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五 生态第课时 大题专攻检测卷1黑寡妇蜘蛛通常生活在温带或热带地区,它们一般以各种昆虫为食,不过偶尔它们也捕食马陆和蜈蚣等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黑寡妇蜘蛛通常生活在温带或热带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很少见,这是_的结果。在温带或热带地区,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等方面。(2)当猎物缠在网上,黑寡妇蜘蛛就迅速从栖所出击,用坚韧的网将猎物稳妥地包裹住。上述过程中存在的信息类型主要是_。(3)交配后,雌性黑寡妇蜘蛛往往杀死并吃掉雄性黑寡妇蜘蛛,雌、雄黑寡妇蜘蛛之间的这种关系_(填“能”或“不能”)称为捕食关系,理由是_。(4)黑寡妇蜘蛛捕食马陆和蜈蚣后,其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同化,而另一部分将流向_
2、。黑寡妇蜘蛛同化的能量中用于_的能量不能被生物再度利用。解析:(1)生物的进化过程即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黑寡妇蜘蛛通常生活在温带或热带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很少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般而言,群落的空间结构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2)当猎物缠在网上,会引起蛛网振动,黑寡妇蜘蛛得到蛛网振动这个信息后,会迅速从栖所出击,用坚韧的网将猎物稳妥地包裹住。故上述过程中存在的信息类型主要是物理信息。(3)雌、雄黑寡妇蜘蛛属于同一物种,而捕食是种间关系,所以雌、雄黑寡妇蜘蛛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4)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粪便中能量将流向分解者。一个营养级所
3、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其中呼吸作用所散失的能量不能再被利用。答案:(1)(长期)自然选择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物理信息 (3)不能 雌、雄黑寡妇蜘蛛属于同一物种,而捕食是种间关系 (4)分解者 呼吸作用散失2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丙的作用是_。(2)若鼠以甲为食,则鹰处于第_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鹰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 1 kJ 的能量最多需要生产者同化_kJ 的能量。2(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 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 50 只鼠,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
4、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 30 只,其中带标记的有 10 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只/hm 2。(4)图中鼠、蛇和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_(填“个体” “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同时,鼠的数量也会影响蛇和鹰的数量。由此可见,生物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_。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甲表示生产者,丙表示分解者,丙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若鼠以甲为食,图中的食物链有甲鼠鹰,甲鼠蛇鹰,则鹰分别处于第三、四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鹰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 1 kJ 的能量最多需要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是(
5、1/21010)(1/2101010)550 kJ。(3)根据标志重捕法估算公式: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数)初次捕获标记数,该鼠的种群密度(30/1050)1/275 只/hm 2。(4)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生物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机制。答案:(1)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三、四 550 (3)75 (4)群落 反馈调节3太平洋中大量的塑料废物被分解成微观粒子后会被浮游动物吞食,而塑料中含有某些致癌的化学成分,这对位于食物链上端的海洋生物和人类构成了威胁。如图为海洋食物网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
6、题:(1)此食物网包括_条食物链,人占第_营养级。(2)生态系统除包括图示成分外,还包括_。(3)若浮游动物、水母、磷虾、金枪鱼的同化量分别为 a、 b、 c、 d,若上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均等分配,则在此食物网中,人同化的能量至少为_。(4)现有甲、乙、丙、丁、戊、己 6 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致癌物的相对含量如表所示。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己相对含量(10 3 ) 43 0.57 0.57 5 0.08 5已知该致癌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 6 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解析:(1)
7、据图分析,该食物网有 3 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母金3枪鱼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磷虾金枪鱼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磷虾人。人占第四、五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3)由题干中的“至少”可知,能量的传递效率按 10%来计算,所以人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10%(1/2)c10% d。(4)该致癌物含量在食物链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该致癌物含量越高;由表中数据可知,戊为第一营养级,乙和丙为第二营养级,丁和己为第三营养级,甲为第四营养级。答案:(1)3 四、五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5% c10
8、% d (4)如图所示:4图 1 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 2 表示连续几年检测的某种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图中 t 年种群数量/( t1)年种群数量。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_。草原上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2)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图 1 中未标明的能量流动去向是_。(3)若图 2 中表示的某种食草动物是草原中的兔子,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子的种群密度,估算中需要的数据除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兔子数量外,还需要的数据有_。图 2 中兔子的种群密度在_时达到 K 值。(4)草原上狼和兔子的行为活动信
9、息可被对方感知,这有利于捕食和被捕食,体现出信息传递具有_的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图 1 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草原上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说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的太阳能。图中未标明的能量流动去向是各个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3)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 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因此实验中需要的数据除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兔子数量外,还需要第二次捕获的兔子总数及其中被标记的兔子数量。当 大于 1 时,兔子的种群数量增加;当 小于 1
10、 时,数量就会下降;当 1 时,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由此可得出,兔子的种群数量在第 5 年的中期或后期时达到 K 值。(4)狼和兔子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有利于被捕食和捕食,这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利于4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生物群落 水平 (2)生产者固定的总的太阳能 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3)第二次捕获的兔子总数及其中被标记的兔子数量 第 5 年的中期或后期(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5某浅水湖泊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鲈鱼(主要捕食鱼类)濒临绝迹,此时湖中主要有浮游藻类、沉水植物、螺(捕食藻类)和鲤鱼(主要捕食螺)等生物。在保留或去除鲤鱼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浮游藻类和沉
11、水植物的生物量(干重),测定结果如图所示。(1)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分别生长在湖泊表层和下层,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2)该生态系统中各种鱼类存在的作用是_。(3)图中曲线_(填字母)代表去除鲤鱼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保留鲤鱼的水域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变化曲线为图中的_(填字母)。(4)沉水植物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可采取_的措施来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群密度。该措施实施后,湖泊中各生物的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能保持动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解析:(1)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分别生长在湖泊表层和下层,呈分层分布,这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2)该
12、生态系统中各种鱼类都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根据食物链和曲线图分析,去除鲤鱼后,由于螺的大量繁殖,会使浮游藻类大量减少,即图中曲线 C 可代表去除鲤鱼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保留鲤鱼的水域中,由于螺被捕食而减少,会使浮游藻类数量大量增加,浮游藻类遮挡阳光,从而使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大大减少,故此情况下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可用图中的曲线 D 表示。(4)沉水植物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可采取重建鲈鱼种群的措施来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群密度;该措施实施后,湖泊中各生物的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能保持动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
13、负反馈调节。答案:(1)垂直 (2)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C D (4)重建鲈鱼种群 负反馈调节6(2019 届高三郑州模拟)科研人员对姜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5筑巢高度(m)池鹭(只)白鹭(只)夜鹭(只)牛背鹭(只)鹭鸟总数(只)68 6 6 8 0 20810 52 6 6 2 661012 14 4 4 2 241214 10 22 4 0 36(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_。表中数据的获得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_(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方”)选取 9 块(10m10
14、m)样方,逐个调查、统计并记录得出的。调查这些树种上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正常情况下,所得数据比真实值_(填“偏大”或“偏小”)。(2)4 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_资源的合理利用。(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改变,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_和_,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_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
15、鸟对环境_的必然结果。解析:(1)表中池鹭的种群数量最多,是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采用样方法调查鹭类筑巢高度时,样方应该随机选取。调查鸟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于被捕捉过的鸟,不容易再被捕捉,所以正常情况下,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2)筑巢高度不同表明群落内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3)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可见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觅食方向上发生了改变,这样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高峰时间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
16、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答案:(1)池鹭 随机 标志重捕法 偏大 (2)垂直 空间 (3)高峰时间(或高峰时期) 取食地点 竞争 适应7(2019 届高三辽宁联考)图 1 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图 2 为该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6(1)图 1 中丁为_。图 1 生态系统中_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主要通过_(填序号)途径进入生物群落。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人们可采取的措施是_。(2)图 2 所示的食物网中与图 1 中甲所处营养级相同的生物是_,其中食草昆虫与鼠的关系是_。(3)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
17、物)和苦草、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4)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能力,实现这一能力的机制是_。解析:(1)图 1 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某区域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包括该区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碳元素主要通过途径,即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2)图 1 中甲为生产者,图 2 中的草也为生产者,处于同一营养级。食草昆虫与鼠都吃草,二者为竞争关系。(3)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苦草、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
18、了群落的垂直结构。(4)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反馈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答案:(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甲、乙、丙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2)草 竞争 (3)垂直 (4)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或反馈调节)8某科研小组在塞罕坝地区做了如下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对塞罕坝地区的几种植物类型中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鸟类丰富度(种) 平均种群密度(只/hm 2)森林 55 16.36灌丛沼泽 23 14.39草丛沼泽 21 3.94调查上述鸟类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为_,随着时间的推移,塞罕坝地区从沙地荒原最终
19、发展成森林的过程属于_演替。表格数据显示森林中鸟类的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这说明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2)近年来,塞罕坝地区某些农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如图所示:7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设计该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若该生态系统中,家禽的能量 4/5 来自杂草,1/5 来自害虫,那么家禽增重 1 kg,至少需要消耗_kg 生产者。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碳元素在该生物群落内部以_的形式传递。从信息传递角度分析,果树开花期,果农利用一种小型蜜蜂传粉,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或振动翅膀发出嗡嗡声来进行交流,上述信息分别属于_信息、_信息。解析:(1)鸟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若要调查其种群密度
20、,应采用标志重捕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塞罕坝地区从沙地荒原最终发展成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2)设计生态果园的意义是合理地调节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根据题干信息,家禽通过两条食物链增加体重, “至少需要多少生产者”说明按照传递效率最大计算,所以在食物链杂草鸡鸭中,家禽从杂草中获得的增重所需的生产者的重量为 14/520%4(kg);在食物链杂草害虫鸡鸭中,家禽从害虫获取的增重所需的生产者的重量为 11/520%20%5(kg),则家禽增重 1 kg,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重量为 45 9(kg);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进行交流,属于行为信息;振动翅膀发出嗡嗡声属于物理信息。答案:(1)标志重捕法 次生 食物和栖息空间(2)合理地调节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合理即可) 9 (含碳)有机物 行为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