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0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学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诗,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体诗的文体特点,特向同学推荐了以下古体诗,希望同学在课下阅读。下面选项中的文体不是古体诗的一项是( )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李白 行路难(C)曹操 观沧海(D)苏轼赤壁赋2 老师在讲解香菱学诗的时候这样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 “阆苑仙葩 ”指的是( )。(A)林黛玉(B)贾宝玉(C)薛宝钗(D)王熙凤3 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要求大家注意“每有会意” 中“会意”一词的释义,并引导学生总结此课中具有相同现象的语句。下列
2、学生举出的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A)或置酒而招之(B)不求甚解(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亦不详其姓字4 老师在讲到孟郊的时候,说其是苦吟派的代表诗人,苦吟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 )。(A)杜牧(B)许浑(C)贾岛(D)姚合5 在讲授木兰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兰诗进行内容分析,以下同学对诗歌木兰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小王: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B)小李:“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八句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C)小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
3、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D)小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拟入手法,别具一格,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的赞美和歌颂。6 在学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诗后,老师让学生列举了同样有哲理的诗句,以下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7 以下是某教师在再别康桥一课的导入。阅读并完成下面的问题。师:(点击课件,多媒体依次出现:
4、难忘的 1928 年;康桥照片;康桥情愫;林徽因照片、林徽因情愫。动情地依次向学生解说多媒体出现的文字)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有一年对他来说是最难以忘怀的,那就是 1928 年。这一年,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康桥,短暂的停留之后不得不离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看来,物是人非。同时,这一年,他痴恋的才女林徽因订婚了。如今,故地重游,往事历历在目,此时,徐志摩的心理有涌起怎样的感情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诗中,去触摸诗人丰富道德内心世界吧!关于以上教学片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教师营造出浓厚的诗歌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B)让学生从感性的形
5、象入手,再到理性的探究和思考,由“眼中之景” 逐渐追寻“心中之景”(C)该导入稍显拖沓,教师的激情解说让人有“先入 ”之嫌(D)该导入过度地介绍诗歌创作的情景,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重心由欣赏诗歌转到对徐林二人的情感故事中8 教师在某课的“ 诵秋” 环节中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据此以下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是唐代诗人陶渊明酬刘柴桑中咏秋的经典名句(B)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杜甫山行中描写枫叶的句子(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句子,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D
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是唐代边塞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9 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10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教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把作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直接提出,由学生来回答,会使学生对写作的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B)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指导单一、枯燥,不能很
7、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C)新课程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也同样运用(D)打破以往由教师先做讲解提示,由学生自由作文的做法,改为由学生分组讨论11 以下是某教师的课堂回忆录(节选),读完后按要求作答。教学时我安排了两个环节:首先,给学生展示单纯的美景,并配以轻柔的高山流水乐曲,让“ 陋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用模拟的情境,触动、诱发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并进一步让他们设身处地地进行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也能受到美景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山水的感情,也激发他们热爱文章之所爱“陋室” 。其次,我把重点转移到人物身上,启发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
8、吟诗及谈笑之声,在先前“身入其境 ”的基础上,再 “情入其人”,使课堂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学生仿佛与“陋室”主人共同享受山野的恬静与自然,从而带着对古人的喜爱与羡慕之情,朗读全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力激发。如果说,教学导语阶段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 来学习,那么,正文教学阶段对审美情趣的激发,则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情” 来读书。对于该教师的课堂,分析不准确的是( )。(A)该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过于主观,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B)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创设了山水美景的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C)开篇就用单纯的美景和轻柔的乐
9、曲奠定了课堂恬静的氛围,有剥夺学生阅读课文的初体验之嫌(D)设计是由“ 景” 到“人”再到“情” ,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2 以下是一位语文教师为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课设计的学生作业,阅读并回答问题。作业:(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以下选项对这三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三道小题难度逐渐降低(B)第一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C
10、)第二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D)第三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13 阅读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师:我们都已预习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生:我想知道什么是紫藤萝?生:紫藤萝是怎样生长起来的?生:紫藤萝花能卖钱吗?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生:对!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你们可以翻到前面的插图。(于是,学生翻看紫藤萝图片)师:“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师生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
11、方案: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请教生物老师。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并解决了问题。师:我们已经搞清了感兴趣的 3 个问题,但是,它们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下列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通过 3 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 3 个问题展开,通过学生讨论、商量,最后得到解决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的课程坪念(B)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老师贸然抛出这样的问题,缺乏对课堂的系统化的设计、规划和设想,没有正确认识本课的教学任务(C)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时机要掌握好,要以教学
12、目标为准则,这位教师的教学与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相脱离,整个课堂处于游离状态,无法实现教学目标(D)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的超越和发展是预设,显然这位教师的提问已经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在没有预设的前提下的“盲目生成”14 阅读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师以手指屏幕)生齐:济南的冬天师:下面开始学习课文猜一猜,老师要求你们做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生:朗读课文师:朗读,多聪明啊!(学生会心地笑)这一定是准确的答案,但是假如不朗读呢?(师和善地笑,生笑)再猜!生:熟悉生字。师:熟悉生字(生笑) 。对不起,这篇课文里好像生字非常少。(生笑,继续说)
13、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师:怎么熟悉呢? 要说出熟悉课文的方法。生:先朗读课文。(生大笑)师:然后概括生: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哎呀,接得真好。(师笑,生笑)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内容?师:还有更新的说法吗?没有了吗? 好的,大家请看 (屏幕显示:文意理解,美段细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以下对四项对这则教学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简单凝练但却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B)教师没有直接展示教学目标,而是在于学生的商量过程中巧妙地生成“目标”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引发了学生思考,体现了教师巧妙的课堂构思(C)教师采用学生“猜” ,教师逐个分析的方式确定教师目
14、标,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D)在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猜测” 出现误区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继续让学生猜,是教师教学的失误,没有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15 阅读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师:上课前咱们先玩游戏。这回游戏不动胳膊不动腿,光动大脑和动嘴。第一个游戏叫“词语背对背 ”。想想,什么关系的两个词儿是“背对背”的?生:是反义词。师:对,就是说反义词。下面请听题:真生:假。师:真实生:虚假。师:真情生:假意。师:真心实意生:虚情假意。师:“词语背对背 ”很顺利。接下来玩第二个游戏,叫”词语开花“。同学们都做过扩词练习,今天难度加大了
15、,你所说的词语中得同时含有“真” 和“假”这两个字。我先说个最容易的,“ 真真假假 ”。生:以假乱真。生:真假分明。师:假作真时真亦假。生:真假难辨。师:正因为真假难辨才要打假。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 。这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导入环节,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游戏导入,创设了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B)课堂导入应简单有效,这位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一个“词语背对背” 即可达到引入的目的,第二个游戏“词语开花” 就显得哕嗦赘余了(C)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课文,虽然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导入方式,但是这里教师设置的找反义词、扩词的游戏,游戏小、起点
16、低,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D)无论是“ 词语背对背” 还是“词语开花”,两则游戏都围绕着“真假” 两字展开活动,导入偏离了课文主题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问题。某教师在执教相信未来一课时,教师按照教学参考及有关参考资料的分析,分析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作者那种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执著信念,树立不畏艰难的坚定信念,此时一学生在下面接嘴道:食指其实根本不相信未来。此言一出,班里顿时一片哗然。慢慢地,教室里形成了争议。这是教师课前准备时根本没想到的。但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热情时,马上决定改变教学内容与步骤,临时安排了一个小辩论,辩题是食指相信未来(正方)和食指不相信未来(反
17、方),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讨论,最后通过自荐,正反双方各有三名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辩论时间虽然只有五分钟,但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情感基调、总体风格、历史背景及食指其他诗作如我不知道热爱生命疯狗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北岛的诗作回答等进行比较。展开激辩。最后教师总结道,当年“四人帮” 之首的江青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下了如此批语:“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毫无疑问食指确实是否定当时的现实的,但当时的黑暗也会令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青年对未来产生疑问,这可以从他选择的那些易化易逝的意象中体会到。然而食指的可贵正在于此,虽然他对当时四人帮倒行逆施及中国的未来深感忧虑和担心,但仍然执著地坚持着中国文人的良知,因为只
18、有让国人特别是深受摧残的知识分子相信未来,才能帮助他们顽强地生活下去,迎接光明的到来。问题:该教师让学生讨论食指是否相信未来有无价值?你对教师的课堂处理有什么看法?你对该教师的总结有什么看法?16 下面是一位初中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孝敬放假回到家,爸爸正坐在矮凳上编背篓。见我回来,立刻放下背篓,打量着我,疲倦的眼神里闪烁着久别重逢的喜悦。我扶爸爸坐下后就立即向他汇报我的成绩:“爸爸,这学期我的总成绩排在全年级第一。” 爸爸原本木芮的脸上,似乎现出一丝兴奋:“ 嗯,行!不错”“ 爸爸,过几天就是您的生日了,预祝您生日快乐。”说着,我从包里取出一瓶酒,恭恭敬敬地呈上:“ 这是我孝敬您的
19、生日礼物,用奖学金买的。”爸爸最大的嗜好是爱喝酒。爸爸在干活之前,总要先喝上一口。休息的时候,爸爸从矮凳移到纱发上,再品上几口,然后眯着双眼,进入梦乡,过几分钟后便醒来,疲劳感似乎全部消失了。这时,爸爸就会站起来伸伸胳膊,接着又操起家伙,继续编他的背篓。突然,爸爸把伸出的手缩了回去,脸上的表情复杂起来,嘴唇也开始哆嗦,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三十几块钱一瓶的好酒呢!”过了好一会,爸爸才迟缓地伸过手来,小心翼翼地把酒接了过去。见到那双青筋暴突的手,我的眼泪悄悄地掉了下来。妈妈走了十多年,爸爸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不苟言笑的他越发显得苍老了。我曾经请求退学,以减轻他的负担,可是他坚决反对。一年
20、前,我考上重点中学,他送我去上学时,再三叮嘱:“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时不时买瓶酒给爸爸喝,爸爸就知足了。” 分别时,爸爸又叮嘱道:“ 没钱了就给爸打电话 !”我点着头,眼泪犹如断了线的珍珠一般不断地往下掉此时,我巴望着爸爸揭开瓶盖,喝上一口,咂咂嘴,眯上眼睛,躺上一阵子。可是爸爸只是将酒瓶放在桌上,眼里盈着泪花。过了好一阵,他才舒展眉头,平静地说:“酒,我戒了,我还想好好地活”“爸爸”我一头扑在爸爸怀里,大声地哭了起来“傻孩子,哭什么呢?你用奖学金买酒孝敬爸爸,这是多么好的礼物啊!”我停止了哭泣,躺在爸爸怀里,我感到无比温暖和幸福,爸爸抚摸着我的头,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问题:17 请从第
21、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18 请指出这篇学生习作的亮点。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
22、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课文导语生命是可贵的,但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 。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么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 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
23、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规定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 义” ,“舍生而取义”是最高的要求。你的看法呢 ?与同学们们讨论一下。二、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示: 孟子两章的课文内容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情况九年级
24、,班级人数 45 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19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20 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21 请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0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中的杂言诗,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李白的行路难是杂言诗,是七言中杂五言
25、;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苏轼的赤壁赋的文体是赋,赋是一种外形虽似散文,内部却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体。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林黛玉本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这里比喻林黛玉品行的高洁和容貌之美。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中“会意”属于古今异义现象。“会意”古义为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A 项,“或”也属于古今异义字,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B 项“不求甚解”古义为“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义是“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C 项,“许”古义为“处所”;今义是“允许,许
26、可”。D 项“详”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的意思。故正确答案为 D。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贾岛。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使用的是互文手法。6 【正确答案】 D7 【正确答案】 D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陶渊明是晋代人。B 项是杜牧的诗句。 D 项刘禹锡不是边塞诗人。故正确答案为 C。9 【正确答案】 A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师把所有问题提出来,学生回答,会使大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毕竟能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
27、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该教师的设计是由美景歌曲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情感体验,然后“由情入人”,体会作者的情感,应该说是“情”“景”“人”层层递进。加强感受。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道小题是逐层深入的。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 3 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 3 个问题展开。但是,这 3 个问题是脱离教学任务,与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不相符的,故不能体现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
28、析】 巧妙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也容易出现时间过长、渲染过度、内容量多大、喧宾夺主的问题,相反,有时候开门见山的引入却能够振聋发聩、韵味无穷;学生猜测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一个过程,故不是浪费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创设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清楚自己在学生本课时到底要做些什么,这样的教学是巧妙的,有效的。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词语背对背”,一个说反义词的小游戏开头,小游戏,低起点,有乐趣,学生有话说,乐参与,创设了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而课堂的对话记录也清晰地显示:无论是“词语背对背”还是“词语开花”,都是有意图的课前热身,一切围绕着“真
29、假”两字展开活动。等到“真假”两字在找词和组词中逐渐凸显、得到充分的强调时,热身任务即告完毕,这位教师利用一句话轻轻收束了这个环节,干净利落,直奔主题。显然这则导入是一则成功的教学导入。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1)该教师让学生讨论食指是否相信未来有价值。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时,教师不应该马上阻止,要允许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在课堂上进行“食指是否相信未来” 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这一讨论很有价值。(2)这位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能因势利导,把突发问题生成为课堂资源,很值得大家借鉴。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30、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是如老师课前所想的那样,此时教师要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并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所以教师首先要保护当事人的尊严,不能使突发的事件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要保证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巧妙而果断地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3)这位教师的总结很成功。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启发,而且还要使学生明白问题的答案。通过对所提问题的讨论,学生自然得出应该相信未来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洗礼。这一点,教师在总结时又再一次点明,做得很到位。17 【
31、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木芮”中的“芮”应改为“ 讷”。第段中“纱发”中的“纱”应改为“ 沙”。病句:第段中 “爸爸最大的嗜好是爱喝酒 ”应改为“爸爸最大的嗜好是喝酒” 。18 【正确答案】 (1)选材新颖,真情流露。文章仅借一瓶酒,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究其原因是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2)技法超群,不同凡响。作者对爸爸的情态、举止、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笔法十分老练。文中的两处插叙。道出了爸爸心理变化的原委,让爸爸的形象更为高大,激发了读者的敬仰之情。这是父子情深的根基,更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源泉。(3)观察细心,描写细腻。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爸爸的了解与体贴,语言细腻
32、、生动,对爸爸的情态、哀叹等都描写得细致入微。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这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写作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写出真实的情感,因为真情是好文章的奠基石。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1)孟子有“ 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2)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3)善用譬喻见
33、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4)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2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 义”为重。过程与方法: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
34、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1 【正确答案】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二、激趣导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
35、用的孟子名言。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鱼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三、整体感知1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 欲”“ 得兼”“莫”“由是”“与”“ 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
36、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2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举例说明。四、深入探究1文章开头写“ 鱼” 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
37、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3“所欲有甚于生者 ”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 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五、拓展探究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中的 “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2孟轲所说的“ 义” 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3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4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六、延伸拓展“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一言,警醒几
38、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 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动人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七、推荐欣赏12002 年“全国大专辩论会” 中山大学 VS 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22002 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3电影生死抉择中市长李高成最后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