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949-1956年):“一五”计划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 验,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随着三大改造的基 本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中共八大正确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八字方针”的提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由农村到城市再到经济
2、体制的改革,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重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矛盾,总路线,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文化大革命,二、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4)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 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考向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5年2考) 【再研真题】 (2018江苏单科T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世纪金榜导学号( )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4、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学科素养】时空观念:20世纪50年代后期史料实证:表格中关于“高脑油”发放的出处,哪个是原始材料?,【思维脉图】,【解析】选C。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 法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它清楚地反映出“高脑油” 发放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C正确。北京市档案 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属于第二手史料,史料价值不 如第一手史料,并且其没有其他史料相佐证就得出“真 实可靠”的结论不妥,A错误。北京粮食工作与,中国商业四十年属于经济学著作,不是第一手史料,并且其“发放时间”“每人每月定量”的记载也不完全一致,
5、B错误。几则史料均可以证明实行过发放“高脑油”政策,D错误。,【考向规律】重在考查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影响。运用图片和图表数据材料,从近代化角度考查这时期经济建设成就及经验得失。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史识拓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意义1.从革命任务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直到1956年底才基本完成这种过渡,说明三大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2.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6、特点看,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3.从经济基础看,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4.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内外因素1.国内: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落后,尤其是重工业落后;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加强国防建设;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向苏联学习。,2.国际: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国防力量需要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中苏友好
7、等。,四、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及原因1.失误的主要表现:(1)1958年总路线: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2)“大跃进”:“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 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是“左”倾错误在经济 领域的表现。(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违 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规律。(4)“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偏离了 经济建设的轨道,是“左”倾错误在政治领域的表现。,2.失误的主要原因:(1)主观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急于求成,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
8、事;违背科学方法,脱离中国实际;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违背民主与法制的原则,把阶级斗争的作用夸大。,(2)客观原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对于社会主义内涵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缺乏理论和思想上的深刻认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孤立、封锁和包围,中苏关系恶化,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影响到国内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典题精练】 1.(2018全国卷T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
9、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选D。新中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要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故A说法错误;古代便有了对煤、铁、铜等矿产的开采,B与题干及漫画信息不符,排除;漫画围绕的主题是“工业建设”,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要到1965年,故C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日增,D符合题意。,2.(2018全国卷T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世纪金榜导学号(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
10、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选B。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奶奶和阿姨的尺子,一个做新衣,属于手工业生产,一个做测量,二者综合,无法体现“工业化为中心”,故A错;二者都是女性,都为建设国家做出了贡献,因此B正确;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兴起的,故C错;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城市重工业,且城乡差别至今也没有根本改变,故D错误。,【备选训练】1958年,人民日报在评价某运动时记载:“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热火朝天地进行水利建设;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正在敲响挖掘潜力的锣鼓,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材料表明该运动 ( ),A.奠定了中华
11、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基础 B.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 C.体现了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 D.挫伤了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解析】选C。根据材料“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热火朝天地进行水利建设;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正在敲响挖掘潜力的锣鼓,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可知,“大跃进”中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出现了空前高涨的情况,C正确。,考向二 经济体制改革(5年3考) 【再研真题】 1.(2017江苏单科T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
12、,其中包括 世纪金榜导学号(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解析】选B。由题干调查研究出的三个问题可知,当时我国外贸企业积极性不高,国家管的过多,因此扩大自主权是关键,故B正确;国企股份制改革应在1992年后,故A错误;1981年还没有世界贸易组织,故C错误;这与设立经济特区没有关系,故D错误。,2.(2014江苏单科T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
13、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解析】选D。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的农民“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当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A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体制是“左”倾错误的集中表现,并不是修正上级的政策与制度,B、C错误。农业生产责任制最早出现在凤阳县小岗村,是农民的一次自发对人民公社制度的一次改变,D正确。,【考向规律】重在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特征(内涵)。着重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中各个
14、历史事件内容的理解以及与苏联、西方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通过一段文字、图片和表格类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史识拓展】一、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为突破口。,3.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4.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转变1.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所有制经济。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
15、制。,4.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5.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比较,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1)特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2)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1)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增加企业、个人生 产自主权、
16、按劳分配,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2)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 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1)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典题精练】 1.(2018海南单科T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
17、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 世纪金榜导学号,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解析】选C。依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错误。,2
18、.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中国从198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粮食的超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A.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 D.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解析】选C。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是在三大改造时期,A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是在1958年,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使得粮食产量大增,农民收入显著增加,C正确;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D错误。,3.(2018全国卷T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19、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选A。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知,1988年与 1982年相比,农业领域的乡镇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 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领域的乡镇企业大 幅度增加。1982年至1988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 断深化,乡镇企业迅速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到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中,故,A正确;“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说法不符合史实,目前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故B错误;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C错误;
20、“工业结构趋于合理”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含义: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 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 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应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2.表现:(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 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 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 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意义:(1)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 提高资源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 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