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1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有矩阵 A32,B 23,C 3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AC(B) ABC(C) ABBC(D)ACBC2 设三次多项式函数 f()a 3b 2cd 满足 f(t)dt12 218 1,则f()的极大值点为 ( )。(A)0(B) 1(C) 1(D)23 设函数 z 2y,则 等于( )。(A)1(B) 2(C) 1(D)24 函数 f() 的间断点有( )个。(A)4(B) 3(C) 2(D)15 二次型 f(1, 2, 3) 122 132 23 的矩阵为( )。(A)(B)(C)(D)
2、6 设随机变量 X1,X 2,X n(n1)独立分布,且方差 20,记 ,则X1 与 的相关系数为( )。(A)1(B) 0(C)(D)17 数学建模属于( ) 试题类型。(A)客观性(B)探究性(C)开放性(D)应用性8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下列内容不属于必修 4 的是( )。(A)算法初步(B)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C)平面上的向量(D)三角恒等变换二、简答题9 若曲线 y 4 的一条切线,与直线 4y80 垂直,求切线 I 的方程。10 求解线性方程组11 求极限12 举例说明,对于高中数学课程增加新的内容,教师应如何把握标准的
3、定位进行教学?13 简述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则中的系统性原则。三、解答题14 设向量组 1, 2, 3 是 R3 的一个基, 12 1 2k3, 22 2, 3 1(k1)3, (1)证明向量组 1, 2, 3 为 R3 的一个基; (2)当 k 为何值时,存在非零向量 在基 1, 2, 3 与基 1, 2, 3 下的坐标相同,并求所有的 。四、论述题15 在讲解立体几何的有关概念时,我们常常借助实物模型或图形,这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哪一原则的要求? 并作简要的分析。五、案例分析题15 在求解题目“ 已知双曲线的右准线为 4,右焦点 F(10,0),离心率 e2,求双曲线方程。” 两位同学解题
4、方法如下: 方法一: 4,c10,a 240,b 2c 2a 260,故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1。 方法二:由焦点 F(10,0)知c10,e 2, a5,b 2c 2a 275。 故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1。 问题:16 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17 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18 写出正确解法。六、教学设计题19 请以“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为课题,完成下列教学设计。(1)设计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2)设计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3)设计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新课导入和新知探究、巩固、应用等)及设计意图。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1答案与解析一、单项
5、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两个矩阵相乘要求前一个矩阵的列数与后一个矩阵的行数相同。矩阵加减要求矩阵要具有相同的行数和列数。所以矩阵 A 和 C 不能相乘,A 错;AB为 33 维的矩阵,BC 为 23 维的矩阵,二者不能做减法运算,所以 C 错;同理D 也错。选项 B 满足要求,故选 B。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题干 f(t)dt12 2181 知 f(1)f()12 2181, 即:3a 2(3a2b)(abc)12 2181, 解方程组:可得 a4,b3,c6,即有:f()4 33 26d,从而可知:f()12 2 66,f()246,所以有稳定点 1 , 21,
6、由 f( )180,f( 1)180,可知函数 f()的极大值点应为 1,故选 C。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当05 时,分子 sin有界,分母 1(2) 2N,所以f()0,函数 f()在区间(,05) (05,)上是连续的。当05时, sin,函数 f()在区间(0 5,05)上是连续的。 因为, 所以函数 f()有两个跳跃间断点 05 和 05。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二次型矩阵的对称性可知答案为 A。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于 Xi 独立分布,故 DXi 2, ,Cov(X 1,X i)0(i1) ,7 【正确答案】
7、D【试题解析】 应用性试题适合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故选D。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都属于必修 4 的内容,算法初步是选修 3 的内容之一。故选 A。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因为与直线 4y80(斜率 k1 )垂直,且 k1.k21,则直线,的斜率 k24。对曲线 y 求导得 y4 3,令 y4,求得 1。带入 y 4,得 y1,则 I 的方程为 y14( 1)。所以 y14 4,得 430。10 【正确答案】 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通过适当的初等行变换为阶梯形矩阵 , 解得 18, 23, 36, 40。11 【
8、正确答案】 12 【正确答案】 例如,对算法内容,应着重强调使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应将算法简单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应通过具体实例的上机实现(或编程) 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思想及其作用。标准对传统内容的编排和要求也有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13 【正确答案】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具体数学知识教学一样,只有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整体功能。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把握好每一种数学思想与它所概括的一类数学方法、所串联的具体数学
9、知识形成的体系,并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在教学中予以落实。三、解答题14 【正确答案】 (1)证明:( 1, 2, 3)2 12k 3,2 2, 1(k1) 3 ( 1, 2, 3) 因为行列式 40 故1, 2, 3 为 R3 的一个基。 (2)由题意知:k 11k 22k 33k 11k 22k 33,0 所以有 k1(1 1)k 2(2 2)k 3(3 3) 0 即 k1(212k 3 1)k 2(22 2)k 31(k1) 3 30 整理得:(k1k 3)1k 22(2kk 1kk 3)30,因为 1, 2, 3 是 R3 的一个基, 所以有方程组 根据题意方程组有解,即 0,得 k
10、0。 k20 ,k 1k 30,因此 k 11k 13,k 10。四、论述题15 【正确答案】 这体现了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感知到理解,从表象到概念的认识规律。学生认识数学理论时,是从生动直觉开始。理性知识的形成。必须具有感性知识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这些研究对象所共有的。决定它们性质的本质属性和仅是个别对象特有的非本质属性,这样才能在头脑中形成理性知识。例如:学习数学概念时,首先,可通过一定的感性材料得到具体对象的感知和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出对象的本质属性,再用概念去解决具体问题,这个过程体现了由具体到理性的抽象,由理性到对更为广泛的
11、具体的认识。数学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使学生形成鲜明表象,是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时:首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所谓抽象思维能力,是指脱离具体形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按抽象思维不同的程度,可分为经验型抽象和理论型抽象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着重发展理论型抽象思维,因为只有理论型抽象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能很好地分析和综合各种事物,才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中,可通过实物教具。利用数形结合,以形代数等手段。例如,讲对数函数有关性质时
12、,可先画出图象,观察图象抽象出有关性质就是一例。五、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这两个解法都是误认为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而题中并没有告诉中心在原点这个条件。由于判断错误,而造成解法错误。随意增加、遗漏题设条件,都会产生错误解法。17 【正确答案】 学生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产生惯性思维,审题不认真,进入思维误区产生错误。18 【正确答案】 设 P(,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因为双曲线的右准线为 4,右焦点 F(10,0),离心率 e2,由双曲线的定义知 2,整理得1。六、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推导 “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并对此有所了解;能较熟练地运用
13、公式进行化简、求值、探索和证明一些恒等关系,进一步体会这些三角恒等变形公式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如何综合利用这些公式解决问题;揭示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建模意识。过程与方法在导出“和差化积 ”及“积化和差”公式的过程中,领会这些三角恒等变形公式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初步体会如何利用三角函数研究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三角恒等变形公式的意义和作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各个公式的灵活变形,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的灵活应用。(3)教学
14、过程设计1复习引入教学内容: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师生互动:让学生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写出来。(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时为推导积化和差公式作准备。)2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教学内容:推导积化和差公式。师生互动:教师:考查写出来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这四个公式,你能否用 sin() ,cos(),sin(),cos()来表示 coscos,sinsin,sincos,cossin?学生:两边分别相加和相减除以 2 可以得到。教师:这组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熟悉结构,不要求记忆,它的优点在于将“积式 ”化为“和差”,有利于简化计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
15、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新公式产生的根源。)3积化和差公式的应用教学内容:例题练习。师生互动:学生做练习题教师巡视检查。(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公式。)4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教学内容:推导和差化积公式。师生互动:教师:从上面的积化和差公式变形可以得到新的公式。左边是和差的形式,右边是积的形式,设 ,y,请同学自己将上面的四个公式加以整理,把, 用 ,y 表示出来。学生整理后得到和差化积公式。教师: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运用向量的知识来推导和差化积的公式。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这组公式称为和差化积公式,其特点是同名的正(余)弦才能使用,它与积化和差相辅相成,配合使用。(设计意图:
16、引导学生由积化和差公式推导和差化积公式,在推导过程中运用了代换法进行角的转化。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和差化积公式的应用教学内容:例题练习师生互动:利用和差化积这四个公式和其他三角函数关系式,我们可以把某些三角函数的和差化成积的形式。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并检查学生做的情况,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要让学生明确化积问题对最后结果的要求。对于解题过程的深入探究,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小结教学内容:从知识、方法两个层面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师生互动:(1)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两组公式,对于公式不要求记住。但要学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和差与积的互化,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一些求值、化简和证明问题。(2)把一个式子化为积的形式是一类重要题型,尤其是要注意其最后结果的形式是否符合题意要求。(3)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到了换元法,要注意该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要达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