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 这一课程目标的一项是( ) 。(A)善于发现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B)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C)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运用多种表达方式(D)学会灵活运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2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思想文化的解放.启蒙运动时期作品选读” 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 。(A)雨果巴黎圣母院;福楼拜包法利夫
2、人 ;席勒阴谋与爱情(B)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薄伽丘十日谈(C)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萨克雷名利场;歌德浮士德(D)但丁神曲;果戈理钦差大臣;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3 某老师在讲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水浒传中的众英雄事迹的了解,作一概括介绍。下列学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武松大闹野猪林(B)卢俊义智杀潘巧云(C)宋江怒杀阎婆惜(D)杨志智取生辰纲4 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决定采用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方法,他创设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不恰当的是( )。(A)反复诵读,读顺文章(B)掌握字词,举一反三(C)疏通难点,理解文意(D)体会美感,了解历史5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
3、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 路遇李小二 ”“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二、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四、“逼上梁山 ”,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被“逼上梁山” 、群雄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参考资料
4、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以下选项中对其作业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 “逼上梁山”的(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 的主题(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扩大积累6 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
5、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 “缺陷美”。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 设疑,揭示课题。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B)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C)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 ”,为揭题作铺垫(D)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 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 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
6、的是( )。(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8 在学到毛泽东所填之词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有学生说为什么不将其中的“鹰击长空”改为 “鹰飞长空”呢,对此,教师作了以下几项评价,最能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的一项是( ) 。(A)善于发现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将“击” 改为“ 飞“ 好吗?(B)问得好。“击” 与“ 飞”相比,“击”字更能突显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苍穹的强劲有力。(C)文学创作讲究选词炼字,想想“击”与“ 飞”相比,哪个字用在这个地方更贴切 ?(D)
7、伟人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错呢?课下再好好想想就明白了。9 教师在讲解修辞手法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区别比喻的用法,举了一个例子“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让同学们指出这句话用的是比喻中具体的哪一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暗喻(B)明喻(C)引喻(D)借喻10 教学某版语文必修(3)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以下关于该课教学的建议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课堂结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就自己对本文的理解与大家交流(B)要切实抓好朗读和背诵,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情色彩(C)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晚年的心境(D)重点要学生掌握文言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大意1
8、1 阅读有关文本赏鉴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推敲琢磨而来的往往能概括文章内容或者是点明文章的中心。如穷人这篇课文用“穷人” 为题,但是读完全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 穷 ”的字眼。但是,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又会发现文中的人物是极其贫穷的。正是用物质的“穷” 来反衬桑娜、渔夫形象的高大,精神的高尚,灵魂的高贵,这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文章题目作用的赏析,需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初读,借助题目产生阅读期待,然后细读文章,之后结合内容体会题目的作用:对表现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的作用:在吸引读者方面的作用。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
9、确的是( ) 。(A)要通过文本阅读和鉴赏,使学生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B)文章题目的作用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文本鉴赏的有效途径之一(C)感受优美、体会作用、辨别色彩、体会效果,这些都属于文本鉴赏范畴的要求(D)低年级的诗歌鉴赏,可采用解读文章题目的方式12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是锻炼学生此种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在此之前应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这几种口语交际方式的基本知识。枯燥的“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理论性的东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
10、教学方法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当成为教师备课着重考虑的因素。在讲解“访谈” 知识时一教师就多次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其中不合理的一处是( )。(A)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 时,教师播放了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的视频片段,旨在让学生学习杨澜的互动方式(B)讲解 “访谈中的预备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女士时所用的提问(C)讲解 “访谈中的即兴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上海卫视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D)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 时,教师想举杨澜的访谈艺术进
11、行说明,首先用幻灯片进行杨澜生平简介13 阅读下面一段离骚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面的题。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句中都有一个“兮” 。谁知道“兮”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句尾语气词。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兮” 呢?生:为了让句式更加整齐,节奏感更强。师:离骚是楚辞的名篇,共 373 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 ,全班交流,资源共享。生:“离骚者,犹离忧也 ”,这是司马迁对离骚 题义的揭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生:通过这段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出教师
12、采用的是哪种阅读教学方法?( )(A)讲解法(B)问答法(C)讨论法(D)评点法14 阅读小狗包弟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作品随想录,而这部作品是一个伤痕累累的老人面对一个疯狂的、是非颠倒的时代所作的反省。而这个时代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极其隔膜的。因此,要让学生“观一叶而知天下秋 ”而非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 “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随想录是一煌煌巨作,而文革又是一漫漫长夜。忽略了这些,难以让学生从小狗的悲剧命运的背后,看到人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课堂不免失之于浅薄。同时,考虑到学生对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的了解,应该让学生看到一个作家在成长中的变化和坚守
13、。如,老人对社会和时代的认识是在一步步地走向深刻,而他的改造社会和人性的热情却是始终如一的。因此,本课教师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拥有丰富信息(有的教师对文革亦有切身体验)的优势,利用声像创设情境,组织讨论深入探究,合理拓展以使课堂走向深入。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认识深刻全面(B)借助学生熟悉的作品有利于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C)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理解作品的难点(D)教师的人生阅历是解读作品的一个优势15 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材料一) 马谡履历表1出道,为
14、刘备的败军煎茶熬汤,成功引见自己。当时仅二十几岁。2公元 223 年,刘备白帝城留遗言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3公元 223 年,为诸葛亮献策,对孟获“但服其心足矣” ,才有“七擒七纵”的历史佳话。得诸葛亮赏识,升为参军。4成功策划反间计,离间曹睿与司马懿君臣关系,愈得诸葛亮赏识。5公元 229 年,失街亭,被斩。时年 39 岁。(材料二) 诸葛亮出征将领表前督部魏延:前军都督张翼:牙门将王平:后军领兵使李恢,副将吕义: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马岱,副将廖化;右军领兵使马忠;行中军师刘琰:中监军邓芝:中参军马谡:前、左、右、后将军袁琳、吴懿、高翔、吴班:前、左、右、后护军许允、丁成、刘敏
15、、官雏:行参军胡济、阎晏、爨习:丞相令史董厥:帐前左右护卫使关兴、张苞。对上述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二、案例分析题16 师:同学们看 45 页课下注解,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结集于 1927 年的一本杂文集子。课本却将之编入了散文单元,还有的书本把它编入了记叙文单元。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写人叙事,而议论文中
16、也有记叙,主要是为了说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要认真地思考本文中记叙的作用。然后再判定这篇文章究竟属于哪一类的文体。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集中记叙的段落并思考它在文中的作用。(生阅读。并在课本上勾画)师:先看第四部分,看这部分主要交代了哪几件事?生:第一是刘和珍等人遇害;第二是段政府她们是“暴徒” ;第三是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师:是的。这部分记叙,作者概括交代了三件事:一、刘和珍等人被杀,二、政府说她们是“暴徒 ”,三、流言家说她们是 “受人利用”。刘和珍等遇害了,却有人说她们是“暴徒”“受人利用”,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对事件的本末有一个较为基本的了解,就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请同
17、学们认真阅读第一部分的第段、第三部分的两段和第五部分的两段,思考这几段的记叙有什么作用?(齐读第一部分的第 1、2 段)师:请概括文章第一段意思。生:交代文章写作的缘起,即程君要求我写文章纪念刘和珍。师:非常准确。看下面,“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作者所编辑的刊物为什么“ 有始无终”,销行寥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生:是因为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的刊物,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禁锢和查封。生:作用是揭露了反动政府对进步文化的摧残和扼杀。师:是的。鲁迅先生所编辑的刊物,或者所写的文章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
18、查封,北洋军阀时期是这样的国民党时期更是这样。那么,别人不订先生刊物,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金年” “ 毅然 ”在这里有何作用?生:“毅然”说明刘和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子,她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师:“毅然”表明刘和珍做事态度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刚才已经说过,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刊物,一个喜欢读进步作品的青年,就是“进步青年” 。这里的记叙,主要突出刘和珍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板书)师:再看第三部分,第一段虽然不是记叙,但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也要分析这一段,先概括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生:高度评价刘和珍,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生:“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表现先
19、生对刘和珍的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主要是表现先生的自谦。师:回答得非常好。作者说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 ,而说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意在赞扬刘和珍是一个 “爱国青年 ”。(板书)师:请同学诵读第二自然段,分清层次,概括层意。(学生读课文,学生分析层次,归纳层意)生:分四层:第一层到“ 但是我不认识 ”;第二层到 “态度很温和“:第三层还是到“态度很温和 ”;后面为一层。师:请归纳层意,每层用四个字,尽可能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生:(1)初闻姓名; (2)名实结合; (3)多次见面;(4)最后永别。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分层的?生:时间顺序,文章的每一层都有一个
20、表示时间的词语作领起。师:这一段写“ 我“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其中,有两组突出的对比,请找出来,分析其作用。生:想象中的刘和珍和现实中的刘和珍作对比。想象中的刘和珍是“桀骜锋利“的,而现实中的刘和珍是“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师:这样写。用意是什么?生:这样写,表现刘和珍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师:回答准确,哪位同学来分析第二组对比?生:用教职员和刘和珍作对比。教师认为责任已尽,而刘和珍却认为责任未尽,突出刘和珍心忧国事,比教师还有远见。师:一语中的。这两组对比,前者表现刘和珍“和蔼”“微笑”;后者突出刘和珍比教师还有远见。(板书)师:(学生读课文第五部分的两段)这一段的中心内
21、容是什么?生:详细地写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经过。师:文中用“ 欣然” 一词,有何用意 ?生:欣然,高兴的意思,与后面的惨遭杀害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表现了刘和珍很勇敢。生:“欣然”说明刘和珍此去请愿是主动的、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她。驳斥了前面流言家所说的“ 受人利用” 。 (板书)师:很高兴同学们能如此地领悟课文。作者详写遇难的经过还有什么作用?生:这一段写得非常详细,甚至可以说是用实录文字再现当时的情状。详写是为了进一步印证前面的“ 罗网”,说明反动政府对刘和珍等爱国学生的杀害是有预谋的,两相对照,说明谁是真正的暴徒。师:同学们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先生的意图:就是要表现刘和珍等的勇敢、主动,揭露“三.一八
22、”惨案的事实真相,即反动政府对爱国学生屠杀是有预谋的虐杀。(板书)看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弱女子,她绝不是“ 暴徒” 。既然刘和珍不是 “暴徒”,对照刘和珍等的死难经过,那么究竟谁是“暴徒 ”?生(齐):段祺瑞执政府。师:文章用近乎实录的笔墨,记叙了“我” 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刻画了我所认识的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刘和珍不仅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而且是一个心忧国事、有远见的爱国青年;此去请愿也是主动、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利诱她。因此,像刘和珍这样的有主见、有远见的青年,是决不会“受人利用” 的。既然刘和珍不会“受人利用 ”,那是谁 “受人利用
23、”呢?生(齐):流言家。师:可见本文记叙的作用是什么?生:是为了摆事实,讲道理。生:为了揭示谁是暴徒,是谁受人利用。师:也就是说本文就是针对“谁是暴徒? 是谁受人利用 ?”这两句话而写的。一方面揭露反动政府凶残;另一方面揭露反动文人的无耻。在这两个方面,作者是平均使用力量呢,还是有所侧重? 如果是有所侧重,请你回答是以哪个方面为主? 其实文章中有两句话,已经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生:本文是以揭露“ 是谁受人利用 ?”为主的。第一部分第 3 段有一句话:“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尤”字表明“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相比反动政府的屠杀更令人愤怒。生:课文
24、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也用了一个“尤”字。能证明是以揭露流言家为主。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生(齐):同意。师:是啊!反动政府血淋淋的屠杀,其罪恶是有目共睹的,可反动文人的颠倒黑白、扭曲是非的流言,就会使真相迷失。请看 46 页课下注解,鲁迅在死地一文中说:“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即是指反动文人的流言。请看最后一个问题。在第四部分的末尾,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鲁迅先生所说的 “缘由”是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加以解释。生:指上面所讲的“ 惨象”和“流言”。师:有道理再具体、准确点。生:“惨象”指反
25、动政府在政治上的血腥屠杀,流言指反动文人在思想上的愚弄。师:是啊!屠杀使人恐怖胆寒,噤口不语:可流言又让人是非莫辨,不知所从,历来的反动统治者就是用这两种方式压制和愚弄人民的。这节课,同学们真正了解了先生的写作意图,那就是用事实说话,揭露反动政府杀人的罪行和反动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从记叙部分来看,记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回答“谁是暴徒?”和“是谁受人利用?”这两个问题的。记叙的目的是为了说理,从体裁上讲,这篇文章不属于记叙文,仍是一篇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战斗性的杂文。(下课)问题:上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实录,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析。16 放飞青春梦想期盼桃李芬芳小鸟因为选择了蓝
26、天,才能尽情飞翔;小溪因为选择了大海,才能尽情流淌;青松因为选择了险峻,才显示了生命之顽强;花朵因为选择了绽开,才显示出生命之美丽,我因为选择了舞蹈,才正真拥有了青春梦想!我喜欢舞蹈那样的婀娜多姿,高难度的动作,还有那气质优雅的身材,因此走上了艰辛而快乐的习舞之路。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经过舞蹈老师层层选拔,我被选中去哈尔滨参加舞蹈比赛,老师严肃地告诉我,说我很有舞蹈的天赋。然而这次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有几年的舞蹈功底,他们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规范,令人痴迷。17 请从三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18 请指出该习作的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三、教学设计题18 戴望舒雨巷原文撑着油
27、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课文介绍雨巷是戴望舒的
28、成名作,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单元介绍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 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 ”在用白话写诗,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但为了追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达形式,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选录毛泽东的一首词,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
29、,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 45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问题:19 请为本篇诗歌教学设计一则课堂结束语,并说明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20 请为这则诗歌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21 请为这首诗歌教学设计一个思考题(需给出答案),并说明设计意图。中
30、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是“表达与交流”中的要求。2 【正确答案】 B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应为鲁智深大闹野猪林。B 项应该是石秀智杀潘巧云。 D 项应为吴用智取生辰纲。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学习鸿门宴主要应掌握史记写人叙事的方法,而不是体会美感。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第四题设计意图表述不准确,第四题是一道扩展题,意在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挖掘主题。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开门见山展示断臂雕像,形象直观,
31、给学生视觉冲击,但学生缺少了对“缺陷美”内涵的心理体验。有前面的生活对比作铺垫,无形中消除了学生的“心灵厚障壁”,更能调动气氛激发兴趣,故 D 项表述不当,当选。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据教学常识可首先排除 B、D 选项; A 项表述不符合拿来主义的特点,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固然重要。可以作为教学目标,但本文更重要的在其犀利的语言和比喻论证的手法,所以 A 项不准确; C 项表述准确,当选。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刚刚从初三过来的学生,在想问题的时候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一般的反问或提问会让学生找不着自我学习的方向,所以 A 项和 C 项的点评效果都不如 B 项,D 项的点评是
32、错误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9 【正确答案】 C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杜甫诗三首的教学重点应在引导学生生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表现手法,从诗句中体会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低年级的诗歌内容一般浅显易懂,学生在理解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难度。所以,感受诗歌的语言节奏应是进行阅读鉴赏的重点内容,而不是解读文章题目。故 D 项当选。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学目的是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的交流”,用课件介绍人物生平此举多余。另外,杨澜是国内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家对她比较熟悉,不必过多地介绍,不如利用多媒体增加播放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视
33、频片段的时间。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讲解法,是以教师的解说和诠释方式来讲授知识的方法,故排除A。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变独立阅读为集体阅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间的对话为主,师生间的对话为辅。这里并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故也可排除。评点法是品评指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方法,显然不符合要求,也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B。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学反思中没有涉及作品的“表现手法”,故 A 项当选。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出众的能力;第二则资料又可看出,马谡当时在军中的位置大约位于中等偏上。两则材料联系起来,综合深入分析可以得出
34、马谡失街亭在战略、性格、心理等层面的原因。故两则材料的使用并不重复,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方面的作用不一致。故 D 项错误。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抛开对文体的争论,单是此作者对文章记叙作用的分析也是我们想不到的。抓住关键词语,剖析纪念刘和珍君作者的写作意图,即鲁迅写作此文的针对性的伺题;她们不是暴徒。也不会“受人利用 ”。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击了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诬蔑。对文章的分析,教师采用的方法是由片段入手,在对各部分都分析清楚之后,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天衣无缝。首尾圆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讲解的过程,就是先将文本内容掰开了,揉碎了,然后再
35、进行组合再造,而片段中的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跟随自己复原这个组合的过程。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这个立体的组合过程。教学是充满互动的。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是紧密相关的。在他们一步又一步的引导之下,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己思考的轨迹以及思维的能力。他们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一步到位。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就像求证一道数学题一样,学生在错误与正确的探讨和争执下最终豁然开朗,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顿悟的境界。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的“ 选拨”应为“选拔” 。第段中的“ 螺璇转”应为“螺旋转”。病句:我知道,我成功的背后,有我的舞蹈
36、老师不计回报的支持与鼓励,默默的付出。应改为:我知道,在我成功的背后,是我的舞蹈老师不计回报的付出,是默默的支持,是无言的鼓励。18 【正确答案】 不足之处:全文中有些描述性的语句过于重复,尤其是结尾的段落,语句过于繁琐,让人读后有味同嚼蜡的感觉。建议适当删减。比如结尾段落中“我们中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我们身上有沉甸甸的希望。人们把我们比作雏鹰,是希望我们能舒展理想的翅膀,人们把我们比作乳虎,是希望我们能睥睨四方。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让团旗与党旗紧紧相拥,旗帜就是使命,旗帜就是方向,今天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明天我们是建设祖国的栋梁,相信不久的将来,青春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桃李满园,终将成
37、为我一生时光里最丰盈的收成。”这段话完全可以删去。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课堂结束语:一提起戴望舒,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让我们最后配乐再来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一遍吧。设计原则:(1)关联性: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
38、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练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2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2)过程与方法:按“ 初步感知一合作探究一互动交流一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9、。(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象征的手法。(2)体会本诗中“ 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21 【正确答案】 思考题: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 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丁香一样的姑娘 ”的形象。代赠(唐 .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
40、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参考答案:李商隐的代赠用“ 丁香结 ”,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 愁” ;李璩把 “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 ;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雨巷的成功,除了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的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设计意图: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 丁香一样的姑娘 ”,其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三是训练口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