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489175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 3及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 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 “过 ”或 “不及 ”,其哲学依据是 ( A)质的概念 ( B)量的概念 ( C)度的概念 ( D)矛盾概念 2 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古为今用 ”,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待外国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 “洋为中用 ”,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这种对待中外文化态度的根本哲学依据是 ( A)物质和意识 的辩证关系原理 ( B)辩证的否定原理 ( 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

2、理 ( D)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3 中国古代思想家有 “和而不同 ”、 “和实生物 ”、 “和为贵 ”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 “和 ”所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矛盾的相同性 ( B)事物矛盾的同一性 ( C)事物矛盾的斗争性 ( D)认识论的形而上学 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 B)质量互变规律 ( C)否定之否定规律 ( D)因果联系规律 5 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 ( A)内在动力 和源泉 ( B)状态和形式 ( C)方向和道路 ( D)原因和结果 6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A)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 B)全面

3、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 C)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 D)承认矛盾观点与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7 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 ( A)内在动力和源泉 ( B)状态和形式 ( C)方向和道路 ( D)原因和结果 8 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C)内因 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9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的 ( A)主要矛盾决定的 ( B)非主要矛盾决定的 (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D)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决定的 10 要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前提或关键是认识 ( A)事物矛盾的

4、普遍性 ( B)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 C)事物的主要矛盾 ( D)矛盾的主要方面 11 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2 人类认识事物的秩序是 ( A)从整体到特殊再到整体 ( B)从实践到感觉再到实践 ( C)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 ( D)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 13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A)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 B)达到理性认识 ( C)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D)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14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 A)实践论 ( B)先验论 ( C)反

5、映论 ( D)从过去的经验出发 1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和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是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 ( B)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的对立 (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 (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 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这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 B)辩证法观点 ( C)可知论观点 ( D)不可知论观点 17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 ”。 “悬而未决 ”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 B)唯心主义观点 ( C)可知论观点 ( D)不可知论的观点 18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

6、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 (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1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客体是 ( A)精神的创造物 ( B)客观事物 ( C)物质 ( D)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20 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 A)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 B)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 ( C)一切创造性活动 ( D)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21 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首要的基本关系是 ( A)实践关系 ( B)认识关系 ( C)价值关系 ( D)审美关系 22 认识的本质是 ( A)人脑对客

7、观存在的反映 ( B)主体对客体的创造 ( C)在人脑中对客体的选择与重构 ( D)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3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属于 (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D)彻底唯心主义的观点 24 认识开始于直接经验,这是 ( A)认识论的唯物论 ( B)认识论的辩证法 ( C)认识论的不可知论 ( D)认识论的形而上学 25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 ( A)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 B)获 得真实的感性认识 ( C)达到理性认识 ( D)指导社会实践 26 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

8、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主要说明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 D)感性认识等于理论认识 27 “拿事实来说话 ”这一名言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8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 变革的先导的论断是 ( A)理论是实践的来源 ( 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 C)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 D)理论是实践的目的 29 党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工作方法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运用 ( B)辩证唯物主

9、义实践观的运用 ( C)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观的运用 (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运用 30 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是 ( 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 B)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C)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D)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 质和现象的关系 31 辩证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 ( A)分析与综合 ( B)归纳和演绎 ( C)抽象与具体 ( D)逻辑与历史 32 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打法、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址 ( A)一般、特殊、个别的关系 ( B)整体、部分、具体的关系 ( C)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关系 ( D)特殊、普遍、特殊的关系 33

10、“两点论 ”和 “重点论 ”相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根据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 B)矛盾论的观点 ( C)认识论的观点 ( D)唯物史观的观点 34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 B) “源 ”和 “流 ”的关系 (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35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 B)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 D)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

11、7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由实践到认识 (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C) 由认识到实践 ( D)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38 认识有待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 ( A)唯物论 ( B)辩证法 ( C)可知论 ( D)无限论 39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这个观点的错误是 ( 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B)行先知后的关系 ( C)知行合一 ( D)知易行难的关系 40 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 ( B)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 ( C)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活动 ( D)从部分到整体的 思维活动

12、 41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 A)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 ( B)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D)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 42 在阶级社会中,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A)阶级性 ( B)客观性 ( C)主观性 ( D)相对性 43 真理客观性主要是指 (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 (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 C)真理性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人和人的意识的内容 ( D)真理性认识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44 承认绝对真理就是 ( A)承认永恒真 理 ( B)绝对主义 ( C)否认相对真理 ( D)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45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

13、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 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 D)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46 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与途径是 ( A)客观事物 ( B)主观认识 ( C)科学理论, ( D)社会实践 47 自由是指人们 ( 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 ( B)摆脱了 必然的束缚 ( C)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 D)实现了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8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 ( A)还不是真理性认识 ( B)只是不完全的近似的

14、真理 ( C)是仍然要不断发展的真理 ( D)是暂时的正确认识 49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是 (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 B)一切辩证法观点 ( C)一切哲学的观点 (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 C)人与人的关系 (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51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 ( A)地理环境 ( B)人口因素 ( C)生产方式 ( D)社会制度 52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 ( B)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 C)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 D)和

15、谐关系和非和谐关系 53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 ( A)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棍为一谈 ( B)否认了人类同自然界的区别 ( C)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D)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的辩证的本性 5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体现了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 B)质量互变规律 ( C)交往理论 ( D)社会有机体思想 5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的选择,这体现了 ( A)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 B)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 C)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D)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56 社会规律

16、的特点是 ( 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B)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 ( C)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 D)同人的意志和意识无关 57 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 C)如何进行产品分配 (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 (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 D)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59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 之

17、所以处在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 ( A)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 ( B)被统治阶级处于无权的地位 ( C)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 D)他们掌握了宣传机器 60 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 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61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是偶然的 ( B)纯粹是必然的 ( C)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 D)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62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 B)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合理 (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 D)

18、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3 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 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 (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 C)德国古典哲学家 ( D)马克思和恩格斯 64 国家的起源是 ( A)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 B)由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 (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 65 人的本质是 ( A)自私自利的 ( B)善恶不明的 ( C)有善有恶 ( D)社会关系的总和 66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 ( A)国有企业 ( B)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总和

19、 ( D)以公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67 道德评估的客观标准是 ( A)统治阶级的利益 ( B)全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 C)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 D)人的价值 68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是指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B)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 C)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统一 ( D)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 6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原理 (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70 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

20、观的分水岭是 ( A)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C)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D)是 否承认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71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盼哲学依据是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7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哲学依据是 ( A)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B)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们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C)物

21、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 定力量的原理 7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哲学依据是 ( A)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原理 ( B)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D)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74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的控制中心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 B)政治法律思想 ( C)国家政权 ( D)政治法律设施 75 在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 ( A)大多数赞成的意识形态 ( B)历史创造者的意识形态 ( C)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 D)被统 治阶级的意识

22、形态 76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一名言包含的哲理是 ( A)夸大个人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 B)否认个人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 C)承认个人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D)否认群众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77 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个人价值。在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中首先强调的是 ( A)在于贡献 ( B)在于索取 ( C)在于牺牲 ( D)在于自由 78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 识的矛盾 ( C)社会基本矛盾 ( D)人与人的矛盾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 3答案与解析

23、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 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9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

24、原理 10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 【正确答案 】 A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4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5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8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 【正确

25、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 义哲学原理 21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2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5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6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7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8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9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0 【正确答案】 A 【知识

26、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1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2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4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5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 学原理 36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7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8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9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第 4章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本题题干引

27、语出自我国明朝时期哲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著作。王守仁的哲学体系,集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 “知行合一 ”是他的基本观点。 (3)本题题干的观点是知行合 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知行等同, 否认了行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0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1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2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3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4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5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

28、学原理 46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7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8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9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0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1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2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3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 54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5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6 【正

29、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7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8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9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0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1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2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4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5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6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7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8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9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0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 (2)本题出自胡锦涛 2003年 7月 1日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他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本题属于考查记忆的直接性试题, 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观点,其他不选的有正确或不正确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PD IEC TS 62763-2013_5284 Pilot function through a control pilot circuit using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and a control pilot wire《通过控制导向线使用PWM (脉冲宽度调制) 的导向功能和控制导向线》.pdf BS PD IEC TS 62763-2013_5284 Pilot function through a control pilot circuit using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and a control pilot wire《通过控制导向线使用PWM (脉冲宽度调制) 的导向功能和控制导向线》.pdf
  • BS ISO 8070-2007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sodium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contents -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牛奶和奶制品 钙、钠、钾和镁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pdf BS ISO 8070-2007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sodium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contents -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牛奶和奶制品 钙、钠、钾和镁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pdf
  • BS ISO 8082-1-2009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 General machines《林业用自推进机械 防倾.pdf BS ISO 8082-1-2009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 General machines《林业用自推进机械 防倾.pdf
  • BS ISO 8082-2-2011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Machines having a rotating platf.pdf BS ISO 8082-2-2011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Machines having a rotating platf.pdf
  • BS ISO 8083-2006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Falling-object protective structures (FOPS)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林业机械 落体防护装置(FOPS) 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pdf BS ISO 8083-2006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Falling-object protective structures (FOPS)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林业机械 落体防护装置(FOPS) 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pdf
  • BS ISO 8086-2004 Dairy plant - Hygiene conditions - General guidance on inspection and sampling procedures《乳品厂 卫生条件 检验和取样程序通用指南》.pdf BS ISO 8086-2004 Dairy plant - Hygiene conditions - General guidance on inspection and sampling procedures《乳品厂 卫生条件 检验和取样程序通用指南》.pdf
  • BS ISO 8096-2005 Rubber- or plastics-coated fabrics for water resistant clothing - Specification《雨衣用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规范》.pdf BS ISO 8096-2005 Rubber- or plastics-coated fabrics for water resistant clothing - Specification《雨衣用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规范》.pdf
  • BS ISO 8097-2001 Aircraft Minimum airworthiness requirements and test conditions for certified air cargo unit load devices《航空器 经认证的航空货运集装单元装置最低适航性要求和试验条件》.pdf BS ISO 8097-2001 Aircraft Minimum airworthiness requirements and test conditions for certified air cargo unit load devices《航空器 经认证的航空货运集装单元装置最低适航性要求和试验条件》.pdf
  • BS ISO 8114-1993 Textile machinery and accessories - Spindles for ring-spinning and doubling machines - List of equivalent terms《纺织机械和附件 环锭纺纱机和并线机用锭子 同义术语表》.pdf BS ISO 8114-1993 Textile machinery and accessories - Spindles for ring-spinning and doubling machines - List of equivalent terms《纺织机械和附件 环锭纺纱机和并线机用锭子 同义术语表》.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