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899294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5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某教材设置有中国小说欣赏专题,教师在执教“历史与英雄” 单元时,讲到了三国演义,以下情节不可能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是( )。(A)斩黄巾英雄首立功(B)阚泽密献诈降书(C)施恩重霸孟州道(D)假投降巧计成虚话2 以下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 教学建议,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B)常用应用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2、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C)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D)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全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课内学习计划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对该“阅读鉴赏” 部分的实施建议不恰当的是( ) 。(A)为了应试争取复习时间,利用两周集中完成整本书 “阅读鉴赏”部分的学习(

3、B)在学习单元课文内容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备教材、备课堂、备学生(C)根据该部分内容,认真完成全部课文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D)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反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引导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4 执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与“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中“反”的用法相同的词语。下列语句中不含同类用法的是( )。(A)路转溪头忽见。(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失其所与,不知。(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5 阅读教研论文如如何理解“三维目标” (节选) ,按要求答题。该如何理解“三维目标”的统一呢 ?首先,“三维目标”的统一,主要是针对整体的课程目标而言的,目

4、的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每一学科课程都内在地、不可分割地包含着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中,只有全面兼顾三个维度才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其次,“ 三维目标”的统一。不是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言的。 “三维目标”的提法主要是在课程层面提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出教学本身内在的教育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按照三个维度来确定。因为“三维目标 ”是课程目标,其中有许多目标 (如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方法的掌握,对祖国语文的热爱等)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内隐性的,不可能仅仅依靠具体的一两节课去达成。而且,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机械地按三个维度来确定和陈述,恰恰

5、有违于新课程“ 三维目标 ”设计的初衷。对该教研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学中需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B) “三维目标” 主要是从课程层面来阐述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机械套用(C)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是一种片面的做法(D)长期性的、累积性的、内隐性的课程目标不能作为一节课的目标6 教师在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知识时,举出以下例句。其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医学认为:草莓性凉,味酸,无霉,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凉血、健脾解酒等功效。(B)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

6、就会怎样对待你。(C)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他终于明白了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更有价值。(D)现代化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形神兼备,充满生机”。7 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 的特点。这首诗我们欣赏得差不多了。”然后话锋一转讲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

7、锦上添花(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地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 ,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8 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9 “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和诗意的谐调” ,这是琵琶行一课的“ 研讨与练习 ”,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8、提高学生体会诗句的艺术表现力(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C)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D)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10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创设情境是新课导入的唯一方式(B)学生热爱流行歌曲,以曲导入能极大地

9、提高学生的积极性(C)从中国风乐曲中体会诗歌古典的美(D)能够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11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后记,按照要求答题。(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对上述教后记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文言文教学重点是知识要点的学习(B)教学活动应有条不紊地开展(C)教学时间规划要结合教学重难点、教学

10、内容与规律(D)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运用12 下面是一位教师有关鸿门宴一课的教学流程,阅读并回答问题。(1)教师播放歌曲霸王别姬,学生听后谈感受。教师播放歌曲,学生听歌曲,然后谈感受。生:气势磅礴,情意缠绵。生:有一种悲壮美。(2)教师介绍“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楚汉战争。(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导致项羽兵败垓下的原因。学生默读课文,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教师归纳并板书:妄自尊大,看不到潜伏的危机,自矜功伐项羽兵败垓下之因:性格缺陷使然。所以项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刘邦、项羽、张良、范增、项伯、樊哙等人物形象。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相关人物的语句。学生分两大组分

11、别讨论刘邦阵营、项羽阵营中各自的人物形象。学生陈述观点。教师归纳板书。(5)教师引用项羽所歌“ 时不利兮骓不逝”、所叹“此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组织学生探究项羽兵败的真正原因。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陈述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下对这则教学过程评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设计了三个问题(3)(4)(5)来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三个“问题” 都涉及对项羽性格的分析和对项羽人物形象的评价,存在重复问题(B)采用了“引入.激趣一初读.解决文言基础知识一再读,把握文本内容一品读 ?评析人物形象一结语.励志(或布

12、置作业)” 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完成合理(C) “结语” 仅仅是对学生讨论和讨论结果的评价,而且其评价表面上看是尊重了学生主体和对文本理解的多元,但实质上却难以切中肯綮,显得苍白无力(D)这则教学过程将重难点锁定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上,准确恰当地抓住了课文的重难点13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教师板书“我来迟了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王熙凤偏偏就来迟了了师:“我来迟了 ”是王熙凤说的话。王熙凤在贾府中是一个活跃分子,贾府中的重大活动她都必定到场,积极参与其中。今天老祖宗的“心肝肉” 从远远的扬州来了,大家都迎接来了,为什么偏偏她就来迟了呢?生 1:王熙凤在贾府中是实

13、权性人物,事务缠身,来迟了可以理解。生 2:任何事情都有偶然性,来迟;事出偶然。生 3:这是王熙凤出场与众不同之处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生 4:王熙凤以“ 我来迟了 ”出场,这是曹雪芹的特意安排,独具匠心。教师感到生 3、生 4 的发言已经点到了问题的要害之处,就插画把问题转入到第二轮讨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特意安排,独具匠心”。师:说得好!下边我们就探究一下好在哪里。生 5: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在这个礼仪显赫之家,等级是非常分明的,她一定先拜见外祖母,然后摆件大舅母、二舅母,与他们见面叙情。即使在平辈中,还有珠大嫂子在前。如果王熙凤夹在其中,势必只能充当一个小配角。然而她又是一个好出风头

14、、不安分守己的人物,这怎么能突出她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和个性特征呢?(这位男生的发言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生 6:如果把王熙凤当做主角来写,而把贾母等老一辈放在一边,那么就会违背贾府的礼数,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生 7:“我来迟了 ”是王熙凤在后院笑着说出来的。有贾母在,连邢夫人、王夫人都是屏气敛声道德,而王熙凤却可以大喊大叫,“放诞无礼” ,这说明她是有靠山的,有恃无恐,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特殊身份的人物。对以教学实录片段中学生的回答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 1、生 2 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说明二人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没有理解(B)生 3、生 4 的回答是从作者塑

15、造人物的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C)生 5、生 6、生 7、生 8 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D)以上片段中学生的解读表明了学生既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又体会和理解了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可谓一举两得14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思路:第一步:读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焦母回绝仲卿、兰芝辞别婆婆及小姑子,兰芝和仲卿分手时立誓、兰芝和仲卿诀别的情景:(2)喜欢画画的同学为“ 精妙世无双”的兰芝画一幅画像,为课文的每一个部分画一幅插图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伤感

16、爱情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在听录音朗诵孔雀东南飞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15 阅读口语交际课“ 采访 ”的教学

17、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第一次上口语交际课,我参考了很多资料,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现状,确定了教学方案。B为了营造“ 答记者问”的口语交际情境,我选取了六位学生做“ 发言人, ”介绍学习经验,其他学生扮演 “记者”, 采访“发言人”。所有学生都写出参与这次活动的体会。C课堂上,六位“发言人”的经验介绍得很精彩,“ 小记者 ”们提问也很积极。第二天收完作业,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都写了满满一页,内容也很充实。这次课学生既交流了学习经验,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我心里很是得意。D晚自习时,我跟学习委员聊天。她说昨天的课很有趣,不过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就另外的话题进行

18、采访,比如儿童辍学现象,中学生早恋问题等等。我突然意识到,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不够开放,只是在形式上给了学生空间。下一次,我应该让学生一起来设计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二、案例分析题16 师:上两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王勃,疏通了文句,整体把握了全文框架,品味了文中的警句,充分感受到了王勃的不羁才情。文章的思想性也很强,虽有对时运不济的感叹,但更有穷且益坚的豪情。同时,我们还注

19、意到,滕王阁序作为一篇典范的骈体文,除了某些虚词衬词外,全篇都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对偶其实也就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生:对联。师:老师上节课曾结合课文讲到了对联的基本规范,同学们还记得其要点吗?生: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节奏相仿,平仄相谐,文字相关,强弱相当,内容相别。师:很好。咱们今天就学学王勃,试写几副对联。大家有信心吗?生:有!师:我先介绍自己结合课文内容写的几副对联,算是抛砖引玉。然后同学们用大约15 分钟时间各拟一副对联,当然多的话就更好了。尽量做到对仗工整,格调健康,有辞彩,有内涵。写好后就抄到黑板上,以便大家欣赏。注意要竖着写,符合对联的书写习惯。好,现在我先写上我自己拟的三副对联:

20、“千言美文绘千里盛景,光照千古文苑;一座高阁吟一篇华章,名成一介书生”“蘸秋水神笔驰骋,接长天逸兴遄飞“彩笔描美景,江山共秀千里目;奇思赋华章,日月同辉万古文“ 。(学生小声议论,有的开始冥思,有的埋头书写,七八分钟后陆续有人上黑板书写)师:看起来差不多了,尚未写好的可以继续写。请已经写好对联的同学自己看黑板朗读你的对联。也可以简要说说自己在构思上的追求。生:我的对联是:“ 雄州美景穷彭蠡,俊彩奇文洒潘江。”生:我的一副是:“ 高阁寄雅兴,雄州出俊杰。 ”生:我的对联是:“ 路出名区,童子语惊四座;躬逢盛饯,书生文醉千秋。”生:我的是:“ 把酒抒怀腾蛟起凤,临风纵笔撼岳惊天。” 我想起了岳阳楼

21、记中的“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一句,把“把酒临风“四字分开用在这儿了。师:用得好!生:我写的是:“ 险路不坠青云志,征途岂移白首心。” 主要着眼于王勃文中所表达的愈挫愈奋的豪情。生:我的一副写得相当短:“长天寻孤鹜,秋水惜落霞。” 化用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句。由于王勃写下这篇文章后不久渡海遇难,所以我这里的“ 孤鹜”和“落霞”都有借喻王勃的意思不知是否得当?师:我觉得相当不错,“ 惜 ”字极佳,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痛失英才之情。不过我觉得把“寻”改成“觅”似乎更好些,“寻” 和“惜”都是平声,不太相谐,你说呢?生:我同意。这样一改,不但平仄相谐,意味也好了,“寻” 字过

22、于口语化。生:我写的一副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壮志未酬恨英年早逝,华章不朽欣大才永生。”我在叹息王勃的生命“ 数量”太短的时候,却又为他的生命“质量” 之高而欣慰。师:你的思考很有辩证色彩。的确,有的人“寿短” 却能不朽,有的人寿长反而“速朽”,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应有所创造,有所贡献,让生命放射出光芒!生 8:我有一副,由于刚写完,没来得及抄到黑板上,先念出来:“滚滚赣江水,载一曲浩歌一曲绝唱;巍巍滕王阁,传千秋佳话千秋美文。”我的意思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既是美文,又是“绝唱” 。师:写得很有气魄,既有叠词,又有数词,且对仗相当好,实为难得。问题:16阅读上述教学案例,这则教学案例给了你什么启示?

23、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请选择几个角度进行评析。16 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漂亮的小米班上转来一名新同学,是个阳光男孩。他与小米成了同桌。“嗨,你好,以后多多关照。”男孩很阳光地向小米打招呼,还在埋头补觉的小米闻声抬头,又慵懒地低下了头,只留给男孩一个“嗯” 。男孩对漂亮的小米很热心。他上课很认真地做笔记,下课后就主动塞给小米。因为他知道小米上课不是跟周公约会,就是灵魂出窍找仙人打牌去了。晚自修时见小米对着如芝麻般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头昏脑胀时,男孩总会很耐心地教她发音,给她讲解单词的意思。小米课上被老师提问而问呆若木鸡时,男孩也会在一旁细声提醒她一一个月下来,小米对这位同桌的好感颇增。他们形影不离,

24、小米甚至对男孩多了一丝特别的情愫。终于一天,小米怀揣着一份期待,问男孩:“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呢?” 男孩先是楞了一下,然后扬起嘴角说:“因为我来这个班不久,想快点融入你们,所以我就要对别人好,这样大家才会更快的接受我,你是我同桌,我当然会对你更好了。”小米听完失望地“ 哦”了一声,面向窗外,正自嘲着自己的自作多情时,男孩像以前一样好听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又一次响起:“其实你不笨,只是没掌握学习方法。你这么漂亮,人缘那么好,如果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问题,大家一定会拶力帮你的。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来找我,我一定尽我所能帮助你”小米回头,男孩的一张阳光灿烂的笑脸让小米感到无比温馨她也回以一个纯纯的笑。小

25、米明白:我哪里比别人笨呢,一个厅来在男孩的帮助下我已不再害怕背冗长的文言文不再躲避数学枯燥的几何函数,不再对着一堆字母组成的单词发愁,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一晃眼,几年过去了,舅孩在南方上学,小米则被北方一所高校录取,他们离得很远,可他们中学时结下的友谊犹如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依然洁白闪耀。问题:17 请从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18 请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对这篇作文进行简要的评价,并指出修改意见。三、教学设计题18 琵琶行白詹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

26、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

27、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

28、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课文介绍琵琶行是某版教材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其它课文还有:蜀道难杜甫诗三首,选修课文李商隐诗两首。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

29、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

30、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级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19 根据以上的材料,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 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中的景,体会作者的情。2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5答案与解析一、

31、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故当选。2 【正确答案】 A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每册由 4 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应分别讲解清楚,培养学生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能缩短时间集中学习,重教学进度而轻教学质量。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中“反”是通假字,通“返”。A 、B 、C 三项中“见”“说”“知”都是通假字,D 项中“亡”是词类活用中的动词使动用法,故当选。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三维目标”的理解。材料中“长期性的、累积性的、内隐性的,不可能仅仅依靠具体的一两节课去达成”一句,强调的是此类目

32、标的达成过程,D 选项无中生有。故选择 D 选项。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中的问号应该改为逗号。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结束语不但是教师思想的精华也是语言的艺术,该教师做得非常精彩,达到了诗歌意境升华与师生情感共鸣的统一,使本课在唯美中落幕,故A、C、D 正确;题干是收束型结束语,“拓展型结束语”“思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 B 项表述错误,当选。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语出温庭筠嘲春风,是写春风的句子。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一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10 【正确答案】 A11 【正确答案】 D【

33、试题解析】 “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运用”在教后记中没有体现。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整体上来看,这则教案忽视了“解决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和把握文本内容”这一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环节。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生 l 的回答“王熙凤在贾府中是实权性人物,事务缠身,来迟了可以理解”。虽然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实际情况:擅权:揽事。这说明生 1 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有些了解的。生 2 的回答则表明了其并没有深入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之中分析没有掌握作品中王熙凤的性格特征。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看上去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形式

34、,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语文教学目标来确定,而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因素来确定。故 D 项说“应该由学生来确定”说法太片面,错误,当选。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这是一篇成功的教学案例,这种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教师让学生认识了对联的知识,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课文的实际有机结合。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全篇语句对仗工整,可以说是一篇活的对联教材,教师借机对学生进行对联训练,

35、学生自然会有亲切感,能积极投入,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不同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干篇一律。一课有一个侧重点,那么十课就会有十个侧重点,多课综合起来看,学生的收获还是比较全面的,而且每一个方面都不是浅尝辄止。二是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骈体文虽然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但并非在现代社会一无可用,特别是对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作为高中学生,应该了解或是掌握一定的对联鉴赏和写作知识。并学会学以致用。三是训练确有实效。王勃的“ 对联 ”虽然精彩,但他的天才之作令学生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老师“杜撰 ”几副,可以给学生以鼓舞和信心。训练中既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模仿,又要让他们独立地构思、创造

36、,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提高水平。本课基本做到了这一点。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 头昏脑胀”应为“头昏脑涨” ,第段,“ 楞”应为“愣”。病句:男孩像以前一样好听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又一次响起应改为:男孩好听的声音又一次在耳边响起18 【正确答案】 本文记叙了男孩帮助小米进步并结下诚挚友情的故事。叙事条理清晰,内容比较完整,但给人的感觉不够厚重。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物的形象单薄了些。主要原因:一是叙事代替描写,流于空泛、抽象,人物只留下一个影子,不能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二是虽然抓住了人物的某一个特点,但是却投能抓住主要特征,个性单一、平板,不能表所写对象的变化性和复杂性。不

37、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修改意见:将“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演绎成一个故事并串连几个细节。作文有故事情节,有精彩细节,人物才能活起来,形象才有丰富感。第一,尽可能多描写少叙述。注意打造几个精彩的细节,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第二,注意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人物形象丰满必须把握形象的特征以及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来传达什么思想感受,做到形神兼备。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

38、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 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 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糅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

39、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20 【正确答案】 一、赏“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黯淡,“ 瑟瑟 ”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

40、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他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二、品“声”(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明确: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 绕船月明江水寒 ”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 ”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

41、忘归客不发”。“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A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B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三、悟“情”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 声中之情”的诗句。明确:未成

42、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 幽愁恨生”?( 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 声中之情”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 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 是一种落寞和孤独。四、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

43、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 “幽愁”)(2)交流总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 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21 【正确答案】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 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

44、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入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师:这位诗人是谁?生: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的?生:名居易,字乐天;后世称之为“诗仙” 。一篇 琵琶行,一篇长恨歌。二、作者简介(略)三、文题背景(略)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五、讲析课文1分析琵琶女、自居易的共同命运(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

45、个形象?(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 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 铮铮然有京都声。(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

46、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自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自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自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2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1)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第二部分是“ 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

47、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第三部分“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最后一部分是“ 悲愤曲” :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明确: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它给我们(造成了) 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3)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

48、界成为士大夫。(4)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生:是。师:自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3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 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

49、不得志” ,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地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4课堂小作文5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写出了风人松的感觉。六、小结: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