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901141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认为海因茨想挽救妻子的生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偷窃是错误的。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个体都应该遵守规则。儿童这种道德发展水平属于(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好孩子定向阶段(C)相对功利主义定向阶段(D)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2 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A)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B)从主观责任向客观责任发展(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3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

2、品德形成的( )。(A)内容(B)途径(C)基础(D)关键4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要素是( )。(A)行(B)情(C)意(D)知5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与他人相接近(D)被他人认可6 中学生陈磊经常上课迟到,他决定改掉迟到的坏习惯,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仍无法克服赖床,结果还是时常迟到。教师在对该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重点培养其( )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7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B)

3、接受(C)认同(D)内化8 提出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马卡连柯(C)班杜拉(D)科尔伯格9 幼儿园的一名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自己偷偷吐在地上的肥肉踢到旁边小朋友的桌下。该小朋友的行为是( )。(A)道德行为的表现(B)逃避惩罚的表现(C)不良品德的反映(D)道德意志薄弱的反映10 如果某学生将“ 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尊严与权利” 等准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那么该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 )。(A)前习俗阶段(B)习俗阶段(C)后习俗阶段(D)超习俗阶段11 如果一个孩子在听了“海因茨偷药” 的故事后,认为 “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

4、,这个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前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准习俗水平(D)习俗水平12 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B)内化(C)执行(D)泛化13 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称之为( )。(A)认同(B)从众(C)服从(D)依从14 学生品德的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据研究,( )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A)初中 1 年级(B)初中 2 年级(C)初中 3 年级(D)高中 1 年级15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

5、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16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内化了的成分17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A)上课(B)读书和作业(C)社会活动和交往(D)谈话的讨论18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中具有催化剂作用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9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趋势是从无律阶段、他律阶段到( )。(A)超律阶段(B)节律阶段(C)纪律阶段(D)自律阶段20 儿童在 10 岁以后,判断是非对错的标

6、准不只依据社会规则和对权威的遵从,开始受自己主观情感的判断标准支配。这说明儿童这个时期的道德判断特点是( )。(A)他律(B)自律(C)前习俗(D)习俗二、多项选择题21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有( )。(A)家庭教养方式(B)同伴群体(C)认知失调(D)态度定势(E)道德认知22 关于高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为( )。(A)道德信念确定(B)品德心理各种成分之间不协调(C)伦理道德发展具有成熟性(D)道德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降低三、判断题23 在态度形成的认同阶段,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A)正确(B)错误24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就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

7、到。 ( )(A)正确(B)错误25 态度结构中包括认知成分、目标成分、行为成分。 ( )(A)正确(B)错误26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在十岁之前属于他律阶段。 ( )(A)正确(B)错误27 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 )(A)正确(B)错误28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 ( )(A)正确(B)错误29 处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的标准依赖于老师、家长等权威。 ( )(A)正确(B)错误四、简答题30 青少年心理发展正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哪些特点容易造成他们的品德不良?五、论述题31 论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

8、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处于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判断行为对错是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的。【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

9、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是人们利用自己意识的控制和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如动机间的冲突及行动过程中坚持与动摇的斗争)与支配行为的力量。【知识模

10、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幼儿园小朋友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中的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小朋友偷偷把自己吐在地上的肥肉踢到别人那里,主要是为了逃避教师的惩罚。【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 【正确答案】 C【

11、试题解析】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尊严与权利”属于后习俗水平的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该阶段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该孩子认为药剂师的恶劣导致海因兹去偷药,属于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其中,依从指的是人们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认同指的是

12、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一个过程。内化是指将外界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作为自己的规则和内在标准,并用以指导实际行动。【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依从是指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的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

13、养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初中生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为主,随年龄增长,总的趋势是向稳定性发展,多变性减少。初中生在活动中,随着社会化水平提高,理智性动机发展,兴趣趋向稳定,道德动机向稳定性发展。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中 2 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态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由三种

14、心理成分构成:(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情感成分: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包括喜欢与厌恶、尊敬与轻视、热爱与仇恨等;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行为的准备状态。【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没有社会活动和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也就没有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

15、转化的催化剂。【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无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公正道德阶段。【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 10 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 10 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二、多项选择题21 【正确答案】 C,D,E【试题解析】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

16、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有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识。【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发展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人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念、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发展人生观和世界观。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一些研究发现,在三年的高中阶段,学生

17、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变化并不大,改变行为习惯的可塑性较小。【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三、判断题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态度形成的内化阶段,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态度结构中的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18、即 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它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处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的标准是社会规范;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的标准依赖于

19、老师、家长等权威。【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四、简答题30 【正确答案】 (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分不清是非界限;(2)道德意志力薄弱,抵抗诱惑的能力差;(3)道德情感发育不健全;(4)道德行为习惯不良;(5)心理素质不高,承受能力差。【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五、论述题31 【正确答案】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