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8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 HIV 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B)侵染 T 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全部丧失(C)不能寄生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D)蛋白质由自身核糖体合成2 在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以及鸡的红细胞中均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A)中心体发出星射线(B)无丝分裂(C)合成蛋白质(D)ATP 合成3 非等位基因的互作不包括( )。(A)不完全显性基因(B)调节基因(C)修饰基因(D)抑制基因4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
2、会发生的反应是( )。(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5 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6 图 1 是 A、B 两个家庭的色盲遗传系谱图,A 家庭的母亲是色盲患者(图中 ),这两个家庭由于某种原因调换了一个孩子,请确定调换的两个孩子是( )。(A)1 和 3(B) 2 和 6(C) 2 和 5(D)2 和 4
3、7 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 ,用生态学观点分析,目的是 ( )。(A)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流动(C)保持生态平衡(D)保持生物群落单一性8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2,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
4、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9 细胞衰老和凋亡对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的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衰老(B)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C)受遗传机制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多,细胞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变小10 图 3 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该细胞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C)该细胞含有 2 个染色体组(D)该细胞含有 8 个染色单体11 图 4 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灵敏电流计连接在坐骨神经
5、表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处或 处均可引起腓肠肌的收缩(B)电刺激 处,电流计指针能记录到两次电位变化(C)电刺激 处,电流计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12 某双链 DNA 分子有 m 个碱基,其中胞嘧啶 n 个。该 DNA 分子复制四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 )。(A)15(m n)(B) 16(m 一 )(C) 15( 一 n)(D)16(2m 一 n)13 环孢霉素 A 是一种能抑制 T 细胞增殖的药物,它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因此环孢霉素 A 可用于( )。(A)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B)消除
6、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C)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D)治疗艾滋病14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没有改变细胞的染色体数目(B)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的发育(C)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来处理种子可提高发芽率(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15 细菌通常都具有的结构是( )。(A)鞭毛和核膜(B)质粒和荚膜(C)内质网和线粒体(D)细胞膜和核糖体16 图 5 为人体部分细胞分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胚胎干细胞的分化程度最低(B)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的过程可逆(C)造血干细胞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无丝分裂
7、(D)皮肤干细胞分化成皮肤细胞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17 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B) 0左右的低温降低酶活性,但其空间结构保持稳定(C)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肽键被破坏而逐渐失活(D)从生活在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18 应用实例与必须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不正确的是( )。(A)制醋发酵技术(B)培育抗冻西红柿转基因技术(C)培养无菌毒植株组织培养技术(D)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酶工程19 “超级细菌 ”因具有 NDM 基因,耐药性极强,现有抗生素均不能将其杀灭。图 6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基本过程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 6 中 a 表示细菌的变异,b 表示抗生素的选择作用(B)不同性状细菌之间的隔离是超级细菌形成的必要条件(C)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 NDM 基因出现和该基因频率增加(D)若 NDM 基因位于质粒上,则会更容易在不同个体间转移20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B)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变化(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21 在带领学生进行“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时,任课教师关老师发现有几个学生不好好做实验,在座位上
9、嬉笑,并有很多小动作。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关老师将这几个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集中到了教室的后面罚站。自此以后,关老师将他们的座位调到最后排,然后对他们的小动作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关老师的这些做法( ) 。(A)正确,保证了班级里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学习环境(B)正确,防止这些爱搞小动作的学生扰乱课堂(C)错误,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D)错误,忽略了纪律不良学生的需求22 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发生过的教育事实为依据,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调查来搜集经验性材料,对经验现象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获得比较深刻、比较系统的教育知识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总结法(B)调查法(C)观察法(D)实验法
10、23 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教师备课时分析教材内容的正确做法?( )(A)严格按照教科书内容而不研读课程文件(B)利用概念图法进行教学内容分析(C)分析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D)研读相关的文献,加深对生物学和生物学课程的理解24 某教师在讲“ 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 ”时是这样设计的: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但是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能由低处向高处流。例如在夏秋之际的早晨,我们常会发现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就是从植物根部上流而来的。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为什么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呢?”该导入方式属于( )。(A)设疑导入(B)经验导入(C)直观导入(D)事例导入25 一位教师
11、在讲“ 细菌” 一节时,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细菌战的罪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防病治病、消毒灭菌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细菌有关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是根据( )的原则来设计的教学过程。(A)生物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B)理论联系实际(C)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简答题26 图 9 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示意图。问题: (1)图中代表的气体在线粒体的_(填结构)参与呼吸作用; 代表的气体参与光合作用的_阶段;与 都是通过 _(填结构)进出叶片。(2)当光照强度增强时,图 9 中的葡萄糖生成的变化是_。(增加减少
12、不确定) (3)图 9 中水的产生发生在呼吸作用的_阶段。27 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培养鉴别培养。请据此回答问题:(1)在筛选过程中,所用的_(液体固体)培养基,是以_作为碳源。(2)为防止杂菌污染,实验前,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等进行_(灭菌消毒)。(3)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将筛选获得的菌液稀释后用_法接种到刚果红培养基上,然后挑选产生_的菌落作为菌种进行扩大培养。三、材料分析题28 材料: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 。教学过程: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分析教材中的曲线。提出问题:(1)HIV 攻击 T 细胞,它主要
13、破坏的是人体的第几道防线?(2)描述:HIV 浓度随着时间是怎样变化的?(3)一年后, HIV 浓度大量降低,说明第三道防线具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 细胞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构建体液免疫的概念图。提出问题:(1)哪种细胞产生抗体?(2)浆细胞是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的?(3)哪些细胞或物质具有识别作用?(4)抗原进入人体后,经过什么途径最终被抗体消灭?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问题:(1)这是某位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 免疫调节”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其显著特
14、点是什么,试结合教学过程对其进行简要评析。(2)结合以上教学内容,说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9 材料:问题:(1)设计该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写出该实验的具体教学步骤,并说明注意事项。四、教学设计题30 “能量流动的过程 ”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某版本教材这部分的内容如下:要求: (1)为突破重难点,设计一个具体模型示例用于讲解能量流动的过程。 (2)为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设计 2 道备选项为四项的单项选择题和 1 道问答题,并给出答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8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5、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HIV 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 RNA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攻击人体的 T 细胞离开人体不宜存活,故 A、D 两项错误。HIV 侵入人体后,特异性地作用于某些 T 淋巴细胞。侵入细胞后,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合成DNA,并与宿主基因整合,进行复制增殖。受感染的 T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发生溶解坏死,导致免疫调节障碍,最终引起机体全面的免疫功能受损而只具有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故 B 项错误。呼吸道黏膜不是 HIV 的靶细胞,这是 HIV 不会通过空气传播的原因,C 项正确。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的成熟红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进行分裂,它的细胞核
16、和细胞器退化,不能合成蛋白质,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 ATP 来自糖酵解阶段。而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所以三种细胞均能够进行的是 ATP 的合成。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基因互作分为基因内互作和基因间互作。基因内互作是指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作用,分为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镶嵌显性、共显性。基因间互作是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互补。抑制,上位性等。A 项属于等位基因互作,故当选。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保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是: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
17、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故D 项说法错误,当选。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生根粉的主要成分是生长素,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会促进生根,高浓度则抑制生根,但浓度过低所生的根又过少。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先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色盲是伴 X 隐性遗传病,分析家庭 A 可知,该家庭的父亲正常,其女儿一定正常;母亲患病,其儿子一定患色盲。但 2 是患色盲的女儿,说明 2 不是 A 家庭中的孩子。B 家庭中与 2 发生调换的可能是 3 或 5,根据选项判断选 C。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清除田间杂草、鱼塘中
18、肉食性的“黑鱼”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以减少杂草与农作物、“黑鱼”与其他鱼类的竞争,从而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和其他鱼类。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因为丙专食浮游动物,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将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最终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增加。丙和乙竞争生存空间和氧气等资源。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正常的细胞不能无限增殖,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细胞会衰老,故A 正确
19、。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可以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故 B 正确。细胞凋亡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故 C 正确。随着年龄的增加,细胞代谢速率减慢,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减少,细胞体积变小,故 D 错误。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 项正确。已知该生物为二倍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加倍,故该细胞中含有 4 对同源染色体,4 个染色体组,故 B、C 、D 三项错误。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电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会引起收缩,腓肠肌为效应器,A 正确。电刺激肌肉,因为神经和肌肉接头处相当于突
20、触,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电流计不会发生偏转,B 错误。电刺激神经纤维,兴奋会进行传递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正确。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D 正确。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题意可得,该双链 DNA 分子中 T1= 一 n。该 DNA 分子复制四次以后,共有 2n=24=16 条双链 DNA 分子,其中一条是模板,相当于新合成 15 条DNA 分子,因此需要的游离 T2=15T1=15( 一 n)。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T 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进而对移植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
21、应,而环孢霉素 A 能抑制 T 细胞增殖,降低了细胞免疫能力,即降低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A 正确。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 T 细胞,能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因此 T 细胞数量减少时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因而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B 错误。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 T 细胞,能清除体内的癌细胞,C 错误。艾滋病的发病原理是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若抑制 T 细胞增殖,将使机体病情进一步恶化,D 错误。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抹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从
22、而获得无子番茄,没有改变番茄细胞的遗传物质,A 正确。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B 正确。脱落酸能促进器官脱落,不能提高种子发芽率,C 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D 正确。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细菌是原核生物,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只有 DNA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有荚膜有的细菌有鞭毛。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最高,分化程度最低,A 项正确。动物细胞分化过程不可逆,B 项错误。造血干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进行无丝分裂C 项错误。皮肤干细胞分化成皮肤细胞是细胞核中基因选择性表达
23、引起的,不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D 项错误。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使实验更加准确,A 项正确;在 0左右时酶失活,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可以恢复。B 项正确: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时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C 项错误;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自身温度高,酶的最适温度相应就高,在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D 项正确。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制醋的原理是利用醋酸杆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可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
24、为醋酸,属于发酵技术,A 项正确。将抗性基因导入到西红柿细胞内,可培育出抗冻西红柿,属于转基因技术,B 项正确。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无病毒部位的植物细胞,可获得脱毒苗,C 项正确。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应用到的原理是转基因技术,D 项错误。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病原菌由于突变与基因重组,产生了不同的性状,自然选择使得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淘汰,即 a 表示细菌的变异,b 表示抗生素的选择作用,A 项正确。隔离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而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 项正确;抗生素的滥用属于自然选择作用,NDM 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
25、随机的,与自然选择无关,C 项错误。拟核相对稳定,所以若 N=DM 基因位于质粒上,则会更容易在不同个体间转移,D 项正确。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于接触抑制,动物细胞培养时相互接触便会停止分裂,因此只能形成单层细胞,A 项错误: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不会发生改变,只有少数细胞的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B 项错误;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有限的,C 项错误;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可无限传代, D 项正确。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每名学生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如果仅仅因为学生纪律不良就让学生坐在后面,并放弃对其教育与管理。违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
26、纪律不良的学生也有学习需求,根据生物课程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教学应考虑所有学生的需求。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经验总结法是目前世界各国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是指对先进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研究方法。这里的经验一般是指来自教学实践的直接经验,是经过准确、真实、足量的记录,认真筛选、核实、验证,以及理论化后的教学经验。所以,教育经验总结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发生过的教育事实为依据,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调查来搜集经验性材料,对经验现象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获得比较深刻、比较系统的教育知识的研究活动。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勾画了
27、教学的内容范围,并以学生学习后可见的行为表现描述了教学深度的要求,可以提示教师理解、把握自己的教学任务及其底线要求。因此,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文件与教科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A 项做法错误,故本题选 A。 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设疑导入是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和研究的主题。题干中教师根据情境提出了引发学生思考的疑问,属于设疑导入。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这里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思想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内膜;暗反应;
28、气孔(2)不确定(3)第三【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关的知识点,图中代表 O2,代表 CO2。二者通过叶片表面的气孔进出叶片,参加反应。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 ,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
29、段:在光反应阶段,水分解为H和 O2(水的光解) ,然后 NADP 与H结合生成NADPH,并产生 ATP;在暗反应阶段,CO 2 与 C5 化合物反应生成 C3 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C 3 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态氢和能量,生成有机物和 C5化合物(有机物的生成或称为 C3 的还原)。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在一定的范同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也随之增强;光照强度超过一定限度之后,植物表面气孔关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也随之降低;最终达到光饱和阶段后,增强光照,光合作用速率不发生变化。故光照强度增强时,葡萄糖生成的变化不能确定。
30、27 【正确答案】 (1)固体;纤维素(2)灭菌(3)涂布平板;透明圈【试题解析】 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的实验原理: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供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固体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实验过程:土壤取样(采集土样时,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选择培养(用选择培养基培养,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梯度稀释涂布平
31、板、鉴别培养(将样品涂布于含刚果红的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同体培养基上)。三、材料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1)本节课以问题链的设置为主线。先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最后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图。教师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识别示意图、构建概念图,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依据学生构建的概念图设置问题链,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振荡,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根据第二次免疫的特点设定问题情境,分析注射疫苗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了新课标强调的
3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 的基本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精心设置问题。比如,在讲体液免疫时,列举了两个问题,加强学生读书方法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适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学完第二次免疫的特点之后,联系实际提问: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 可以启发
33、学生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总之,实施“ 问题链设置 ”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内容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29 【正确答案】 (1)实验原理: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 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
34、,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2)实验步骤: 全班同学分小组,每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实验。每个小组可以领取 2 个小桶和 40 个小球(黄、白各 20个),然后每个小桶放置 20 个小球(黄、白各 10 个)。每个小组安排 3 个同学(甲、乙、丙),甲负责从两个小桶中随机各抓取 1 个小球进行组合,乙负责统计实验数据,丙
35、负责把抓取的小球放回原处。每个小组抓取的次数在 50100 次之间,完成任务之后,小组长负责把本小组的实验数据向班级汇报(把实验数据填写到指定表格上)。所有小组都完成任务后,把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并计算平均值,得出最终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F 1 自交得到 F2,F 2 中会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 3:1。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越准确。 注意事项:负责抓取小球的同学(甲) 要求先闭上眼睛,然后才可以实施抓取任务:负责把小球放回原处的同学(丙) ,要留意每个小球原来的位置,不能放错地方;负责统计数据的同学(乙) 要认真观察甲每次抓取小球的组合情况,并如实记录,不能主观更改实验
36、数据。四、教学设计题30 【正确答案】 (1)创设情境:假如现在我们大家在一次自然灾难中被困在一个小山村中,食物只剩下一些玉米和几只饲养的鸡。面对这种情况,你将怎么利用这些食物才能使自己生存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预设回答:学生 A:先吃鸡,再吃玉米。学生 B:先吃玉米,同时用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教师明确:毫无疑问,人获得的能量越多,生存的时间就会越长。哪个策略更合理呢?为了进行比较说明,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把这两个策略中所蕴含的食物关系表示出来。我们就以食物链为线索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学生回答:A,鸡( 玉米 )人;B,玉米鸡 人)教师:这两组策略中食物链较
37、长的是玉米鸡人。玉米、鸡和人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是什么?(玉米 生产者,鸡和人 消费者)首先我们来研究生产者的输入和输出。大家可以展开联想,在你面前有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对于玉米而言,它的能量来源于什么?(光能) 这些能量如何输入到玉米体内?( 通过光合作用) 这些能量的去向有哪些?(呼吸作用,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最终去向是哪里?(分解者分解、下一营养级)(学生思考,请学生代表到讲台上写出答案并进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我们继续联想,玉米成熟了,晒谷场上晒着金黄的玉米粒,养鸡场的鸡悠闲地啄着玉米粒。思考问题:鸡获取能量的来源是什么?鸡体内能量的去路有哪
38、些?请同学们在思考、小组讨论后,完成上述问题。教师在辅助学生完成上述问题的探究之后,总结流向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都大体相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枯枝败叶或者遗体被分解者分解;进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初步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说明:预先创设的情境中的策略选择,在讲解完下一个内容能量流动的特点后可得出结论)(2)测试题设计: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总能量B流经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C各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总和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答案 D。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 a,全部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为 b,全部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 c,则 a、b、c 之间的关系是( )。Aa=b+c Ba b+c Cab+e Dab=c答案 B。消费者摄入的食物中的能量能否全部被该营养级同化? 为什么?答案 不能,因为消费者摄入的食物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被分解者分解,不属于同化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