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国现代史第一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课件.ppt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918822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国现代史第一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国现代史第一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国现代史第一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国现代史第一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国现代史第一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五 中国现代史 第一讲 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建国初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建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0世纪70年代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土改和国民经济恢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其中,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复苏和回升。,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国防科技

2、领域进展显著、“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在实践中遭到破坏。“文革”时期“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应试指导,栏 目 导 航,抓核心 强技提能,查效果 即时评价,应试指导,二、 经济史部分 1. 本单元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二是改革开放后3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前三十年侧重于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一五”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建设的影响;注意“一五”计划与苏联关系密切,比较中苏经济体制的异同。 3. 后三十年侧重于的考查有两个角度,一是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二是从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政策入手,分析经济政策的目的、作

3、用,把握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4. 联系现实生活,分析经济体制变革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三、 文化史部分 1. 本单元现有题目都是关于教育的,且都考查教育方针与特定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建议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将重心放在世界科技史和以专题形式出现的中国教育史上。 2. 这一类型的题目要充分考虑新中国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当时的时代特色,还要把这些举措的阶段性需求和国家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分析把握。,抓核心 强技提能,主干一 改革开放前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关键词: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两部宪法、“文化大革命” 基础清单 1.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正式确立、初步发展

4、及职能转变、意义。 (2) 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职权(立法权、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历史意义。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历史依据、法律依据、作用。 2. 两部宪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地位。 3.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宪法和法律遭到破坏;党组织的破坏;政治制度的破坏)、教训及启示。,核心突破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发展历程?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有何区别?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1) 初步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5、政治制度。 (2) 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新中国政治制度构建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2. 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C,多角度认识过渡时期新中国政治的变化 1.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3. 由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到社会主义政权性质转变。 4.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 5. 由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到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转变。 6

6、. 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转变。 7. 新政协会议颁布的共同纲领具有人民民主原则到1954年宪法具有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主干二 改革开放前共和国的经济建设 关键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三面红旗”“八字”方针 基础清单 1. 社会主义工业化:条件、实践结果。 2. “一五”计划:原因、目的、特点、成就。 3. 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主要途径、特点、影响。 4. 中共八大:内容、影响。 5. “三面红旗”:全面建设时期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的原因、特点、危害。 6. “八字”方针:背景、内

7、容、作用。,核心突破 1.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条件及成就 (1) 条件 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总路线的提出: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借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2) 开始: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 成就: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 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整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

8、事求是。 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4. 过渡时期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对苏联的借鉴与创新,B,过渡时期新中国伟大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1) 政治方面 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2) 经济方面 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

9、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3) 民族关系方面 举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4) 外交政策 举措: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主干三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基础清单 1. 新

10、中国初期的外交 (1) 外交方针与政策:背景、内容、意义。 (2) 重大外交活动:表现及意义。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过程、影响。 2.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 (1)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意义。 (2) 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过程、影响。 (3) 中日建交:背景、影响。,核心突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关系的特点、成因及目的,B,1.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

11、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 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主要原因 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

12、,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2.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主要原因以及启示 (1) 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主要原因: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反对美国“冷战”的需要;新中国巩固政权的需要等。 (2) 1960年到1978年,是中苏关系的“破裂、恶化”时期。主要原因:赫鲁晓夫的大国沙文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3) 1979年到1989年,是中苏关系的“回暖”期。主要原因:中国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的变化;戈尔巴乔夫调整对华政策等。 (4) 启示:

13、制定外交政策时,应始终把坚持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干四 改革开放前共和国的文化发展 关键词:“双百”方针、“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上山下乡”、样板戏 基础清单 1. “双百”方针:背景、内含、实践结果。 2. “两弹一星”:基本史实(时间、科学家)、意义。 3. 杂交水稻:袁隆平、意义。 4. “上山下乡”:危害。 5. 样板戏:危害。,第三,少数民族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其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 第四,制定了发展华侨教育的方针政策。,C,查效果 即时评价,A,2. (2018山东济宁期末)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 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 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解析:材料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而且甚至担任了部长级的职位,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A,B,4. (2018广东韶关一模)下图(新华社照片)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

15、课的情形。图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C,主干二 改革开放前共和国的经济建设 5. (2018郑州一模)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 A.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B,6. (2018武汉武昌5月调研)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

16、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 ) A. 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 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 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D,D,8. (2018山东临沂二模)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 二十多年价格几乎没变。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 实行大力发展民生的经济政策 B. 采用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C. 有利于扩大消费搞活市场经济 D. 市场上大米等商品粮供应充足,B,C,10. (2018黄冈元月调研)新中

17、国某一期人民日报社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社论中( ) A. 新的社会组织是指三大改造中的农业互助合作社 B. 这种新的组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新的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这种新的组织实际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D,主干三 改革开放前共和国的外交 11. (2018南昌二模)“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

18、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 ) A. 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 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 D. 表达了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C,12. (2018四川内江三模)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B. 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

19、常化 D. 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解析:“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可见双方均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故A项正确。,A,D,主干四 改革开放前共和国的文化发展 14. (2018张家界三模)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说明此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极为落后,B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落实”说法错误。,B,D,C,Thank you for watch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