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2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下列作品中,同样有 “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A)罗贯中三国演义(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C)司汤达红与黑(D)老舍茶馆2 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艺术” 专题教学中指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学会自然得体地表达。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模拟对话,以下学生语言表达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既然这样,那我也就不推脱了。你送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B)大爷,您这萝卜多少
2、人民币一千克啊?(C)刚才陈老师的话算是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讲的是狗尾续貂。(D)欢迎各位到寒舍一叙。3 某教材设置有“ 品味诗歌中的传统文化 ”专题,教师在教学这一专题时提到许多诗歌中都蕴含着有趣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独特文化与丰富趣味,教师举出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D)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4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
3、会诗人情感” 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5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古代诗文中辞格的综合运用,以下关于诗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综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一叶轻舟来承载山重之愁,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B)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综合运用了对偶、比喻、互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描写
4、形象生动,琴音变化如在耳边(C)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综合运用了对偶、用典的修辞手法,其句中所用典故的主要人物为楚怀王与屈原、汉文帝与贾谊(D)“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综合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赋予“蜂 ”“鱼”以人的动作“抱”“ 吹”,为残春之景平添意趣与生机6 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小说与戏剧(B)文化论著研读(C)新闻与传记(D)诗歌与散文7 教学雷雨后,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
5、的一项是( )。(A)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深意(B)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C)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D)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8 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让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B)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C)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D)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9 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6、教师围绕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论述类文本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B)文学类的文本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掌握,提炼文章中心观点(C)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D)实用类文本关注考查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10 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5 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
7、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 20 世纪的人类生活(教师大约用了 4 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 ,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11 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
8、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今昔“包身工”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B)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C)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D)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12 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篇
9、。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一则导语: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凉 )你会联想到有关“ 秋” 的哪些诗句呢 ?(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可
10、见,大家知识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 秋” 与 “悲”“愁” 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 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 ?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 沁园春.长沙。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点评具有针对性(B)由图片与诗句结合方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回忆沁园春.雪以及与“秋” 有关的诗句,这一教学起点的确立,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13 某版教科书课文滕王阁序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滕王阁序和兰亭
11、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对该练习题编写意图的评价,正确的是( )。(A)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把握文章中心(B)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序”这种文体的文体知识(C)旨在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展思路(D)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序” 这种文体写作14 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节选),按要求答题。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
12、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 ”“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 ”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
13、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对上述教学随笔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15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片段一: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 124 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 18 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看看。(幻灯片显示:莫亡郑也,亡郑有益于晋,不利于秦,望君三思)学生发出一阵笑声。师: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都觉得老师的说辞远远比不上烛之武啊。的确,古人曾盛赞过烛之武进谏的高超艺术。(幻灯片
14、显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令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片段二:全班朗读第三段。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老师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请大家用“烛之武 ,秦伯 矣”( 幻灯片显示)的格式,来概括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的几个阶段,以每一个句号为界,我们分成五个部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话。学生自读,思考问题。生:烛之武说国家要亡,秦伯放松警惕矣。师:概括很精当,老师也概括了一下,供大家参考。(幻灯片显示:烛之武以退为进,秦伯戒心除矣)师:剩下几句,请
15、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再展开讨论,特别要关注幻灯片中所标注的红色词句,再按照上面规定的格式加以概括。以上是两位教师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进谏艺术的教学,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C)片段一中,教师在渊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 法进行语言分析;
16、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片段)。师:我们先交流一下,你认为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呢?生:我认为诵读诗歌先要掌握诗的节奏,从中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诵读这首诗,感觉一下诗人的心情,感觉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了他自己对诵读诗歌的认识,觉得应该注意诗的节奏,注意抑扬顿挫。注意把握情感。也可以说,诵读一首诗,应该追求“声情统一” 。让你的声音去表达诗歌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好诗。下面请大家自由诵读一遍全词。(生自由诵读全词,教师在学生间巡视)
17、师:好,下面找几位同学来诵读一下。(生朗读全词)师:我们找位同学来给她评价一下。(指定一名学生评价)你认为她读得怎么样?生:我感觉她读得嗯,感觉她没有跟诗人的心碰撞,对词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够。师:你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生:感觉气势非常庞大,给人一种激励的作用。师:这是你对这首词的理解。你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再把这首词读一遍?(生激情诵读全词。注意了感情基调与诵读重音的把握。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鼓励)师:请坐,大家的掌声就证明了一切。这两位同学的诵读有一个很明显的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第一位同学读得速度比较快了一点,显得情感不是太充沛。这首词在我看来,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的,因此读的时候要
18、舒缓从容,要读出一种大气来。开篇写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北上,因此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沉,而整首词,要读出一种雄浑的气势。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感受一下毛泽东的潇洒不羁的风格。(展示毛泽东手迹)师:我们从毛泽东的手迹中就能看出他的潇洒不羁和大气磅礴感受到他的文采飞扬。问题:这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有关初读阶段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分析。16 冬已至有人说,这是一个出快餐书籍的时代,高雅文人们的冬天到来了。前些日子,香港一家有名的人文书店老板在整理书籍时,被坠下的书压死,其尸首十天后才被发现。报道一出,引得爱书人唏嘘不已。书店老
19、板的死,大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书市现状。内容高雅需要细嚼慢咽的书乏人问津,相反,各种奇情、惊悚、低劣庸俗甚至错误百出的书,竟被宣传为适应最广大百姓,美其名日上了“排行榜 ”的快餐书而不停地再版。这样火热的书籍营销市场背后,是何等刺骨的寒冷!确实是让人感到冬天到了!我曾经试着去追寻前人的读书之路,感受他们经历过的读书四季。那是个飘逸着奇幻之梦的书之春。有诗三百 的奇异绵长,有老庄的诡伟超绝,有诸葛亮的慷慨激愤,有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的霸气。有辛弃疾把栏杆拍遍的惆怅,有李清照“ 惊起一滩鸥鹭 ”的超脱,有姜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僚。有李白的飘逸,有杜甫的沉郁,有陶渊明
20、的菊花盛开,有龚自珍的寒梅怒放。有王维的诗画一体,有王勃的情景交融。书之春是诗词赋的季节啊,她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变得纯真而高雅。那是个流光溢彩的书之夏。人们饱吸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睿智,激起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幸福期待;经受欧.亨利精巧结尾的震撼,馨享伏尔泰宏篇巨制的滋润。到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访古,去杜拉斯曾魂牵梦萦的湄公河畔沉思;随鲁迅到咸亨酒家闻烧黄酒的醇香,跟汪曾祺到他的故乡品尝那甘美的鸭蛋。书之夏啊,让人们思索、感悟,悟出人生的真谛。那是个沉稳而丰实的书之秋。看卡夫卡在城堡 里深思,观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荒诞,感受铁皮鼓的沉重,沉思追忆似水年华的真意。王小波何以表述建筑
21、的三个时代,周国平为何要构想精神的家园,余华笔下几世几代的中国民众是怎样的不幸,张玮在古船里究竞留下了多少时代的印记,在这思索的书之秋啊,令人们清醒,使人们求索。而如今,冬已至。我曾经勾画过一个美妙的读书之冬的美景:或端坐桌前,有香茗为伴,或围炉而坐,捧卷在手,高诵低吟。可如今,且不说好书难觅,即使觅得,又何能展读? 且不说八辈子也做不完的题目占据了我们所有的时间空间,就时常要感受到的监视的目光就令人如芒刺在背,惴惴之中,哪来的心情品味享受?我虽不是高雅文人,但也感到饥饿,感到彻骨的寒冷。不过,先贤说过,冬已至,春日还会远吗!冬已至,我期盼春天!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
22、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18 以上是某位高三学生的模考作文,阅读请指出这篇习作最少两个亮点(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三、教学设计题18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中国一向是所谓“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
23、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 ”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 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
24、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 再说什么,否则太不 “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 之外,还得 “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 送来” 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 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 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课文介绍本文为人教版语文必修 4 第 3 单元第 8 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单元导读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
25、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 45 人。教学条件教室
26、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问题:19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重难点。20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请为本文设计两道探究题,并附上相应答案。21 设计一则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2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包括 90 多部小说,书中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充分地展示了 19 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笑纳”属于敬辞。通常用于敬称对力,如
27、“请您笑纳”。B 项,说话者说话时没考虑说话对象的身份。C 项,“抛砖引玉 ”属于谦辞,只能用于谦称自己的发言。D 项,“寒舍”属于谦辞,通常用于谦称自己的家,敬称对方的家时称“府上”等。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唐代诗人王维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登高有感而作。B 项,婉约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欢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而作。C 项,婉约词雨霖铃是北宋词人柳永于秋季离开汴京时所作,词中提及的“清秋节”,并非中国传统节日,而是指“凄清的秋季”。D 项,婉约词 鹊桥仙是北宋词人秦观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时所作,词
28、中“金风玉露一相逢”指的是牛郎星与织女星的相逢。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物形象与诗人情感”是本诗最大的特色之一,应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体会情感并不是最重要的任务,故 A、B 、D 三项表述错误,排除;C 项正确,当选。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句并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叠词“嘈嘈”意指声音沉重悠长,用于形容“大弦”:叠词“切切”意指声音细促轻幽,急切细碎,用于形容“小弦”,两句之间不存在结构互省、语意互补的现象,未使用邻句互文的修辞手法。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
29、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应属新闻与传记类。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师在解决教学重点时,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题干案例中教师为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可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台词深意;可通过层层深入的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等等。D 项教师应有重点地选取重要情节中的潜台词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领会此类潜台词深意的分析方法,而无必要逐字逐句展开教学
30、。故 D 项说法有误。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生谈个人体验和自评,可以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况,从而使教师指导更有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做出初步的评价。B 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D 项,实用类文本阅渎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C 项说法正确。10 【
31、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使用何种导入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充分分析课文内容、学生情况及所搜集的资料,然后再根据课堂实际灵活使用。好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为课文教学奠定多方面的基础 背景知识导入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起到教学导入应有的效果,关键看教师如何处理。故 D 项说法有误。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首先,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在教学中,三维目标同等重要,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义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32、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导入以背诵同类诗歌,联想并说出与图画景象给人感受相符的诗句等方式进行,并未对诗歌的语言文字进行过多的研究,故 C 项“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说法错误。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由此可知其意在通过对两篇序文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情感,把握文章中心。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教学随笔中
33、的教师,重点通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来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其中并未体现对“知人论世”的要求。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教学片段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课文中体现出的进谏艺术进行了精当处理,都是精彩有效的处理方式,各有春秋,无孰优孰劣之分。D 项表述有误,当选。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教师首先通过交流诵读诗歌注意问题的方式引入朗读,为即将展开的诵读、解读、鉴赏活动做了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诗歌教学,诵读是第一要务。叶圣陶先生关于诵读教学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 李镇西老师则说:“朗读一遍胜过
34、讲授十遍。”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朗读技巧的环节把诵读作为整体感知文本的第一步。整体感知的关键是把握住诗歌的核心意蕴。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全词,不要求学生齐读,是因为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语文朗读教学,要尊重个性化的理解,但诵读文学作品,绝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读,一定是经由教师指导而完成的由浅入深的诵读,这在这则教学实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多方面了解作者才能走进诗歌的世界,恰当选择、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时,也没有草草阅读了事。而是不急不缓地引导学生从感情基调、抑扬顿挫、节奏等多个方面探讨
35、诵读的基本技巧,使学生的文体意识、文本认知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反复的揣摩体味中得到强化和提升。这种润物无声,足教育的一种境界。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的错别字为“寂僚”中的“僚” ,应改为“寥” 。第段中的错别字为“ 宏篇巨制 ”中的“宏”,应改为“鸿” 。第段中的病句为:书之春是诗词赋的季节啊,她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变得纯真而高雅。最后一小句缺少谓语,应改为:书之春是诗词赋的季节啊,她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变得纯真而高雅。18 【正确答案】 本文亮点之一是立意新颖,思考深刻。学生能够避开一般构思,而从书市现状写起,表达对健康读书生活的神往和对现实没有良好读书生活的批评。这是一个许
36、多人都能感受得到,但是没去细致思考,更可能写不出的问题。该学生能在紧张的考试时间里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清晰地表达出来,显示了思考的新颖和深度。小作者的思维触角很敏锐,从一则有关书店老板的事情,马上想到了书市的不正常现象,由此生发出对健康读书生活的向往和对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读书的痛心,表述不温不火,却耐人思考。亮点之二是体现了较为丰厚的积累。小作者在考场上能写出那么多的作家、书名和实例。本身就表现了其宽广的阅读面和较为丰厚的知识积累,这也正是小作者能够这样善于思考的主要原因。一个没有良好读书体验的人,很难有对读书生活的深层思考;没有深切体会,很难感受到不能读书的痛苦,这就是语文素养的体现。教育如果不
37、能让学生读书,那绝对是失败。亮点之三是文章结构很有章法,首尾圆合,扣题紧密。文章从高雅文人的冬天来到起笔。自然想起那文人的春夏秋该是怎样的话题,待写到冬天,又由前面的铺垫,自然想到“我 ”的设想,实际这是委婉表达对好的读书环境的渴望对春天的渴望。但是现实却是连“ 我” 这不是高雅文人的人也感到寒冷。既照应开头,又把意义推广了一层,显示出了写作高度。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的题旨和 “拿来主义 ”的基本含义。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写作能力。通过学习本文形
38、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3)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20 【正确答案】 探究一: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要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答案: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 ,却先谈“闭关主义”和“ 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 ”的铺垫, “拿来主义”的提出就是顺理
39、成章了。二是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 “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探究二: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答案: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 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余字的杂文中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和观点,用 “鱼翅”“鸦片”“ 烟灯和烟枪
40、”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中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21 【正确答案】 精读课文,细悟“拿来主义”一、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课文:中国一向是所谓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了。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扣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1第段 “别的且不说罢 ”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
41、事。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 的媚外丑态的?明确:“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 ,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 “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字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 “一路地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
42、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 学艺” 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二、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课文: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 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 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
43、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1一味奉行“ 送去主义 ”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 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 “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明确:“抛来 ”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
44、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 ”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三、阅读以下三段,回答问题。课文: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 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 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 之外,还得 “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 “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 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 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明确:“送来 ”不等于“拿来”;“送来”
45、 是被动接受,而“ 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 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2“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 ”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 ”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四、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课文: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
46、物。“拿来主义” 者是全不这样的。问题:“大宅子 ”比喻什么 ?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明确:“大宅子 ”就是“文化遗产”。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孱头 昏蛋 废物不敢接受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辩证吸收课文: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 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 怕未免有些危机。“拿来主义 ”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 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
47、一样的吃掉。”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 应取什么态度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 应采取什么态度 ?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一言以蔽之,“ 拿来主义 ”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先占后挑。五、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课文: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要“ 拿来 ”!2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3“拿来”有何意义?建设民族新文化。4怎样才能“ 拿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两个字概括)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