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记叙文知识)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907589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记叙文知识)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记叙文知识)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记叙文知识)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记叙文知识)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记叙文知识)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升本语文(记叙文知识)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 朱自清早期参加的文学社团是(A)“新月社 ”(B) “文学研究会”(C) “创造社”(D)“左翼作家联盟 ”2 本文为刻画一个慈父形象所选取的描写重点是(A)人物的面貌(B)人物的行动(C)人物的背影(D)人物的语言3 本文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采用的手法是(A)对比手法(B)侧面描写(C)白描手法和侧面烘托(D)正面描写4 背影一文的结构线索是(A)横式结构(B)纵式结构(C)自由结构(D)纵横结合5 朱自清发表的第一部散文集是(A)背影(B) 踪迹(C) 你我(D)欧游杂记6 朱自

2、清散文背影的最主要特点是(A)真实简明(B)闲适伤感(C)清丽典雅(D)以情胜7 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杰出的(A)作家(B)诗人(C)杂文家(D)剧作家8 五四以后,郁达夫是哪个社团的发起人之一(A)创造社(B)文学研究会(C)新月诗社(D)左联9 郁达夫所创作的散文名篇有(A)故都的秋(B) 荷塘夜色(C) 白杨礼赞(D)故乡的野菜10 下列作品不属郁达夫所创作的小说是(A)春风沉醉的晚上(B) 伤逝(C) 薄奠(D)迟桂花11 故都的秋一文主要描绘了(A)南国的秋(B)北京的秋色(C)北国的景(D)秋天的奇景12 故都的秋一文是一篇(A)抒情散文(B)记事散文(C)游记散文(D)议论散

3、文13 下面属于茅盾创作的三部曲系列小说的是(A)爱情三部曲(B) 蚀三部曲(C) 迎春花(D)激流三部曲14 下面不是茅盾的著名短篇小说集的是(A)春蚕(B) 沉落集(C) 泡沫(D)烟云集15 茅盾的香市一文选自他著名的散文集(A)闲书(B) 速写与随笔(C) 话匣子(D)印象.感想.回忆16 下面不是茅盾的著名散文作品的是(A)白杨礼赞(B) 故都的秋(C) 风景谈(D)香市17 茅盾的香市是一篇(A)记事散文(B)抒情散文(C)写景的散文(D)回忆性的抒情散文二、现代文阅读题17 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4、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18 这段文字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19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19 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5、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20 这段文字是选取

6、什么角度来刻画父亲形象的?21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22 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 对父亲的感情?22 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23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4 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我” 怎样的感情?24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

7、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25 概述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26 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南方的秋天有什么样的看法?27 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7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8、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28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9 这段文字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30 这段文字所呈现出的北平秋日景观画面是什么?30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

9、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31 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32 作者在描绘南国之秋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3 作者对比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意图是什么?怎样去体会北方秋天“ 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 ?33 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于是“香市 ”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 “吃”和“玩” 。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 ,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

10、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 香市” ,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 “香市”中,我不但赏鉴了所谓“ 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 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34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5 这段文字突出描写的场面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6 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6 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 “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 “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 ”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 蚕种改良所 ”的招牌。37 这段文字记叙了什么

11、内容?38 这段文字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39 请解释“公安分局 ”、“蚕种改良所”的暗示意义。在这段文字中,社庙被瓜分的寓意是什么?39 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天气虽然很好,“ 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 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在我看来,这所谓“ 南洋武术班 ”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 “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 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

12、见。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 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 “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40 作者在描述重兴“ 香市 ”时运用了什么手法?41 在重兴“香市 ”后,“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什么问题?42 文章的结尾部分描述镇上小商人想借重兴“香市” 来榨取农民干瘪的袋里的钱,最后计划落空。这一结尾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专升本语文(记叙文知识)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 【正确答案】 C【

13、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1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1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1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记叙

14、文知识1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1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二、现代文阅读题【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18 【正确答案】 这段文字通过父亲为儿子送行一事的记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细致周到的关怀。【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19 【正确答案】 行为描写,语言描写。【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0 【正确答案】 选取“ 背影 ”为角度。【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1 【正确答案】 运用了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2 【正确答案】 三处描写。一是“我” 看见父亲翻越站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二是父

15、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三是父亲的离去,其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三处描写都突出了作者“我” 对父亲爱子之情的体悟。【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3 【正确答案】 晚年的父亲心境十分颓唐,但十分体谅儿子,仍是个慈父形象。【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4 【正确答案】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尤其是为人之父以后,作者对父亲角色有了情感的体验。作者日渐成熟,更能体会家道不幸给父亲晚年带来的压抑感。再次回忆父亲的背影,作者要抒发对多年不相见的父亲的思念之情。【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5 【正确答案】 南国的和风细雨和柔和淡雅并不鲜明地突出秋天的悲凉过

16、程。南国之秋色淡、味浅。【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6 【正确答案】 南国秋天的特点是清凉、平淡的,让人无法领略秋之意境。【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7 【正确答案】 排比、比喻。【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8 【正确答案】 直接抒发对北国之秋的留恋之情,并具体描绘了故都北平秋日一景:庭院坐观,感受秋意。【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29 【正确答案】 对比法、借景抒情。【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0 【正确答案】 秋日早晨的庭院坐观。【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1 【正确答案】 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2 【正确答案】 排比、比喻、对比

17、法。【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3 【正确答案】 在他看来,北方秋天的天高云淡、槐树的落蕊中所透露出淡淡的凄清气氛,以及秋蝉哀婉的残声和悲凉的秋风秋雨,这才真正反映出北国秋天鲜明、高远、苍劲、悲凉的韵味。而南国的和风细雨和柔和淡雅、并不鲜明突出的秋景就不能反映悲秋的氛围,因此作者在文中用黄酒之于白干来区别南、北方秋色不同的特点,目的是要肯定北方高远、苍劲、悲凉的秋天神韵,强调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作者肯定北方秋天“色彩浓、回味永” 的特点是出于个人感伤忧郁的个性和感时忧国的心情。因此他特别推崇北国之秋那种“清、静、悲哀” 的氛围。【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4 【正确

18、答案】 写昔日“香市” 热闹的场面以及给作者幼时留下的难忘记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5 【正确答案】 昔日“ 香市 ”热闹的景象,属于场面描写,这与下文所描写的今日“香市”的萧条、冷清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作品的主题。【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6 【正确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昔日中国江南农村自然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的怀念,这也是作者不满于 20 世纪 30 年代动荡现实的一种情绪反映。【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7 【正确答案】 革命以后,“香市” 被禁止。“香市”昔日的地点社庙被瓜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8 【正确答案】 象征手法。【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39 【正

19、确答案】 这里,“公安分局” 象征着军阀势力统治已深入农村;而 “蚕种改良所”则象征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社庙的被瓜分暗示了造成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原因。【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40 【正确答案】 对比、铺垫、反衬手法。【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41 【正确答案】 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农村自然经济日益凋敝,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42 【正确答案】 这一结尾已点明了 20 世纪 30 年代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与军阀势力的渗透下,民族经济出现了萧条停滞,市镇的农民和小商人都深受其苦。农村经济破产导致了农民生计困难,身无分文。他们作为农村商业经济的最大消费者,已无任何购买力,这是市场无法活跃的原因。本文的结尾揭示了在 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经济萧条时期小商人与农民的矛盾,又暗示了振兴市镇的经济绝不能靠敲诈和剥削已破产的农民,而是要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知识模块】 记叙文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