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3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2 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 这一专有名称的是 【 】(A)荀子(B)董仲舒(C)刘禹锡(D)张载3 下列关于“ 中庸之道”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庸”是由孟子提出来的(B) “中庸”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C) “中庸” 意为“ 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D)“中庸之道 ”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4 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 】(A)郭沫若(B)陈梦家(C)于省吾(D)徐中舒5 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
2、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的行为是【 】(A)鸟占(B)筮占(C)梦占(D)星占6 道教炼丹术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其所著的名著为【 】(A)正一经(B) 千金要方(C) 抱朴子(D)效验方7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 】(A)“二谛”法(B) “四谛” 法(C)轮回法(D)十二因缘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的是【 】(A)天台宗(B)中观宗(C)瑜伽宗(D)密教9 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 五常之道 ”是指【 】(A)天、地、君、亲、师(B)仁、义、礼、智、信(C)恭、宽、信、敏、惠(D)温、良、恭、俭、让10 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是【 】(A)兼爱(B)非攻(
3、C)诚信(D)仁义1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 】(A)仁爱孝悌(B)真诚有信(C)谦和礼让(D)重义轻利12 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 】(A)明德(B)亲民(C)止于至善(D)平天下1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离骚(B) 诗经(C) 诗品(D)楚辞14 唐代最著名的大型舞蹈是【 】(A)胡腾(B) 柘枝(C) 兰陵王(D)霓裳羽衣舞15 “文以载道 ”这一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 】(A)孔子(B)韩愈(C)欧阳修(D)周敦颐16 在钟嵘看来,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则是【 】(A)“中和之美 ”(B)
4、“藻饰之美”(C) “自然之美“(D)“节奏之美 ”17 “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 【 】(A)书(B) 乐(C) 礼(D)易18 在现代中国的 56 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的民族有【 】(A)24 个(B) 25 个(C) 26 个(D)27 个19 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 】(A)假名(B)谚文(C)字喃(D)梵文20 避讳之风起源于【 】(A)周代(B)秦代(C)汉代(D)唐代21 最早提出“ 名实” 问题的是 【 】(A)孔子(B)孟子(C)庄子(D)墨子22 在近代,肯定汉字作用并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张的是【 】(A)吴稚晖(B)胡适(C)鲁迅(
5、D)章炳麟23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A)孔子(B)许慎(C)司马迁(D)董仲舒24 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有这样一段话:“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泣寒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段话所运用的修辞格是【 】(A)对偶(B)顶真(C)回文(D)析字25 有佛画圣手之称的唐代画家是【 】(A)阎立本(B)李思训(C)吴道子(D)王维26 将明清以来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张岱年(D)梁启超27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 】(A)金瓶梅(B
6、) 红楼梦(C) 聊斋志异(D)牡丹亭28 “全盘西化论 ”的代表人物是 【 】(A)余英时(B)钱穆(C)张之洞(D)胡适29 主张对“泰西之学 ”应取 “欲求超越,必先会通”姿态的学者是 【 】(A)黄宗羲(B)徐光启(C)李之藻(D)李贽30 江泽民的“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于 【 】(A)1998 年(B) 1999 年(C) 2000 年(D)2001 年二、多项选择题31 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上层文化32 司马迁把当时的“ 天下 ”划分出基本经济区,论述各地的地域文化习俗。这几大基本经济区主要有【 】(
7、A)山西(B)山东(C)陕西(D)龙门一碣石以北地带(E)江南33 明末清初“ 三先生” 是指 【 】(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李贽(E)王阳明34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B)义(C)礼(D)智(E)信35 下列文献中,属于唐代正字著作的是【 】(A)复古编(B) 干禄字书(C) 五经文字(D)九经字样(E)说文解字三、名词解释36 庙会37 市声38 家族39 郡县制40 法经四、简答题41 简述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42 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43 简述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44 简述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人的影
8、响。45 简述中唐以后,南北朝以来的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46 简述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五、论述题47 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48 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3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提出者。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早是由孔
9、子提出的,其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是“中和”的意思。因此 A、C、D 三项均是错误的,只有 B 项正确。4 【正确答案】 B5 【正确答案】 D6 【正确答案】 C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法为佛教的基本教义,“谛”的含义是真实深刻,“四谛”即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B、C、D 三项
10、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9 【正确答案】 B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墨家所提倡的仁爱是一种不分远近先后的“兼爱”。“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的义利观强调义的重要性,并把“利”作为“义”的对立面来进行评价,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中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内涵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道义、不重私利的传统美德。题干中所引用的孟子的话正是展示了这种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儒家所倡导的最高教育目标。
11、儒家就教育方面,提出了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也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存 305 篇诗歌,创作年代历经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大约五百年,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代的舞蹈艺术。唐代是舞蹈的鼎盛时期,当时最为流行的是健舞、软舞,健舞风格爽朗快捷,有胡腾胡旋柘枝三种;软舞风格舒缓细腻,主要有凉州绿腰兰陵王等。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最为著名的大型舞蹈,15 【
12、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宋代文学家周敦颐首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指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并将其作为评价文章优劣的首要标准。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尊崇自然的艺术审美观念。中国古代艺术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他把自然之美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字记载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历代古书的
13、失传非常严重,孔子研究六部古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在战国时代失传了,于是“六经”变成了“五经”,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系统了解乐的内容,这说明文字记载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18 【正确答案】 A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字在境外的传播。越南仿照汉字创造了字喃。字喃一部分是借用的汉字,另一部分是使用汉字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新造的字。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言崇拜。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21 【正确
14、答案】 A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反对否定汉字的主张。在近代否定汉字的主潮中,章炳麟发表文章予以反驳,对汉字的优劣和能否废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他明确提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的主张,反对废除汉字,主张维护汉字以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23 【正确答案】 B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修辞格。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段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有一些顶真格是用重复前一句的方法,使气势连贯而下,题干所述例子就是如此。25 【正确答案】 C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
15、交汇。陈独秀在 1916 年发表的吾人最后之觉悟的著名论文中,曾将明清以来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从这七个阶段大致可以看出“西学东渐”的演变脉络,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现代的曲折历程。27 【正确答案】 B2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全盘西化。这一主张的代表人物有胡适、吴稚晖、陈序经等。2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徐光启的“会通”观点。明末的徐光启提出了“会通”的观点,他认为对
16、于“泰西之学”即西方文明应采取“欲求超越,必先会通”的姿态。30 【正确答案】 C二、多项选择题31 【正确答案】 B,C32 【正确答案】 A,B,D,E3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末清初的“三先生”。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被称为“三先生”。三人都参加过抗清活动,他们或发愤著书,或主张“经世致用”,或痛斥封建帝制,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3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基德或三母德。3
17、5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晚唐时期,颜师古编正字著作颜氏字样,对唐代的正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比较著名的正字著作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张参的五经文字和唐玄度的九经字样等。A 项复古编 是宋代张有的文字规范著作。E 项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三、名词解释36 【正确答案】 庙会:我国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明清以后,我国的庙会发展到极盛。我国的庙会活动是一种带有一定的集体性和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37 【正确答案】 市声:是指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市声分两种,一种是叫卖声。叫卖声随昼夜、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叫卖的用语
18、都是乡音土语,听来亲切。另一种是代叫声,是以音响器具代替人声吆喝招徕顾客。38 【正确答案】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39 【正确答案】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大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40 【正确答案】 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悝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
19、封建法典。四、简答题41 【正确答案】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人群都有一个南方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
20、之一。42 【正确答案】 (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2)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方苞、姚鼐等人的影响;浙东重史学,是因黄宗羲的影响;徽州尚经术,是因戴震的影响。43 【正确答案】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的手工业。44 【
21、正确答案】 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儒家讲究积极入世,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儒家的影响在道德、在世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1)儒家提出了“ 仁”和“礼”的观点。其学说中“ 救时弊”的内容,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儒家认为善和道德力量的根源来自于“天地之大德” ,从而提出“修身”之学,最终目标是成贤成圣。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2)老子的一些思想后来经法家的吸收改造,成为君主的阴谋统治术。庄子哲学积极的影响。在艺术精神的培养。他的打破小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特别
22、能涤荡人的心胸;以审美的意态观照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有重要的影响。45 【正确答案】 中唐以后,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1)两税法以财产等级征收赋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2)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3)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46 【正确答案】 (1)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主要是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它是罪魁祸首。其具体表现是国家的商税繁重。(2)政治腐败中最大的腐败是经济上的
23、以权谋私。明清时期统治者的腐败和残酷压榨,使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总之,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加之政府自身的腐败,使中国失去了一个与西方竞强的时机,这都是造成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五、论述题47 【正确答案】 (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重视水土平衡的关系。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地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如何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3)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如元代孟祺等编著的农桑辑要记载了“栽木棉法” ,介绍了从种棉到织布
24、的全过程。(4)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48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 大学 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人的“ 明德”发扬光大。第二个目标是“ 亲民”,即“泛爱众而亲仁”。第三个目标是“ 止于至善 ”,即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2)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就是指对五经、六艺等方面内容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即“ 致知” 。“诚意、正心”是指个人内心的保养,也就是所谓的“修心养性” 。“修身”是整个教育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 齐家、治国、平天下 ”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3)礼记?大学所提出的这些教育目标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所遵循的原则,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