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9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899268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9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万字。(A)100(B) 150(C) 200(D)2502 在进行蜀道难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目标,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熟悉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情况(B)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C)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意境,

2、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李白的作品,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3 某教师选择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开设校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文化论著研读4 教学氓时,教师讲解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婚恋的悲剧,它是一首叙事诗。之后教师列举了其他几首叙事诗,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长恨歌(B) 木兰诗(C) 离骚(D)孔雀东南飞5 某教师在班上设计了朗诵大赛这一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属于诵读(B)这一设计活动不属于口语

3、交际范畴(C)这一活动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即时性(D)口语交际活动内容设计随意6 学习荆轲刺秦王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一句中“反”的用法,下列语句中不包含同类用法的是( )。(A)秦王必说见臣(B)图穷而匕首见(C)邻之厚,君之薄也(D)日以尽矣7 下列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说法错误的是( )。(A)选修课的教学应追求新奇深奥(B)选修课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C)选修课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8 下列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B)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

4、学(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学生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9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作品选读” 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萧红呼兰河传、冰心南归、林海音 城南旧事(B)苏童 妻妾成群、舒婷双桅船、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C)赛珍珠大地、铁凝永远有多远、杨绛洗澡(D)余华兄弟、三毛撒哈拉沙漠、林徽因 你是人间四月天10 教授雷雨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下列教师的哪一做法正确?( )(A)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解(C)老师只负责播放电影,学习活动完全教给学生(D)

5、自习课播放电影,无关者可自行选择学习内容11 阅读下面的阅读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可是,作者却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请齐读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生(齐读 ):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的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师:请问“ 杰作” 是什么意思 ?生:“杰作 ”就是杰出的作品。师:这位同学的解释比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还要生动,让人联想到一个成语顾名思义。(PPT 展示: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现代汉语词典)师:“杰作 ”一词在文中一共出现过五次,请同学们快速搜索,在文中圈出来。(生寻找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请同学们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6、。生:第 30 段,“ 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说明贝尔曼的雄心未泯灭,他心中的杰作是很有分量的。生:第 30 段,“ 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喝酒过量”折射了他在事业上的失意, “唠唠叨叨”体现了他对未来仍有期待。生:师:同学们都讲得很好。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 ,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生:我认为是“ 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琼珊带来了“生”的希望和信念。生:这最后一片叶子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的情意,符合贝尔曼心中“杰作” 的标准,作品的好坏不在于表面,更在于产生的价值,这才是“杰作” ,才是艺术。师:经典!就本

7、文而言,还有哪些人也成就了“杰作 ”?为什么?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课堂整体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B)教师 “反讽” 的评价方式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C)教师的问题太过简单,没有思考性,对教学帮助不大(D)对于“杰作 ”词义的处理,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12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第一次上口语交际课,我参考了很多资料,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现状,确定了教学方案。B为了营造“答记者问”的口语交际情境,我选取了六位学生做“发言人 ”,介绍学习经验,其他学生扮演 “记者”,采

8、访“ 发言人”。所有学生都写出参与这次活动的体会。C课堂上,六位“ 发言人”的经验介绍很精彩,“小记者”们提问也很积极。第二天收完作业,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都写了满满一页,内容也很充实。这次课学生既交流了学习经验,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我心里很是得意。D晚自习时,我跟学习委员聊天。她说昨天的课很有趣,不过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就另外的话题进行采访,比如儿童辍学现象、中学生早恋问颗等。我突然意识到,我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还是不够开放,只是在形式上给了学生空间。下一次,我应该让学生一起来设计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B)整个教学活动

9、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13 阅读某教师高中必修三第二单元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师:请大家看课件展示的诗歌及作者搭配,进行纠错。(展示该单元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作品及作者搭配)(学生积极踊跃进行了纠错,教师现场将正确搭配予以展示)B师:谁能选取课件中的一首诗歌进行赏析,从文章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均可,我来举个例子:(经老师举例,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顿时上来了,课堂气氛浓郁)C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准确,我们能不能结合自身阅

10、读的经历或者亲身感受为大家推荐几首娄似的名家名作呢?D师: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作,作品的主旨、表现技巧、语言运用,以及其中的名句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学习。课后请同学们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资源搜集其他名家名作,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课件展示问题有助于学生复习本单元基础知识(B)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和引导作用(C)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D)此项作业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4 阅读下面高中必修三劝学教学备课实录(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在研究单元特点及学生学习状况之后,我设计了劝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同时选

11、取了教学方法。在设计第一课时的课文导入时,我有四种思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对学习的看法该如何进行学习,导入新课。从“百家争鸣”引出对儒家学派的介绍,继而引出荀况及其代表作劝学。设置情境:一同学因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不端正而厌学,找一同学现场进行劝说,继而导入新课。在写教案时,该教师觉得有一种导入不妥,他会删除哪一项?( )(A)(B) (C) (D)15 阅读雨巷的阅读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一女生上台和老师合作朗读,老师诵一、三、五节和第七节前三句,女生诵二、四、

12、六节和第七节后三句,B背景音乐是张维良的箫曲听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与诗意契合的 FLASH 动画) 。C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你的朗读技巧。生:“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得轻快一点。“ 丁香一样的芬芳 ”是写香味,要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 “丁香”两个字要拖长一点,读的时候面部表情应该是陶醉状,好像嗅到了花香一样,再配一个伸出右手向外拉开的动作。D师:真厉害。这位同学将朗读的表情和手势等细节都考虑到了。生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和经验之谈,师非常感动。你们哪里是在读文字啊,分明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13、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师生合作,体现出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既是一种朗读示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品味(B)根据诗歌特点,合理适时选择多媒体配合教学,更能增加教学的“诗意” ,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C)以学生的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生兴趣在教学内容设计当中的决定性作用(D)多样化的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全面性、客观性等原则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以下问题。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 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 柳

14、”。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 为什么?生:柳在“ 夕阳中” ,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 艳影”。师:“金柳 ”为什么像“新娘”?生:“金柳 ”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生:“金柳 ”有新娘的柔美。师:金柳的“ 艳影” 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生:“在我的心头荡漾 ”,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师:第三节写“ 青荇” 。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生:在诗人的眼里,“ 泥 ”

15、是“软泥”,“波” 是“柔波 ”,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生:“招摇 ”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 “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师:我们把第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 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以上是一位教师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16 以下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慈善窗棂上的积雪渐渐地融化,顺着玻璃

16、缓缓地流过,轻轻地画出了道道水痕,晨晖下熠熠闪光。当美而不艳、清而不卓的水滴轻轻滑过时,我震惊了,阳光下的她竞折射出七彩的光辉,透过光影交织的瞬间,我仿佛经历了心灵的洗礼,那是人性的高洁,是生命的至纯至真。慈善之爱不正如这晨光中的水滴,晶莹璀灿,彰显着生命的博爱和人性的善良吗?此时的我似乎看到了在北京首钢体育馆里那驰骋赛场奋力拼杀的姚明,他正是这场慈善义赛的发起人,他将比赛逾千万的收入全部用于慈善。当国家危难之时,他奋勇当前,捐巨资,拍公益广告,成立“姚基金” 募捐善款,并且热衷环保事业,这位“东方小巨人 ”的心时时在为喜爱他的球迷而跳动,为普通民众而跳动,他所呈现的是成功者的良知,是体育明星

17、的公益心,是回馈社会的慈善大爱。这慈善之爱就像那清雅的茉莉,长于心田,播撒爱的希望。当财富的种子播撒在享乐的土地上时,那是令人厌恶唾弃的,但当它找对了自身的位置,长成了慈善的大树,荫庇烈日下的行人,那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喜地看到“壹基金 ”的慈善之树在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地枝繁叶茂,看到李连杰的慈善事业日趋成熟。我们感动于他那“演戏是我的职业,而公益慈善是我终生的事业”的真诚朴实。“ 壹” 虽然简单,虽少却蕴含着多少份爱的期望。“积善成德”,千千万万个“壹”汇成一条爱的大河,流淌于人们心底最纯真、最简单的净土,滋养着慈善的大树。专心慈善,这位自称“全世界最大的乞丐” 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着慈善

18、的真缔,他亲自运送四川地震救灾物资,四处募捐,大谈慈善于众。看着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穿梭于爱心的路上,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这样的赤诚,如此的善举,试想人们如果都能怀有一颗慈善之心,用真诚去回报社会,那么我们的家园又怎能美丽,我们的生活又怎会不美好?追求生命的图腾,激昂生命的斗志,让陷入困境的人坚强,给遭遇挫折的人希望。霍英东先生为各地教育、医疗等方面捐赠巨资,造福了千万百姓;李嘉诚先生为灾区设立教育基金的高尚情操令人心生敬仰;邵逸夫先生为大陆教育创办“邵逸夫奖” ,散尽千金济学子。我想,他们的内心是一尘不染的,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力量,好一个“取财有道,还富于民”! 他们不是守财奴,他们懂得财

19、富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他们践行着兼济天下的慈善之道!捧一缕阳光,让温暖的慈善之爱浸润我们的心灵,在这爱的思绪中,呵护彼此、点亮人生!17 请从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18 请对该习作进行点评。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以下问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日: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20、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ng)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日:“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21、。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19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

22、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详细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9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 万字。(可参考附录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作品,品味艺术特色,不属于新授课的教学目标。3

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花未眠是由日本著名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创作的散文。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诵读是以朗读、朗诵、背诵等方式进行口语表达教学的基础性训练,故排除 B、D。口语交际的即时性是指交际双方会用口语表达技巧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图说服对方、打动对方,朗诵比赛显然不符合这一特点,故排除 C。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考查的是通假字,“反”通“返”,返回。A 项中的“说”通“悦”,高兴;B 项中的“见”通“现”,出现;D 项中的“以 ”通“已”,已经。而 C 项中的“

24、厚”、“薄”皆为形容词,分别意为“变雄厚”、“变薄弱”,即形容词用作动词。故选 C。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项应是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 项中苏童是当代男作家;C 项中赛珍珠是美国女作家; D 项中余华是当代男作家。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师在使用视频资料教学时,一定要选择与教学有关的,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不能让学生为所欲为。另外在播放视频资料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

25、不能听之任之。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按照“杰作”的本义、对贝尔曼“杰作”的理解,进而过渡到“杰作”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对文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无私情意的思考,理解“杰作”真正的含义。问题简单但层层递进,能够推进教学的进行。因此 C 项表述不正确。故选 C。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语文教学目标来确定,而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等诸多因素来确定。D 项“应该由学生来确定”的说法太片面,故不正确。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设计有利于学生温习已有的知识,并未体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

26、过程,由此可知 C 项不正确。故选 C。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劝学是一篇议论文,而情境对话涉及台词、动作,不太适合设置情境。另外本文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教师只从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不端正入手导入,比较片面,故删去合理,选 D。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以学生的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学生兴趣起决定作用”,说法错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由学生情况、教材情况、课文内容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故 C 项错误。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再别康桥23 节,情感相通,写法相似。常见的教法是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金柳、青荇这两个

27、意象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但高一学生对意象这一术语还比较陌生,对他们来说分析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难度。本教学片段改变了以往常用的教法,例如在讲解过程中,抓住“金”“艳”等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 “柳”这一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分析意象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彼此讨论,便十分顺利地理解了“青荇”这一物象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17 【正确答案】 第段错别字: “璀灿”改为“璀璨” ;第段错别字:“ 真缔”改为“真谛”。第段病句: “试想人们如果都能怀有一颗慈善之心,用真诚去回报社会,那么我们的家园又怎能美丽,我们的生活又怎会不美好?”改为“试想人们如果都能怀有一颗

28、慈善之心,用真诚去回报社会,那么我们的家园又怎能不美丽,我们的生活又怎会不美好?”18 【正确答案】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语言清新隽永,举例经典而详略得当。开篇以阳光下的水滴起笔,进而激发作者对于慈善的思考,在下文的论证分析中分别借用了姚明、李连杰的事例对于慈善的内涵作了深入地解读,结篇之前又以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了霍英东、李嘉诚、邵逸夫的慈善之道,前后呼应、相得益彰。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3)熟读并背诵全文。依据:(1)文言词的特殊用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29、知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都是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用法。(2)掌握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才能读懂课文,并进一步领会课文的语言艺术。(3)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蕴。20 【正确答案】 教学方式:指导法、引导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教学步骤:【引入课题和释题】(1)重点解释 “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2)简介左传 。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做扼要的补充。【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原则上由教师完成,也

30、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讲读第一段】(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的读音。(2)讲析本段。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做扼要的纠补和简要的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3)让学生齐读全段。(4)处理课后相应练习题。【讲读第二段】(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的读音。(2)讲析本段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 若”、“之”、“ 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做语气练习。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4指导学生背

31、诵本段。【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段。教学步骤:【复习导入】(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讲读第三段】(1)讲读重点包括 “说”、“鄙”、“ 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讲读第四段】(1)抽生读文。(2)

32、讲析方法。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 和“之”的用法。重点分析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最后齐读本段。(3)背诵本段。(4)处理课后练习题。【小结全文】(1)写作特点结构线索:单线,以时间为序。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表达:语言 (对话)描写为主。(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熟读成诵。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1 【正确答案】 采用角色扮演法和研究讨论法,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本文中最出彩的段落。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是第三段,即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过程。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 A 扮演秦伯,学生 B 扮演烛之武,由学生 B 根据自己的设想,努力劝说学生

33、 A(秦伯) ,学生 A可根据学生 B 的劝说来确定自己是不是被说服。(其他学生可以出谋划策)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适当点拔。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第三段,划分层次,总结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得出结论: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见秦伯日: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此次见秦伯的目的是说服秦伯退师,但他并没有一见秦伯就开始说服,而是首先向秦伯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以此博得秦伯的好感,为接下来的说服做准备。这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在策略上,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34、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在这里指出了灭亡郑国实际上是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是不利的。秦、晋毕竟是两个国家,它们之所以会走到一起,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如今烛之武明了地指出了亡郑的后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在动摇秦伯之后,烛之武便开始引诱秦伯了。亡郑对秦国不利,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则“君亦无所害”,保全郑国对秦国是有利的。到底是亡郑还是保全郑国,秦伯当然要权衡利弊了。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且君尝为晋

35、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经过烛之武的引诱,秦伯内心的天平开始往郑国倾斜了。于是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曾经对秦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的关系。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说完历史,烛之武又回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贪得无厌,在东边和西边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而且是建立在使秦国土地减少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领土。这就使秦伯意识到了如果自己跟晋国合作,不仅不能获利,而且还会遭受损失,自己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最后烛之武借此奉劝秦伯要从长远的利益考虑这件事。经过烛之武五个步骤的说服,秦伯不仅退了师,而且还派三位大夫守卫郑国,和郑国结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