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史第二讲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课件.ppt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918821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史第二讲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史第二讲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史第二讲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史第二讲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史第二讲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 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一方面,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均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国共两党发动国民大革命,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北洋军阀政府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阻。,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马克思

2、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萌芽。,应试指导,栏 目 导 航,抓核心 强技提能,查效果 即时评价,应试指导,备考策略 1. 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史与文化史。考查内容集中于两个主题上,一是辛亥革命的合理性考查,反映在史实上是对清末新政成败得失与辛亥革命关系认知上;二是新民主主义道路选择的合理性考查。反映在史实上是对问题与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论争、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与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时代选择上。 2. 选择题考查特定时空下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试题理解难度较大。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特定时空下运用唯物史观理解重要的历史现象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的能力。 3. 命题多

3、以文字材料为切入点,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能力。突出立德树人和家国情怀。,抓核心 强技提能,主干一 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关键词: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基础清单 1. 戊戌变法: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清末新政:背景、实质、过程、结果及评价。 3. 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同盟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果及评价。 4. 五四运动:背景、过程、特点、结果及意义。 5. 国民大革命:原因、主要历史事件、结果及影响。,核心突破 从现代化角度审视晚清的三次改革 1. 三次新政:洋务新政(同光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2. 涉及领

4、域 (1) 经济领域:洋务新政举办新式企业;戊戌新政保护农工商业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2) 政治领域:洋务新政设立总理衙门;戊戌新政对旧制度进行改革;清末新政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 (3) 军事领域:洋务新政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戊戌新政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4) 文教领域:洋务新政创办新式学堂;戊戌新政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中小学堂;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等。,3. 三次新政的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 不同点 (1) 发生时代不同。 (2) 倡导者代表

5、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阶级,未跳出“中体西用”圈子,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的实际倡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社会内部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强独立。 (3) 性质、影响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洋务新政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形势发展。,5. 从三次新政看晚清近代化的特点: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 6. 晚清近代化行动的评价 (1) 晚清政府的近代化行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是由其在保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决定的。 (2)

6、 尽管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危机,巩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A,1. 国民大革命相比辛亥革命有哪些新发展?分析原因?有何启发? (1) 国民大革命比辛亥革命的新发展,要点强调,2. 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两大革命指导思想 (1) 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2) 原因: 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 中共初建,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国民党的影响和力量相对强大。,主干二 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 关键词:

7、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习俗、大众传媒基础清单 1. 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背景、阶段、作用。 2. 实业救国思潮:原因、代表人物、历史影响。 3.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两个阶段发展的表现及原因、特点及作用。 4.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断发易服、禁止缠足、社交礼仪、婚丧习俗的变化。 5. 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和广告的产生及影响。,核心突破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核心突破2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 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1) 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2)

8、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 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2. 特点 (1) 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推进,存在城乡地域之间的不平衡。 (2) 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 从动力看:每一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广有关;上层人士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的作用。 (4) 从趋势看:从封闭到开放;从繁琐到简约;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性到世界性。,3. 影响 (1)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9、(3)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了时代变革。,B,近代工业、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常被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变化。简单来说,近代工业相对于传统手工业,其本质特征是机器生产;民族工业是指所有中国人办的企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是指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企业,与官僚资本相对,也不包括洋务企业。但在很多语境中,常把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工业混用,应注意区别。,易错辨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1. 从中国史角度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既有“欧风美雨”的影响,也是自身嬗变的结果。这种吸收和改

10、变,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强大的生命力。 2. 从现代化角度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维理性化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3. 从历史巨变角度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每一次历史性巨变,都引发了社会生活变迁的高潮。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都引起了社会的巨变。,思维拓展,4. 从世界史角度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实质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并随着世界发展的方向而改变。中国由被动地学习吸收到与世界同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引领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主干三 甲午战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 关键词:维新思

11、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基础清单 1. 维新思想:原因、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评价。 2. 三民主义:含义、新旧三民主义的变化、评价。 3. 新文化运动:原因、条件、代表人物、内容、新青年、影响。 4. 马克思主义传播:背景、在中国传播史实、意义。,C,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西方社会近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拓展延伸,解读: (1) 学习内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2) 学习过程: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认识到西学的进步性,转而学习西方的过程;各种进步思想之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 学习道路:由“学英”到“学日”“学美”再到“学俄”。 (4) 进程艰难,伴随着新旧思想的交锋论点: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前期新文化运动、问题与主义之争。 2. 西方近代化的一般规律:思想层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制度层次(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器物层次(两次工业革命)。,查效果 即时评价,B,B,A,C,C,B,C,A,B,B,D,B,B,D,D,Thank you for watch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