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社会心理与行为)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所谓( ) 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个人的好恶、兴趣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联合群体(D)松散群体2 “成绩好,样样好 ”的印象形成属于社会认知效应中的(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3 ( )在初中阶段比起小学阶段来显得更为主要和突出,初中生在课余时间的交往选择、遇到烦恼或喜悦向谁倾诉等方面,朋友所起的作用都比小学阶段更大。(A)人际关系(B)同伴关系(C)亲子关系(D)师生关系4 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
2、活动还只是个人意义的群体是( )。(A)松散群体(B)联合群体(C)非正式群体(D)集体5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B)中间环节(C)目标(D)最高阶段6 有些平时很勤劳的学生在大扫除时懒懒散散,不爱干活,这种现象是( )。(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侵犯行为(D)社会促进7 警察要求司机停车,司机就必须将车开到路边停下,这种现象是( )。(A)从众(B)依从(C)服从(D)顺从8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A)联合群体(B)松散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9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与( )。(A)态度一致(
3、B)行动一致(C)观点趋同(D)相互理解与扶持10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B)不大的影响(C)积极的影响(D)消极的影响11 考试时,小张因为监考老师在身旁,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作( )。(A)社会助长(B)社会抑制(C)社会惰化(D)责任分散效应12 ( )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A)定势效应(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效应13 在记忆一串数字时,往往容易记住最后几位数字,这种现象叫作( )。(A)首位效应(B)近位效应(C)得寸进尺效应(D
4、)门面效应14 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关系,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形成的群体被称为( )。(A)实际群体(B)小型群体(C)任务型群体(D)非正式群体15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其中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是( )。(A)包容需要(B)控制需要(C)尊重需要(D)情感需要16 从暗示的角度来看,“话里有话” 是一种( )。(A)环境暗示(B)语言暗示(C)行为暗示(D)制度暗示17 “眼不见,心不烦 ”“掩耳盗铃”等都是( )的表现。(A)压抑(B)投射作用(C)否认作用(D)升华18
5、苏东坡与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 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后来,苏东坡对妹妹提起此事,苏小妹说:“ 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心理学中的( )。(A)近因效应(B)投射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19 一个争强好胜的学生和另一个个性较弱的学生在一起很可能感到更自在,这在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属于( )。(A)类似性因素(B)空间因素(C)需要互补性(D)仪表20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定向作用(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印象管理21 观念
6、与行为由于群体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指的是( )。(A)从众(B)服从(C)依从(D)盲从二、填空题22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物、事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包括认知成分、_、_。23 “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 体现了心理效应类型的 _效应。24 通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群体分为两种:按照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群体,如班集体,叫作_群体,通常所说的小团体或友伴群则属于_群体。三、简答题25 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有哪些?26 简述什么是从众行为。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社会心理与行为)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
7、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可以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依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松散群体是低层次的,是人们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而结成的集合体。比如,在同一辆客车上的旅客。联合群体是中间层次,其特点是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活动目的,群体成员之间建立有公务和个人间的接触,共同的活动较多,因而发展为联合群体。集体是群
8、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根据定义特点,本题答案应选 A。【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一些品质一旦有了某种倾向性的印象,就会用这种倾向性印象评价该对象的其余品质。例如,有的人对某人的外表有了良好的印象后,会对此人的个性品质更倾向于作出肯定性的评价。【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初中学生社会化的表现之一是初中生课余时间的交往选择、遇到烦恼或喜悦向谁倾诉等方面,朋友所起的作用比小学时更大。初中学生(无论男女)把朋友放在第一位,同
9、伴关系在初中阶段比儿童期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联合群体是指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有个人的意义。【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依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群体可以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其中,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
10、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警察要求司机停车,司机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警察的要求去行动,是一种服从。【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是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与行动一致。【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群体规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知识模块
11、】 社会心理与行为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抑制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考试时小张受到老师的影响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属于社会抑制现象。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任务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在场(观众效应) ,或者有竞争者(合作者效应) ,将会激发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
12、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后面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一般而言,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首尾部分印象较深刻,从而形成首位效应与近位
13、效应。记住最后几位数字属于近位效应。得寸进尺效应,又称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门面效应,与登门槛效应相对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后,对较小的要求的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故选 B。【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是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形成的。【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表现为希
14、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控制需要,表现为在权利或权威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感情需要,表现为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话里有话”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暗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知识模块】 社会心
15、理与行为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一个争强好胜,一个个性较弱,属于需要互补性产生的人际吸引。【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的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
16、或行为的社会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二、填空题22 【正确答案】 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23 【正确答案】 晕轮【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24 【正确答案】 正式;非正式【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三、简答题25 【正确答案】 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有以下四点:(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26 【正确答案】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以分为简单服从和内心接受两种。简单服从的个体在群体压力撤销后,仍保留着与群体不一致的信念,而内心接受则反之。【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