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898991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5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0 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回答问题。1 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 。(A)平均温度过低(B)平均温度过高(C)温度变化无常(D)昼夜温差过大2 2018 年我国将发射嫦娥 4 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估计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A)空气太稀薄(B)宇宙辐射太强(C)陨石撞击太多(D)月球引力太小2 南部苏丹于当地时间 2011 年 7 月 9

2、 日宣布正式从苏丹分离,世界上最新的国家之一。读下图,完成问题。3 南苏丹首都位于北京的( )。(A)西南方(B)东南方(C)西北方(D)东北方4 据图估算南苏丹共和国的领土南北最大距离可能约为( )。(A)800 千米(B) 600 千米(C) 1110 千米(D)400 千米4 读下图,某经线上点 F,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Q 1、Q 2 是 F 点夏至日两个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完成问题。5 若 F 点的地方时是世界标准时,则此时北京时间是( ) 。(A)6 点或 18 点(B) 7 点或 19 点(C) 8 点或 20 点(D)12 点或 20

3、点6 若角 、 相差 12,则 F 点纬度是( ) 。(A)12N(B) 78N(C) 725N(D)84N6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分析回答问题。7 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 A 向 B 由老到新8 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8 1958 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 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 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

4、南部。完成问题。9 我国亚热带在 34N 以南、104E 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季风(D)海陆位置10 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10 下图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问题。11 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A)3 月 21 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B) 6 月 22 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C) 8 月 20 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D)9 月 16 日、中国结影子指向

5、东北12 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1 月份冰层厚度大3 月份累计昼长长7 月份近地面气压高9 月份平均气温高(A)(B) (C) (D)12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 附近)形成于 2 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 槽(谷) 相间的地形。读下图,完成问题。13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

6、,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14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15 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问题。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一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A)Q 4、Q 1、Q 3、Q 2(B) Q3、Q 4、Q 2、Q 1(C) Q3、Q 1、Q 2、Q 4(D)Q 2、Q 3、Q 1、Q 415 马铃薯块茎生长最适宜的气温是 1618 ,

7、当温度高于 25时,块茎停止生长。下图为我国马铃薯种植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16 马铃薯在华北平原种植最佳的时期是( )。2 月播种, 5 月收获6 月播种, 8 月收获9 月播种, 11 月收获11 月播种,次年 2 月收获(A)(B) (C) (D)17 西南混作区是一作、二作(“作” 代表熟制)的混合区,影响其混作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光照(C)地形(D)土壤17 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属于地理学名词。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 05 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鬼城” 。据此完成问

8、题。18 关于鬼城(地理学名词)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过于单一(B)严重依赖资源开发(C)城市环境污染加剧(D)片面追求经济发展19 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 )。(A)逆城市化现象更加明显(B)虚假城市化越明显(C)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D)城市人口规模越大19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高度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 ”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20 地形区为 ( )。(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D)东南丘陵21 下列关于我国人

9、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B) 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地形起伏度 12 地区分布的人口达 20(D)地形起伏度 1 以下地区人口超过 8021 读下表,完成问题。22 甲国最可能是( ) 。(A)美国(B)中国(C)巴西(D)英国23 甲国城市化过程中突出的现象是( )。(A)滞后城市化(B)虚假城市化(C)逆城市化(D)城市中心衰落24 根据下面的图文材料分析,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最主要的一级区位因素是( )。(A)原料、劳动力(B)原料、市场(C)技术、市场(D)交通、能源25 下图所示为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人口的年龄

10、、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abc(B) acd(C) abd(D)bcd二、简答题26 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这一评价建议的理解。(提示:从学生的变化与发展和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思考)27 地理教材的主要作用有哪些?三、材料分析题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

11、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问题:28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9 试对“河上很少有桥 ”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30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讲述“三圈环流 ”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导入方式:大气的运动有小、中、大三种尺度。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形式。我们已经知道,通常所说的穿堂风就是小尺度的,而海陆风、城市的热岛效应等都是属于中尺度的。那么大尺度的空气运动是怎样的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即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1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问题:这段文字体现了导入技能的哪种要素?31 阅读下面关于“ 旅游景观的欣赏 ”的教学实施过程,回答以下问题。32 为本次教学过程设计一个合适的教学目标。33 分析评价这次教学实施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四、教学设计题33 阅读关于“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的材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要求:34 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35 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5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月壤主要是因为风化作用形成的,月球表面风化以物理风化为主,原因是

13、月球昼夜温差过大。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目前,人们对太空(包括月球表面)可以预料的威胁是:稀薄的空气,很强的宇宙射线,引力小(失重);由于陨石撞击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难以估计。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南苏丹首都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是在 8N 以南,32E 以西,对照北京的经纬度,可以确定其位于北京的西南方。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南苏丹的领土南北大约跨了 8 个纬度,由此可以估算其南北的领土距离约为 800 千米。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以推知,太阳光线 Q,和 Q2 分别从正南

14、或正北方向射人。由于此日期为夏至日,出现极昼的地区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故从正南射人时为正午十二时,此时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从正北射入时为午夜,且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小。综上所述,可知图中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或午夜 0 时,若 F 点的地方时是世界标准时,也就是中时区为 0 时或 12 时,故北京时间为 8 点或 20 点。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若角 、 相差 12,其分别对应的余角 (即 Q1 和 Q2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线的倾角)相差 12,出现极昼地区的任一纬线与 0 时和 12 时所在的经线的交点到北极点的距离相等,由此可以推知 F 点纬度与北极点相差 122,即为 8

15、4N。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A 处为背斜成谷的地形构造, A 处为背斜的中心,背斜岩层从中间向两翼越来越新。所以 A 处岩层最老,故自 A 向 B,岩层越来越新。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长腰山处的地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而地势高于两侧,故此处地形应为向斜成山,故 B 项正确。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主要考查我国的地形分布和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34N 以南、104E 以西多数地区高地势,低气温,亚热带的分布范围小。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考查我国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我国北方无高大地形阻挡,冬季风势力强盛,影响范围广,

16、使亚热带地区偏南。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北极点有阳光照射的时间是在北半球夏半年,北极点四周都是南,拍摄者在中国结的正南,影子也在中国结的正南。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南极大陆冰层较厚;3 月份多数时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极点附近地区累计昼长长;南极大陆海拔高,近地面气压低;9 月份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且多数时间在北半球,南极附近气温相对较低。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环流形势弱,风力小,当副热带高压北移至 295N 以北时,该地吹东北风,当副热带高压中心转移到鄱阳湖以东时,本地偏东风受大别山、庐山阻挡,被迫变为东北风南下;冬季

17、,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题中信息我们可以知道该地的沙岭沙山在较早时期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其上的垄槽则是由偏北风吹蚀形成。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考查大气受热状况和全球热量平衡的相关知识。蒸发量最大的是副热带海区,所以 Q2 为蒸发耗热量,A 和 D 项错误。由于辐射和蒸发除在低纬海区外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 Q1 为辐射收支差额。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冬夏都不利于马铃薯块茎生长。华北平原适合 2、3 月份种植马铃薯,5 月收获;9 月份种植,1011 月份收获,此时温度适

18、宜,利于马铃薯块茎生长。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西南地区多山,地形起伏大,受地形因素影响,各地热量状况不同;海拔高的适合一作,海拔低的适合二作,形成混作区。选 C 正确。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材料中出现资源枯竭而被废弃,说明鬼城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片面追逐眼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因此 A、 B、D 项是形成的原因,而 C 项材料中未所涉及,故选 C。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鬼城指数为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因此指数变低,要么城区人口变少,要么建成区面积扩大,而根据题中“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可知C 正确。城市建成区在扩大。说明城市化进程快,不

19、能代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虚假城市化的表现是城市化水平(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主要标志)虚高。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图中地形区,地形起伏较小。在相应纬度处我国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小,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之说。A 正确。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读取图中信息,可知在起伏度小于 1 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 80以上。D 正确。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该国城市化水平高达 8604,排除 B;产业结构农业占比重较大,排除 A、D。四国中巴西水电比重大,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较大,C 正确。23 【正确答案】

20、 B【试题解析】 巴西等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现象严重。B 正确。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图中分析,葡萄酒工业的布局需要密切联系原料种植区,即要靠近葡萄产区,同时,该工业部门的工业产品又要面向市场;而原料葡萄、产品酒,都是不便储存和运输的。故选 B。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四幅图中分析,a 图中人口老龄化异常严峻,可能原因:青壮年劳动力迁出;b 图与 a 图则情况相反; d 图性别比例失衡,与其区域内产业特点对劳动力性别的要求有关。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地理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否体

21、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是否具有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2)科学精神与态度:评价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观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搜集评价信息,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依据。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

22、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调查手段,搜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27 【正确答案】 (1)学生学习发展的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制定的,它所规定的地理教学目的都是通过地理教材来实现的。因此,地理教材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如预习、练习、复习与记忆都以教材为依据。学生通过听讲、观察图像、读图表、做练习与记忆重要内容,以达到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与思想品德的目的,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2)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教师总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教给学生,但由于教学目的、课时、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必然在

23、教学活动中受到教材的限制。教师在课前分析教材,根据教材来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计划,同时还要运用地理教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材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三、材料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9 【正确答案】 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0 【正确答案】 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

24、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31 【正确答案】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导入的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地理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识和能力加以运用,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很多。例如,地理教师可以从复习旧知识人手,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已学知识及问题的逐步深入,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并顺势引入新课教学。教师也可以在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教学。32 【正确答案】 知识与技能

25、: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的人文景观、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33 【正确答案】 对学生估计过高,实际上他们的旅游体验十分有限,他们对旅游的认识偏重于感性的形式美,要注意引导学生上升到一般规律性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祖国了解不够,对美好河山赋予的热爱不够饱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的教育。对这堂课采用 “激趣 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学方法效果很

26、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尝试让一两个有旅游体验的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曾经欣赏不同旅游景观的方法或感受,这样效果可能更好。对外国旅游景点介绍不够,可适当增加。这是一堂良好的思想教育课,需要教师本身充满饱满的热情,最好是结合自身的旅游体验进行教学,给学生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教学设计题34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方式,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能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及特点。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说明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会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要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

27、过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教学重点: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区及特点教学难点: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分布原因。35 【正确答案】 教学环节【导入】图片展示北京市城市布局图。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北京城市布局是这样的呢?是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是这样的布局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设计意图:展示图片,提起学生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与好奇心)【新课教学】学生自行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城市用地分为哪些不同类型?2商业区是怎么形成的?(设计意图:设置简单问题,让学生有目的进行自学,初步了解本科所学内容,树立学习信心)学生自学后给

28、出答案,教师总结,进入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教师点拨,提出问题:师:我们了解到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由于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从而在城市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那一般城市中有哪些功能区?不同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界限吗?能不能举例说明?(学生回答 )师:对,城市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那么,为什么城市中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不同功能区是怎样选择不同的位置发生积聚效应的?(教师可让学生描述本地区主要商业区的位置,组成,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的认识商业区的特点)(过渡 )不仅商业区形成具有积聚效应,工业区的形成也有积聚效应,请看课本图22,找出工业区。(设计意图:承上启下,让学生

29、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问题设置:工业区为什么这样分布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商业区的形成及分布,教材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商业区,这是闻名世界的曼哈顿,同学们对它了解吗?了解的同学可以给大家谈谈教师在此播放一段视频,展示 CBD 的特点(设计意图,视频穿插,缓解疲劳的学习状态,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心商务区,它的分布及功能(学生思考: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内部有明显分区;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活动探究:读图 26,分析香港有哪些功能区以及不同类型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讨论意见,教师给出点评【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城市中主要功能区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各功能区的成因不同导致分布特点的差异。【作业布置】找一幅你所在的城市或熟悉的城市的平面图,看看这个城市有没有不同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是如何分布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乘热打铁,回顾并应用所学知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ITU-T Q 5 FRENCH-1988 ADVANTAGES OF SEMI-AUTOMATIC SERV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SERVICE《国际电话业务中半自动化业务的优点》.pdf ITU-T Q 5 FRENCH-1988 ADVANTAGES OF SEMI-AUTOMATIC SERV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SERVICE《国际电话业务中半自动化业务的优点》.pdf
  • ITU-T Q 5 SPANISH-1988 ADVANTAGES OF SEMI-AUTOMATIC SERV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SERVICE《国际电话业务中半自动化业务的优点》.pdf ITU-T Q 5 SPANISH-1988 ADVANTAGES OF SEMI-AUTOMATIC SERV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SERVICE《国际电话业务中半自动化业务的优点》.pdf
  • ITU-T Q 5-1988 ADVANTAGES OF SEMI-AUTOMATIC SERV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SERVICE《在国际电话业务中半自动业务的优点》.pdf ITU-T Q 5-1988 ADVANTAGES OF SEMI-AUTOMATIC SERV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SERVICE《在国际电话业务中半自动业务的优点》.pdf
  • ITU-T Q 50 1 FRENCH-2001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s.pdf ITU-T Q 50 1 FRENCH-2001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s.pdf
  • ITU-T Q 50 1 SPANISH-2001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pdf ITU-T Q 50 1 SPANISH-2001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pdf
  • ITU-T Q 50 1-2001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ssion (S.pdf ITU-T Q 50 1-2001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ssion (S.pdf
  • ITU-T Q 50 2 FRENCH-2002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s.pdf ITU-T Q 50 2 FRENCH-2002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s.pdf
  • ITU-T Q 50 2 SPANISH-2002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pdf ITU-T Q 50 2 SPANISH-2002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pdf
  • ITU-T Q 50 2-2002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ssion ovLLI.pdf ITU-T Q 50 2-2002 Signall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Switching Centres (ISC) and Digital Circuit Multiplication Equipment (DCME)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compression decompression ovLLI.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