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913713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1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文化传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B)文化传统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C)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只有负面作用(D)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2 中国历代王朝抑制商业、手工业为内容的“重农主义” 可以在_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 )(A)以族群相处的夏代(B)尊崇神权的商代(C)西周的农耕政道(D)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3 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 )(A)北宋立国的艰难(B)北宋的民族压迫政策(C)北宋的民族融合特色(D)北宋靠武力征服欧亚大陆

2、4 北魏全盛时代,在洛阳宣阳门外设立的用于接待外国客商的场所是( )(A)“十三行 ”(B) “四夷馆”(C) “同文馆”(D)“互市”5 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是( )(A)五服(B)九族(C)家谱(D)家风6 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 )(A)年、月、H(B)日、气、朔(C)阴历、农历(D)太初历、四分历、乾象历7 下列医书中,以针刺疗法为主的是( )(A)素问(B) 灵枢(C) 神农本草经(D)洗冤录8 下列器官不属于中医学上“脏” 的是( )(A)心(B)肝(C)胃(D)肾9 汉代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 )(A)征辟(B)察举(C)策问(D)九品中正制10 仪礼.士

3、婚礼中记述的贵族婚礼的仪式“纳采” 是指( )(A)男方以雁为礼品,到女家求婚(B)男方将女方名字取回后到祖庙占卜,卜得吉兆后备雁往告女家(C)男方送上聘礼,正式确定婚姻关系(D)男方卜得吉日,送女家请求同意婚期11 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程序规范与对个体社会属性进行确认的标志是( )(A)人生仪礼(B)三纲五常(C)宗法制度(D)伦理秩序12 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 )(A)明德(B)亲民(C)平天下(D)止于至善13 儒家认为整个教育程序的最终阶段是( )(A)修身(B)齐家(C)治国(D)平天下14 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说明了中国古代教学

4、思想中的( )(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C)学思结合(D)教学相长15 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是( )(A)汉代的乐府诗(B)东晋的山水诗(C)唐代的格律诗(D)宋词16 中国戏曲最主要的特点是其表演方式的( )(A)多样化(B)模式化(C)虚拟化(D)程式化17 在历史上享有“ 佛画之祖 ”美誉的是( )(A)吴道子(B)曹不兴(C)阎立本(D)张择端18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A)左右对称(B)飞檐挑角(C)以木结构为主(D)精巧秀丽19 世界语言大约有 5000 种,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 )(A)汉语(B)英语(C)法语(D)德语20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

5、)(A)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B)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C)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D)楔形文字和表意文字21 下列不属于用汉字记录的少数民族文献的是( )(A)越人歌(B) 颜氏家训(C) 白狼歌(D)蒙古秘史22 中国古代汉字正字的总结之作是( )(A)五经定本(B) 九经字样(C) 干禄字书(D)康熙字典23 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 )(A)英美文学(B)基督文学(C)佛教文学(D)拉美文学24 最早提出“ 中体西用” 一词的是 ( )(A)冯桂芬(B)沈寿康(C)魏源(D)郑观应25 中国现代新儒学著名的“三大书院” 不包括( )(A)马一浮在四川乐山乌尤寺办的复兴书院(B)梁漱溟在重庆北碚金

6、刚碑办的勉仁书院(C)张君劢在云南大理办的民族文化书院(D)冯友兰在北京办的西山书院26 天子自称为“ 朕” 开始于 ( )(A)轩辕黄帝(B)秦始皇赢政(C)汉高祖刘邦(D)汉武帝刘彻27 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 )(A)先秦时期(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三国时期28 下列选项中,演化出汉赋的是( )(A)楚辞(B)大雅(C)小雅(D)周颂29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将明清以来的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 )(A)三个阶段(B)五个阶段(C)六个阶段(D)七个阶段30 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 )(A)畜牧业的萌芽(B)制

7、陶业的萌芽(C)农耕业的萌芽(D)手工业的萌芽二、多项选择题31 魏晋以来的中国文人画,大体有两大渊源,即( )(A)玄学影响下的山水画(B)佛教绘像影响下的人物画(C)经学影响下的仕女画(D)理学影响下的工笔画(E)社会生活影响下的风俗画32 中国素称“ 礼仪之邦”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 )(A)日常生活的指南(B)贵族等级的标志(C)乡里庶族的规范(D)立身处世的准则(E)沟通天人的仪式33 我国古代血祭社稷的方式有( )(A)将血直接滴人酒中(B)将血直接滴入土中(C)涂血于社稷神主之上(D)供血于神位之前(E)将血洒在神位之前34 宋代的文字规范著作有( )(A)郭忠恕的佩篇(B

8、)张有的复古编(C)颜元孙的干禄字书(D)张参的五经文字(E)唐玄度的九经字样35 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是( )(A)交汇对象起了变化(B)交汇兴趣起了变化(C)交汇时间长(D)交流反差大(E)交流的双向互渗性36 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37 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 )(A)战争(B)宗教(C)农耕(D)渔猎(E)天灾38 下列有关“ 天人合一” 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天人合一 ”观念起源于西周(B) “天人合一” 的专有名称是由汉代董仲舒提出的(C)苟子

9、天论篇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D)“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有着密切的联系(E)“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39 汉武帝在遣使通西南夷的过程中,先后派出的使者有( )(A)唐蒙(B)司马相如(C)班超(D)许慎(E)张骞40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 )(A)和平(B)联合(C)融会(D)谦让(E)战争三、简答题41 简述“返本开新 ”。42 简述中国传统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特点。43 简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44 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45 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种类。46 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四、论述题47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及南北

10、特点。48 试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1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大有关系。而以抑制商业、手工业为内容的“重农主义”正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立国的艰难。强盛时,唐王朝作为东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和平的方式,带动着文化的交流和文明

11、的共同进步。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北魏全盛时代,在洛阳宣阳门外设“四夷馆”,用于接待外国客商。到了晚清时期,广州还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现在世界上通行的是西方的公历,中国用的则是阴阳合历。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古代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医学著作,如以医学理论为主的素问,以针刺疗法为主的灵枢等。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中医学上,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统称“五脏”。腑,包括

12、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统称“六腑”。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文帝时,首次实行与察举相匹配的“策问”考试方式。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仪礼.士婚礼中记述了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其中包括“纳采”,即男方以雁为礼品,到女家求婚。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程序规范与对个体社会属性进行确认的标志。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13 【正确答案】 D

13、【试题解析】 大学把“平天下”作为整个教育程序的最终阶段,希望那些有才德的君子在治好一国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仁德和善政推广到其他国家,最终实现全天下的太平。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者的欢迎。孔子就特别善于运用这一方法,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这种诗体字数、句数固定,讲究平仄押韵和粘连对仗,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感。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流派众多,但在总体上却有

14、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表演方式的程式化。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绘画美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国东吴的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美誉。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中国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世界语言大约有 5000 种左右,但使用人口超过 100 万的语言只有140 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

15、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这种分类是从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是语义还是语音来确定的。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用汉字记录的少数民族文献,如越人歌白狼歌蒙古秘史,以及用汉字记录的许多少数民族古地名、人名等,是珍贵的民族语言材料。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清代康熙皇帝钦敕编纂康熙字典,成为古代汉字正字的总结之作,为汉字的定形、定音、定义作出了贡献。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国著名的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是以佛教为题材,并深受印度艺术的影响。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学。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中体西用”一词最早则见于 1896 年 4 月沈寿康在

16、万国公报上发表的匡时策中。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马一浮在四川乐山乌尤寺办的复兴书院,梁漱溟在重庆北碚金刚碑办的勉仁书院,张君劢在云南大理办的民族文化书院,是现代新儒学著名的“三大书院”。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赢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迈五帝”,于是将三皇五帝的尊称合并,称为“皇帝”,并将皇帝的命令称为“制”或“诏”,天子自称为“朕”。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作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汉赋和汉乐府民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样式。汉赋是由楚辞演

17、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汉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2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陈独秀在 1916 年发表的吾人最后之觉悟的著名论文中,曾将明清以来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3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考古学者在距今四千余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可见初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二、多项选择题31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魏晋以来的中国文人画,大体有两大渊源:一个是玄学影响下的山水画;另一个则是佛教绘像影响下的人物画。32 【正确答案】 B,C ,D【试题解析】 从社

18、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礼是贵族等级的标志,礼是乡里庶族的规范,礼是立身处世的准则。33 【正确答案】 B,C ,D34 【正确答案】 A,B3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是: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交汇时间长、交流反差大。36 【正确答案】 C,D,E【试题解析】 我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主要成就有:(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这三项成就都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37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一方面是战争,另一方面是宗教。宗教的作用更持久、更深远。38 【正确答案】 B

19、,C【试题解析】 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苟子在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之分”的观点。39 【正确答案】 A,B,E【试题解析】 两汉时期,中原同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西南方面,汉武帝先后派唐蒙、司马相如、张骞三次通使西南夷。40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在西亚古国,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族群为争夺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残酷征服。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三、简答题41 【正确答案】 “ 返本开新 ”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 “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

20、“新”,以“重建儒家的道德主体性哲学”来弘扬中国本位文化。42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 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2)中国古代的 “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 天道 ”和“人道”。(3)“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 “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43 【正确答案】 (1)鲜明的时代性。(2)浓郁的民族性。(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吸纳百川的开放性。(5)深广的群众性。(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44 【正确答案】 (1)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2)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45

21、【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1)上帝崇拜。殷墟卜辞证明,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上帝” 的创造,并迷信它有广泛的神力。西周以后,更多的是称上帝为皇天、上天、曼天、昊天、苍天。(2)鬼魂崇拜。 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其主要内容有: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3)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它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祖先崇

22、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除了特定的祭祀和临事而祭,还有“春日礿,夏日禘,秋日尝,冬日烝” 的定四时祭祀。(4)前兆迷信和占卜。前兆迷信和占卜,也是原始宗教的一个部分。前兆迷信是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46 【正确答案】 (一) 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1)汉字字数多,笔画多,对初学者来说,难记、难认,因此识字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采取的是集中识字的办法。即在儿童人学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两千个左右的汉字,这样学童可以较快地进行经典阅读,较早

23、进行传统伦理思想教育。(2)写字教育。传统语文教学中,识字教育和写字教育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识字课上学的字并不要求马上会写,写字课另有一套系统。(二)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1)句子训练是通过属对训练来实现的,属对训练是一种充分注意了汉字汉语特点的语言训练。(2)作文训练是与大量阅读结合在一起的。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经术为诱饵,笼络知识分子,学校教育就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阅读材料,这为此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内容打下了基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的阅读主要以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为主。四、论述题47 【正确答案】 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

24、教,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示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偏于教” ,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在南朝,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广泛的民间,古老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的边

25、地民族政权多重视中原文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间的影响,恐怕要更加深入普遍。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48 【正确答案】 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是: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的“三先生” 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再者,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以文字狱来迫害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另外,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从宋儒那里就有“ 尊德性 ”与“道问学”的分歧。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但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