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898477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4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五言绝句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它最大的特色是因小见大,以少总多,下列作品中哪一项不属于五言绝句( )。(A)王维鸟鸣涧(B)刘长卿送灵澈上人(C)杜甫 八阵图(D)李白峨眉山月歌2 某教师准备开展一次以“爱国与思乡” 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下面不符合这一主题的诗歌是( ) 。(A)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B)舒婷 双桅船(C)闻一多死水(D)艾青我爱这土地3 教师在讲解朗读技巧的时候,举例说明轻声具有区别词性的作用,下列不能用来举例的是( ) 。(A)地道(B)老子(C)大意(

2、D)精神4 在学习完五柳先生传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性嗜酒” 一句中“酒”的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归纳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B)空谷传响(三峡)(C)拥毳衣炉火(湖心亭看雪)(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5 教师在讲解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 一句中“帖”通“ 贴”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通假字,举出以下例子。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小惠未犏,民弗从也(B)甚矣,汝之不惠(C)河曲智叟亡以应(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6 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学生对曹操这一形象印象深刻。其实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很多与曹操有关的重要事件,以下归纳不正确的

3、是( )。(A)温酒斩华雄(B)官渡之战(C)挟天子令诸侯(D)白门楼斩吕布7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迹,奥斯特洛夫斯基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课后教师又向学生推荐其他一些作品,它们的作者也和奥斯托洛夫斯基一样身残志坚,下列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是( )。(A)我与地坛(B)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C) 轮椅上的梦(D)蜡烛8 阅读以下荷塘月色的作业设计,回答问题。摘录四至五个形容词,将它们连缀成一段话,不少于 30 个字。 请鉴赏文中几个通感修辞的妙处。古人对月亮的描写很多,请摘录描写月亮的诗、词各一首,并写一篇 1

4、00 字左右的鉴赏文。仿照课文,写一篇“ 以雨中的荷塘 ”为话题的作文。(自主选择两题作答)以下关于作业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设计比较灵活(B)教师设置作业过多,与“减负”理念背道而驰(C)上述作业在设计上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侧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D)作业设计忽略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练习9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一道“探究练习” 题,第一题是“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

5、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A)知识系统(B)练习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10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11 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教学难

6、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12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设计的: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

7、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某位教师把两个题目改为了下面的内容,并且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改后题目:父亲来到崖下,看到“ 我” 孤身一个在悬崖上,有几种救我脱险的方法?为什么文中父亲的做法让作者“ 永远忘不了 ”?教师改变题目后,学生变得更有兴趣,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父亲救“我” 的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来;二是先把 “我”骂一顿,然后再救 “我”:三是如文中父亲那样,让“我”自己下来。对三种救法的后果,学生也发表了许多看法。第一种,“我”虽然被救下来了,但“ 我” 可能还会如以前那样胆小。第二种,虽然“我”会被父亲救下,但“我”的心

8、里会有抹不去的阴影。第三种, “我”可能会摔伤。对以上案例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A)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B)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C)教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D)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13 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课题时,另辟蹊径,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要求学生去调查当地传承下来的相关“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 ,并且指出学生可从以下途径去探索、搜集或发现;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根据地方文化档案馆或

9、地方志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对于这项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放学后)完成。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评价不合适的是( ) 。(A)能够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B)将语文学习“沟通” 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C)这位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D)该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过于宽泛,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课余时间14 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一、情境导入师:【A】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块神奇的黄土地,在它的脚下流淌着一

10、条叫黄河的母亲河,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片黄土地,曾经亲眼目睹过秦始皇横扫六合的战车,曾经亲耳聆听过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 ”的歌声,也曾经目送过唐明皇那些浩浩荡荡西出阳关的商旅车队。直到今天,在这片位于我国西北部的神奇土地上,仍然绽放着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请同学们说说,在黄土地上有哪些民间艺术?教师操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剪纸艺术、秦腔、面塑、刺绣、布艺、皮影戏、安塞腰鼓( 教师适当提示,总结)二、腰鼓资料简介【B】 根据视频即课本上的资料,学生简要概括安塞腰鼓的有效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大家。教师播放 MPEG 文件,简要介

11、绍安塞腰鼓。三、听读【C】 播放名家范读视频材料。学习任务:找出反复出现并标志文章脉络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 。顺势让学生用“好一个 ( )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教师播放 Flash 文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培养模仿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四、朗读【D】师: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说说这部分语言上的特点,或者你喜欢的原因。学生朗读、讨论、点评,总结课文语言特点。五、品读师:请大家品读课文,思考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自由发言,挖掘文章精神内涵)以下对这段教学设计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12、A)教学导入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B)听读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C)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D)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15 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初读课文,我想考考大家,请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师:是一位吗?生:我觉得不是一位,而是好几位。师

13、:是多位!还有谁想说?生: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作者重回故乡的山林,重新看了儿时的那些旧景物,伴随自己走过人生的足迹。师:结合课题看,也就是写去山中访问那些朋友。老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作者到山里看到一些景物。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 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生:山中访友这个题目更吸引读者,大家会想,这些景物不是人,为什么是老朋友呢?师:这就是取名的艺术。生:这些景物陪伴作者走过了三四十年的人生岁月,已经足够称作老朋友了。师:你竟然从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解读出了这么多内容,真了不起!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

14、了几位朋友的模糊是没有认真预习和朗读课文的不正常现象(B)由问题切入教学,能迅速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C)由题目导入,抓住文本中心事件,有利于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D)“为什么题目叫 山中访友?”是本文阅读中最具有价值、最核心的问题,教师开篇点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二、案例分析题15 阅读关雎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师:我要再请同学来展示预习成果。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重要的词语。师:“窈窕淑女 ”是什么意思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师:“好逑”呢?生:好配偶。师:那么这句的意思是?生: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师:噢,文静美好的女孩子大家都喜欢,所以,咱们女同学应该当这

15、样的淑女。师:“寤寐求之 ”什么意思 ?生:醒着睡着都在追求。生:时时刻刻都在追求。师:“辗转反侧 ”呢?生: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师:为什么翻来覆去睡不着呢?生:因为他追求这个女孩子没追到。师:你怎么知道的呢?生:我从“求之不得 ”看出来的。师:看来你真读懂了,预习得真好!师:这个君子追求这位淑女没成功,他又转去追求别人了吗?生:没有。他日夜思念着她。生:思念得彻夜难眠。师:看来这个小伙子感情很真挚,很专一。他不仅没有放弃,没有移情别恋,还打算要娶她进门,跟她相亲相爱呢。我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生:“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师:意思是?生:弹琴鼓瑟对她表示友好,敲锣打鼓让她快乐。师:那么,我们可

16、以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生: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文静美好的女子,他追求她但是没有成功,就日夜思念她。最后终于跟她在一起,结婚了。师:从此以后“ 王子与公主 ”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师边听边板书:爱慕思念喜悦师:有人说“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是真实的,是小伙子思念心切的时候产生的幻觉或者说是愿望,你们看可以吗?生:可以。问题:16 试从诗歌教学的角度,谈谈该教学设计的优点。17 请结合该学段特点,指出该教学设计的不足并提出建议。17 阅读下面的习作,完成问题。摘豆捉鱼,不亦乐乎奶奶家后面有一条长长的铁路,铁路的前面有一块块碧绿的菜地。星期天,我和妹妹跟着爸爸来到菜地里。金黄的油菜花已经不

17、多了,青色的枝上结满了像小辣椒一样的果实。用手剥开一个瞧一瞧,里面挤满了许多圆圆的、绿绿的“小豆子 ”,它们就是青菜妈妈的宝宝,还可以用来榨油呢!现在地里长势最好的要数大豆了。这些大豆不仅枝繁叶茂,而且还结出了许多饱满的豆荚,在微风中向我们频频点头。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开始摘起豆子来。爸爸告诉我们,把豆荚转着拧下来,会比较省力,又不会伤及整株豆苗。我和妹妹摘了好多豆荚,回到奶奶家,迫不急待地把豆子剥开,放在锅里煮。我发现豆荚里面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像海绵一样软软的。哈,豆妈妈真爱自己的孩子啊,让豆宝宝睡在沙发床上!豆子煮熟了,我和妹妹争先恐后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把一碗豆抢了个精光,爸爸看着我们

18、忍俊不禁地笑了。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跟爸爸去捉鱼。我们在菜园边选择了一处比较干净的水塘。爸爸弯下腰,用网兜在水塘深处使劲一捞,就捞出了许多东西:有头大尾尖的螺蛳,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其中有两条鱼的样子很像金龙鱼,它们的鳞片和尾巴都是红色的。还有一条泥鳅的肚子大大的,分外娴静。爸爸说它就要产卵了,我好期待能够见到它的宝宝哦!我要把它单独养在一个鱼缸里,经心照顾它。啊!田园之行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真令人难忘。18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19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三、教学设计题19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问题。湖心亭看雪原

19、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佘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后练习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

20、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单元导语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八年级,48 人。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20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21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

21、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2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4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王维的鸟鸣涧、杜甫的八阵图、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均属于五言绝句,而 D 项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属于七言绝句。本题当选 D 项。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C 项死水创作于 1925 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

22、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诗人闻一多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D 项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蕴涵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爱之深,深到要和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而 B 项双桅船是朦胧派诗人舒婷 1982 年的作品,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等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这首歌并不含有爱国与思乡情绪。本题当选 B 项。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轻声的作用有两种:区别意义和词性的作用。A 、C 、D 都能区别词性。A 项“地道”(dda

23、o)是形容词,常表示纯正的意思;“地道”(ddo)是名词,常指地下的道路或坑道。C 项“大意”(dyi)是形容词,疏忽、马虎的意思; “大意”(dy)名词,大概的意思。D 项“精神”(jng shen)形容词,指有活力的; “精神”(jng shn)是名词,指意志、意识、神志等。而 B 选项“老子”(lo zi)是名词,意思是父亲、老年男人自称(即老夫);“老子”(Lo z) 是名词,特指道家的创始人。本题当选 B 项。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A 项中的“东西”是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B 项中的“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C

24、 项中的“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D 项中的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本题当选 B 项。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中“徧”同“遍”,意为“遍及”; B 项中“惠”同“慧”,意为“聪明”;C 项中“亡”同“无”,意为“没有”。D 项中没有通假字,本题当选 D 项。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温酒斩华雄”是关羽的事迹,而非曹操。本题当选 A 项。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坚持写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失明失聪却始终不曾放弃,最终成为美国著名女作家。轮椅上的梦是残疾作家张海迪的自传体小说。D 项的蜡烛是苏

25、联作家西蒙诺夫所作,是一篇写实的战地通讯,作者也并非残疾作家。本题当选 D 项。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虽然设计了四道作业题,但只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两题作答。这种作业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与“减负”理念背道而驰。作业设计由易到难,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却忽略了阅读能力发展。本题当选 B 项。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练习系统又叫训练系统、检测系统、作业系统,是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其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实现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教材中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探究练习

26、”是教材练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当选 B 项。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策略方面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增加“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将“实验稿”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改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方式改进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故本题当选 A 项。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只是课文教学难点的一个方面,并非所有课文都是以情感体验为教学难点。B 项说法错误,本题当选 B 项。12 【

27、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教师虽然对课后习题进行了改编,但是内容依然围绕课文,没有偏离方向,反而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故 A 项表述与案例实际教学效果不符,本题当选 A 项。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教师布置的内容虽然多,但都是能够围绕主题开展的活动,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史多的选择余地,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本题当选 D 项。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情境导入部分,教师重在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感与多种民俗艺术,而只在学生发言时简单提及安塞腰鼓,这种导入并不能直接引起学生对安寨腰鼓的关注。而第二部分对腰鼓资料的介绍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故 A

28、项表述有误。听读部分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通过合作与探讨来实现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故 B 项表述错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的每一次朗读设计都是有指向性的。教师在这里设计三次“读”听读、朗读、品读,涉及三个层次:第一次是为了让学生在范读中准确切入文本解读基调;第二次是为了让学生在范读奠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美读,从美读中体会文章气势,品味语言特色,进而加深对内涵的理解;第三次对课文整体品读,是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知,实现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故 C 项表述的内容应是品读阶段的特点,C 项错误。而最后的朗读部分,教师把朗读内容交给学生来选择,虽然使学生成为课堂教

29、学的主体,但也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去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故 D 项评述正确,本题当选 D 项。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于初读课文,学生深入课文的程度有限,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会是浅显的,甚至是模糊的。因此,片段中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属正常现象,故 A 项错误。判断切入方法,不能从一句话来判断,而应该从整个环节的设计来判断,阅读以上教学切入不难发现,教师设置开始的发问是为了引出“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这个问题,是从题目来切入的,故 B 项错误。由“初读课文,我想考考大家,请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知这是教学的初读环节

30、,不是导入环节,故 C 项错误。当选。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对于古诗鉴赏,“读” 显得尤其重要。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是古人极为推崇的读书方法。案例中教师执教关雎时也是如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了“读” 。从 关雎的字音节奏巧妙切入,引导学生通过“ 读” 来披文人情,扣住 “读懂诗意、读出感情”两个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递进。这种教学安排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层级,又凸显了教学流程的序列,而且在各种“ 读” 中,将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色彩宜人、形象鲜活的画面,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关雎,品味关雎中的美景,体悟到“君子 ”对“淑女”那

31、缠绕环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这样设计使整个课堂教学灵动而充满勃勃生机,学生快乐而充满生命活力使诗歌的鉴赏真正落到了实处。17 【正确答案】 本课读的方式较为单一,且既不予以读的技巧,又不引导体会读的情感。本课还可以这样设计:范读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引导学生鉴赏关雎重章复唱的音律之韵;研读以对关雎重点词句语速的快慢、语调轻重的品味,指导学生体会关雎的语速语调之妙;精读以对关雎景物的绘声绘色的朗读,指导学生揣摩画面技巧之美;悟读以对关雎感人的情节、鲜活的形象的体悟细读,指导学生探究作者所表达之情。这样的“读” ,既抓住“读”这一良方,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以 “读”之法,即诵其音、观其形、思

32、其情、明其意,手眼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刺激,可称为诗词教学的良方妙法。诗歌教学要做到“ 文”与“言”并重,既要重视“ 文”(文学内涵和思想内容)的发掘,也要注重“言 ”(文言基础知识 )的落实。而这堂课,如果单就诗歌 “文”而言,的确可圈可点;但是就“ 言” 来说,还不尽如人意。如对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处理。其中的“友”与“乐”含有意动、使动两种特殊用法,对此教师不应该放过,而该教师却仅仅对这两句的诗意进行了描绘,留下“文” 的遗憾。如果我们再深入追问一下“友之”之“友”、“ 乐之” 之“乐”怎样理解,使学生明白“以为友” 的意动用法和“使快乐 ”使动用法;然后再追问使动意动应该怎样区别,教

33、师辅之以点拨。这样费时不多,在重视诗歌教学的“文” 的同时,又能够落实诗歌教学的基础知识。18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 迫不急待”改为“迫不及待” ;第段,“ 经心”改为“精心”。病句:第段 “爸爸看着我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中,“忍俊不禁” 与“笑了” 语义重复。应去掉“地笑了 ”或改为“爸爸看着我们忍不住发笑”。19 【正确答案】 优点:语言活泼。充满童趣。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比如长得像“小辣椒 ”一样的是油菜果实,圆圆绿绿的 “小豆子”是青菜妈妈的宝宝,豆荚里白白的一层是豆宝宝的“ 沙发床 ”,大豆在微风中点头,分外娴静大着肚子的泥鳅。小作者通过孩子独特的视角,赋予这些动植物丰

34、富而有趣的想象,让读者也不禁对奶奶家的菜园和池塘心生向往。缺点:细节刻画稍弱,描写不够细腻。作者通过记叙摘豆和捉鱼来表现童真、童趣,这样的情感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但增强细节刻画更能打动人。作者可以将摘豆和捉鱼的动作、情态刻画得再详细些,让读者阅读时仂佛也在跟着作者一个一个动作、一步一步摘豆和捉鱼。还有豆子味道的描写可再具体些,仿佛读者也能透过文字品尝到美味。这些细节描写能让作者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作者说的“不亦乐乎” 。三、教学设计题20 【正确答案】 手法: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感情: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35、遇的孤独。21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确立依据: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将“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设定

36、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本文作为一篇写景散文,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景色抒描绘得淡雅流畅,语言清理自然,所以将“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初中生的情感丰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将“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2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为后世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睛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竞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却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吧。(二)作者简介 (略)(三)解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