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901019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 1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师形成专业成长意识,获得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是( )。(A)专业培训(B)参加优质课评比(C)校本教研(D)深化课改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阶段。(A)前运算(B)形式运算(C)具体运算(D)感知运动3 教育经验难以找到统一的规则和普遍的模式,说明其具有( )。(A)回溯性(B)综合性(C)生动性(D)独特性4 教育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 )。(A)教育媒介(B)教育内容(C)学生和教师(D)过程与活动5 先有一个目标(目的) ,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别,就要想出

2、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算法策略(B)逆向工作法(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课程标准7 学生的“向师性 ”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8 19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 )的学习研究,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A)动物(B)人类(C)学生(D)儿童9 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3、)。(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10 如果向学生提问:1 加 1 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 2?许多学生会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 10 进制的运算,影响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A)功能固着(B)动机强度(C)定势(D)策略1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思想最早出自( )。(A)说文解字(B) 论语(C) 孟子(D)四书集注12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出自于 ( )。(A)心理起源说(B)劳动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需要起源说13 强调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是( )。(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14

4、思维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哪一个阶段的特点?(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5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A)建构学习论(B)结构学习论(C)认识学习论(D)联结学习论16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体现的是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17 (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A)学习者(B)学习内容(C)教学目标(D)学习质量18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A)国家课程标准(B)地方教材(C)校本教材(D)教学大纲19 童年期的主要活动

5、是( )。(A)游戏(B)学习(C)运动(D)劳动20 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平行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21 科学知识在被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 )。(A)训练(B)自学(C)培训(D)教育22 下列关于课程标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新课程应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B)新课程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C)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

6、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D)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努力都能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3 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课程论24 一些事例显示,对“ 兽孩 ”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25 下列哪种类型的教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A)民主型教师(B)严师型教师(C)家长型教师(D)朋友型教师二、简答题26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

7、改革的发展趋势。27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28 简述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29 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有哪些?30 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 1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校本教研,就是以新世纪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为目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健康、生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重点是教师将教学实际、教学研究和进修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因此,校本教研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8、的最佳途径。【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 712 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维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故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

9、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又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所谓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A 项“教育媒介”、B 项“教育内容 ”、D 项“过程与活动”都属于教育影响的内容,据此可以排除这三个选项。教育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教师和学生。【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所谓手段一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2)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实现子目标;(3)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手

10、段一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对解决复杂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模仿性和“向师性”同时说明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言谈举止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应有的表率。这也是教师的示范性的表现。【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桑代克

11、的著名实验是饿猫迷笼实验,他的试误说的理论体系也是建立在这一实验基础之上的。因此,桑代克是通过动物学习的研究,建立起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所谓练习律是指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

12、的力量就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所谓准备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思维定势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功能固着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

13、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发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砖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孔子承认人的先天差异,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从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学科课程

15、学习的是间接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以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又以前运算阶段为考察最多的知识点。因此对前运算阶段的特点要牢固把握。儿童在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点有: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不守恒、泛灵论等。另外还应掌握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实验三山实验以及儿童守恒实验,心理学的考查经常以例子的形式出题,了解这些实验,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相关概念,从而在做题的时候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在解题时要对题干的

16、三个教学方式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共性。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学对话都在强调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当前面对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因此这几种教学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论有关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的观点。故答案选 A。B 项是指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主张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让他们在了解了整个学科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发现学习,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这个理论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主动性,还强调学生的

17、认知结构。这一点在题干中的三项教学方式中是没有特别体现的。而认知学习论是一系列学习理论的总称,这个系列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是通过在头脑中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再结合当前的刺激情景,在顿悟和理解中获得知识的过程。联结学习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且极易受教师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有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的特性。人在

18、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们具有一定的意义。故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故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6、7 岁到

19、11、12 岁,又称学龄初期。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从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集体活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关于童年期儿童的特征考生要做到能够再认,这些是常考选择题的知识点。【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认知同化的过程可分为三种,即上位学习、下位

20、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是否习得了新信息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这个过程就是上位学习。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并列结合学习则指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也不产生上位关系,可能存在组合关系时,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对这三种学习,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识记和理解:当学习了苹果、梨子和香蕉之后再学

21、习“水果”,就是上位学习;而当学习了“水果”的特征了之后,再学习苹果、梨子和香蕉,就是下位学习;而学习了“水果”之后,再学习“营养”,就是并列结合学习。【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

22、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只注重能力的提升而忽视知识的掌握;而实质教育论则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能力的提高。对于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观点也应掌握,是选择题的考点。【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对“兽孩”的教育不成功,是因为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2)从“双基”到“四基”

23、的趋势。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 1996 年在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中提出了四种支柱性的基本能力:求知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3)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5)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6)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7 【正确答案】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24、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动机是促使个体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解决问题的进程。(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刻板化。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

25、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5)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烦躁、悲伤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的积极情绪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8 【正确答案】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

26、四个子过程。(1)注意。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无正确的知觉,就无法进行学习。(2)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3)再现。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4)动机。再现示范行为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29 【正确答案】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示范、讲解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如何结

27、合,视情况而定,如果强调操作,则以示范为主;如强调学习的法则与原理,则以讲解为主。(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从练习曲线技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

28、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前者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获取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动觉反馈信息最有代表性。后者是教师、教练、示范者、录像、计算机等外部信息源对学习者的操作结果及其操作过程的反馈。毫无疑问,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其中结果反馈的作用尤为明显。(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这些有关肌肉活动的各种感知觉等与视觉、听觉有所不同,如果不经过训练,它们很难为个体明确地

29、意识到,并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处于被掩盖的地位。由于运动知觉的模糊性,经常会发生学习者对自己的错误动作不能意识到的现象,当然也就很难对动作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或控制。这样就容易导致技术水平不稳定,难以找出动作失误的确切原因,使操作技能的学习陷入盲目状态。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30 【正确答案】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其特点如下:(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3)创造想象参与(4)多有灵感出现。【知识模块】 教育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