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 1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为:“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 )。(A)大学(B) 中庸(C) 论语(D)孟子2 “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这是( ) 的名言。(A)第斯多惠(B)布鲁纳(C)巴甫洛夫(D)洛克3 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这里的外部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 )。(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4 教师由“教
2、书匠 ”转变为 “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5 学过高等数学的知识后利于对初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属于知识的( )。(A)顺向正迁移(B)顺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逆向负迁移6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技术课程(D)综合课程7 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教育制度(B)国民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基础教育制度8 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
3、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9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A)130(B) 140(C) 150(D)16010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是指观察的 ( )。(A)目的性(B)创新性(C)直接性(D)全面性11 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始于( )。(A)普通教育学(B) 民本主义与教育(C) 爱弥儿(D)大教学论12 在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中,遗传因素是( )。(A)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B)和大脑的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无关(C)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
4、性(D)包括胎内环境13 把学习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生理性内驱力14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B)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C)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D)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5 下列理论不属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是( )。(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C)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D)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16 四五年级(1012 岁) 学生的概括水平以(
5、 ) 为主。(A)直观形象水平(B)本质抽象水平(C)形象抽象水平(D)成熟本质抽象水平17 受教育者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义务是( )。(A)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B)遵守学生守则,尊敬师长(C)尊敬师长,遵纪守法(D)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18 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养不包括( )。(A)语言表达能力(B)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C)组织管理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D)辨别政治方向,坚持原则能力19 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方法是( )研究法。(A)横断(B)纵向(C)序列(D)实验20 “有意义学习 ”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 )(A)布鲁纳(B)杜威(C)加涅(D)
6、奥苏贝尔21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独立性(B)自觉性(C)发展性(D)创造性22 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表现为( )。(A)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B)两者都是客体(C)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D)两者都是主体23 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B)社会权利的主体维护非独立地位(C)社会权利的主体独立地位(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24 下列有关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属于初创时期发生的事件的是( )。(A)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
7、著(B)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的心理测量的成果,大大扩充其内容(C)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D)计算机辅助教学(CAD)的研究与应用25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发展规律的教育家是( )。(A)斯金纳(B)科尔伯格(C)皮亚杰(D)班杜拉二、简答题26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27 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哪些?28 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其内容与途径主要有哪些?29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30 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 1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
8、析】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自论语宪问篇。【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因素,能力是内部的稳定因素,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因素。【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家”主要从事的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所以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运用了迁移的两种分类,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先学习了初等数
9、学,后学习高等数学,所以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内容的作用,因此是逆向迁移,由此排除 A、B。再根据迁移的效果,正迁移所起的是促进作用,而负迁移所起的是干扰作用。本题中“利于”表明是“正迁移”。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隐性课程又称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
10、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其中一级课程、二级课程、三级课程分别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对于每种课程属于哪一级考生要能够区分。特别是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很多考生容易记混,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智商的平均值是 100,处于 140 以上属于智力超常,处于 70 以下属于智力低下。【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
11、学论(1632 年)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而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即科学教育学的建立。【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几个因素。其中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另外环境能使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遗传的定义以及作用、其他各因素的作用都是出题的常考点。【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3
12、【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同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又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总结为“三过程”“四内容”“五要素”,方便我们记忆。另外,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常考点,考生需要
13、注意。【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包括早期的和现代的两大类。早期的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学派的完形理论和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又称作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又叫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另外,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属于认知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低年级(78 岁)学生的概括水平还和幼儿的概括水平差不多,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二三年级(810 岁)学生的概括主要属于形象一抽象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
14、抽象水平的过渡状态。四五年级(1012 岁)学生的概括水平开始以本质抽象为主。故选 B。【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受教育者义务的规定。【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两个方面:基础能力素养和职业能力素养。基础能力素养包括: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职业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施教能力)、育人能力素养(心理沟通能力、行为辅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素养。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教育
15、基础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之分。横断研究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本题选项中,布鲁纳
16、提出的是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杜威提倡学生中心主义的学习,加涅提出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独立性、自觉性、发展性均不符合,故选D。【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3 【
17、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 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无歧视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发展、成熟、完善四个阶段:(1)初创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各种教育思想为主。(2)发展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50 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西方
18、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心理测验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高速发展,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2 0 世纪 4 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领域;20 世纪 40、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3)成熟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日趋集中,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体差异、课堂管理、教师心理的等,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所公认,教育心理学作为一
19、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结合教学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学手段的改进,同时,重视研究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研究。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方面,随着学习理论的研究深入,行为主义的机械论、还原论等的弊端日益暴露,认知学习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人本主义的思潮也掀开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4)深化拓展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
20、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此外,80 年代后期,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的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即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逐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的需要转变。【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知识模块】
21、 教育基础27 【正确答案】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
22、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
23、都能迅速、切实地提高。【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8 【正确答案】 (1)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3)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师范教育,参加教师的职前培训;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自我教育。【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9 【正确答案】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
24、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2)学科知识水平课程内容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需求,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察。(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
25、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着重要的结构性影响。【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30 【正确答案】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个体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例如,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时期,作为老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有可能会因为一时不能达到目标而产生自卑感,这就需要老师帮助他们适应这种暂时的失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评价,从而顺利地度过危机。此外,该理论不仅考虑了自我概念的出现、同一性的获得,还强调个体一生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阐述了性格、兴趣、动机等带有社会性内容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老师也能在社会背景中去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条件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