试管都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反之,如果实验组变成蓝色,则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实验

41、步骤:a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 A、B、C 三小块。将 A 块和 B 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 块不做任何处理。b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 1 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c取 3 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 、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 A 馒头碎屑放入号试管中,注入 2mL 唾液;将 B 馒头碎屑放入 号试管,注入 2mL 清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两支试管;将 C 馒头放入号试管,不搅拌。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盛有 37左右的温水中。d510 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 2 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

42、中的颜色变化。4实施计划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结果: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号试管变成蓝色;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结果分析:号试管与号试管比较,实验变量为唾液,加了唾液的 号试管中,淀粉发生了变化而没有加唾液的号试管中淀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号试管与 号试管比较,实验变量为馒头碎块的状态和有无搅拌,馒头碎块较大且没有经过搅拌的号试管有部分变成了蓝色谎明消化的程度没有号试管大,也就证明了咀嚼和搅拌对馒头的变化有作用。实验结论: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的淀粉与唾液充分混匀,使唾液能够充分发挥作用。6表达交流各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遇到的问题,表达解决的办法以及实验中的收获等,教师强调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