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3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 与“叙事型”的区分,以下不属于其“ 抒情型”散文的是(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B) 绿(C) 背影(D)歌声2 某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 的课外研习活动,以下作品中不适合选入推荐作品的为( )。(A)晋灵公不君(B) 齐桓晋文之事(C) 有无相生(D)秋水3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 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
2、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4 某教师设计了“ 体会红楼梦 的艺术魅力” 专题,这一专题属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语言文字应用(D)文化论著研读5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B) 钴镯潭记(C) 洛神赋(D)雁荡山6 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
3、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7 学习归去来兮辞,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伉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
4、本的深刻内涵(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8 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B)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C)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D)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9 某版高中必修教材“ 名著导读 ”共选 10 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 2 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 ”“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 三个部分。其所推荐名著涉及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包括小说、戏剧、语录体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旨在丰富学生语文
5、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对该“名著导读” 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A)名著学习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应规定学生课内外均要大量反复阅读(B)以 “名著导读” 部分所推荐的作品为重点,依据学情适当增补推荐作品(C)利用两周时间集中完成名著导读部分的学习,以迅速取得此专题的教学成果(D)课内学习计划的文章足以丰富学生阅读,能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名著导读可忽略10 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节选),按要求答题。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
6、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
7、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对上述教学随笔,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11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 路遇李小二 ”“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
8、脉络。二、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四、“逼上梁山 ”,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参考资料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以下选项中对其作业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9、(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 “逼上梁山”的(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 的主题(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12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师: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在沉思)生 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虽然作者没有像有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但他融情于景。师:你能否说明白点,可以结合文本来谈。生 1:“二十四桥 ”一句是景物描写,这一句写了三个静物:二十四桥、河水、月亮。
10、它们本身就渲染了一种压抑甚至凄凉的气氛,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之韵。师:好,很有个性,看法独特。别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生 2:我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看法,我认为,“冷月无声” 一句有“顾左右而言他之意”,作者只说了桥、河水、冷月,乍一看,好像太平常不过,但仔细琢磨就会生出一丝惆怅和悲怆。师:说得对,能否具体点?生 2:“冷月无声 ”运用拟人的修辞,很能写出扬州此时荒凉甚至荒芜的景象。诗人故意没有写明白,而让我们产生遐想和联想?所以,我认为这是话中有话,顾左右而言他。师:分析得很有个性? 刚才两位力挺姜夔,我问一下,有没有赞同王国维的? 那句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他可是现代文学大师啊。生 3
11、:我赞成王国维的评析,他写景的特点是模糊,不是那种浓墨泼洒,而是惜墨如金。写得很少,但写得很有味道。有点遮遮隐隐的感觉。但这就是姜夔。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扬州慢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D)三个学
12、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 1 概括出了“ 压抑、凄凉 ”,学生 2 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13 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苏武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名篇,其主题就是通过阅读,让读者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以“高贵” 作为进入人物灵魂的切入点,教学的研究课题也是“ 与高贵对话”。首先,以“高贵”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是 “高贵”。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高贵其实与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位、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的强大与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贵
13、” 。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高贵”的事件。第三,解读 “高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解读 “高贵”的。第四,拓展 “高贵 ”。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高贵” 的名言名录。对上述教学反思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出了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 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
14、紧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14 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一定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教师始终需要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不要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通过展开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者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教学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教
15、学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是主导,强调在教学上帮助和引导学生(B)学生是主体,强调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C)语文课程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均匀的发展15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儿?社会价值又在哪儿? 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个人合作试着写一段颁奖词?(同学们试写颁奖词多媒体显示其他新闻、作品的颁奖词)学生分小组交流颁奖词:小组 1:因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他身为记者的正义感、使命感让他
16、的新闻报道突破零度报道的界限,正是他的正义感与使命感重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良知。师:提一个小小的意见,颁奖词重复出现了“正义感” 与“使命感”,语言不够简洁。小组 2: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详细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望。小组 3: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高度给人的心灵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师:写得好,相当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又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小组 4: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
17、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师:非常有创意。现在老师展现一下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 ”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记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不朽的名篇,记住奥斯维辛!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
18、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二、案例分析题16 案例:阅读雷雨教学片段,完成问题。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周朴园与鲁侍萍间的矛盾冲突。请同学们细读文本。思考:现在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设时六分钟,生边读边勾画 )生:我认为周朴园爱鲁侍萍。因为他记住了鲁侍萍 4 月 18 的生日,把她当作正式嫁给周家的人看待,一直使用鲁侍萍用过的家具,保留着鲁侍萍生孩子后怕风,连夏天也关窗的习惯。师:还有谁支持该同学的观点?生:
19、周朴园保存并穿绣有“梅花” 和“萍”的旧衬衣,梅侍萍跳河后,周朴园看见了河边的衣服,还想给她修一修坟墓。生:周朴园给大儿子取名周萍,也是出于怀念的缘故。师:你读得很仔细。有反对意见吗?生:我认为周朴园并不是真爱鲁侍萍。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时,“(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出现极其恐慌和恼怒,并以为鲁侍萍来讹诈自己。师:欣赏戏剧作品,深入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位同学不仅揣摩了人物的语言,而且体会了人物的心理,甚至读出了语言的“潜台词” 。生:周朴园给鲁侍萍支票,我认为是为了堵鲁侍萍的口,以防真相暴露
20、,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对周朴园而言,鲁侍萍无疑是身边的定时炸弹。师:最终的结局也证明周朴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亦可见其深谋远虑。生:不,是老奸巨猾。(生大笑)师:那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到底该如何定位呢?生:我认为,周朴园以前曾喜欢过鲁侍萍,但随着双方地位及经历的改变,已经不喜欢了。生:应该说,周朴园喜欢的是年轻时聪慧温顺、小鸟依人般的梅侍萍,而不是现在人老珠黄又倔强的鲁妈。师:(笑) 你很机智,将梅侍萍与鲁妈相对立,效果确实大相径庭。生:我认为,周朴园喜欢的是以前“死” 了的、可弥补自身空虚的梅侍萍,而非现在“活”着给自己的社会地位造成威胁的鲁侍萍。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梅侍萍不被
21、周家赶走,周鲁两人的爱情将如何发展?生:最终会以悲剧收场。因为他们的爱情并非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况且封建等级制度也绝不会允许周家少爷娶使女为妻。生:从氓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中完全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情感悲剧。生:“色衰而爱弛 ”,这是男权社会中广大妇女的共同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师:是的,现在的周董事长也一直标榜自己的治理下的“理想家庭” ,从他管教繁漪、教育子女亦可见他的独断专行。师:那么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该如何定位呢?生:假装喜欢却厌恶,这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虚伪。生:大年三十把鲁侍萍和奄奄一息的病儿赶出了家门,可见他的冷酷。生: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对昔日恋人绝情,足见他的自私。师:可
22、见,周大董事长的个性可概括为:虚伪、冷酷、自私。(板书)问题: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这段教学实录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16 阅读下面一篇高考作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成才校园招生广告亲爱的朋友们,欢迎你看到此广告后来我校就读!陶行知曾说:“ 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没错,如果你有一点野心与雄心,不满足于现状,请来我们这里吧。在这里,你的思想与行为将会得到完美结合。一位船主感谢修船工为他的船补洞这样一件小事,放心,在这里,教你做的都是大事,助你“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校秉持“ 生愚人之智,
23、开愚人之窍,同生存,共发展”的办学宗旨,开创了这独一无二的精荚教育辅导班,不信,请往下看:一、适时拍马屁系系主任:牛博士身处如今社会之中,想要升官,想要发财,想要更进一步,不拍马屁行吗? 此系教你如何拍马屁:大拍,适用于官场;小拍,适用于生活;随时拍,适用于商场;恰当拍,适用于任何地点!此系精英教育会让你把黑的吹白,把白的吹黑,把好的吹坏,把坏的吹好。君不见,有人竟瞎说绿豆能治百病,引来无数粉丝追随。哎,只可惜,他生不逢时,最后落个开门陪钱的凄惨下场;君不见,无数自学成才的人凭借一张金口骗取他人信任,集资逃跑了吗?他们也算是成功人士吧? 君不见,我校培养出的一批精英人物成为传销组织的骨干,功成
24、名就了吗?不要再迟疑,来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宝地吧!二、游刃有余系系主任:老狐狸朋友,你是否陷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 ”的绝境,不用慌,来这里,你将“柳暗花明又一村”。朋友,你是否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你来这里吧!朋友,你是:否想“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那你就来这里吧!在这里,你将会变得机智、聪明,成龙成凤!如果你想避免屈大夫被逐、岳元帅被杀、陆游被贬镝的境地,此系是你的必佳选择。幸好此类好系数不胜数,来此之后,你一定会满意之至!(顺便说一下,我系毕业的学生不能随便利用所学知识干违法之事,因为,我校不少精英已深陷牢中,后悔不已!其实我校境况已日薄西山了,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
25、最美妈妈 ”“铁血将帅”“最美师傅” ,这些弘扬真善美的平凡人,严重打击了我校的发展。)朋友,不能不说,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会让大事更顺利地完成。微小之事,会让干涸的心得到滋润;微小之事,会让生活更美,更真;微小之事,会让社会更安定,祖国更富强!请记住,从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事业!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18 请指出本文的几处缺点,并进行适当点评。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中国一向是所谓“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一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了。别的且不说
26、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 ”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
27、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 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 再说什么,否则太不 “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 之外,还得 “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 送来” 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 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
28、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 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课文介绍本文为人教版语文必修 4 第 3 单元第 8 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单元导读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
29、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 45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问题:19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重难点。20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请为本文设计两道探究题,并附上相应答案。21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3答案与
30、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背影为叙事性散文。A 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写夜间泛舟秦淮河上的见闻,将感情与风景巧妙融合;B 项,绿属于游记性散文,详尽地描写了梅雨潭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与追求;D 项,歌声是朱自清早期的抒情散文,描写的印象风光即为他向往的理想乡。本题当选 C 项。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晋灵公不君出自编年体巨著 左传,属于史传散文而非诸子散文作品。B 项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C 项有无相生选自老子,D 项秋水选自庄子外篇,都属诸子百家之作。本题当选 A 项。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教学中,教师将“掌握契
31、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是将其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而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准确。“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可以在教学导入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 在第二部分教学目标部分必修课程下的“阅读与鉴赏”与“表达与交流”中所罗列出的教学目标应是教师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本题当选 B 项。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红楼梦代表着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属于小说与戏剧范畴。本题当选 B 项。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山水游记类散文即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情和山川形胜等真实而生动
32、地记叙下来的文章。A、B、D 三项文章都是著名的游记散文,C 项洛神赋是曹植所作的抒情性散文。本题当选 C 项。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的设计是着眼于课文内容及学生的表达的,而不涉及对文本文体的了解,C 项说法错误,当选。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情境与教学机智开发课程资源,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本题当选 C 项。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生谈个人体验和自评,可以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况,从而使教师指导更有针对性,充
33、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题当选 C 项。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应该得到培养,但不可过分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排除 A;教师对学生的精心引导关系到学生对名著阅读部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注重教学质量,不能以速度取胜,排除 C;“名著导读”教学不一定花大量课时,可在课外自主安排,但不可全盘忽略,排除 D。本题当选 B 项。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教学随笔中的教师,重点通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来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其中并未体现对“知人论世”的要求。本题当选 B项。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第四题设计意图表述不准确,第四题
34、是一道拓展题,意在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挖掘主题。本题当选 D 项。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阐述王国维的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评析扬州慢这首词,而不是舍本逐末评析王国维的评价。故针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使学生的发言集中到文本的鉴赏和评析上。B 项说法错误,当选。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阅读这篇教学反思不难发现,这位教师是围绕文章主题“高贵”组织展开教学的,其选择的切入点也是文章的主题“高贵”,而非文章的人物。这位教师以文章主题为切入点,使学生围绕主题,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并且使学
35、生在阅读中受到人物心灵世界的震撼,增强审美体验,塑造完美人格。本题当选 B 项。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应得到均匀的发展,而是在合格的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本题当选 D 项。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师只是用撰写颁奖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情感升华,突破本课重点、解决难点,因此不必系统讲授颁奖词的固定写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撰写颁奖词,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撰写后教师进行了评价,但是没有体现学生修正、完善的过程。本题当选 A 项。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1)评析:本教学设计以“
36、 现在周朴园到底还爱不爱鲁侍萍?”来设置矛盾,直入主题,体现了“长文短教,浅文深教 ”的教学机智和“优秀教师把复杂内容简单化,平庸教师把简单内容复杂化” 的教学取舍艺术;同时一问激起千层浪,充分体现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广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景中不断释放,在交流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自信,并且形成一种阅读的期待、对话的期待。同时,在教师的引领及画龙点睛的点拨下,学生闪烁着个性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汇聚、交流、碰撞,进而激发了情趣盎然的“生成”,使生本、生生、师生的多重对话,成了课堂教学最美的风景,戏剧教学的重点“品味个性化的语
37、言和人物个性” 在理性的探究交流中,也就呼之欲出了。(2)如何设置课堂提问: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有高度和深度;教者要熟悉文章的思路和布局,对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处及知识训练项目更要了然于心,成竹在胸;备课时多想想:哪些问题该问? 怎样问?要问出什么来?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会“精”而不繁,“深”而可及,教学目标才会明晰化。教学环节才更简洁化。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的“ 陪钱”应该为“赔钱” ,第段中的“ 贬镝”应该为“贬谪”,病句:第段中的“ 这些弘扬真善美的平凡人,严重打击了我校的进展。”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这些弘扬真善美的平凡人,严重阻碍了我校的发展。18 【正确答案】 文章的不足有几
38、处:第一,此文有几个很明显的错别字,且个别句子还有语病,比如“这些弘扬真善美的平凡人,严重打击了我校的发展”一句。“ 打击 ”与“发展” 显然搭配不当。第二,既用了“ 招生广告 ”这种文体,就要首尾兼顾,考虑周全,此文前半部分语气、用词颇有“ 招生广告”语招揽生源的腔调,但在最后关于 “成才校园”这样发广告者的落款也没有。作者既想用这种新鲜的文体,又考虑是在写高考作文,难免顾此失彼。第三,小作者虽有一定的灵气和悟性,但行文中也能看出有点流于随意,“笔力不逮”处也很明显。从篇幅的分配上,“ 反话”所占比重太大,后面的“正话” 寥寥几笔,虽已点明,毕竟给人留下“反话” 喧宾夺主的印象且终于开始说
39、“正话”时。转得太急,衔接有些生硬,到“微小之事,会让社会更安定,祖国更富强” 处,在喊口号了。点评:小作者有一定的灵气和悟性,在紧张的考场上急中生智,能采用“招生广告”的表述和文体,说明小作者有一定的积累,文章引用处颇多,从陶行知“ 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等古诗文,引用准确且用得都比较恰当;另外,小作者的语言也较为流畅,有些文字还很凝练,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如“ 生愚人之智,开愚人之窍,同生存,共发展” ,“如果你想避免屈大夫被逐、岳元帅被杀、陆游被贬谪的境地”,“ 微小之事,会让干涸的心得到滋润;微小之事,会让生活更美,更真”等。三、教学设计题
40、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的题旨和 “拿来主义 ”的基本含义: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写作能力;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20 【正确答案】 探究一: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要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
41、义 ”?答案: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 ,却先谈“闭关主义”和“ 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 ”的铺垫, “拿来主义”的提出就是顺理成章了。二是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 “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探究二: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答案: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 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余字的杂文中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
42、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和观点,用 “鱼翅”“鸦片”“ 烟灯和烟枪”及“姨太太”来比喻义化遗产中的三种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中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21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精读课文,细悟“ 拿来主义 ”一、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中国一向是所谓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了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
43、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1第段 “别的且不说罢 ”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 的媚外丑态的?明确:1)“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
44、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2)还有几位“ 大师” 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字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地挂” ,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 “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3)“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 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 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二、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
45、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 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 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1一味奉行“ 送去主义 ”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 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
46、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 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 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明确:“抛来 ”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 ”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三、阅读以下三段回答问题。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 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 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 之外,还得 “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 “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 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
47、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 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明确:“送来 ”不等于“拿来”;“送来” 是被动接受,而“ 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 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2“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 ”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 ”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四、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
48、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 者是全不这样的。问题:“大宅子 ”比喻什么 ?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明确:“大宅子 ”就是“文化遗产”。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 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 怕末免有些危机。“拿来主义 ”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49、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 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 应取什么态度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 应采取什么态度 ?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一言以蔽之,“ 拿来主义 ”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先占后挑。五、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