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 ,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 A 项。B 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 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 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答案:A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
2、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时间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分别是指( )A1946 年和 1949 年 B1952 年和 1956 年C1966 年和 1976 年 D1978 年和 1982 年解析:从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是由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答案:B3英国剑桥大学某教授在评述新中国经济建设时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 50 年代早期以及 70 年代后半期
3、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下列史实可以证明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是( )A土地改革、 “一五”计划 B稳定物价、公私合营C土地改革、稳定物价 D公私合营、 “一五”计划解析:“50 年代早期”中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70 年代后半期”中国逐步走上改革开放道路。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结果。故 D 项正确。答案:D24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 “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宣传画强调“不到十五年,就要
4、超过英国” ,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 “浮夸风”的特征,C 项符合题意。答案:C519611965 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 1 887 万人,压缩城镇人口 2 600 万人;到 1965 年全国城市数从 1961 年的 208 座减少至 171 座,减少了 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 19.8%下降到 14.6%(1964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61 年1965 年” ,此时中共中央为纠正农村中的“左
5、”倾错误,正在实施“八字方针” ,故答案为 A。答案:A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一五”期间,苏联总共援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50 项(原计划为 156 项)建设项目据原苏联资料统计,到 1956 年底,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人数超过了 3 000 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五”计划与苏联的援助材料二 1958 年 5 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社会总产值:“三五”时期为9.3%, “四五”时期为 7.3%,
6、到 1976 年下降为 1.4%(1976 年比 1975 增长 1.4%),工农业总产值:“三五”时期为 9.6%, “四五”时期为 7.8%,1976 年为 1.7%(1976 年比 1975 年只增长 1.7%)。中国经济年鉴(19661976 年)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主要贡献。(2)为了“后来者居上” ,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4)材料一和材料三给我们哪些重要启迪?解析:第(1)问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接受苏联援助
7、,发展经济。第(2)问 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3)问“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倾错误,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主持下,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第(4)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论从史出。答案:(1)贡献:援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50 项工业建设项目,传授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做出了贡献,初步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2)运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
8、。(3)状况:“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社会总产值等方面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和下降,国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4)启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要取得适当的外援,要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既要反对“左”倾错误,也要反对“右”倾错误。基础巩固1下面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表格中的空白处应当填写( )农林、水利轻工业 重工业运输、邮电贸易、物储文教、卫生城市公用其他7.6 6.52 19.2 3 7.2 3.7 A.51.68 B2.0C18.5 D9.0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
9、点发展重工业,因而其比重最大,A 项符合题意。答案:A21953 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4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领导,其目的是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置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下,使之服务于国计民生,即为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服务。答案:C3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10、。其中从 A 到 B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一五”计划的开展B “大跃进”的影响C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 A 到 B 段时间对应的是 1950 年到 1957 年前后。这一时间段城镇人口数量为上升趋势,正是由于 1953 年开展“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长。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项。答案:A能力提升41952 年 7 月,在陈云的主持下, “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 156 个大型建设项目(156 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
11、、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 。关于该计划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5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解析:“一五”计划在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把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进行,既发展了重工业,又兼顾到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答案:D51951 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 世纪 50 年代“汪麻子” “旺麻子”
12、“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 68 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反映了( )A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D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以及“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可以判断材料考查的是三大改造,但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并未体现,通过材料可知原来的个体手工作坊变为统一生产,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C 项符合题意。答案:C61955 年,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
13、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B经济中的“左”的错误已经抬头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析:“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指的是发展生产力, “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指的是变革生产关系,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左”的错误,故 B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5 年,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故 C
14、项错误;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 D 项错误。答案:A7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6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解析:材料信息“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表明中共八大坚持稳定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是对国情的正确认识,A 项符合题意。答案:A8读下图,1952 年粮食产量上升和 1960 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分别是( )A三大改造的基
15、本完成;自然灾害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A 项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是在 1953 年到 1956 年进行的,不符合“1952 年粮食产量上升的原因”的要求;1950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粮食产量得以增加,1958 年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左”倾错误,B 项正确;“八字方针”属于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 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 1953 年提出的,D 项错误。答案:B9下面是 19571960 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
16、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 “大跃进”运动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大跃进”运动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解析: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1957 年到 1960 年,工业总产值快速上升,而农业总产值下降,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7铁” ,故答案为 A 项。答案:A10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
17、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解析:图片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进行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答案:D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也很快实现了工业化。而(20 世纪)50 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经过1952 年 7 月到 1953 年底一年半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材料二 重工业
18、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8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解析:第(1)问结合有效信息“苏联模式实现了工业化,重工业成为瓶颈” “受到威胁1953 年实践”得出。第(2)问结合“在处理上” “我们做得好些”得出结论农轻重协调发展, “意义” “任务”结合课本知识回答。答案:(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践:实施“一五”计划。(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