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89929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老师在讲解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时候,让学生找出几篇课外文章,要求题材是描写四季的现代散文,下列选项中的作品不符合要求的是( )。(A)朱自清荷塘月色(B)梁实秋北平的冬天(C)孙犁 荷花淀(D)老舍济南的冬天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B)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C)学生要从细节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D)学生要

2、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3 老师要进行“ 小说与戏剧 ”的选修课的教学,以下作品不适合用来作为研读的对象的是( )。(A)关汉卿窦娥冤(B)曹禺 雷雨(C)鲁迅 孔乙己(D)巴金小狗包弟4 在学习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有学生对其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不太理解,就问老师:一种相思怎么会是两处闲愁呢?以下教师的解说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A)这个问题,自己思考一下就明白了(B)这句和“身在两地情发一心”相似,“ 两处”即自己与心爱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地方(C) “两处” 在这里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地方(D)你们可以下去问问正处于早恋中的同学,他

3、们应该会有体会5 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不同用法的一项是(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6 老师在讲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冒号的用法,举出以下例子,其中用法不正确的是( )。(A)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B)一般地说: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强。(C)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我的孩子们还在上学,如今都

4、成家立业了。(D)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7 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先以排比句幽默吟诵,引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的手法,然后小结: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对该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拓展型结束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诵读柳词(B)结束语归纳出了柳词的特色及雨霖铃的词旨(C)从下阕的抒情手法自然过渡到结语中的柳词特色(D)

5、力图通过柳词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B)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与同学交流一下。 ”对该练习的设计意

6、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B)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C)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D)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10 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我把题目中的“ 冷” 改为 “寒”“苦” ,大家觉得这样改好不好?生:用“寒”字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 “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心境即情。无法准确地表现 “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 ,它

7、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二者融为一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生:雨景在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生:凄凉。师:哪位接着说?生:一种思乡之情。师:绵绵的思乡情绪。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导入抓住问题切中文意(B)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C)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D)讲授法运用的恰到的好处11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下面是一位教师鉴赏这一内容的课堂实录。师:我们如

8、果把端正好 改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该如何来描写呢?(学生 5 分钟准备)生: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生:好一幅天高气爽的晴朗秋景图:抬头望,碧空万里,白云飘动;低头看,黄花盛开,遍地金色。天蓝云白,遍地花黄,霜叶如火,色彩斑斓。师:这两位同学的描写截然相反,一个是乐景,一个是哀景,究竟哪一个合理呢?生:我认为哀景更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西风紧”“雁阵”“凋零的黄花”等意象,这样就能很好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在离别时内心的愁苦之情。生:我认为乐景合理,因为

9、原文中有“蓝天白云”“黄花”“霜林”等意象,从色彩上就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生:老师您也说过用乐景写哀情,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悲哀。师:其实刚才大家的争论,正代表了学术界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此时崔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恨是不言而喻的。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支曲子?(一学生朗读)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 紧”“染”应该突出。生:应该读出愁苦之情。师:好,我们一齐朗读这支曲子。(学生齐读 端正好 )以下对此课堂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由改写到诵读,不是简单地转承,而是欣赏语言艺术的深化和延伸(B)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

10、获得新的知识(C)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争论,不利于课堂的正常进行(D)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曲子的领悟能力12 教师节期间,有位学生给班主任(语文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如果你是该老师,你将如何处理?( )(A)向该学生表示感谢,鼓励他好好努力学习(B)向该学生表达谢意,同时让其他同学也像这位同学一样试着给其他老师送去祝福(C)向这位学生表示感谢,但指出这则贺词的对象不对,让他送给别的老师(D)向这位学生表示谢意,以此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送贺词的知识,鼓励学生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制作一则贺词13

11、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 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生: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师:哪两种情感? 哪三位亲人 ?生:两种情感:一悲一喜;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师:“妣”是谁?“大母” 又是谁?生:“妣”是指已故的母亲。师:那已故的父亲又叫什么?生:考。有个成语叫“ 如丧考妣 ”。“大母”就是指祖母。师:为什么在“ 妣” 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 ,字?生:对死者的尊称。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生

12、:去世了。师:那能否在妻前加上“ 先 ”字,称之为“先妻”?生:不行。“ 先” 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为“亡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B)层层递进,思维逻辑紧密(C)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学习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D)师生互动流于机械化14 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尽量读正确、流利。师

13、: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一生举手,读)师:好,这位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生(众):感情。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技巧吗?生:要注意停顿、重音。生:还要注意语速、语调。生:抑扬顿挫。师:那我们试着注意这首词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把词的情感读出来。首先,我们提示一下,看屏幕,把重音和停顿读出来。(投影展示重音和停顿,生读)师:好,老师试着读几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和重音来读一课文,注意突出节奏和重音。(生看屏幕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只是有两句需要注

14、意,节奏要更加明显点。“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来,再把这两句读一遍。(生齐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和默读(B)教得过于细节化,教学步骤略显繁琐(C)提问具有启发性,且与实践相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D)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掌握15 下面是祝福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生:为什么她叫祥林嫂?(全班笑)生:为什么你叫林子浩?(前一提问的学生脸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祥林嫂这个名字的确大有讲究啊!生:(一脸诧异) 啊?师:大家请找出祝福中单独成段的一句话“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师:封建社会“ 出嫁从夫”,嫁给祥林应

15、当叫祥林嫂,后来嫁给贺老六,应该叫什么 ?生:贺六嫂。师:可现在偏偏“ 仍然叫她祥林嫂 ”,为什么呢?(学生纷纷讨论起来)生:封建社会提倡妇女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寡妇再嫁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坚持称呼她“祥林嫂” ,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师:原来,这叫法隐藏着旧礼教的荒谬,更深藏着作者的细致用心。鲁迅先生反复强调人们对她称呼的坚持,便是对这种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的充分揭露。(学生点头)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学生对提问同学表示不屑

16、时,老师的“这个问题提得好,祥林嫂这个名字的确大有讲究啊!”这一行为不仅仅保护了提问同学,更保护了质疑精神(B)对那嘲笑质疑者的学生,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了否定性评价,因为最后的结果显示质疑有理(C)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应该给予批评,要求学生提出更深奥的问题(D)老师对质疑者的行为体现出一种对错误的包容,同时也暗示嘲笑者学贵有“疑”,这比有声的教育效果更加有效二、案例分析题16 案例师:本文的题目是“ 故都的秋 ”,在作者笔下,那一句能概括 “故都的秋”的特点?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师:哪些段落来描写北国的秋?生:311 自然段。师:文章是通

17、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 的“清、静、悲凉”的?生: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生:“慢“ 润”“淡” 。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生: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1)齐读第 3 段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

18、来写故都的秋?生:租来的一椽“ 破屋” 。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 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 “漏下的日光 ”,破壁腰中的“牵牛花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师:回答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生:碧绿、青天、花朵。师: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生: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生:冷清。师: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又写了哪些秋声呢?生: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师:写了秋声,可我们还说它“静” ,这是什么写法

19、 ?生: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师:回答得很好,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谁能再举些例子?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生:课文荷塘月色中,用蛙呜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师:很好,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生:更加孤独,凄冷。师: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生:“泡一碗浓茶 ”“细数”“静对”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生: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师:回答很好,这幅画面作者正是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写,透露出一种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还有些须凄冷、孤独。(2

20、)读第 38 段,品味“ 秋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北方的秋雨比南方“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体现在哪些方面?生:灰尘尘的天气,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生:干净利索,而不是南方的“混混沌沌” 。师:很好。这幅画面出现了两个都市闲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师:透露出怎样的心境?生: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寂寞。师:雨后话秋有一句,“ 唉,天可真凉了 ”,作者写 “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生:目的在于渲染“ 清、静、悲凉 ”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

21、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这句对话。让我们体味一下“故都的秋” 的秋味。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读得怎么样?生:太快,太平淡,没有微叹的语气。师:再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很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秋味” 。(3)读第 59 段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谁能描绘一下剩下的两幅图?生:第 5 段描绘的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

22、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 之感。生:第 9 段描绘的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师:这两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什么特点的体现?生(齐答 ):形散而神不散。师:那么,文中的“ 形” 是什么 ?“神”又是什么? 形神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呢?生:“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 “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

23、”“静”“悲凉”。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作者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 ”?生:这肯定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师:回答很准确,从 1921 年到 1933 年 4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 2 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

24、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故都的秋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也就不难

25、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了。(4)品读第 13、14 段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 味 ”。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句话?生: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师

26、:很好,文章最后的议论,是点睛之笔。作者愿意以生命为代价,与北国之秋同在,这足见他对北国之秋所倾注的深情。问题:16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并进行评析16 我最喜欢的一个词俗话说,勤能补拙是良策,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勤奋是多人都具有的美德。从古至今,有多少勤奋的例子,他们有的勤奋学习,有的勤奋工作,有的勤奋做研究勤奋学习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光从缝裂处

27、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进来,匡衡就用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文学家。勤奋工作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入,为我国研制原子弹等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核武器的试验要在弋壁滩上进行,而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又层出不穷。邓稼先虽有“ 福将” 之称,但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 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

28、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勤奋研究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 1500 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不眠不休地做了 1600 多次耐热材料和 600 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 45 个钟头。后来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发明了可以持续照明 1200 小时的钨丝灯泡。他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学习。勤能补拙是良策,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 勤奋”也造就了无数学者、人才、发明家“勤奋”也一直激励着我奋发向上,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29、18 请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四个方面中选择两个对这篇作文进行评析,并指出修改建议。三、教学设计题18 契诃夫变色龙(节选)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好哇,你咬人 ?该死的东西 !”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

30、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 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好像出乱子了,长官 !”巡警说。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人是首饰匠赫留金。这个案子的“罪犯” 呢,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

31、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色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 ?”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 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 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坏东西无缘无故就把这手指头咬了一口你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

32、”“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 不错 这是谁家的狗? 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 !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育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剐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

33、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 “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 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少说废话!”“不对,这不

34、是将军家里的狗” 巡警深思地说, “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你拿得准吗 ?”“拿得准,长官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 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没错儿,将军家的

35、 !”人群里有人说。“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 好像起风了,挺冷 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将军家的厨师来了,问他好了 喂,普洛诃尔!过来吧,老兄,上这儿来!瞧瞧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 奥楚蔑洛夫说, “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

36、了。”“这不是我们的狗,” 普洛诃尔接着说, “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 他哥哥来啦 ?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 可我还不知道呢 !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 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 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我早晚要收拾你 !

37、”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课文介绍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所著的一篇有名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对沙皇政权的爪牙们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逆来顺受、安分守己、“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小说,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

38、、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一般对主题起烘托、强化的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生成和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情况高中三年级,班级人数 45 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

39、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19 请根据所给材料结合你对高中课文变色龙的理解,为本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并指明重难点。20 请为本节课设计一则导入语,并列举至少五种课堂导入方法。21 请为第二课时的讲解设计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现代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出了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40、)要求,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具体来说,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曹禺的雷雨是话剧,二者同属于戏剧。鲁迅的孔乙己是小说。巴金的小狗包弟是散文随笔,故 D 项不符合“小说与戏剧”的选修课教学目标。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又把疑问交给了学生。 C 项只是笼统地说明了“两处”的意思并没有正面解决学生的疑问。D 项是教师对学生的调侃,用语不当。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句子及 A、B、D 中句子都为倒装旬,C 为判断句,故 C 项当选。6 【正确答案】 B【试题

41、解析】 B 项中“一般地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毛病是”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柳词、诵读柳词 ”,这样说是狭隘的,目的是让学生因柳词而生成对古诗词的热爱与追求,故 A 项表述不当,当选。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这一单元中拿来主义是杂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散文,短文三篇是随笔,杂文随笔各有特点,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应相同。且短文两篇中选取的两篇随笔写法又不同,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方法。B 项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这些课文都具有文学性、形象性,都具有哲理美、语言美,以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c 项,是从探究的角度出

42、发的,这些课文阐述的社会、人生问题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值得学生去对话、沟通、评判。D 项是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注(实验)的精神出发而设定的教学行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阅读所给文章主要是加深学生对马克思的了解,而并非是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的理解。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没有运用讲授法,是谈话法。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生之间的争论,既是对学生个人见解的尊重,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则贺词的对象是不正确的,其次要注意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四个选项,只有 D 项做到了这两点

43、,满足要求,当选。13 【正确答案】 D14 【正确答案】 B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学生对提问同学表示不屑时,教师不仅不应该批评,还应该把这一问题引入课堂深处,让学生对其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讨。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本课体现了语文新课改的精神:第一,注重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第二,注重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反应。第四,注重

44、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人手,去解读全篇。第五,注重了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 焙烛”应为“蜡烛” ,第段中“ 弋壁”应为“戈壁”。病句:第段中: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 1500 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不眠不休地做了 1600 多次耐热材料和 600 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 45 个钟头。改为: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初期,做了 1500 次试验都没有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直到后来,又不眠不休地做了 1600 多次耐热材料和 600 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

45、,这个灯泡可以持续照明 45 个钟头。18 【正确答案】 本文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三个名人故事来诠释主题,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粗粗一看,觉得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仔细一读,却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1)立意:审题不准。本文的题目是“ 我最喜欢的一个词” ,学生写出了这个词语,但是中间内容完全与“我” 无关更与“我喜欢”无关。所以,本文犯了审题不准的毛病,立意也就无从谈起了。修改建议:让立意更鲜明起来。主要通过材料,归纳出事例给“ 我带来的心理冲击 ”,以此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增加立意的深度。(2)选材:选材重叠。文中三个片段三个素材,学生开头就明确地写出了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和勤奋做研究的选项,但是

46、在选材时,第二个材料和第三个材料都是属于科学家进行研究的范畴,有重叠之嫌。修改建议:改变开头,或删去中间第二个材料,或改用其他材料,因为勤奋研究也是勤奋工作。(3)结构:比较清晰。中间材料点题部分做得还不够好。修改建议:找到每个材料与“我”的结合点,简要议论点题,加大 “材料”与“主题”的结合紧密度。(4)语言:乏力。文章的语言整体上还算通顺流畅,但是部分句子却显得啰嗦乏力,如“造就了无数学者、人才、发明家” ,学者也是人才,很显然,文章的语言还值得好好锤炼和推敲。修改建议:多用描绘代替叙述,改出色彩;锤炼语言,使之有力。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

47、 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剔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主要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变色龙似的人物的典型性,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2)分析课文的环境描写。教学难点:对变色龙式的人物的本质的认识,对课文特定历史背景的认识。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20 【正确答案】 导入语: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甥中有一种变色龙,它会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

48、契诃夫 1884 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课堂导入方法:(1)提问析题法;(2) 悬念导入法; (3)故事、实例导入法;(4) 游戏、活动导入法;(5)以旧引新法;(6)视听导入法。(从中选择五个作答即可)21 【正确答案】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奥楚蔑洛夫的“ 新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 ?有什么作用?明确:在小说中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小说开头。新的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第二次:听说“ 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借口天气热,脱大衣,以 “脱大衣”掩盖自己的狼狈。第三次:听到人群中

49、有人肯定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为自己的言语的冒犯而恐惧不已,吓得浑身发抖。因而又要巡警给他穿上大衣。第四次:小说结尾。“ 裹紧大衣 ”。奥楚蔑洛夫担心丢掉官职,因此他不寒而栗,情不自禁地要“ 裹紧大衣” 。关于军大衣这一细节的描写,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2)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手指头,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相关语句: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总之,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跃然纸上。(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