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混凝土结构设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915275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混凝土结构设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混凝土结构设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混凝土结构设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混凝土结构设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混凝土结构设计)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混凝土结构设计)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荷载分项系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G 为永久荷载分项系数(B) o 用于计算可变荷载效应的设计值(C) G 不分场合均取 l.2(D) o 取 14;对于工业房屋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 4kN,m 2 时取 132 荷载设计值等于(A)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分项系数(B)荷载标准值除以荷载分项系数(C)荷载平均值乘以荷载分项系数(D)荷载平均值除以荷载分项系数3 下列荷载值中不是荷载代表值的是(A)标准值(B)准永久值(C)组合值(D)设计值4 下列哪一项不是结构功能的要求(A)耐久性(B)安全性(C)稳定性(D)适用性

2、5 与失效概率限值相对应的可靠指标称为目标可靠指标,记作(A)(B) (C) t(D)6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可靠度体现在内。(A)失效概率(B)可靠概率(C)可靠指标(D)分项系数7 荷载组合值(A)只用于基本组合(B)只用于标准组合(C)只针对可变荷载(D)只针对永久荷载8 下列关于结构重要性系数的叙述正确的是(A)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 100 年及以上时,重要性系数不应大于11(B)安全等级为二级时,重要性系数分别不应小于 10(C)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时,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 09(D)安全等级为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 5 年时,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 109 吊车梁

3、支承在牛腿上,主要承受吊车传来的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吊车梁与牛腿的连接方式为(A)简支(B)固结(C)悬臂(D)铰接10 等高排架是指排架中各柱(A)柱顶标高相等的排架(B)柱顶水平位移相等的排架(C)柱底标高相等的排架(D)柱顶剪力相等的排架11 柱间支撑应设在伸缩缝区段的中央或临近中央的柱间,这样在温度变化或混凝土收缩时,厂房可以自由变形,否则会产生哪种现象(A)产生温度或收缩应力(B)降低厂房纵向刚度(C)降低厂房纵向稳定性(D)产生纵向变形12 山墙受到的风荷载,主要传至抗风柱,经抗风柱下端直接传至基础及经柱上端通过屋盖系统传至(A)纵向支撑(B)柱间支撑(C)纵向梓列(D)横向柱列1

4、3 抗风柱与屋架连接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在水平方向必须与屋架有可靠的连接以保证有效地传递风荷载;二是在竖向应允许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对位移,以防止以下哪些不利影响(A)厂房与抗风柱不均匀沉降(B)风荷载无法传至屋盖系统(C)屋架变形受到限制(D)柱与屋架变形不协调14 在一般厂房中,通常用基础梁来承托围护墙体的重力,而不另做墙基础,基础梁底部距土表面应预留 100mm 的孔隙,其目的是(A)防止土冻结膨胀时将梁顶裂(B)梁可随柱基础一起沉降(C)通过排水及其他管道(D)插入预埋钢筋15 排架分析一般是指对横向排架内力计算,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计算简图,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和内力组合。排架分析的目的是

5、(A)为设计柱提供内力数据(B)为设计基础提供内力数据(C)为设计柱和基础提供内力数据(D)为了排架的配筋16 圈梁应尽可能连续设置在墙体的同一平面内,沿整个厂房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设置一道附加圈梁,与圈梁搭接,搭接长度应不小于(A)圈梁与附加圈梁高差的 2 倍(B)圈梁与附加圈梁高差的 2 倍同时不小于 1m(C) 2m(D)圈梁与附加圈梁高差的 3 倍17 在进行厂房围护结构的布置时应尽可能地将圈梁、连系梁和过梁结合起来,使三梁合一,其目的是(A)节约材料,简化施工(B)保证整体,加强刚度(C)减轻重量,有利抗震(D)节省空间,有利观感18 以下关于吊车荷载的描

6、述中,不正确的是(A)吊车荷载是两组移动的集中荷载(B)吊车荷载一组是移动的集中荷载,另一组是移动的横向水平荷载(C)吊车荷载是重复荷载,所以对承受重级和中级工作制吊车荷载的吊车除静力计算外,还要进行疲劳验算(D)因为是移动荷载,故须用影响线求出各计算截面上的最大内力或作包络图19 屋面梁和屋架是厂房屋盖的主要承重构件,其作用不包括(A)保持厂房内部有一个比较大的跨度(B)作为排架分析中的水平横梁,传递竖直方向的拉力或压力(C)承受屋面板、檩条、天沟板、天窗架传来的重量,并传给柱子(D)承受悬挂吊车或悬挂的工艺设备(如管道等)的重量20 影响厂房柱刚度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柱的材料强度(

7、B)柱的截面形状(C)吊车吨位和柱高(D)车间跨数、伸缩缝情况等二、填空题21 梁端弯矩调幅只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即作用下产生的弯矩不参加调幅。22 框架柱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必存在弯矩为零的点,称之为。23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抗震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24 变形缝有伸缩缝、防震缝三种。25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连梁总转角刚度的增加,剪力墙整体性系数将。26 结构的极限状态分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两种。27 牛腿设计的内容包括:,承载力计算和配筋构造。28 罕遇地震烈度(大震) 约比基本烈度高度左右。29 场地类别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划分为四类。30 我国钢筋

8、混凝土单层厂房的结构型式主要有结构和刚架结构两种。三、简答题31 什么是混凝土结构的极限状态?可分为哪两种极限状态?32 剪力墙按高宽比分为哪几种类型?33 简述抗震设防烈度如何取值。34 简述排架计算的主要内容。35 柱下扩展基础设计时,基础高度应满足什么要求?四、计算题36 如图所示钢筋混凝土框架,采用 C30 混凝土,其弹性模量为E=30106kNm 2。,各梁的惯性矩均为, Ih=12510 -3m4,各柱的惯性矩均为Ie=1 010-3m4,求该结构的顶点水平位移。37 某两跨两层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试用反弯点法分别求框架柱 HE 和 EB 反弯点处的剪力?(图中括号内的数值为该

9、杆件的线刚度)38 用分层法计算内力并作图示框架结构的弯矩图,图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各杆的相对线刚度。39 如图所示框架结构,括号内为各杆的相对线刚度,试求第二层 FD 柱、首层 DB的顶端弯矩 MFD、M DB。(已知:DF 柱反弯点高度比y=035,DB 柱反弯点高度比 y=06)40 如图所示对称框架,柱截面尺寸相同,各楼层梁相同,图中括号内的数值为该杆的线刚度比值。求用反弯点法求该框架的弯矩图。全国自考(混凝土结构设计)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2 【正确答案】 A3 【正确答案】 D4 【正确答案】 C5 【正确答案】 B6 【正确答案】 D7 【正确答案

10、】 C8 【正确答案】 B9 【正确答案】 A10 【正确答案】 B11 【正确答案】 A12 【正确答案】 C13 【正确答案】 A14 【正确答案】 B15 【正确答案】 C16 【正确答案】 B17 【正确答案】 A18 【正确答案】 A19 【正确答案】 B20 【正确答案】 D二、填空题21 【正确答案】 水平荷载22 【正确答案】 反弯点23 【正确答案】 02524 【正确答案】 沉降缝25 【正确答案】 增大26 【正确答案】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7 【正确答案】 确定牛腿的截面尺寸28 【正确答案】 129 【正确答案】 场地覆盖厚度30 【正确答案】 排架三、简答题31 【正

11、确答案】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分两类: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32 【正确答案】 (1)低剪力墙:高宽比1;(2)中等高度剪力墙:l2。33 【正确答案】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34 【正确答案】 排架计算的主要内容为:确定计算简图,荷载计算,柱控制截面的内力分析和内力组合。必要时,还应验算排架的水平位移值。35 【正确答案】 基础高度应满足:(1)构造要求;(2)满足柱与基础交接处混凝土受冲

12、切承载力的要求;(3)对于阶梯形基础还应按相同原则对变阶处的高度进行验算。四、计算题36 【正确答案】 梁与柱的总线刚度之比可以用反弯点法计算。层间相对位移公式: 可求得顶点位移为各层相对位移之和,即 (1)首层鏖间位移为:(2)二层与首层层间位移为: (3)顶点水平位移为:37510 -4+187510 -4=562510 -4(m)37 【正确答案】 依题意,(1)第二层层间总剪力为:V2=18(kN)第一层层间总剪力为:V 1=32+18=50(kN)(2)柱 HE 反弯点处的剪力为 VHE=1618 (16+1+1)=8(kN)柱 EB 反弯点处的剪力为: VEB=1650 (16+1

13、+1)一 2222(kN)38 【正确答案】 梁与柱的总线刚度之比i bi c=(15662)(2554)=3073可用分层法计算。(1)画出分层框架计算简图如图(a)、图(b)。(2)计算弯矩分配系数。第二层各柱线刚度乘以 09 后计算各节点的分配系数,并写在图中小方格内。节点 E:EF=1566(2 550 9+1566)=0872,EC=1-0872=0128 由于对称性,对节点 F,同理可得 FE:0872,FD=10872=0 128 求得同端弯矩为:M EF=884 212=-1173(kN.m),M FE=884 212=1173(kN.m)标于图(a)中。第二层各柱线刚度乘以

14、09 后计算各节点的分配系数,并写在图中小方格内。节点 C: CA=255(2550 9+l566+255)=0124, CE=25509(25509+15 66+255)=0112, CD=101240112=0 764 由于对称性,对节点 D,同理可得 DB=0124, DF=0.112,DC=101240112=0764 求得固端弯矩为:M EF=一 884 212=一 1173(kN.m),MFE=884 212=1173(kN.m)标于图(b)中。(3)进行弯矩分配和传递如图(a)、(b)。(4)叠加得出最终弯矩图如图(c)。39 【正确答案】 (1)第二层层间总剪力为:V 2=10

15、+15=25(kN)首层层间总剪力为:V1=10+15+12=37(kN)(2)柱 DF 剪力为:柱 DB 剪力为:(3)DF 柱反弯点高度yb=0 353=705(m)所以 MFD=(h 一 yh)VDF=(3105)12.5=2438(kN.m)DB 柱反弯点高度 yh=063=18(m)所以 MDB=(h-yh)VDB=(3-1.8)1.5=22.2(KN.m)40 【正确答案】 (1)求出各层柱在反弯点处的剪力值.以第五层和第四层为例:第五层 第四层 V1=025(105+137=605tkN)其他层柱反弯点处的剪力值算法同上,算式从略,计算结果为:第三层Vi=9 2kN 第二层 Vi=12kN 第一层 Vi=142kN(2)求出各柱柱端的弯矩。以第四层和第一层为例:第四层 第一层M 底其他层柱柱端弯矩算法同第四层,算式从略,计算结果如下:第五层 M 顶 =M 底 =59kNm 第三层 M 顶 =M 底=207kNm 第二层 M 顶 =M 底 =27kN.m(3)求各层横梁梁端的弯矩,以第四层为例:其他层横梁梁端弯矩算法相同,算式从略,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23 081-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ine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 .pdf ETSI TS 123 081-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ine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 .pdf
  • ETSI TS 123 081-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ine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 _1.pdf ETSI TS 123 081-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ine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 _1.pdf
  • ETSI TS 123 082-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Forwarding (C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 2 (V1.pdf ETSI TS 123 082-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Forwarding (C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 2 (V1.pdf
  • ETSI TS 123 082-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Forwarding (C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pdf ETSI TS 123 082-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Forwarding (C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pdf
  • ETSI TS 123 082-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Forwarding (C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pdf ETSI TS 123 082-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Forwarding (C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pdf
  • ETSI TS 123 082-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Forwarding (C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_1.pdf ETSI TS 123 082-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Forwarding (C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tage_1.pdf
  • ETSI TS 123 083-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Waiting (CW) and Call Hold (HOLD) supplementary se.pdf ETSI TS 123 083-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Waiting (CW) and Call Hold (HOLD) supplementary se.pdf
  • ETSI TS 123 083-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Waiting (CW) and Call Hold (HOLD) supplement.pdf ETSI TS 123 083-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Waiting (CW) and Call Hold (HOLD) supplement.pdf
  • ETSI TS 123 083-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Waiting (CW) and Call Hold (HOLD) supplement.pdf ETSI TS 123 083-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Waiting (CW) and Call Hold (HOLD) supplement.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