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3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曹禺的戏剧雷雨时,分析了繁漪的人物形象,她一方面受新思潮的影响,想突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下列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不具有类似性格特点的是( )。(A)陈白露(日出)(B)曹七巧(金锁记)(C)子君 (伤逝)(D)瑞钰(家)2 将下列诗句按照描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序正确的是(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A)(B) (C) (D)3 诗歌的表现手
2、法中有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抑扬结合表现手法的是( ) 。(A)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C)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剧将。(罗隐金钱花)(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泊秦淮)4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 )。(A)外连衡而 斗 诸侯(B)舞忧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C)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D)君将哀而 生 之乎5 学习宗璞
3、的紫藤萝瀑布,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的修辞手法,补充其他句子加以说明,下列选项不合适的是( )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C)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绉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D)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6 教师讲解陈涉世家一课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所”的含义,另举几例加以说明,下列选项不合适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某所,而母立于兹(C)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D)乐土乐土,爰得我所7 议论
4、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讲解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即“三段论结构” ,下列不适合作为三段论结构的是( )。(A)引论(B)立论(C)本论(D)结论8 某教材斑羚飞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提示语:“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在震惊的同时,你还能想到什么?” 这属于教科书的( )。(A)助读系统(B)知识系统(C)练习系统(D)选文系统9 某教材在山的那边一课有这样的课后练习题:根据“山” 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为题写一段话。对上述练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B)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C)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D)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10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1 阅读下列作文题目,按要求答题。题目一有人说当代中学生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带有个性的脸颊,他们开始认识到自我,自信“我就是我 ”;另一方面,在缤纷炫目,而且必须面对的生活面前,他们有时也迷茫,常常会问:“ 谁能告诉我,我是谁 ?”请你结合成长中的亲身经历,以“我的故事” 为话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题目二一只老鸟指着开着门的鸟笼对它的几个孩子说:“进去吧,我早就为你们准备好
6、了家。”“不,我们要上天 !”它的孩子回答说。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议论文。对上述作文题目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的写作出发点很明确,后者的作文立意不容易确定(B)前者有较大的写作范围,后者有明确的写作焦点(C)前者侧重抒情的写作技能,后者侧重议论的写作技能(D)前者侧重分析问题的能力,后者重在考查议论能力12 阅读背影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学完了朱自清的背影,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选择性的作业,你可以选做其中的一项。(出示幻灯片)(1)摘录文中父子深情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2)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3)回家后,在餐桌上为自己的父母夹一箸菜
7、,然后观察父母的反应,并把它作为一个作文片段写下来。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A)三项作业都旨在巩固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B)三项作业都是为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C)三项作业都旨在促进写作能力的训练(D)三项作业的难度在能力层级上没有差别13 阅读范进中举的课程导入,按照要求答题。教师讲述:在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 的主要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一旦中举,会怎样呢?(出示有关句子,学生读 )更有甚者,喜极而疯。(出示有关图片、文字)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是喜是悲?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的人来见证科举的巨大威力。(出示课题)对上述课程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8、)。(A)教师出示的句子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B)教师出示的图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期待(C)教师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D)教师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4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知识、获取知识,能力、情感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采用以下途径:一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二是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三是教师走
9、下讲坛,用商量的方式营造语文课堂交际氛围。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 “兴趣”做保障(B)融洽的师生关系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C)教师提问时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并多用鼓励性言语(D)为了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应全部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15 阅读孔乙己的课例讲评(节选),按要求答题。本课孔乙己的课型是小说教学,学习目标首先是理解小说的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次是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情节影响人物性格的发展,同时人物
10、性格也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所以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重点要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孔乙己一文的开头部分在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和盘托出,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另外,从分析情节入手,例如对孔乙己的外貌等的描写,学生易于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上述课例讲评理解正确的是(
11、)。(A)教学内容设计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B)分析人物性格从情节人手,分析比较到位(C)人物活动具体环境的转移都呈现出来(D)教学过程体现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二、案例分析题16 下面是一则教学案例片段,请做简要评析。 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家中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得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16 一定能学好
12、,也能请到我的。学生:(兴高采烈) 好,一言为定!两天后的作文课上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生:(大声齐回答) 学会了!师:呀!这么快? 跟谁学的 ?学生:我跟师:谢谢你们的心意。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生:(不等老师喊名字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学生上讲台说给大家听)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
13、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得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生:好!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案例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16 下面是一篇初中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下列题。墙的故事初夏的第一场雨刚走,空气中没有了中药汤般的黏腻与苦涩,到处弥漫着清新的薄荷糖的味道。这感觉是柔滑的,像丝绸拂过人们的脸庞。在城市的一隅,我发现了一道矮矮的院墙。墙外,胡乱地堆着大大小小的石砾,混着几捧湿沙和雨后特有的泥泞。出于好奇,我抬头望了望墙内,有些吃力,但并不高的墙放行了我的目光。天啊,那是怎样的一个妙处啊!一个废弃的小院,墙根下挤着一簇肥嫩的蘑菇,旁边生着几丝娇柔
14、的绿草,中间还点辍着不多的细小的花儿。花儿并无艳色,但几瓣纯净的白环绕着那细柔柔的金黄的花蕊,这是怎样的一种灵韵啊!我凝视着,不时有水珠从墙头滚落,浸湿了衣袜,但我却浑然不知。脑中突然闪过“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却觉得那红杏太呆:墙内不比墙外好上百倍?!此后,一直难忘这奇遇。于是,在一次雨后,我又来了。哪知,却又有了变数。墙被拆了。一堆残碎的墙的肢体中,夹杂着曾经的花儿、曾经的草和曾经的一切。我无须再费力伸头去看了,它已没了上次的惬意。草就是杂草,花儿就是野花儿,长在泥地里,看不出什么美来。我惆然若失。不久,却似悟出了什么味道来。有道是“ 距离产生美”,莫不是那在作怪?隔墙而望,一切都可望而
15、不可即,有着微妙的神秘魅力。没了那隔膜,一切都尽在掌握,却又没什么意思了。这人可真爱作践自己,得到了,什么都好;可得不到时,却成了无用的东西。风轻飘飘的,空气还是那么清新,但好像有什么不一样了。为什么呢? 我抛开了无聊的思绪,向那被墙隔开的下一个目标奔去。17 请从第段中各找出一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加以改正。18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三、教学设计题18 下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中的一篇课文,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
16、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课后练习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含义 ?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 45 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9 回
17、答课后练习题,要求不少于 100 字。20 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1 设计赏析课文的教学环节,说明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3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性格扭曲,在追求金钱、权力、爱情方面不断做着无望的挣扎,而最终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的一个女性形象。陈白露、子君、瑞钰三个女性形象均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残酷的现实使她们无法摆脱自己的悲剧结局。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是九月九日
18、重阳节登高, 已点明是二月, “小荷”说明是初夏,“清明时节 ”是公历四月,由此可得出答案为 D。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前两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之意,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宏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并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反而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了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因此本题选 B。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B、D 项都是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争斗”“使舞动,使哭泣”“使生”。而 C 项是意动用法,意为 “以为美”。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而 A、B 、D 项与之
19、相同,只有 C 项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选 C。 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所”是“地方、处所”之意,A、B、D 项都与之意义相同,只有 C 项中“所”的意思是“被”。因此本题选 C。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三段论式的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因此本题选 B。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提示语属于教科书的助读系统,意在启发学生思考。因此本题选A。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材料中课后练习题关注的是锻炼学生的理解、思考和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不是该练习题所关注的。因此本题选 D。10 【正确答案】 D【
20、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本题选 D。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对两则材料具体内容的分析,可知,前者侧重叙事能力训练,有较大的写作范围(我的故事),后者侧重议论能力训练,有明确的写作焦点(自立)。因此本题选 B。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材料中的三项作业都是建立在“读”课文基础上的写作练习,因此 C项正确。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该导入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D 项不正确。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要诱发学生
21、学习的兴趣,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其他的有效方法。D 项说得太绝对。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该段材料描述的主要就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比较到位。可推知 B 项正确,A、C、D 选项所说内容在材料中并无说明。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布置命题或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学生的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雷同的居多。在传统作文教学的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百分之百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
22、,又由于一些教师存在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倡导学生 “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在写作前体验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做菜” 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
23、菜做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 为由,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做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学生在写作前先对生活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案例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17 【正确答案】 第段中 “点辍”应为“点缀”,第段中“ 惆然若失”
24、应为“怅然若失”。第段中“这人可真爱作践自己,得到了,什么都好;可得不到时,却成了无用的东西”,应改为 “这人可真爱作践自己,得不到时,什么都好;可得到了,却成了无用的东西” 。18 【正确答案】 优点:(1)本篇习作颇具“ 禅意”,作者通过一堵墙倒塌前后所见情景的描写和对比,悟出了”距离产生美” 的道理,立意新颖、深远。 (2)文章写景清新,很有空灵之感;语言自然、流畅,优美、雅致,形象、传神。(3)文章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考场散文。不足:习作最后一句话“我抛开了无聊的思绪,向那被墙隔开的下一个目标奔去。”显得有点多余,建议删去,这样使文章的结构和表意更严谨,且一个开放式
25、的结尾,会使文章的意蕴更加深远。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回答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这句话说明作者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 ,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波逐流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这一典故,极具说服力,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2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翻译为主、教
26、师讲解为辅疏通文意。赏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依据: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此教学目标。21 【正确答案】 教学方式: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三读课文,赏析课
27、文。教学环节:一、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二、分析课文(多媒体出示问题) 请同学们在前后桌范围内展开讨论。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2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 ,这样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有何作用?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汇报结论请同学们就刚才讨论的结果发言,如果后面同学与前面的同学结论一致,就不必重复了。(教师就学生发言给予适当评价、引导)四、小结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多媒体出示板书)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