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06诗歌的情感——如何快速抓住情感课件.pptx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920469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X 页数:15 大小:1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06诗歌的情感——如何快速抓住情感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06诗歌的情感——如何快速抓住情感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06诗歌的情感——如何快速抓住情感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06诗歌的情感——如何快速抓住情感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06诗歌的情感——如何快速抓住情感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06 诗歌的情感如何快速抓住情感,如何快速抓住情感?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1、读题目,大致推断出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写作用意。题目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而这些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蜀道难、登建康赏心亭、书愤,2、关注作者(1)知人。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由人生经历造成的思想经历的转变,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乱之于杜甫,亡国经历之于李煜,屡屡遭贬之于苏轼,抗金之于陆游、辛弃疾,亡国破家之于李清照,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

2、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就诗人风格而言,明白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达观豪放、辛弃疾的慷慨悲凉、柳永的哀婉缠绵、对我们理解他们的诗作不无裨益。如果碰到不熟悉的诗人,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经历对全面了解该诗很重要的话,我们可以通过题干或诗歌末尾命题人所提供的注解对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2、关注作者(1)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

3、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就社会状况而言,离乱社会多发黍离之慨,离别之感;太平社会多歌百姓之乐,渴求建功立业之心。,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解答】从知人,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救国;从论世,南宋统治者腐败软弱

4、,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的词中正反映了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决心和壮志未酬,白发一生的哀叹。,3、看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的暗示。注释有的可以帮助了解背景,有的可以帮助理解诗歌,有的帮助了解典故内容等等,这些都有助于你把握情感。,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时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联系整首诗,谈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答】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抒发了自己远离故土,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这种思想感情从题目的注释上就可以看出。

5、,4、抓意象。,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折柳”这个意象的含义。“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

6、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5、抓诗眼。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即能直接表达情感。,送别 王维 下马吟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近时。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解答】我们可以结合本诗的诗眼来分析。诗歌中的“不得意”三字是本诗的诗眼,不仅交代了友人归去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

7、面表达了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个字是理解着首诗歌的关键。,6、典故典故是指诗人诗中化用前人诗文中的成语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诗文词句等。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解答】这首诗涉及到三个典故。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人间亦自有银河”暗含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的神话传说;“石壕村里夫妻别”,借用的是杜甫的石壕吏中年迈夫妻生离死别的故事。再由“莫唱”与

8、“比-多”,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借典故写出民间夫妻离别的悲惨,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同情。,6、典故典故是指诗人诗中化用前人诗文中的成语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诗文词句等。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解答】这首诗涉及到三个典故。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人间亦自有银河”暗含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的神话传说;“石壕村里夫妻别”,借用的是杜甫的石壕吏中年迈夫妻

9、生离死别的故事。再由“莫唱”与“比-多”,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借典故写出民间夫妻离别的悲惨,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同情。,7、关键句、词,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解析】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1.考生必须知道王之涣的诗歌。2.这是诗歌比较题,必须对诗歌加以比较指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我们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议论句就可以得出答案。【

10、参考答案】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2.菩萨蛮(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欣赏典例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1.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4.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1、。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6.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7.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8.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2、。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0.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答案】1.闺中怀人之愁; 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昔胜今衰之愁; 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羁旅之客愁; 8.亡国之愁;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