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898478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5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学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王维使至塞上(B)柳宗元江雪(C)杜牧 泊秦淮(D)崔颢黄鹤楼2 某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以对自然界科学探索为主题的文章,下列不合适的是( )。(A)化石吟(B) 紫藤萝瀑布(C) 看云识天气(D)绿色蝈蝈3 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说明“古今异义词” ,下列选项不合适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4

2、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 对联 ”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 ”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A)秋水不波行一舟(B)梨花带雨雨沾衣(C)银湖鱼跃数点星(D)月明两岸雁声惊5 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她的嗓音很清亮 ”中的“清亮”(B) “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 实在”(C) “你这人真不地道” 中的“ 地道”(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 中的“眉目”6 在九年级的一次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为孔子和孟子制作一个小档案,并收集孔子

3、和孟子说过的成语或名言,下面学生收集的名言并非出自孔孟之口的是( ) 。(A)学不可以已(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 在教学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莫泊桑以及其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代表作品,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琪的礼物(B) 羊脂球(C) 小公务员之死(D)列夫托尔斯泰8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爱自己的父母,尊敬父母的意见和决定。但有时候,你们会和父母在某件事情的认识上无法达成一致,在思想上闹矛盾。这种情况下你们都是怎样处理的? 羚羊木雕 中的我 ,就遇到了这种

4、情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这位教师的课堂导入用到了下列哪种导入方式?( )(A)解题导入法(B)激活生活经验法(C)情境导入法(D)案例导入法9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本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A)助读系统(B)练习系统(C)范文系统(D)知识系统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下列选项对于“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调研所获得的资料以及课本都

5、是原始资料(B)相较于间接资料,原始资料的价值更大,更有说服力(C)间接资料的信息庞杂,在应用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筛选(D)间接材料在应用时不得改动,避免资料的损坏、失真11 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播放了一段腰鼓舞蹈,在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自然地导入新课。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A)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B)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C)多媒体会占据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D)多媒体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所弥补,激发学生兴趣12 以下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脸(节选)一课时,为学生

6、设计的几道作业题:一、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 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二、把文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三、剧中“帮腔人 ”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四、水上漂说:“ 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 ”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下对这则作业的设计意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

7、剧冲突(B)第二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但由于戏剧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设计过于深奥,难度太大,脱离文本要求(C)第三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口吻,尝试编写唱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第四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13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生 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得很真切。生 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生 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师:很不错,哪位同学帮助解答?生

8、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生 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生 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师:很不错,那诗人借月抒发了什么情呢?生 4: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师:很不错,还有问题吗?生 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之间有什么联系?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根据以上教学实录,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运用谈话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

9、话的过程(C)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D)教师发挥好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并没有过多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14 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生:我拟的副标题是“ 一个爱美的皇帝 ”。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师:你说的“ 爱美” 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当然是缺点。师:如果是缺点,光说“ 爱美 ”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 60 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

10、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生:爱关过度。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生:臭美。(众生笑)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针对以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以下评语不正确的是( )。(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说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

11、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15 阅读散步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这篇优美的散文的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学生读课文)生 1:这个作者真笨!师:哦?生 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生 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被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全班鼓掌)生 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

12、大路。生 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生 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生 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使他们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吗?生 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生 5:我不同意

13、你们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生 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生 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对上述材料,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值得所有教师学习(B)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

14、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C)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D)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表面是围绕文本在进行讨论,实际上最后没有得出任何实质性的结论,只能说是课堂中没有意义的对话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瑛的一首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试着来聆听心之音乐,欣赏

15、心之舞蹈。(二)听读后赛读,初步感知师:听完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诗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骄傲(自豪)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读全诗,然后选出自己喜欢的章节读给大家听,尽可能把骄傲的情愫表现出来。(男生读自选章节;女生读自选章节;互评谁更优秀)女生:我认为我骄傲,我读得比男生有感情。(三)吟读,认识树的形象师:树,触目可及,极其平凡,这棵树凭什么骄傲呢?请同学们浏览全诗,思考:我骄傲,因为我是一棵的树?从文中探寻答案。生:生长在中国大地上,从第一章节第一节看出。(读第一节)生: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从第一章节第二、三节看出。生:热爱生活,关爱人民,为人类造福,坚信明天更美好幸福,永远忠诚于人民

16、,从第二章节可看出。(学生在读中找答案,不知不觉地就分析了其中的字、词、句)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对这棵树的认识,正因为(回顾板书),所以它可以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四)品读,理解树的精神师:根据以上分析,这显然不是一棵简单的树了,它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呢?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这棵树象征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人。生:抒发了作者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品读中,再次分析关键的词句)师:那你知道有哪些像这棵树一样的人吗?生: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建设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冲破重重险阻,献身国防科技。

17、生:汶川大地震中像谭千秋一样的教师,临危不惧用自己的身躯顶住塌下的泥板,用自己的死换取学生的生。师: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我们看到了奉献,也看到了牺牲的精神。师:在对这棵树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我们再来齐读诗的 512 节。(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体验师:现在,我们试着给它写上第三部分,老师给大家一个开头:假如有一天,我死去,请同学们接着写下去。提示:要能体现作者为人民服务,献身人民的精神;继续体现本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运用联想、想象的语言特色。(师给足够的时间,可以小组交流后再全班投影展示)师:同学们写得真是不错,很多诗句可圈可点,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瑛是怎么写的。

18、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生:假如有一天我死去我便平静地倒在大地上让我尽快地变成煤炭沉积在地下的乌黑的煤炭为的是将来献给人间纯洁的光,炽烈的热!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在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到了骄傲,一种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的自豪。师:诗人是一棵骄傲的树,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一棵正在沐浴阳光、吸取雨露、茁壮成长的树,而你们也必将长成一棵棵可做栋梁的参天大树。今天我期待你们!我相信,明天,将有更多的人来赞美你们!(六)布置作业1朗读全诗,选自己喜欢的片段背诵;2阅读同时期其他诗人的现代诗歌,举办小小赛诗会;3仿写自己喜欢的风格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问题: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某版教材我骄傲,我是

19、一棵树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评析。16 阅读学生习作,完成问题。夜色多美好楼道里的感应灯开关坏了,一到晚上漆黑一片。我房间的窗户正对着楼道,一开灯,余晖为楼道口过往的人提供了微弱的光。晚上我做完作业,一看时间才八点半,就倚在床头回忆当天的功课。不经意间,我发现楼下车库里漆黑一片,住在车库里的林奶奶出去摆摊还没回来。夜晚这么黑,老人家回来时会不会摔跤?想到这里,我将灯调到了最大挡,拿起一本书看起来,等一等晚归的林奶奶。夜景多美呀!几颗小星星点辍在朦胧的夜空,高高低低的楼群在朦胧的夜色中亮着灯,或明或暗,隐隐约约。晚风送来夜晚独有的清香,淡淡的,让人陶醉。楼下的王叔叔夹着公文包走

20、进了楼道,他对我笑了笑。楼上的李大妈逛街回来了,她走进楼道的时候,脸上是一抹温情。灯,一直亮着,鹅黄色的灯光温柔柔的。在它的照耀下,楼道口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桔黄。楼下响起了开门的声音,我摇了摇昏昏欲睡的脑袋,向窗外望去。林奶奶披着一身夜色,推着小推车,站在这片桔黄色灯光下,满脸的皱纹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夜静静的,像一汪陈年的醇香。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18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三、教学设计题18 教学设计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问题。口技林嗣环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21、,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鼻句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 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

22、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课文导语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单元导语“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

23、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后练习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响声大作,由少而多。百千齐作,应有尽有。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

24、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1会宾客大 宴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3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4宾客意少 舒, 稍稍正坐。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 名 其一处也。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1表示突然发生:_ 2表示同时发生:_3表示相继发生:_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学生情况七年级,班级人数 45 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

25、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19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二中的第 1 小题。20 请为本课设计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依据。21 根据材料,为课文设计一则教学简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5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 项江雪是五言绝句,C 项 泊秦淮是七言绝句,D 项黄鹤楼是七言律诗。本题当选 A 项。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C 项,看云识天气 属于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D 项,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法国著名作

26、家法布尔在本文讲述了蝈蝈的特征和习性。B 项,紫藤萝瀑布是作者宗璞面对着繁花盛开的“瀑布”,回顾十几年来花和人的命运,感悟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命的道理而创作的散文,因此不属于科学探索类文章。本题当选 B 项。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C 项“往事”在这里是“历史”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D 项“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十分之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B项没有古今异义词。本题当选 B 项。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联是清朝林则徐题于福州西湖宛在堂的对联。对联要求词性相同(

27、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结构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A 项,题中对联“长空”对“秋水”,“有月”对“不波”,“明两岸”对“行一舟”;B 项,“雨沾衣”中“沾”与数字“两”不对应;C 项,“鱼跃”与“有月”不对应; D 项,“月明两岸”接上联,应是回环,而非对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项词语中的“亮”“在”“道”都需要读轻声,D 项“眉目”中的“目”读音为其本音“m”。本题当选 D 项。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句子出自荀子劝学,B 项句子出自孔子论语,C 项句子出孟子告子下,D 项句子出自孟子告子上。本题当选 A 项。7 【

28、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指的是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A 项是欧亨利的作品,B 项是莫泊桑的作品,C 项是契诃夫作品,而 D 项则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列夫托尔斯泰所作的人物传记。本题当选 D 项。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为激活生活经验法。本题当选 B 项。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读解范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课文中所配的相应的插图,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记忆,尽量避免单一枯燥的学习,

29、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原始资料是第一手资料,课本属于间接资料; B 项间接资料和原始资料的价值都很大,重在使用者的需求,不可一概而论;D 项,间接资料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本题当选 C 项。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教师对多媒体使用时间的把握是比较合理的。教师播放腰鼓舞蹈的视频,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腰鼓表演时的磅礴气势,并没有遏制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故 C 项说法错误,当选。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第二题要求学生在体会几段唱词的基础上,理解这段唱词的特点,分析其在

30、文中的作用,仅仅围绕课本内容展开,虽然涉及戏曲唱词特点的知识,但是并不是单纯地依靠戏曲唱词的特点来对这段唱词进行分析,故不脱离文本。第二题旨在让学生在有重点地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细心、深入地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故 B 项分析有误,本题当选 B 项。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边分析文本边解决问题,关键时候给予点拨,并不代表自始至终都没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本题当选 D 项。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切忌笼统,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正

31、确而迅速地找出“病症所在”。教师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不能操之过急,评价时应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耐心启发学生寻找答案。B 项说法错误,当选。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最后的确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课文进行思考,教师也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独特想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并不是全然无意义的对话。本题当选 D 项。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提倡多形式读,体会诗歌魅力。古人常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敲门砖。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要求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32、这首诗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感人,读出感情才是重点。在这节课中,这位教师先组织了听读,“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寻译其意味” 。自由读后再男女赛读,对 “骄傲 ”有进一步体会。此外,还进行了齐读等,特别是读写练习后再读第三部分,这样学生充分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达到“诗言志,诗言情 ”。在品味中领悟诗意。诗歌语言生动、凝练,这位教师没有把诗歌重点放在词句赏析上,让学生在领悟诗意中分析词句而是让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理解树的“骄傲”何在。这种安排,以情贯穿,既品味了诗,又保持了诗的完整性。读写结合。深化情感体验。几乎每位教师都会采用诗歌仿写的方式,但如何操作,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堂课,教师基于这首诗

33、是节选的特点,给了学生第三部分的第一句开头,让学生发挥想象去写,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抓住全文的情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奉献之情。学生在写诗中,就会把自己当作诗人,结合前面两部分写作特色,去揣摩,去感悟。学生在仿写中深化了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仅靠一首诗、一节课,是无法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的,课外可推荐学生多读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在平时生活中,也可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总之,本节课既力求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又对现代诗歌教学做了小小尝试,两线贯穿全课,让学生领悟诗意。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读的部分过少,对背景介绍过简,还要进一步反思,让诗歌真正走入学生生活。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

34、第段,“ 最大挡”改为“最大档” ;第段,“ 点辍”改为“点缀”。病句:“她走进楼道的时候,脸上是一抹温情” 主谓搭配不当,应将 “是”改为“ 露出”。18 【正确答案】 缺点:材料不能很好反映主题。文章主题是“夜色多美好” ,主题应是以写景抒情为主,可是作者所选材料是记叙人情温暖,这样容易造成“文不对题”的感觉,给人冲突的印象。再者所述材料详略不够突出,主体内容不够充实。 改进:作者夜晚为他人留灯,照亮回家的路,等待林奶奶晚归更是温情动人,小小年纪就懂得为他人着想真是值得点赞,用此立意有深度和教育意义。但是建议作者更换题目,比如“ 温暖的夜光 ”或“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之类的表达主动关心关爱

35、他人的拟题。另外,再将等待林奶奶晚归,为她留灯照路这一主体内容记叙得详细饱满,这样配合略写的王叔叔、李大妈,一幅“人间有爱” 温情图更加动人。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 ,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 ”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人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 侧目 ”对照。“稍稍” 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

36、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人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2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文中疑难字词的音、形、义。了解虞初新志相关常识。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全文。过程与

37、方法:参照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深入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培养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设计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初中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基本要求,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在朗读背诵中整体感知作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38、)要求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据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研讨“欣赏点、感触点、疑惑点” ,进而深入理解作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有感悟,获得成就感,享受学习的乐趣。21 【正确答案】 口技教学简案一、整体感知播放洛桑学艺片段,让学生初步理解何为口技,师做简单介绍。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中,同样要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二、了解

39、作者及出处三、朗读全文,标示注音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画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予以注音。四、了解大意,梳理结构师: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即按通常所说的“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展开叙事。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第二部分:第 2、3、4 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第三部分:第 5 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五、研读第一部分1朗读第 1 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2思考: 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 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明确:说明

40、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明确: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六、研读中心段师:文章的第 2、3、4 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听读这一部分,然后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出示 PPT)1口技艺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3师: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生发言

41、,师总结)师:比较第 2、3、4 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其描写有何不同,大家来细细品读一下。明确:第 2 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 “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 3 段中写“ 意少舒,稍稍正坐 ”,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中,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 4 段写听众“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4小结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 ”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七、朗读末段,理解深意明确:耳次写刮道具的简单,既与第 1 段相呼应,更是从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大悟,原来一场出神入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八、总结全文,深化主旨本文正是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向世人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九、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