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8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齐鲁晚报2009 年 7 月 15 日报道,某省十几个城市的玉米患“粗缩病” ,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 粗缩病”病毒引起的。关于“粗缩病”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粗缩病 ”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B)其遗传物质的复制所需原料来自寄主细胞(C)组成其核酸的基本元素是 C、H、O、N(D)“粗缩病 ”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2 据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造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细胞膜内皮素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研究机构带来了福音。分析上述材料体现
2、了细胞膜的哪项功能?( )(A)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B)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3 下列生理过程中,不消耗 ATP 的一组是( )。(A)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B)染色体的复制和运动(C) CO2 还原和胰岛素分泌(D)质壁分离和复原4 下列细胞中,可能已发生癌变的是( )。(A)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细胞(B)细胞核增大的细胞(C)自由水含量减少的细胞(D)被细菌浸染的细胞5 某植物种群中,AA 个体占 16,aa 个体占 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
3、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6 将人的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膜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7 图 1 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的转录需要 RNA 聚合酶的催化(B)成熟 mRNA 上具有启动子、终止子(C) “拼接” 时在核糖和磷酸之间形成化学键(D)翻译过程需要成熟
4、mRNA、tRNA、氨基酸、 ATP、核糖体等8 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基因型 AA 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 的为小花瓣, aa 的为无花瓣,花瓣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 R、r 控制,基因型为 RR 和 Rr 的花瓣是红色,rr 的为黄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 AaRr 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A)子代共有 9 种基因型(B)子代共有 4 种表现型(C)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 所占的比例约为(D)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9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用刚果红
5、染色法(C)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可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D)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样品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高10 噬菌体是一类细菌病毒。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B)侵染过程的“合成” 阶段,噬菌体 DNA 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C)为确认何种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可用 32p、 35S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D)若用 32p 对噬菌体双链 DNA 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 n 次,则含 32p 的 DNA 应占了代 DNA 总数的
6、11 图 2 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不可能的是( )。(A)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B)可能发生了染色体互换(C)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D)该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12 下列品种的培育与育种原理相符的是( )。(A)无子西瓜的培育染色体数目变异(B)高产青霉菌株的培育基因重组(C)用花粉(Ab)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种植株(AAbb)基因突变(D)培育能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染色体结构变异13 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3 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的性状分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 如图 4 中甲所示,将植物横放,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图 4中乙所示,曲线上 P 点最可能对应于图甲中的位置是( ) 。(A)a (B) b (C) c (D)d15 洋葱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剪取洋葱根尖 23 cm 制作装片(B)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材料(C)观察叶绿体实验,不能选洋葱鳞片叶内外表皮细胞做材料(D)观察 DNA、RNA 的分布实
8、验,可选洋葱内表皮细胞做材料16 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杂草、田鼠和鼬构成了生物群落(B)用样方法可以调查某种田鼠的种群密度(C)草 鼠鼬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有的能量最少(D)同种田鼠的不同个体通过生存斗争实现共同进化17 如图 5 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共有 3 个完整的突触(B)强刺激 6 点,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C)强刺激 c 点,a 、b 点都会测到电位变化(D)A 可能与感受器连接18 用生长素除去水稻田中的杂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
9、是(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除去发育着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19 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20 培养马铃薯脱毒幼苗的步骤一般为:取材消毒 愈伤组织培养 芽生根移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消毒可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B) 表示脱
10、分化过程(C) 表示细胞再分化过程(D)取材一般需要选择成熟叶21 教师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节的备课时,先通过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交流,了解了授课班级的学习风气。这属于备课中的( )。(A)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B)分析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课堂氛围(C)分析教材内容(D)分析学生的学科基础22 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属于( )。(A)演示实验 (B)验证实验(C)探究实验 (D)课外实验23 “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节的目标之一,其中 “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
11、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属于对教学目标( ) 元素的表述。(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24 教师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的教学完成之后,邀请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了相关的专题讲座。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属于( )。(A)学校课程资源(B)社区课程资源(C)家庭课程资源(D)生成性课程资源25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体现了生物新课标的 ( )理念。(A)面向全体学生(B)倡导探究性学习(C)提高生物科学素养(D)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二、简答题26 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 (
12、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_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 (2)为使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 cDNA 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中是否表达,可分别采用_、_的方法逐步鉴定。(3)通过 PCR 技术可大量获取目的基因,该 PCR 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包含:扩增缓冲液(含 Mg2+)、水、4 种脱氧核糖苷酸、模板 DNA、_和_。27 下图 a 为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示意图,b 为放养在其中的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该系统中的鱼和蚕属于_。(2)在图 b 中,t
13、1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型,若在 t2 时种群数量为 K,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其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其原因是_。(3)建立此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 _,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其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多,人的作用比较突出,因此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较弱。三、材料分析题28 材料: 教学内容:酶的发现和高效性。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 教师活动:分组实验比较 Fe3+与肝脏研磨液对过氧化氢的作用。启发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肝脏研磨液中存在某种物质,其催化效率比 Fe3+高,从而引出酶的存在及特性。 学生活动:人
14、人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恩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由此而推测酶与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相同、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前后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能得出实验结论:酶具有高效性。 (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教学使用了哪种教学策略? 试对其进行评析。 (2)结合以上材料说说这种教学策略的特征有哪些?29 材料:【测试题】 某亲本 DNA 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 DNA 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 DNA 子链,该亲本双链 DNA 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说明】该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15、第 3 节“DNA 的复制”测试题,分值为 2 分,正确选项是“D”。某班级学生 61 人,试题分析情况如下表:(1)请计算这道题的难度与区分度(不考虑学生猜对答案的因素)。(2)请简要分析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四、教学设计题30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 2 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请依据所给的部分教科书内容,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要求:(1)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比较分析。(2)设计一个关于本节内容的练习题,并给出详细分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首先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
16、771955),而艾弗里的实验又是在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 Griffith,18771941)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 1928 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他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一种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smooth) ,叫作 S 型细菌;另一种细菌的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rough),叫作 R 型细菌。在这两种细菌中,S 型细菌可以使人患肺炎或小鼠患败血症,因此是有毒性的;R 型细菌不能够引发上述症状,因此是无毒性的。 格里菲思的实验过程如图32 所示。格里菲思从第四组实验的
17、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而且这些 S型活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 S 型细菌,这表明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遗传的。于是,格里菲思推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 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为了弄清楚转化因子,艾弗里及其同事对 S 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 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
18、有加入 DNA,R 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 S 型细菌,并且 DNA 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 DNA 酶分解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就不能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图 33)。实验结果甚至出乎艾弗里自己的预料,于是艾弗里提出了不同于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观点的理论:DNA才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艾弗里的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 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1952 年,赫尔希(A Hershey,1908 一) 和蔡斯(MChase)以 T2 噬菌体 (图 34)为实验材
19、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实验。T2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 DNA。T 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图 35),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8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粗缩病”病毒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活细胞,遗传物质的复制所需原料也来自寄主细胞,“粗缩病
20、”病毒是生物,但不是生命系统,A、B、D 正确;所有生物核酸的基本元素都是C、H、O、N、P,C 项缺少 P 元素,故错误。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细胞膜的功能包括: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 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根据题干信息“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细胞膜上的内皮素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细胞上的受体识别并与细胞的信号分子结合来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属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故 C 正确。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质壁分离和复原是由于细
21、胞渗透失水或吸水造成的,渗透作用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染色体的复制和运动、CO 2 还原和胰岛素分泌都是耗能过程,伴随着 ATP 的水解。故选 D。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 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体外培养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转化成癌细胞后变成球形。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到处游走分散,进行分裂、繁殖、形成肿块。故可能已发生癌变的细胞是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细胞,故选 A。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只要群体不发生变化,不论自由交
22、配和自交,基因频率都不发生改变,自由交配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自交则发生变化。如 Aa 在群体中占48,Aa 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 AA:Aa:aa=1:2:1,因此 AA 个体和 aa 个体的百分比要增大。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而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疏水性,故 A 错误。人的红细胞属于动物细胞,没有像成熟植物细胞那样的大液泡,故 B错误。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放在蒸馏水中,由于外界浓度低于细胞内浓度,导致吸水涨破,故 C 正确。温度降低时,细胞膜的流动性减弱,故 D 错误。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转录需
23、要解旋酶和 RNA 聚合酶,故 A 正确;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 DNA 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形成信使 RNA;终止子位于基因的尾端,使得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故 B 错误;将前体 mRNA“拼接”形成成熟的mRNA,连接的是核糖和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故 C 正确;翻译过程需要模板(成熟 mRNA)、运输氨基酸的工具(tRNA) 、原料(氨基酸)、能量(ATP)、场所(核糖体),故 D 正确。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题干信息可得,子代基因型种类为 33=9 种,表现型种类为 2241=5 种,A 正确、B 错
24、误。AaRr 的亲本自交,子代有花瓣植株(AA 和 Aa)中,AaRr 所占的比例 = ,C 正确。AaAa ,纯合子约占,RrRr,纯合子约占 ,所以 ,D 正确。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样品时,由于多个菌落通常会重叠在一起,影响人工观察统计,因此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D 项错误。A、B、C 项说法正确。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该买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证明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是烟草花叶病毒实验,故 A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 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DNA 来自噬菌体,核糖体、AT
25、P、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B 正确。由于 P 是 DNA 的特征元素、S 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所以可用 32P、 35S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以确认噬菌体的何种成分注入了细菌体内,C 正确。连续培养噬菌体 n 代,由于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有 2 个含母链的 DNA 分子,占子代 DNA 总数的 ,D 正确。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图示细胞中上、下两条染色体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而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它们所含的基因应该完全相同,但图中出现 B 和 b 基因,因此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A 正确;B 和 b 基因的出现也可能是四
26、分体时期交叉互换形成的,B 正确;图示细胞的细胞质的分裂方式是均等分裂,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分裂方式是不均等分裂,C 错误;图示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D 正确。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无子西瓜的培育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 正确;高产青霉菌株的培育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B 错误;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方法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 错误:D 项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
27、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 项,该昆虫的性状分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B 项,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错误;C 项,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无机环境进行着相互选择,正确;D 项,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正确。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P 点代表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该部位的生长,图甲中抑制生
28、长的部位为 b、c。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甲图中各部位的生长素浓度 ab, cd ,而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浓度较高时,根的生长受抑制。因此浓度高且生长受抑制的部位为 b。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应剪取洋葱根尖 23 mm 制作装片,只有分生区细胞正在分裂,剪取过长影响实验观察效果,A 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内含紫色的色素,用作观察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便于观察细胞失水与吸水过程中的变化,B 正确;洋葱鳞片叶内外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用作观察叶绿体实验的材料,C 正确;洋葱内表皮细胞没有色素,便于观察 DNA、RNA在细胞
29、中的分布实验,可选做材料,D 正确。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境中的全部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各种方式彼此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整体。杂草、田鼠和鼬,无微生物成分,故不能组成完整的生物群落,A 错误;田鼠是四处活动的动物,调查某种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B 错误;草鼠鼬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故第三营养级含有的能量最少,C 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关系,D 错误。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的结构。图中共有 3
30、个完整的突触,A 正确。静息状态细胞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后,电位变为内正外负,B 正确。兴奋的传递在一个神经元内部是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树突或细胞体,故刺激 c 点,测到电位变化的点只有 d、g 两点,C 错误;由图像可知,A 神经元的兴奋可以传给 B、C 神经元,故 A 可能与感受器相连接,故 D 正确。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适宜的浓度能够促进生长,高浓度反而会抑制生长。不同植物的最适浓度不同,用生长素除去水稻中的杂草,就是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杂草生长的原理。与此有相同原理的是植物的顶
31、端优势现象,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运输在基部积累,浓度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故 D 项符合。A 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B 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枝条生根的原理。C 项,除去发育着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也说明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故选 D。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题干知,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海底火山喷发后,原始的环境,是初生演替,A 项正确: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 项正确;本调查环境是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 项错
32、误。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增加的过程, D 项正确。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取材一般选取幼嫩的组织和器官。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生活环境和经历对他们学习中学生物学课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熟知授课班级的学习风气,课堂交流的氛围和习惯。这属于分析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的课堂氛围,故本题选 B。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验证性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是在讲解完细胞的有丝分裂后进行的验证性实验。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33、】 行为主体: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行为动词:课程标准使用行为动词表述具体内容标准,这些行为动词用明确、具体、可观察的术语来陈述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相应的学习行为,如“说出”“概述”“叙述”等。行为条件:完成某个任务所需的条件,如采取“模拟的方式研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另外,课堂教学中会用到的器材,如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等,也属于行为条件的范畴。行为表现程度,即教学达到的标准。如“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综上可知,题干中“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属于行为条件。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34、】 社区资源包括博物馆、少年宫、医院、卫生防疫站、社区中的生产实践人员、生物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等。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属于社区课程资源,故本题选 B。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答案选 B。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胰蛋白(2)分子杂交;抗原-抗体结合(3)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 (taq 酶);DNA 引物【试题解析】 (
35、1)动物细胞培养时,因动物组织细胞聚合在一起,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水解组织中的蛋白质,以便获得单个细胞。 (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 (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的 DNA 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 DNA 复制。PCR 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 DNA 大幅增加。采用 PCR 扩增目的基因时,其体系主要包括:扩增缓冲液(含 Mg2+)、水、4 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模板 DNA、耐高温的DNA 聚合酶(taq 酶)和 DNA 引物。27 【正确答案
36、】 (1)消费者(2)增长;种群增长率最大(3)实现物质循环再生;抵抗力【试题解析】 (1)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鱼和蚕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消费者。 (2)t1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组成是增长型。若在 t2 时种群数量为 K,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其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其原因是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以使种群能以最大速度持续增长。 (3)建立此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其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37、弱。三、材料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使用了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材料中教师使用这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对酶的存在理解自然。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层层递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特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2)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特征有: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自然地获得知识。为了研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29 【正确答案】 (1)高分组的难度:PH=1516=09375低分组的难
38、度:PL=4 16=025这道题的难度:P=(09375+0 25)2=059375这道题的区分度为:D=PH-PL=09375025=06875(2)这道题的难度在 04P069 之间,属于中等难度,区分度 D04,说明该题目能起到很好的区分作用。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学生答错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对“DNA 的半保留复制 ”这一知识把握不透彻,还有一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低分组学生答对的几率较少,说明这些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没有掌握。四、教学设计题30 【正确答案】 (1) 实验设计思路的比较。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都是设法将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处理方法上有
39、区别,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将 S 型细菌的不同物质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设计原则的比较。都是遵循对照原则。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相互对照,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自身对照。实验结论的比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2)习题示例: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 32P 和 35S 做了标记,见下表: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和母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1)子噬菌体的 DNA
40、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_;(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3)此实验说明了_。【答案】(1) 32P、 31P;(2)35S;(3)DNA 是遗传物质。【解析】(1)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DNA 被注入细菌细胞内,并在细菌内以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以噬菌体的 DNA分子为模板合成许多和亲代噬菌体一样的 DNA。这样在细菌内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的 DNA 既有以细菌内的核苷酸为原料新合成的 DNA 链,又有原来注入到细菌体内的亲代噬菌体 DNA 链。所以子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1P与 32P。(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在噬菌体 DNA 注入细菌内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面。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则是以细菌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 35S 元素。(3) 从上述分析得知子代噬菌体的 DNA 含亲代噬菌体 DNA 中核苷酸的 32P,说明亲代噬菌体的 DNA 传递到了子代,保持了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因此 DNA 是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