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6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春秋时期,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由此带来的积极意义不包括( )。(A)提高农业生产效率(B)导致井田制度瓦解(C)促进私有土地占有形式的产生(D)导致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2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意境悲壮的诗词创作于( )。(A)秦末农民战争(B)楚汉战争(C)黄巾起义(D)绿林起义3 轮台罪己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封建帝王公开承认错误的罪己诏。这部诏书的发布时间是在( )。(A)汉高祖时期(B)汉武帝时期(C)汉文帝时期(D)汉献帝时期4 易中天先生
2、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评价: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A)道家、儒家、墨家、法家(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5 江南地方豪强从汉魏以来就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期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 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 ”,其原因是 (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B)唯才是
3、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C)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6 据史料记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B)都城商业活动频繁,草市开始普及(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D)民众经商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7 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
4、济重心的南移8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中国获得一个深水良港,这与条约中的( )有关。(A)割让香港(B)开放五个通商口岸(C)协定关税(D)巨额赔款9 旧三民主义中的( ) 被孙中山称为“ 政治革命”。(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10 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C) “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D)“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
5、更张”11 1925 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 激进”的表现是( )。(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12 一幅名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的照片于 1937 年出现在美国郝斯特报上,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这一照片的流传( )。(A)宣传了中国国共合作抗战的事实(B)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C)丑化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D)激化了美日两国在上海附近的矛盾13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极大地振奋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抗美援朝战争结
6、束于( )。(A)18780(B) 19207(C) 19268(D)1954114 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5 下表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改革,它是( )。(A)查士丁尼改革(B)大化改新(C)梭伦改革(D)马略改革16 ( )作为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先后涌现了福楼拜、左拉、莫泊桑等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A)英国(B)法国(C)美国(D)意大利17 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 。促成这一 “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B)明朝国
7、力的强盛(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18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 18 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的“ 种种有利的力量”应该包括 ( )。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机器工厂的出现海外市场的扩大(A)(B) (C) (D)19 “它位于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是连接苏联欧洲部分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德军一旦占领此地,就可以夺取巴库的石油和库班的粮食。”“它”指的是( )。(A)列宁格勒(B)斯大林格勒(C)摩尔曼斯克(D)莫斯科20 1950 年上半年,松下电器的产品销售额为 98
8、 亿日元,到下半年则大幅度增至 172 亿日元,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松下公司销售额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A)东京申办奥运成功(B)朝鲜战争爆发(C)美国开始信息革命(D)冷战正式开始21 1985 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倡议制定“尤里卡计划” ,呼吁西欧国家在光电子学等尖端领域展开合作,建立“科技欧洲” 。密特朗提出该计划的目的是 ( )。(A)推动政治一体化的进程(B)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支持(C)提升高科技领域竞争力(D)加速国际经济格局调整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
9、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所打破(C)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D)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23 历史图片是历史教学的常用材料,包括历史照片、绘画作品、电子计算机模拟复原图等。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图片中的绘画作品的是( )。(A)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B)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C)摄影师拍摄的重光葵在投降书上签字(D)考古工作者利用计算机复原的大明宫全景图24 有史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史学观点是( )。(A)全球史观(B)唯物史观(C)文明史观
10、(D)现代化史观25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新课程不提倡的学习方式是( ) 。(A)接受式(B)理解式(C)自主式(D)合作与探究式二、简答题26 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27 简述中学历史课外考察活动的实施策略。28 简述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材料分析题28 材料一: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有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
11、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隶了。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材料二: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材料三:从 12 世纪末到 15 世纪,是英国贵族“如日中天” 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
12、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 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问题:2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特点及产生此特点的原因。30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30 材料:教师出示明朝辽阔疆域图后提问: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他看到自己统治着如此辽阔的疆域,会是什么表情?为什么?在
13、疆域图下,幻灯片很快出现了“开心”“轻松”“难过”“忧虑”等表情的提示。先后有四个学生分别站起来说了朱元璋的表情,这些回答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教师在幻灯片上提示的影响。第五个学生:先是轻松喜悦,因为他成皇帝了;后是忧虑,因为这么辽阔的疆域不好管理。师:是呀,他担心会不会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那么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呈现知识结构后,学生依样画葫芦,很快列举出具体措施。教师补充朱元璋与宋濂的对话,并讲了宋濂家宴中的菜单与座次安排的故事。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假设让你穿越到明朝,你的内心独白是什么?有三个学生都是讲“ 恐惧 ”“害怕”之类,教师提示,能不能有些积极的情绪?生:努力工作,给皇帝一个好印象。问
14、题:31 请对以上教师的设计做出评论。32 在教学设计中应如何有层次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情感目标?33 材料:以下史料是教师在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内容的讲授中展示的材料:在大生纱厂的办公室内,悬挂着张謇请人绘制的四幅厂儆图,画面反映的是办厂初期遇到的窘境,暗指四件事。第一幅鹤芝变相图,“鹤”“芝”分别指洋行买办潘鹤琴、郭茂芝,他们在集资过程中反复无常,在关键时刻退股作难。第二幅桂杏空心图,“ 杏” 指官僚买办盛宣怀(号杏荪),“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他们言而无信,拒付资金。第三幅水草藏毒图,讽刺同知知州汪树堂(汪字有“水”;树字含“草”)多方阻挠。第四幅幼子垂涎 图,指大生纱厂即将
15、投产而资金匮乏时,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信厚(字小舫)企图乘人之危,巧取豪夺,低价收购大生纱厂产权。问题:请对该教师运用的这则史料进行评价。四、教学设计题34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材料二:课文摘录:17 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 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 之称。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如东方的瓷器、丝绸和香料,美洲的皮货,欧洲
16、的手工业品,为荷兰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于是,抢劫、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6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铁器
17、的冶炼需要开采矿石和大量燃料,铁器应用于垦荒势必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这属于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带来的消极意义。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题干中所引用的诗词内容可知,项羽被围垓下,处境绝望后创作这首诗词表达悲凉的心境。这首诗词创作于楚汉战争末期。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汉武帝统治后期,因连年对匈奴作战导致国库空虚,民众各项负担沉重,社会矛盾重重。汉武帝认识到统治危机后发布罪己诏,并果断采取停止开边征战、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国家形势转危为安。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中“平等、互利、博爱 ”可知应是墨家思想;从 中“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可知应是道家思想;从中“公开、公
18、平、公正 ”可知应是法家思想;从中“仁爱、正义、自强”可知应是儒家思想。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士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日益僵化。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土豪即使有经济力量,也很难成为高级官吏,这是由僵化的门阀制度造成的。A 项此时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而非军功爵制;门第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而非唯才是举,故 B 项错误;即使新兴地主拥有武装力量,他们也不能同掌握政权的士族相抗衡,故排除 C 项。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9、】 “去农从商”体现民众经商的意识增强;“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体现受到舆论指责。材料描述的地点为“京兆王都”,A 项表述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草市为村镇集市,与材料中“京兆王都所在”不符,B、C 两项错误。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可知交子有代替铁钱,作为交易凭证的功能;交子因铁钱重导致贸易结算不便而产生,“商业纠纷”是“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带来的结果,故 B 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D 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予以排除。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
20、国。香港具有优良的自然条件,是一个深水良港。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旧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中国独立,即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政治革命)、民生主义(通过核定土地地价、国家逐步赎买解决土地问题,即社会革命)。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材料信息“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表明晚清政府在西方列强侵略下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表明晚清政府不愿彻底改变封建帝制。B、C 、D 三项只表达经济或政治改革的某一方面,与题干要求不符。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
21、析】 据材料中“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可见反帝是明确的。孙中山于 1924 年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主张,材料中激进的反帝行为体现了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B、C 、D 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予以排除。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日本对上海的空袭,结合时间信息“1937 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开展淞沪会战,因此照片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军队进行的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并未参加,排除 A 项;C 、D 两项与史实不符。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战争的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
22、停战协定,宣告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决定实现国家工业化,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新税法”等信息可知,此次改革应是日本中古时期的大化改新。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通过题干中作家的国籍可以确定答案应为 B 项。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明末在时间上大约处在 17 世纪前期。这个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融会”主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过程中伴随的传播基督教的活动。这个时期工业革命还没有出现,排除 C 项;明代的远洋航海活动自明
23、初结束后因国力日衰未再进行,B、D 两项错误。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机器工厂的出现”本身属于天才的发明,排除。工业革命的发生是 18 世纪政治、经济、科技进步综合作用的结果。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相关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的描述,可知“它”指的是斯大林格勒。其他选项可根据地理位置予以排除。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950 年夏,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订购大量军需物资是松下电器销售额猛增的主要原因。东京申办奥运会此时尚未发生;美国开始信息革命的时间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冷战正式开始与题干中的现象无直接联系。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
24、析】 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为改变西欧高技术相对落后于美日的局面,西欧国家共同制订了“尤里卡计划”。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材料中丘吉尔的话说明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迫使各国对战争采取谨慎态度,进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保障世界和平的稳定,即核恐怖平衡维持世界和平局面。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开国大典是画家董希文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创作的一幅油画,属于历史图片中的绘画作品。A、C 两项属于历史照片,D 项属于电子计算机模拟复原图。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目中列举的观点涉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唯物历史观。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
25、析】 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是传统应试教育采取的主要教学形式,新课程标准对其不予提倡。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措施:废行省,设三司,改革地方机构;废丞相,以六部治国,加强皇权;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制定卫所制度,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对百官的监察;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加强特务统治;杀戮功臣,提高皇权。(2)影响:通过以上措施,明初统治者加强了皇权,促成了明代集权政治的建立。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但是,因为明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已到晚期,专制主义的强化,必然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
26、封建社会的瓦解,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27 【正确答案】 中学历史课外考察活动是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在组织实施考察活动时应采取的策略包括:(1)把历史课外考察活动融入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历史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协助学生历史课外考察活动的开展。学生社团方面负责对参加历史课外考察活动的人员进行遴选、召集以及出行的安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则须要配合指导教师进行考察前信息的准备、收集,考察中的互动探究以及考察结束后及时地向指导老师进行信息的反馈。(2)将历史课外考察活动融人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应充分设计、组织校本课程,并充分结合本校实际,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校园周边真切的历史资源,让学生
27、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历史、感悟历史。(3)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历史课外考察活动要充分地利用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灵活自主地开展课外考察活动。(4)注重活动成果的物化和对活动主体追踪调查历史课外考察活动最容易流于形式上的走马观花,不能充分实现历史教育的课程目标,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因此在历史课外考察活动中要十分注重将学生的考察成果进行物化。在考察活动前,教师要将本次考察的对象和任务等明确告知学生,并要求在考察结束后让学生上交考察报告、小论文、随笔、散文、影像资料集、制作活动海报等,并不定期将这些成果进行评优和展览。28 【正确答案】 (1)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2)
28、采用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3)采用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式。(4)创造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5)学习任务应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三、材料分析题29 【正确答案】 特点:中国士绅:没有政治权力,但享有政治威望;与皇权的关系,由共存走向共治,最终沦为皇权的奴隶;主要在地方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作用。英国贵族(即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掌握了一定政治权力,成为限制王权的重要力量;在中央和地方,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原因:中国士绅: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的发展,并始终占主导地位。英国贵族:通过建立和控制议会、颁布法律,借助政治权力和法制,极大地限制了
29、王权;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发展。30 【正确答案】 影响:中国士绅:在历史上曾起到限制皇权、防止暴政的作用;最终沦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延续。英国贵族:在历史上,曾经促进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束缚英国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入,在工业资产阶级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下,最终走向穷途末路。31 【正确答案】 该案例中,教师两度关注了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并且基本不是教师灌输的情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自主表达的情感。但是,有效的情感教育应该是有层次的,既有感受本身的层次,也有感受向理智发展的思维层次,如此,形成一个梯度,
30、体验一表达一确认一认识一树立,在这一梯度里,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起来,与历史思维同步进行。本案例显然只是单一的直觉式的体验,当学生说出直观感受后,教师没有向前推进。例如,皇帝的忧虑仅仅是考虑如何管理国家吗?当皇帝把江山视为自己的私产,作为一己之私时,他会担忧成什么样子?这样接应下文的教学内容(加强君权)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指向了批判君主专制的价值取向,情感教育的有效层次就出来了。本案例中第二次涉及情感因素时,教师没有抓住宋濂等大臣的恐惧向下延伸:如此的恐惧说明了什么?今天还会不会出现?你能否容忍?这样做可以使情感教育深入一层,且再次指向了批判君主专制、张扬自由宽容的民主价值观。但教师没有这样
31、做,还提示学生从积极因素来考虑,原意也许是辩证思维,但这样的“留给皇帝一个好印象” 的观点是不当的,也是有层次的情感教育应当力戒的。32 【正确答案】 情感教育应当视为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的核心体现,要有具体的、行为化的目标,要将个体性、情境性、体验性和熏陶性视为教学策略的关键词,如此才能落实历史学科里蕴含的情感目标,才能使情感教育的目标有层次地实施。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栩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33 【正确答案】 该材料展示
32、的是在大生纱厂办公室里悬挂的四幅图片,形象地指出了张謇办厂初期所遇到的三重阻力:洋行买办、官僚买办、地方官僚的阻挠。这些细节史料能够深刻、形象地再现当时大生纱厂在创办过程中的艰难,反映了当时买办官僚的贪得无厌和反复无常。以小见大,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面对着这些阻力,反映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窘境。具体、细节的史料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史实,比那些抽象、枯燥的史料更有感染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合适的史料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通过分析史料
33、,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四、教学设计题34 【正确答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英国政治家沃尔特.雷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早在五百年前,为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就展开激烈争斗,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剧,今天让我们回到 500 年前的欧洲,看看西方各国如何进行殖民霸权的角逐。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沃尔特.雷利的话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早期殖民霸权的角逐 116 世纪的西班牙与葡萄牙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地图,引导学生结
34、合自主学习,说一说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主要地区。 教师:16 世纪的西葡两国建立起以亚洲、非洲为主的东半球殖民帝国和以美洲为主的西半球殖民帝国,成为最早的海洋霸主,在殖民地进行赤裸裸的残酷掠夺以获得财富。然而两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将财富用于享乐和王朝战争,势力衰落,很快被荷兰取代其海上霸主地位。 217 世纪的荷兰 教师请同学结合荷兰殖民扩张的地图,介绍荷兰殖民扩张的过程。 教师:17 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够成为“海上马车夫” ? 学生给出观点,分别是: (1)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 (2)经济条件:有经商传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3)政治条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
35、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教师:就在荷兰人执 17 世纪世界殖民贸易牛耳之时,英法两国向其挑战。17 世纪后半期,英荷间进行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日不落帝国”。 3 18 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教师:英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确立起殖民帝国地位的? 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进行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内容予以点评,整理表格:教师:自此之后大国争霸的硝烟暂且平息,新航路开辟以来近四百年的殖民角逐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下面我们审视一下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早期殖民扩张的具体过程。 (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学案中补充的材料进行充分的解读和
36、分析,从不同角度探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回望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有大国的更替、有杀戮、有掠夺。它给我们今天的发展又会带来哪些启示呢?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殖民扩张所产生影响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史料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同时进行分析问题方法的指导。 (三)殖民扩张历史带来的启示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积极影响:获取大量的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增加原料供应,扩大世界市场的规模,推动美洲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残酷的剥削和野蛮的掠夺给美洲原住民及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37、通过各国争夺霸权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竞争的意识,体会以史为鉴,在后续的发展中要学会借鉴各种文明的成果,来促进本国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查漏补缺。 四、本课小结 教师:近代史上欧洲主要国家为了争夺霸权和商业利益进行长期斗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优势最终问鼎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伴随新航路的开辟不断拓展,殖民者不仅在殖民地输出输入资本与商品,也把欧洲的制度与文化带到新大陆,深刻地影响了新大陆的面貌。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正确看待欧洲国家的争夺霸权与殖民扩张,能兼顾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 教师给出下列题目: 1试分析海洋与国家崛起的关系; 2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3你怎么看黑奴贸易。 要求从以上问题中任选其一,用 200300 字进行论述。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深化对本课内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