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专接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2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3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
2、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4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面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5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内容6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
3、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7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
4、升到理性认识(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8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9 “静者,动之静也 ”的观点是 (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0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观点11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12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5、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3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14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理论的观点15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16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 的观点,是属于( )(A)主
6、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7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人与物的关系18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19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7、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20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多项选择题21 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B)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2 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
8、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23 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B)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24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
9、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25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26 2006 年 7 月 12 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 110 米栏比赛中,以 12 秒 88 勇夺冠
10、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 13 年之久的 12秒 91 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 他说: “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的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27 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28
1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29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30 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了“ 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
12、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三、论述题3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20 多年前,A 村的农民为生计所迫而冒险探索,进行大包干,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20 多年来,A 村的粮食产量增长了 20 多倍,人均收入从改革前的 20 多元增长到 2500 元。A 村人津津乐道,吃的是白面馍,住的是砖瓦房,认为改革已成功。10 多年来,A 村农业生产基本还是传统的一稻一麦的方式,村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集体收入更是寥寥无几。材料 2:B 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80 年代中期,B 村适时调整该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使全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均收入达到 5200 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成了全国闻名的亿元村、明星村。90 年代中期,B 村又以发展产业化经营和优化经济结构为新一轮发展的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技进步,本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进入新世纪,又决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工业竞争力,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根据上述材料回答:31 A、B 两村 20 多年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请你谈谈对这一哲学道理的理解。32 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上述
14、哲学道理的?33 A、B 两村 20 多年变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什么哲学启示 ?33 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材料 1:列宁指出:“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 2:杜林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 3: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34 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35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2,指出材料 2 的错误。36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3,
15、分析材料 3 的错误。河北省专接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原理的考查。根据哲学一般原理,原因是事物发展链条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产生或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产生或引起的现象。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最基本的关系。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两点论内在
16、地包含着重点论;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则以同时承认非重点论为前提。【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别。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不可能性则是指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实现的条件和根据,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故应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胸中有成竹”的“竹”属于意识的东西,但其来源是存在于文与可住处周围的竹子,此典故体现的哲学原理是意识对客观存
17、在具有能动的反映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题干中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其他领域”,可明显知道是对重点论和两点论知识点的考查。【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根据题意,这是一种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所以答案应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静者,动之静也”承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里更强调的是静止是运动在某个时段或某个地点的一种状态,既不是否认静止的相对性,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也不是否认运动的绝对性。【知识模
18、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必然性和偶然性知识点,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会导致机械决定论。【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
19、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人们的理性规定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这正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即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所以,“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
20、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等观点。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列宁的全话是:“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
21、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是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因此题中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道题目较难,需要考生好好的分析。【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
22、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性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所以答案应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一知识点。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认识的本质和作用。本题重点是分析题干
23、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其一,“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表明的是音乐(客体) 对于人(主体) 的作用:其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是说,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本题的答案: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
24、在思维着,并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大不一样。【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多项选择题2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选项 B 指的就是实践的特殊本质,选项 C 指的是实践的一般本质,故 ABC 均正确:D 为实践的特点,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2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这道题目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原理来认识现存世界。题中的 A 项把人的作用和能力,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夸大到极点。 B 项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D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3 【
25、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从漫画上突出的三个形象(地球、人和树林)与漫画中的题词(忍无可忍)以及题干的提示语,可知该题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抗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不恰当的实践活动方式:解决人与自然对抗关系、摆脱人类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合理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试题的 A、B 两项是正确的,而 C 是不全面的,D 项则是消极无为的,因而是应被排除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4 【
26、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前三项属于二者的分歧,而且 C 项的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二者都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只不过其正确性、科学性不同而已。【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农民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是作为喜鹊的食物,是为了让喜鹊捕捉果树上的虫子,来保证柿子的丰收。这实际上是人们利用生物链这一客观联系为农业生产服务。A 、B 、D 均是符合这一意思的选项,C 项本身表述有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知识
27、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这道题目较为简单,它考查了发展的知识点。发展是无限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必然的规律。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所以答案应选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科学发展观在实质上就是辩证的发展观,坚持了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它们在当前的社会实践中贯穿、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8 【正确答案】 A
28、,B,C,D【试题解析】 本题属识记内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这道不定项选择,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关于矛盾观的理解和掌握。此题和以往曾命制过的有关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选择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中国古代辩证法家的原命题作题干,而以矛盾学说的有关观点作备选项。此题的难度也就在于此,一般考生选择此题的思路是,选读明白题干中文言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干的意思去选择答案。如果这样回答该题是难以得分的。遇到这种题型,可以先不考虑题干文言文的含义,直接抓住主句“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然后将所给出的 4 个备选项中所有有关辩证法的观点都提
29、升出来,一股脑把它们都选定即可。这样一个思路分析 4 个备选项,A 、B 、C 都是关于矛盾学说亦即辩证法的观点,只有 D 项是不符合题意的,因为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正确选项是 A、B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0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论述题【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1 【正确答案】 体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哲学道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按规律办事,使思想符合实际,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变化发
30、展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着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束缚,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客观事物足一个无限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坚持解放思想,也是不断随着“实事” 和“是”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只有按照与时俱进的步伐和尺度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更新,才能不断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要求做到不断解放思想、达到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2 【正确答案】 A 村大胆尝试大包干,B 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业生产特点和规律出发,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取得了农
31、村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B 村的发展道路还体现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哲学道理。80 年代中期,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90 年代中期又深化改革,促进科技进步,本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进入新世纪,又决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工业竞争力,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B 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 村的经济工作具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而 A 村安于现状,满足于一时的成就和单一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缺乏
32、活力和动力。这说明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3 【正确答案】 A、B 两村 20 多年变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必须培养创新精神,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克服因循守旧,让思想跟上时代,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第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认真总结实践的新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4 【正确答案】 材料 1
33、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5 【正确答案】 材料 2 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 1 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6 【正确答案】 材料 3 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 1 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 3 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浯句上的,同样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