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899297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8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某班开展“ 表达与交流”主题课活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中的相关要求,以下关于该课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重对学生口语的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B)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积极发展创造思维(C)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由写作(D)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在讨论中积极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2 老师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时候,让同学们在课后找出几首吊古伤今的诗进行比较阅读

2、。下列作品不符合要求的是( )。(A)刘禹锡乌衣巷(B)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C)杜牧 赤壁(D)崔颢登黄鹤楼3 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 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 “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 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选文系统(D)助读系统4 老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就举出以下例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

3、西华侍坐)(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 教师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有个词语是“蜿蜒” ,老师解释到这属于连绵词中的叠韵词,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类词语,以下可以用来举例的是( )。(A)窈窕;葡萄;梧桐;徘徊(B)玻璃;犹豫;婆娑;淅沥(C)婀娜;踯躅;彷徨;腼腆(D)邋遢;骆驼;汹涌;怂恿6 某教师在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教师再问:“ 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

4、们的。”这位老师采用的导入方式属于( )。(A)悬念激趣式(B)故事吸引式(C)背景激情式(D)直观情景导入7 某教师在执教故都的秋后,布置了以下作业:每个城市都与属于它的季节,每个作家的眼中都有不一样的色彩。老舍眼中的北平,在冬天是最美丽的,郁达夫眼中的北平在秋天却独有一番风味。你呢?你生活的那个城市在什么季节是最美丽的?请用你的文字将它表述出来和大家分享。对该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评价不恰当的是( )。(A)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发现美、感受美的教育,鼓励学生将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B)该设计脱离了文本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本篇课文意义不大(C)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D)鼓励学生

5、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写作水平8 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列对“人比黄花瘦 ”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 销魂” 之深(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C) “人比黄花瘦” 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9 学生小王是某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平时爱打游戏,上课不专心,考试成绩往往是最后一名,但是对同学很讲义气,常常因为帮助受欺负的同学而打架。也爱劳动,每次打扫卫生都冲在第一个。一个学期过去

6、了,老师为小王写下了期末评语。下列选项中的评语不恰当的是( )。(A)你是个让人喜爱的男孩,不仅讲义气,而且打扫卫生态度认真,每天坚持最后一个走,老师一直被你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着。如果你今后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专心听讲,你会进步得更快。有信心吗?努力吧!(B)最近,你的进步可真大啊!你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为你感到高兴。诚实纯朴,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我们“卫生班级” 的荣誉里有你的一份功劳呀 !如果你能认真学习,在学习上也有进步的话。老师同学会更喜欢你的!(C)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不努力学习,以后怎么生活?难道要靠父母养一辈子吗?像你这么学习差的学生,是不会有人喜欢你的,以后你

7、也不会有什么出息。(D)当你第一次走进我们班教室时,我就喜欢上了勤劳勇敢的你。但是渐渐地,老师发现了你身上有着贪玩、不爱学习的坏毛病,他们已经严重阻碍了你的进步。老师希望你早些赶走它们,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起来。10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是教学重点。有的同学说,荷塘月色总的来说是作者要借宁静的夜景来抒发不宁静的心情。这说明他痛苦、郁闷是何等的深沉!我们在预习中,看到有些参考书上说这篇文章渗透了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可我怎么总是读不出来那种“ 淡淡的喜悦之情 ”呢?面对这一从学习中生成的重难点,下列老师的行为中,不妥的一项是( )。(A)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鉴赏荷塘里

8、的月色及写独处感受的文字(B)仔细品味作者对那素淡朦胧美景的描写,反复体验作者抒写内心独白的文字,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切身体会作者的微妙感情(C)给学生营构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会主动地质疑、问难,积极地参与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D)这一问题见仁见智可暂时搁置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上网上找资料解决11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学生:A 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 (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了契科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这个形象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身边是不是还存在一套

9、子?请小组针对此话题进行一番讨论。参与者:考试在学习中是一种套子,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必须围绕着考试转,而放弃了其他的业余生活。组织者:那你认为考试这个套子好不好呢?参与者:当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检验我们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还是有好处的。汇报者:C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套子,比如法律的套子,对我们起到了很好地保护作用;又比如科学的套子,我们必须去打破。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对于套子应该辩证地理解,他既有好的一面,亦有不良的一面,对于那些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的套子,我们要保护它;对于那些束缚我们的套子,我们要打破它。记录者:D关于今天大家讨论的结果,我都记录下来了,将教给

10、老师,请他给出知道意见。关于上述教学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C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D记录者做的记录,只拿给老师看,对学生下次口语交际课没有任何意义12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生会进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激情和能量。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们积极

11、主动自告奋勇,一次在课堂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有个女生竟然举起手来:“老师,我要挑战 同学读的庞太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事实证明,这个女生读得真的是很好。她课下说,正是因为前一个同学读得太好了,她才想比一比。同学们送给她的热烈掌声肯定了她的挑战。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C)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D)记录者做的记录,只拿给老师看,对学生下次口语交际课没有任何意义12 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12、“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生会进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激情和能量。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们积极主动自告奋勇,一次在课堂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有个女生竟然举起手来:“老师,我要挑战 同学读的庞太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事实证明,这个女生读得真的是很好。她课下说,正是因为前一个同学读得太好了,她才想比一比。同学们送给她的热烈掌声肯定了她的挑战。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13、(B)教师根据自己经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C)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D)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13 阅读物种起源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教师投影GodsmileswhenManthinkover,学生面露惊讶之色)师:这是国外作家米兰.昆德拉名言,每个单词我们都认识,用我们中文的方式来翻译翻译。(学生兴趣很高,争先发言)生:上帝很高兴,当人们思考以后。生:人们思考了。上帝就笑了。师:说来说去,就是笑和思考,只是对象不同。一般翻译成,人类一思考,上帝

14、就发笑。还押韵,中国式的翻译。师:这句话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赞同而成为名言呢?(学生自由回答)生:人类只要思考,上帝就认为你有自己的思想,她就很欣慰,很愉快。师:你的理解很乐观,赞一个。生:意思就是上帝掌握着每个人的命运,人类再怎样去思考也是没用的,倒不如不去思考。师:有些悲观。你的言外之意是上帝是万能的,无所不能。虽然在上帝面前,我们的思考是如此的可笑,但正是这令上帝发笑的思考使我们的文明一天天进步与发展,人类并没有因为上帝的发笑而停止思考。(简要地介绍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投影)生:世界的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并且造出后物种不会改变。师:中国的俗话说龙生龙生:凤生凤,老鼠儿

15、子会打洞。师:但事实上,到了 19 世纪的中期,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实际科学考察探索,挑战了这些论断,这位科学家曾经是剑桥神学院的学生,是上帝的忠实粉丝,却对物种如何起源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观点这位年轻人就是生:达尔文。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A)运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现抽象理念(B)通过通俗的生活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C)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知识(D)提问设计切合学生实际,难易适度,有利于理解文本内涵14 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一单元第一篇。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

16、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一则导语: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凉)你会联想到有关“秋” 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可见,大家知识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

17、常常把“秋” 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 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有针对性(B)由图片与诗句结合方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回忆初中所学的沁园春.雪以及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这一教学起点的确立,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15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

18、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需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B)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情感体

19、验(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任一课堂的重中之重(D)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方式可以尽可能地多样化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以下问题。案例:师:关于十九支曲文,祝肇年先生的说法很受人赞同。(幻灯片投示:祝肇年情境交辉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随感:“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教材: 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交融” 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师:所以,我们这节课准备完成这样的教学

20、任务。(幻灯片投示:教学目标:声情并茂品赏长亭送别;抓住意象感受离愁别恨;体会情景交融优美意境)师:长亭送别的十九支曲文,经过大家的“公推直选” ,最终有五首曲子“金榜题名”!请看。(幻灯片投示:十九支曲文的名称,其中把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一煞收尾五首曲子变红加粗)师(明知故问 ):大家喜欢听歌、唱歌吗? 听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吗?(教师以唱代问,以下形式同)听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吗?听过“相见时难别亦难”吗?还听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吗?(老师每唱完一些句子,学生总会有一些相应的回答,最后,全班学生热烈地鼓掌)师(友好地笑 ):这下可好了!你们的掌声给了我很大的

21、启发,我对你们也就有话可说了。大家知道,很多的诗词作品通过唱的形式更深入地走进听众的心坎里而元杂剧本身就是用来唱的,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元人的唱法,但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用流行歌曲的调子,甚至自己编曲,演绎一场现代版的长亭送别。(生颇有些兴趣,有的在做交流)师(充满期待地望着全班同学):好,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选你最喜欢的一支曲子,能唱的捧个唱场,爱读的捧个读场!(众生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或谱曲,或朗读,演唱、体悟,试图还原元杂剧音乐的元素,谱“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让音乐激发我们对文字的深沉的感悟。(幻灯片投示:选一曲你最喜欢的,或唱或读,深深体悟其中的美妙。生:探究,谱

22、曲,朗读,交流,体悟)师:(适时点拨) 大家可以抓住其中最能体现美妙意境的意象,抓住人物的情感,或抓住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句进行赏析。至于赏析的时间,我不作限制,只要你感觉你喜欢的那支曲子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停下,然后就请你来施展才能。师:(见生停下了) 谁先来?生:(有点不好意思地) 我唱端正好 。(生唱完,全班鼓掌)师:唱得真好!你为什么唱得这样“情深深,意切切 ”呢?(生从意象的选择上简要地说了自己的理解)师:同学不仅唱得好,而且理解得也不错。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这个秋,莺莺和张生在做什么呢?离别时刻离人心上愁啊!哪位同学能把你的点评说一说?生:我是先把它散文化了再点评的。师:好啊,

23、说给大家听听。生:(读 )暮秋时节,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大雁已早早向南方飞去;秋风萧瑟,吹得百花凋零,百草憔悴,露冷霜寒,更显出一派冷清与凄凉的景象。经过霜露洗礼的片片枫叶,早已红得如醉人的脸,它们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仿佛离人的眼泪一滴滴落下。“碧云天,黄花地 ”,由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并取其景色的凄清,烘托出送别的冷清气氛和莺莺因即将离别而无比悲伤的心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用设问手法,莺莺流了这么多眼泪,以至经霜的树林都变红了。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和悲凉冷清的心境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伤感悲凄的意境。(生读着,师用欣赏而

24、惊愕的表情听着,其他的学生也有些激动,最后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问题:上面是长亭送别课堂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试针对此设计作一评析16 下面是一位高中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 1718 题。案例:打开一扇窗最纯真的时光已成为逝去的季节最甜美的笑容已被泛黄的照片定格,最快乐的心情已在心底尘封蓦然发现,离原来的那个自己已经越来越远。如果现在的我依旧保持一颗纯真的心,那么忧伤可以得到化解,孤独可以被友谊点亮,我依旧是一个幸福、无忧无虑的孩子。走过宿舍的道路时两个可爱、调皮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 哐当”一声,玩具被扔到了地上,瞬间变为碎片,七零八碎地散落一地。“东西还你,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一个气嘟

25、嘟头也不回地走了。一个也不甘示弱,昂着头大声说:“ 好!不玩就不玩!谁稀罕!”地上的点点碎片,被风肆意地吹着,似乎依然渴望着回到主人手中第二天,依旧经过此地,像往常一样,很多孩子在路旁的沙坑里快乐地嘻戏。惊奇地是昨天那两个小男孩也在,拿着新的玩具,手拉着手蹲在那里,好像在认真地观察什么,脸上荡漾出天真无邪的笑容。那两个幼小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组成一幅最美的图画。第一次,我这样羡慕拉手的小孩,完全陶醉在他们纯净的笑容中。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孩童时代的纯美心灵? 拉勾的承诺逐渐被时间冲刷得一干二净,亲密的朋友最后如同路人一样冷漠。真羡慕拉手的小孩,情感单纯得没有一丝杂质,今天的不快明天就烟消云散

26、,而我们却惯用一句“对不起” 来埋葬曾经浓厚的友情,人海中再次邂后,我们依旧倔强地不肯回头,虽然内心填充着很多懊悔;羡慕勾手的小孩,只想着与同伴分享新买的玩具,而我们为了该死的虚荣心而勾心斗角。多想像童年一样,通过最纯真的拉手,消除一切误会与烦恼,抚平内心的忧伤。也许,忙碌之余,我们早已忘记审视自己的内心,拔除心灵的杂草,回归那一方纯洁的心田。这就需要我们把心灵之窗打开。让我们打开这扇窗,如果我们难过,就向朋友敞开心扉获得温暖;如果我们快乐,就通过与别人分享来播种更多的幸福。这样,我们就会收获无尽的美好,生活会永远灿烂!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27、18 请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对这篇作文进行简要评价。三、教学设计题18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

28、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单元导语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篇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

29、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说明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

30、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 45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19 请为本课教学设计一则导入语。20 请为本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21 请设计两道探究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31、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8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表达与交流”中具体的课程目标没有强调“注重对学生口语的教学”。B、C、D 三项在课标中都有提到。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刘禹锡的乌衣巷全诗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作。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 j 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B 项登金陵凤凰台,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

32、美景是永恒不变的。C 项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也是一首吊古伤今的古诗。D 项登黄鹤楼是一首写景诗。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辅助材料,属于助读系统。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B、D 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C 项为状语后置句。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叠韵词是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D 项中的词语韵母相同。6 【正确答案】 A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通过此项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与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

33、一脉相承的。因此。B 项不正确。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处借“黄花”衬托人的相思之深,以致因思念过度而瘦削了玉体,本题最能表达这个意思的只有 A 项所以本题的答案为 A。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B、D 三项的评语,老师不仅指出了小王的毛病,而且也表达了对学生的尊重和期望。学生在看到评语之后能感觉到老师对自己依然是喜欢的、充满期望的。C 项的评语直接否定了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严重的话会让学生自我否定,失去进取和改正的信心。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在学习文本中遇到了困难,要及时向老师反馈,老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搁置”。要适时予以指导。11 【正确

34、答案】 D【试题解析】 关于这次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记录者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个记录不仅可以拿给老师,请老师提出指导意见,也可以让学生看,对下次的口语交际一讨论课的进行提供借鉴。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不应代替学生。13 【正确答案】 D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导入以背诵同类诗歌及与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没有更多地对诗歌的语言文字上进行更多的研究。15 【正确答案】 D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学生是学习的体验者,主动者。教师只有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师生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体验是可以由多方面构成的

35、,音乐和声情并茂地朗读就是很好的方法。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情歌。悲伤的离愁别绪本身已经用华丽秀美的语句表达了,理解时如用语言解读语言,一般会因过于理性而显得苍白,而曲词本身又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用学生喜爱的音乐方式或声情并茂的朗读方式演绎抽象的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音乐、朗读与文字相得益彰,更能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语文课也就更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带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欲望。鉴赏诗化了的戏剧,平淡枯燥的语言是不能胜任的,只有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火一样的激情,才能让学生进入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在老师的感染下,学生情不自禁地用一些现代歌曲的

36、调子再现元杂剧的唱词,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别有一番韵味。置身课堂,听学生忘情地咏唱,看他们投入地评说,也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了。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 嘻戏”中的“嘻” ,应改为“嬉” ;第段中“邂后”中的“后”,应改为“逅”。病句:第 段中:惊奇地是昨天那两个小男孩也在,拿着新的玩具,手拉着手蹲在那里。好像在认真地观察什么脸上荡漾出天真无邪的笑容。修改:惊奇的是昨天那两个小男孩也在,他们拿着新的玩具,手拉着手蹲在那里,好像在认真地观察什么。脸上荡漾出天真无邪的笑容。18 【正确答案】 从内容上来说,这是一篇极为难得的好作文,读后我们不禁佩服小作者观察生活的眼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文中作者

37、通过犀利的眼光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细微镜头,以小见大,召唤人们回归纯真,拥有更加美好的友谊和生活。这样的感受是深刻的、真切的,也是引人深思的。从结构上来说,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开头以艺术的笔法引发思考,中间边叙事边议论,起承转合,过渡自然,紧扣主题。结尾进行总结,点明主题,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读起来,整个文章浑然一体,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从语言上来说,这篇文章主要特点是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因而能引起我们深深的共鸣。通篇文章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也没有口号式的呼喊,有的只是作者娓娓的叙事,细细的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如“多想像童年一样,通过最纯真的拉手,消除一切误会与烦恼,抚平内心的忧伤”,

38、但这样质朴的语言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可以说是“天然去雕饰,浓情出淡语”!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故事导入:东晋公元 353 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的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掷,倒卧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再次伏案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这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这个稀里糊涂

39、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的兰亭集序。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这篇“神来佳作 ”的风采。(板书 “兰亭集序”)20 【正确答案】 师:经过上述简单的介绍,大家已经知道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是一个由“ 乐一痛一悲”的过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接下来我们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大家请默读第一自然段。一、第一段1提问: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 最好用原文回答。明确:良辰一美景一佳处一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

40、三,结合 “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佳处:“会嵇山阴 ”即浙江诏兴,兰亭在诏兴兰诸山,当年勾践曾经在那种过兰花所以就以此为名为兰亭。乐事:“修禊事也 ”。“修禊事也”,禊事,类似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种祭礼要挑个黄道吉日,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 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 “巳日”( 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 明确:孟一仲一暮)。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 字。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 修竹”“清流”。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

41、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2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师: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因此,贤士聚会免不了“酒” 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流觞曲水 (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 ,各抒怀抱。 (同时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3出示“流觞曲水 ”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做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两相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明确:看到这幅图

42、,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是惠风,和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师(总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 ,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在物而是灌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和一,天

43、人感应,相互交流与相互共鸣。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二、第二段师:人们常说:“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何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1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明确:“痛”一一这是痛心 ?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4、 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2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赏析: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 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3重点研习以下

45、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 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 ,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

46、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师:这种“痛 ”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的痛惜。三、第三段师:前面两段分别讲到了“乐”“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延伸转变呢 ?(请一学生朗诵,师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1理清本段的思路。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 之作时的体验, “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书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2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 为感情基调。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 “悲”呢? 重点研习以下几句:“ 每览” 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样感触相合,我

47、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若合一契” 一句:像符契那样相合。“契”是古人借贷的一种凭证,从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了然。(写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两半合起来就是凭验)“一死生 ”和“齐彭殇”一句:这里“ 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作一样”的意思。“一”和“ 齐”都是庄子的看法。(“彭祖”活到 3800 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作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一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 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

48、“ 生命情调 ”“宇宙意识”的哲学思想,都是从其超脱的境界里萌芽而来。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 。就这一段而言,可以说,虽然王羲之在尽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21 【正确答案】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

49、,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明确:本文仅 325 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 ”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写水,短短的16 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