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899267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8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感受.鉴赏(B)积累 .整合(C)发现 .创新(D)应用.拓展2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B)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C)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明确(D)教师对诗歌教学的

2、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3 某教师选择沈从文的边城开设校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文化论著研读4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为学生们播放了优美的课文配乐朗诵,在播放的过程中,下列教师的行为定位恰当的是( )。(A)不需要教师了,可以离开教室(B)引导学生倾听(C)设备操作工(D)监听人员5 某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段设计了“调查与走访、报告与讲座” 等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口语交际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特点(B)调查与走访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与整理材料的能力并未体现口语交际的能力

3、(C)上述各口语交际活动缺乏内在联系,设计不科学(D)活动不符合高中口语交际的要求6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 的现象。下列句子没有包含“古今异义 ”的是( )。(A)图穷而匕首见(B)金就砺则利(C)邻之厚,君之薄也(D)声非加疾也7 某教师将滕王阁序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以下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进一步把握文言词句的意思和使用特点(B)感受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C)学习文章中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D)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8 下列对于语文教学

4、参考用书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课本内容的编排意图(B)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C)教师钻研教材的辅助资料(D)提供学情调研方案,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难点9 某教材设置了“ 名家三部曲 ”专题,下列作品不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B)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C)茅盾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D)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歧路、湘累10 在公开课上讲戴望舒雨巷的时候,出现了下列四种情况,其中不属于教师精心安排的是( ) 。(A)教师在讲完课之后,板书上有“天头” ,下有“ 地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B)在学生自由提问

5、阶段,让一位身着紫色长裙的姑娘站起来发问并结合衣服的颜色进行评析(C)某学生因领悟到了“雨巷”诗人所表达的寂寥愁苦而低声啜泣,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唏嘘(D)教师领读课文的时候,站在讲台“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面向学生朗读11 阅读李煜相见欢的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在这堂课中,因为放手让学生去做,所以也就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亮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问起“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句中“锁”的意思,本无准备的我在这时灵机一动,何不将问题再还给学生呢?针对这个字的意思,有的同学根据文义猜测,有的根据经验理解,众说纷纭,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经过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接着,与本词

6、有关的问题纷纷被学生提取出来并自行解决,课堂过程相当顺利。对以上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B)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师生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C)本案例中的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D)把问题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师缺乏主导性12 阅读孙权劝学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本次课堂教学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

7、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和格言的思路极好,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的参与机会减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的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对上述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B)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C)对一些新的

8、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教师不能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方式方法好不好,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不适合教材和学生(D)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13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课下作业的一个案例,按照要求答题。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首诗背诵并默写 5 遍。” 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默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 ”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9、,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对上述案例分析不准确的是( )。(A)教师应该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B)学生在完成学校统一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要扩充某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某方面的能力,以优化已有知识(C)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调整和改进学习目标(D)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按时按质完成,不能违背教师的意愿14 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看法魏书生曾说:“ 学生对批改作文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为此,必须教给学生批改

10、作文的方法。我认为魏书生的批改方法值得借鉴:一是基本部分,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有几个错别字、有几处病句、有几处标点符号明显错误。二是实质性部分,包括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妥帖、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看表达方式是否准确、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这样的批语就像批判地鉴赏一副“艺术品 ”,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对上述做法分析不准确的是( )。(A)相互批改,贯穿一个“赏” 字(B)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C)学生不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学生不会引以为戒(D)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既可欣赏到不同学生的作文,又可提高自己的鉴

11、赏能力15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授完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后回答问题。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上,我始终渗透着这样的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体现其主人翁的地位,应该在课堂内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并且通过组内探究、同桌商议的形式,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表述个人的认识、观点、想法。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口与动手有机结合,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与综合素养。以下对这个教学反思的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这位教师很好地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C)这

12、位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因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这位教师真正做到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以下问题。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学生的精神很投入,思维很活跃,同时也深深地被诗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所感动。这时一个学生说:“这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休掉呢?”教师在听到这一学生的提问后,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正好利用这一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于是教师首先对这位同学给予了肯定:“你提的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师:刘兰芝被休,是因为她人不美吗?生:她“腰若流

13、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不能说她不美。师:是她不勤劳吗?生:也不是,兰芝每天“鸡呜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不能说她不勤劳。师:是她行动自由,不尊重婆婆吗?生:“奉事循公姥,进退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这说明她尊重婆婆。师:那么是不是她丈夫焦仲卿执意要休掉她呢?生:怎么可能!她的丈夫听到要休刘兰芝后,向他母亲申诉到:“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这表示仲卿不想休兰芝。师:从诗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聪明贤惠、无可挑剔的好媳妇,真是近于完美了,婆婆还有什么不满呢?(学生和老师都陷入思考中)生:就因为她太

14、完美了。我认为这位婆婆是嫉妒她的媳妇。(话音刚落,马上有同学们议论起来)师鼓励:你的观点很独特、新颖,说下去。生:这是因为刘兰芝的优秀,让焦仲卿深深爱恋,这正是焦母无法容忍的。看过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其中就有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单亲家庭,异性父母与子女之间会有这种情节,焦母由于寡居,她对儿子的母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私的精神占有。尽管她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并为儿子娶妻,但却不允许儿子去爱自己之外的另一女性。爱子情结是无法转移的,由于她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有限,这种情结永远解不开,也就不允许另一女性即使是儿媳,从她的感情生活中“夺走儿子” 。师表扬:你是一位爱思考,阅读面很广的同学。(教师列举了历史

15、上与此有关的历史故事,学生补充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师生进入热烈的交流互动阶段)师表扬:看来咱们同学的阅读面还很广泛的。这时有同学在下面跃跃欲试,于是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言。其中一位女生发言:“ 记得一本杂志上说是因为刘兰芝嫁过来一直没有生育。” 这时有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极有可能,那时候的家训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师:“好,这位同学又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这时又有同学提出疑问:“刘兰芝如果真的无法生育,为什么太守的儿子还要娶她呢?”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我也陷入了困惑中。以上是一位教师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16 以下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稳中求胜梁山

16、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影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嵘,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日:非有志者不能稳也。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

17、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日:“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度

18、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17 请从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18 请对该习作进行点评。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以下问题。寡人之于国也梁惠

19、王日:“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日:“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20、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称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

21、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19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1)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是怎

22、样展开的?(2)孟子对梁惠王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8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积累.整合”目标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由此可知本题选 B。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鉴赏诗歌的主要途

23、径有形象分析、语言分析、表达技巧分析、观点态度分析、思想感情分析等。形象分析中的人物分析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人物形象和诗人情感都应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是体会情感并不能就是最重要的任务,故 A 项表述错误,结合题干、选项和前面的解析,可知 C、D 项表述明显不当,故选 B。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调查与走访不仅是获得材料支撑演讲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

24、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为后面的演讲打好坚实基础,故排除 B、C 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指出“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故排除 D 项。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考查的是古今异义现象。A 项中的 “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B 项中的“金”,古义:金属制品,今义:黄金;D 项中的“疾”,古义:强、洪亮,今义:快、疾病。而 C 项中,“厚”、“ 薄”皆为形容词,在这里分别意为“变雄厚”、“变薄弱”,是形容词做动词用,没有古今异义现象,故选

25、 C。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是知识与能力目标;B 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 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滕王阁序是文言文,不是小说,所以 D 项错误。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不提供学情分析,学情是由教师把握的。故 D 项符合题意。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郭沫若有两套三部曲,分别为“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故选 D。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是在当时情境下学生情感进发的一个表现,具有偶然性,不属于教师的精心安排。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把问题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开

26、放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知 D 项不正确。故本题选 D。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故 B 项不正确。本题选 B。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合理作业,要认真完成;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感到不舍理的作业,要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自己的看法,争取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可知 D 项不正确。本题选 D。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会学生批改作文,既避免了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消耗在作文批改上,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可锻炼学

27、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记住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会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同时,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也会引以为戒,因此可知 C 项不正确。故选 C。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标中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 C 项表述错误。本题选 C。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这节课虽然没有确定的结论,但师生互动和思考讨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

28、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质疑讨论的一个小片段,教师在教学预设中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对学生的引导明显不够深入,讨论的问题缺乏层次感。17 【正确答案】 第段错别字: “脱影而出”改为“脱颖而出” ;第段错别字:“从嵘”改为“从戎”。第段病句: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改为“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18 【正确答案】 这是一篇严格规范的典型议论文。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论点展开论述,且三个分论点并

29、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 ,逐步论证。文中作者将古典诗文及名人的“ 名句 ”“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文素养。总体来说,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 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依据:(1)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具有积极意义。(2)特殊句式是文言文的重要考点之一,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3)朗读是

30、理解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蕴。20 【正确答案】 教学方式: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教学步骤【导语】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以正音。(2)指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 邻国之政” 并无本质区别的?(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 “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

31、下。他的 “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布置作业】(1)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能作口头翻译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疏通词句,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2)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教学步骤【检查自读情况】(1)齐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为发丧;死:形容词用作名词,死去的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用作动词,种植;穿

32、。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3内容讨论:孟子对梁惠王 “民不加多 ”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 ”思想。他没有直接回答“ 民不加多 ”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一一设下了圈套,诱使对

33、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趁机说出:“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粱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 五十步笑百步 ”,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 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 ”,二是 “王道之成”。“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34、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效果:“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第六段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 的主张,后一组是 “教民”的主张。孟子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抨击了诸侯贵族的无道;“ 人死,则日: 非我也,岁也。” 这是对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讽刺。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

35、的不平等,运用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知识归纳】1一词多义;2固定句式;3通假现象。学生自行归纳,教师补充点拨。【总结全文】(1)本文写作上的特点: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2)学生齐读全文。21 【正确答案】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学生:“民不加多。 ”教师:在提出“ 民不如多 ”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 “尽心焉耳矣”? 具体做法是什么 ?学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教师:通过和

36、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学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教师: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学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自主采用逐步推导的方法,分析文意。(2)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学生: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 思想。教师: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学生: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 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教师:对“ 五十步笑百步 ”喻义如何理解?学生: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 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