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921398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1 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年增长率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主要得益于( )A “一五”计划的实施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急剧增加。因此,D 项正确。答案:D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GDP 增长迅速 休闲成为人们

2、日常生活的一部分A BC D解析:不是原因是表现,排除。答案:A3 后特区时代的深圳:告别惟 GDP 论转向效益优先论中写道:在建设特区(深圳经济特区)的 27 年期间(截至 2007 年)用前 18 年的时间使 GDP 达到了 1 000 亿元人民币,接着用了 5 年时间使 GDP 达到了 2 000 亿元,然后仅仅用了 2 年时间就使 GDP 达到了 5 000 亿元,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 30%。 “深圳速度”( )A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轨迹B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C证明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D说明中国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解析:1980 年深圳特区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3、深圳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出现了“深圳速度” 。B 项表述不准确,C、D 两项在题干中反映不出来。答案:A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2制城市化”的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抑制在 1960 年发展为一定程度的反城市化,当时确定的一个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由此可见,19491979 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B政府政策的影响C政治运动的阻碍 D人口增长过于缓慢解析:由材料中的“政府推行” “确立方针” “重要政策”可知,这些都属于政府的政策因素。故选 B 项。答案:

4、B5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 )时期 所送嫁妆20 世纪 80 年代被褥、 “红包袱” 、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20 世纪 90 年代被褥、 “红包袱” 、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送嫁妆”反映了民间习俗的发展;从“嫁妆”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 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 B 项。答案:B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782016 年,我国城市化率从 17.9%左右提高到

5、 57.4%,设市城市从 193 个发展到 657 个,建制镇从 213 个发展到 20 883 个。依据材料,指出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扼要分析其成因。解析:从城市率、城市、建制镇数字变化可得出结论,注意分析原因从多角度。答案: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成因: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政府的积极的城市化战略。3基础巩固1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带来的影响,包括( )国际经济地位变化,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开始向小康迈进 城乡家庭的最高追求变化,由传统的“四大件”向新的“四大件”转变A BC D解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带来的影响,可从综合国力

6、、国际地位、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思考分析。答案:B2目前已具规模的城市群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这表明( )A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倾向B小城镇迅速崛起C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D城市化进程出现曲折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城市群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城市区域化倾向。B、C 两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不符,D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答案: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语从文风到词汇经历了一次大换血。下列流行语体现了20 世纪 90 年代的特征的是( )A合作社、大锅饭、 “大跃进”B市场体制、因特网、绿色食品C “个体户” “万元户” “一国两制”D “入世”

7、“和谐社会” “拆迁”解析:A 项的词汇大多出现于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中国;C 项的词汇出现在 20 世纪80 年代;D 项的词汇出现的较晚,是在 21 世纪之初;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因特网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绿色食品为人们所认同,故 B 项体现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特征。答案:B能力提升44从 1987 年到 1995 年,我国 GDP 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推行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C亚太地区的

8、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D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抓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进行,使中国逐渐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答案:A5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20 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B城镇化道路具有多样性C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D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答案:A619661976 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 1966 年为 583 元,1976 年为 575 元,有小幅下降。全国职工工资总额 1966 年为 2

9、96 亿元,1976 年为 489 亿元,增长 65%。这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未得到明显改善B人口的急剧增长抵消了发展成就C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D政府保证了城镇人口的充分就业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有小幅下降,说明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未得到明显改善,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发展成就的抵消,故 B 项错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有小幅下降,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充分就业的信息,故 D 项错误。答案:A7新华网太原 2008 年 10 月 31 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 30 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

10、“相亲不出 50 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 ,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5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解析:“2008 年 10 月 31 日”及“这 30 年中” ,即是从 1978 年到 2008 年,正好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故选 D 项。答案:D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 世纪 50 年代流行列宁装,60 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 , “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

11、,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这种变化体现出( )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服饰改变了之前的单一样式,变得丰富多彩,反映了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故 B 项正确。答案:B9 “丁克” “空巢” “闪婚” “宅男宅女”等新时代形成的这些新词语,总体反映出现代人( )A生活节奏加快 B生活负担沉重C生活方式多样 D生活压力巨大解析:本题考查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中新词语反映了人们的生育婚姻观念、养老意识及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说明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故选C。A、B、D 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答案:C

12、10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 1965 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 37 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 ,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解析:这本长达 37 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 ,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了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时期社会历史变迁。故 D 项正确。答案:D11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作为上海改革开放龙头的浦东新区,

13、更是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平地崛起,成为上海最现代化的一个城区。19902000 年,浦东新区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829 亿元,建成了以交通、通信、能源为主体的第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建成了浦东国际机场、浦东信息港枢纽、地铁二号线、外高桥发电厂二期、东海天然气为代表的第二轮十大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初步构筑起浦东现代化交通、通讯和道路网络框架。新区集中城市化面积已扩大到 100 平方千米,沿江中心城区矗立起现代化楼宇的宏伟景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6 平方米,城市化地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5%。陆家嘴中心绿地、世纪公园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肺” 。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拓展了浦东城区功

14、能的内涵,而且构筑了浦东进入新世纪成为现代化城区的基础设施框架。1990 年浦东新区经济增加值仅为 60.24 亿元。2000 年已猛增至 920.5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5.3 倍,平均每年增长 20.3%,比同期全市经济增长率高 8 个百分点。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1)根据材料概括浦东新区城市生活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面对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新变化”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角度归纳;“原因”从政策、地理位置、人才等角度分析。第(2)问“赞同”从城市化的积极作用方面阐明理由,“反对”从城市化的消极影响方面说明理由。答案:(1)新变化:现代化交通、通信和道路网络框架的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区基础设施的构建;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原因:党中央、国务院开发浦东的政策优势;浦东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拥有的人才优势等。(2)赞同:城市化能加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反对:城市化过快发展,加剧能源危机,占用大量农田,破坏生态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