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898500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6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学茅盾“ 农村” 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 三部曲 ”,以下不合适的是( )。(A)巴金“爱情 ”三部曲:家春秋(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C)郭沫若“女神” 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D)巴尔扎克“ 幻灭” 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2 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A)王维(B)孟浩然(C)韦应物(D)高适3 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

2、性形象” ,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 新女性 ”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鲁迅笔下的子君(B)丁玲笔下的莎菲(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D)巴金笔下的瑞钰4 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马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借“ 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 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借“秋霜”喻白发(B)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 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借“庙堂”代朝廷,借“ 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C) 木兰诗

3、:“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也是顶针(D)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 愁”比喻成“头发” ,“满面尘灰烟火色 ”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5 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 “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B)父异焉(C)稍稍宾客其父(D)并自为其名6 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 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 通假字 ”的是( )

4、。(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7 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8 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5、(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9 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 文化论著研读系列 ”开设了 (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伺题进行思考(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D)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10 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A)自习课播放

6、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11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

7、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12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的片段教学

8、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 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师:啊?信念 ?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是念头。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 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师:那么,我还要问,“ 母亲抓住我的手 ”,“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

9、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 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组讨论)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 抓”“ 忍” 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中“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

10、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13 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 。(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B)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11、14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生:薄薄的凄凉胡思乱想忽然哭起来神往倾心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师:翠翠为什么感到“ 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

12、提高了教学效率(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15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彤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参

13、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请大家畅所欲言。参与者:参与者:参与者:记录者:(C) 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 30 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汇报者:(D)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

14、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下面一篇教学设计,回答问题。教材分析: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

15、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朱自清春教学过程一、美美地听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今天,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师: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带)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

16、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生:简直太美了。我已经无法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只感觉自己当时就在春天的花园里漫步。绿的草,五彩的花,还有嗡嗡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在我的身边飞来飞去的,春风轻抚着我,阳光亲吻着我,仿佛来到了仙境。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生:从来没有这样去听过一篇文章。因为这次我不再仅仅是用耳在听,而是用心在听。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呀!我仿佛听到春姑娘在呼唤我,她带着我赏春的美景,听春的声响,闻春的气息。和煦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与温暖,久久不愿离开。师:哦,这样呀!看来春姑娘让你着了迷。(生笑)生: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树发芽了,鸟也出巢了,一

17、切都显示出新气象。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看,农民们也“披着蓑戴着笠”在轻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仿佛还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黄的稻谷。是呀,有了春的播种,就会有秋的收获。师:对呀!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呀!其实,人生也一样,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学习与奋斗,才会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听后的感想,收获还真多。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叫大家谈了。不过,大家在下课后可以与同学再交流或把你的这种感受写到你

18、的日记中。(还想举手回答的学生听了后把手陆续放下来了)二、美美地读师: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他,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方面入手。好,现在开始读。(多媒体播放配轻音乐的春景图画,图画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顺序编排。学生边欣赏图画边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有的不时在书上

19、圈点勾画,在本子上写发现。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三、美美地说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的成果。开始发言。生:我认为写春雨那段写得很精彩。你看那细密的雨中,黄晕的光、乡村的小路、石桥、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整个构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静而和平之感。师:春雨图有种“ 安静而和平感 ”。好!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一句中“偷偷地”和“ 钻”这两个词语用得绝,简直有一种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钻出来” 是怎样的情景,那种情态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时的娇颜,还有那

20、个“钻” 字又是何等传神,那种破土而出的挤劲令人肃然起敬呀!师:说得好!你分析得非常透彻。是呀,这两个词用得多妙啊!生:我认为“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写得好。风本来是无味的,但他却写出了味道,风里有“泥土的气息 ”“青草味儿”“花的香味” 。师:把无色无味的风写成了有味的风,“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美。作者由盼到绘,再到赞,浑然一体。开头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 ”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 ”,又把自己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中间用五幅图画描绘出春天美

21、好的景物,让人有身处画中之感:结尾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渐次排比,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呀!师:从整个文章结构入手,找出了美点。很好!生:“桃树、李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句写得好。他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师:就这些?(生点头)运用了修辞手法就是写得好吗?( 有的学生笑了起来)生:不是。(显得不好意思)师:那好在哪里?生: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把花竞相开放的情态与花色艳、花色多都写了出来。师:对。好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了自读后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文中发现的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形式完美,

22、而且内容丰富,激人想象;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语言优美。可以说,美蕴含在文章中的每一个画面中,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四、美美地写师: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全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俯拾皆是,把情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们虽然不处在春天,不能亲自领略无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样有无穷的魅力,也是众多文人笔下常描写的季节。我想处于秋天中的同学们,肯定对秋天有独特的感受吧!现

23、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用你们自己的笔把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用一段话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出来就可以了。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生自由练习写作,师巡视、指导。几分钟以后挑选几个同学所写的当堂朗读,并给予适当评价)师:“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领略到文章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神奇感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开启你们的心智,用你们的眼睛去寻找美,用你们的心去感

24、受美,用你们的手去创造美!下课!问题:仔细阅读上述材料,请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教学理念方面对本篇教学设计进行评析。16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下列问题。难题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敲响,人类踏进了一个新的世界,仿佛一切都是崭新的。但当人们都沉浸在这喜悦中时,一个又一个灾难正逼近我们,而我们却混然不知。近 10 年来,世界经历了太多:非典、海啸、金融危机、猪流感、全球气候变暖等。这一个个的难题,有的我们已经刻服,有的正在经历,还有的并不为我们所知。也许,只有当我们从宇宙中俯视这个兰色的星球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这一切的来之不易。但如今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难题还是环境的问题,这真的是

25、一个严俊而不可忽视的问题。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已经遇到的或者正在经历的或者还未遇见的一系列问题都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全球的气候问题,特别是今年,气候的变化很大,特别是温室效应,而这就是因为环境的恶化。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二氧化碳平衡被打破,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在过去的 200 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 25 名,地球平均气温上升 05 度,近几年的上升趋势更为严峻。但很多人仿佛还没有警觉,为了自己的利益,污染大气,乱砍树木。殊不知,他们那双罪恶的手正将自己送向无尽的深渊。便在 2008 年中国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刚开始时

26、人们都还以为这是梦境,但很快便认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理智很快便打破了梦幻的薄膜,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建立一个新的家园,世界各地的人民也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但为什么到了环境问题时人们都麻木了呢?更何况现在我们,受了那么多环境污染的罪。在面临这一难题时,我们不是缺少勇气,而是缺少一双清醒的眼睛和一颗理智的心,我们没有看得长远,没有看到我们的未来会因为环境的恶化而变成什么样子。在影片2012中,我们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我们继续这样,那么电影中的场景将会重现:这个可爱的地球经过亿万年才形成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星球,请伸出你的双手,用你的实际行动来克服这个难题,来让这个世界更

27、美丽。那么,曙光就在不远处。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最少两个错别字改正,并从第段中找出一处最严重的标点错误改正。18 请指出本篇小习作的失误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8、,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课文导语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来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经验加深理解。课后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 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

29、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首诗的异同。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 45 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19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20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指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依据。2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6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巴金“爱情”三部曲是雾 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故 A 项错误,当选。2 【

30、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盛唐两大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故A、B、D 选项正确。C 项韦应物则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故 C 项错误,当选。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项,巴金笔下的瑞钰是“传统型女性 ”。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所以 D 项错误。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利”和 C 项中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利其然”为“以其然为利

31、”,意为“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故正确答案为 C。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中“亡”通“无”,C 项中“帖”通“贴”,D 项中“扳”通“攀”,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C、D 三项均正确分析了戏剧、剧本的特点,故选择 A 项。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遂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并没有明确规定“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故 D 项错误,当选。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选修课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

32、基础,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不宜强制要求,故选 C。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使用多媒体资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故 D 项的“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 ”错误,排除。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应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在课上播放时,应和课文内容有关,否则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故 B 项错误,排除。A 项的“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错误。在使用视频资料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让学生各自为政。故正确答案为 C。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这则教学看上去形式多样,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

33、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案例中,这位教师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能够敏锐地洞察关键字词在文中的丰富意旨,引领学生重锤敲击。在引领过程中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利用课的通感技术不断地启发:“扑”下去的会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忍”住的究竟是什么?总是仔细地倾听,热情地激励,当学生说出“信念”这个词语时,能够及时察觉不妥,及时引领学生转换思维,从而正确领会。13 【正确答案】 C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种解读,虽然形式上是学生自己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来回答,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全是跟着老

34、师亦步亦趋,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老师让学生去解读什么问题,学生就去搜寻什么答案。学生的解读非常被动,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记录者在讨论环节中必不可少,不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该教师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首先,该教学设计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有利于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

35、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该教师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

36、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 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再次,整合“听说读写”,发展学生思维。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写能力和说话能力,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在这次课堂教学中,这位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课堂中,让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写,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混然不知”

37、中的“混”应改为“ 浑”:第段中,“刻服”中的“刻”应改为“ 克”,“兰色”中的“ 兰”应改为“蓝” ;第段中,“严俊”应改为“峻”。标点:第段中,“非典、海啸、金融危机、猪流感、全球气候变暖等”,省略号和“等”不能重复使用。删去其一即可。18 【正确答案】 本文包含的知识较为丰富,眼界也比较开阔,但它有一些明显的失误。失误一:概念不够准确。文中说难题是环境问题,不确切。难题是怎样处理好人与环境的矛盾。或者说: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个难题。失误二:部分内容游离主题。比如第五节关于汶川地震,这跟“环境问题” 有多少关系呢?失误三:少量语句意思表述不清。第二节中“这一切的来之不易” 中的“这一切

38、”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指 “非典、海啸 ”,那就说不通了。“来之不易” 通常指的是好事情、好的结果,哪有说“ 非典 ”等坏事“来之不易”的 ?失误四:文中错别字、标点使用错误等问题明显。修改意见:首先把“ 难题”的概念表述清楚;去掉第五节,很好地分析一下出现难题的原因。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无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据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表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线,最后直抒胸臆,过

39、渡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四个“雪” 字(送别前雪景、饯别时候的雪景、临别时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2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设计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

40、相关规定对诗歌教学的相关规定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依据材料中单元教学目标可知,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歌的意境,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中学三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而且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自我研读、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感情的理解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顺利完成。21 【正确答案】 一、导入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

41、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还有有郭涑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师:1982 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 ”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昧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二、背景简介三、知识拓展诗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

42、、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必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四、解释加点的词。八月秋高风怒号(大声吼叫 )下者飘转沉塘坳(沉到_ 池塘水边)公然抱茅入竹去(公开地,毫无顾及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当面)秋天漠漠向昏黑(乌云密布的样子 )长夜沾湿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广泛地遮蔽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然 )五、注意辨析修辞手法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偶)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夸张)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比喻

4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借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六、整体感知1正音(见屏幕)2请同学们将课文齐读一遍,读准字音、节奏(点评: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也洪亮,字音和节奏也准确)3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秋风 破屋 群童 抱茅 夜雨 湿屋 忧国忧民七、评析诗文1感受秋天人生苦旅的悲凉时节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2走进草堂贫如洗的凄伤之地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摆设)极其简陋、(棉絮) 破旧不堪3走近杜甫孤苦伶仃的苍老形象衣衫槛楼、生活清苦、体弱多病、哀伤元助、彻夜难眠、忧心忡忡4聆听杜甫一超越时空的伟

44、大情怀发自肺腑、催人泪下、牺牲自我 j 为百姓祈求幸福、忧国忧民、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5遥寄杜甫八、品析语言1“卷我屋上三重茅 ”中的 “卷”换成“吹”“ 掀”“卷我屋上三重茅 ”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 “吹”,风的力度不够;“ 掀” 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2“布衾多年冷似铁 ”中的 “铁”。“铁”: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九、拓展训练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十、小结伟大的诗人,总

45、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老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昔,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优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 ”的屈原,到杜甫之后 “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 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 我自横刃向天笑” 的谭嗣同,从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姗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301001-4-2000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Outgoing Call Bearing (OCB)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pdf DIN EN 301001-4-2000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Outgoing Call Bearing (OCB)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pdf
  • DIN EN 301001-5-1999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Outgoing Call Bearing (OCB)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pdf DIN EN 301001-5-1999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Outgoing Call Bearing (OCB)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pdf
  • DIN EN 301001-6-2000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Outgoing Call Bearing (OCB)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pdf DIN EN 301001-6-2000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Outgoing Call Bearing (OCB)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pdf
  • DIN EN 301002-1-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1 Protocol spec.pdf DIN EN 301002-1-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1 Protocol spec.pdf
  • DIN EN 301002-2-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2 Protocol Impl.pdf DIN EN 301002-2-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2 Protocol Impl.pdf
  • DIN EN 301002-3-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3 Test Suite St.pdf DIN EN 301002-3-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3 Test Suite St.pdf
  • DIN EN 301002-4-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4 Abstract Test.pdf DIN EN 301002-4-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4 Abstract Test.pdf
  • DIN EN 301002-5-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5 Test Suite St.pdf DIN EN 301002-5-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5 Test Suite St.pdf
  • DIN EN 301002-6-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6 Abstract Test.pdf DIN EN 301002-6-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 Security tools (SET) procedure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 Part 6 Abstract Test.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