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态度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901848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态度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态度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态度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态度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态度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态度练习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 理论知识单项选择题1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 态度对于心理和行为能够起到一种激发、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这体现了态度的哪种特性?( )(A)社会性(B)主观经验性(C)动力性(D)结构性3 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正确的是( )。(A)完全一致(B)很不一致的(C)常常不一致(D)大多数时间一致,有时不一致4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体现出态度构成要素中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偏见成分5 在态度的 ABC 模式中, B 是指( )。(A)认知(B)情感(C

2、)行为(D)行为倾向6 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为态度的( )。(A)P-O-X 模式(B) P=F(P,C)模式(C) TIRO 模式(D)ABC 模式7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属于态度的( )。(A)深刻维度(B)强度维度(C)中性维度(D)外显维度8 (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9 个体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交换的产物。这属于态度的( ) 。(A)认知性功能(B)工具性功能(C)价值表达功能(D)自我防御功能10 “某个人工作能力低,但他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他的这种负性态度实际上是在掩盖

3、真正的原因” ,这种现象体现出的是态度的 ( )功能。(A)效用(B)认知(C)自我防御(D)价值表达11 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12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对待赡养老人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 ) 。(A)文化的差异(B)家庭背景的差异(C)参照群体的差异(D)知识水平的差异13 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服从内化认同(B)内化 服从认同(C)服从 认同内化(D)认同服从内化14 态度形成的初始阶段是( )阶段。(A)服从(B)认同(C)

4、内化(D)评价15 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B)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C)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16 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之间呈(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D)倒 U 型(曲线) 关系17 ( )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A)传递者(B)反馈(C)情境(D)接受者18 一个人吸烟成瘾,但也知道“吸烟会导致肺癌

5、,肺癌会危及生命” ,为了减轻内心的矛盾,他搜集了很多有关“世界上吸烟而长寿的人很多” 的例证,根据费斯廷格的理论,这属于通过何种方式保持自己的认知平衡状态?( )(A)改变认知(B)消除认知(C)增加新的认知(D)改变行为19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A)海德(B)费斯廷格(C)霍夫兰德(D)班杜拉20 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依据是( )。(A)费力最小的原则(B)符合需要的原则(C)社会交换的原则(D)平衡的原则21 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A)回避动机(B)趋向动机(C)诱因的强度(D)达到平衡状态22 通过角色扮演,让个体学习和建立新的( ),是转变态度

6、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A)价值观(B)态度体系(C)评价体系(D)行为模式23 对畏惧与态度转变的研究表明,( )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A)低程度畏惧(B)中等程度畏惧(C)高程度畏惧(D)任何程度畏惧24 传播者的特性是影响劝说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同其他人取得一致性的看法,这突出表现了传播者哪种特性的作用( ) 。(A)专家身份(B)可信赖性(C)吸引力(D)相似性25 社会心理学家为了避免社会赞许性的反应偏差对态度测量的干扰,发明了( )。(A)直接测量方法(B)间接测量方法(C)自然实验方法(D)实验室实验方法二、多项选择题26 下列

7、有关社会态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A)社会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B)社会态度的对象特指人,并不包括人类以外的非生命物(C)人们通常所表露于外的意见、看法、观点、主张等只是态度的表达或态度外化的产物,而不是态度本身(D)态度具有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外显性、动力性等特征27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 )。(A)价值观更抽象(B)价值观更稳定和持久(C)态度具有间接性(D)价值观具有间接性28 态度的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的成分有( )。(A)认知(B)情感(C)行为(D)意志29 可能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是( )。(A)预先警告(B)分心

8、(C)重复(D)内疚30 根据海德(FHeider)的平衡理论,下列关系处于不平衡状态的有( )。31 下列有关费斯廷格(L Festinger)对认知失调理论的阐述中,错误的有( )。(A)将个体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协调、不相干、不协调三种可能性(B)个体可以通过削减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三种方式消除认知失调状态(C)认为认知不协调的状态受到个体自由选择度和外在压力的影响(D)与平衡理论相比,认知失调理论将认知失调视为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非正常状态32 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 )。(A)逻辑的矛盾(B)文化价值冲突(C)新旧经验相悖(D)观念的矛盾33 大体说来,关于

9、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 )。(A)海德的平衡理论(B)认知失调论(C)社会交换论(D)本能论态度练习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 理论知识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态度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态度的动力性。A 项态度的社会性是指态度不是生来就有,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B 项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是指态度与个体观念世界尤其是信仰和价值观密不可分同时又包含相当大的经验成分。D 项态度的结构性

10、是指个体的态度通常不是孤立的单位,而是嵌套在包含多个其它态度的认知结构中。【知识模块】 态度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态度与行为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是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因此,态度和行为常常是不一致的。【知识模块】 态度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态度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态度包括三个成分: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以上三种成分的英语词首分别为 C(认知)、

11、A(情感) 、B(行为倾向 ),因而对态度的三种成分也有人称其为态度的 ABC 模式。【知识模块】 态度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态度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社会态度包括五个维度:指向维度;强度维度;中性维度;外显维度;深刻维度。其中态度的深刻维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态度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因此,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态度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态度的工具性的含义。态度具有

12、工具性功能,即实用性功能,个体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交换的产物。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态度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效用功能、认知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以及价值表达功能。态度的自我防御功能能够使人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弗洛伊德提出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在本质上都是自我防御的态度。通过防御机制,人们能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知识模块】 态度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态度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因此,答案选 D。【知识模块】

13、 态度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文化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参照群体的差异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均可以导致态度的不同。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态度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差异,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态度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服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

14、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知识模块】 态度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态度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态度的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知识模块】 态度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 U 型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知识模块】 态度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霍夫兰德等人提出态度转变模型,认为态度

15、的转变包括四个因素:传递者;沟通信息; 接受者;情境。【知识模块】 态度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提出了三种方式保持主体的认知平衡:改变认知、降低强度、增加新的认知,根据题目,行为主体并没有改变认知,也没有降低强度,只是增加了新的认知。【知识模块】 态度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知识模块】 态度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海德认为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

16、度平衡。【知识模块】 态度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交换论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知识模块】 态度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角色扮演是行为矫正技术之一,行为矫正技术是试图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最终转变态度。【知识模块】 态度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的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会使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知识模块】 态度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7、】 相似性指传播者自身的身份、职业、背景及态度、观点等与被劝说者有相似或相近的特征。青年人容易接受青年人的劝说正式体现了相似性的作用。【知识模块】 态度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态度的各种量表为直接测量一个人的态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但是直接测量容易受主体主观的自我呈现动机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反映在社会赞许性反应偏差上。为了克服这种反应倾向,研究者发展了态度的间接测量方法,主要是使用一些伪装的非言语的测量技术来测量人的态度,包括态度的行为反应测量、态度的生理反应测量和投射测验等。【知识模块】 态度二、多项选择题26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B 项的错误在于社会态度的对

18、象既包括人,又包括人类以外的非生命物。D 项态度具有内隐性而不是外显性的特征。【知识模块】 态度27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其次,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知识模块】 态度2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感情、行为和认知。目前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三成分说。【知识模块】 态度29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态度30 【正确答案】 B,C,D【知识模

19、块】 态度31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B 项的错误在于费斯廷格认为,消除认知状态的方式包括改变认知、降低强度、增加新的认知三种。不包括削减认知;C 项的错误在于有关个体自由度和外在压力对认知失调的影响不是费斯廷格提出的;D 项的错误在于与平衡理论相比,认知失调理论将认知失调视为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正常状态,而不是非正常状态。【知识模块】 态度3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 4 种原因:逻辑的矛盾; 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 新旧经验相悖。【知识模块】 态度3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因素的一致。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知识模块】 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