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卷(一)(含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921973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卷(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卷(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卷(一)(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卷(一)(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卷(一)(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9 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上学期周考(一)历 史(文)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2、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1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 )A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B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C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D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

3、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3历史学家指出:战国时代晚期,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秦汉后经过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材料反映(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B皇帝制度确立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D科举制逐渐形成4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5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4、( )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B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C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D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6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 10517 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 376 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 石)”。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7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

5、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8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这表明此地区( )A水陆交通发达B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C商品经济繁荣D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9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B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C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10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老

6、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于是集合门客们编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意图(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兼容糅合诸子思想C保存凸显诸子思想D控制思想巩固统一11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 3000 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 305 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12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A

7、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第 II 卷(非选择题)评 得 二、非选择题卷人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汉(公元前221220 年)秦汉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文字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秦汉长期同匈奴作战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秦汉时期丝绸、造纸、漆器以及冶铁技术领先世界汉朝出现氾胜之书汉朝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第一、帝国时代罗马帝国(公元前 27476 年)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权力向君主和将军集中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罗马长期抵抗外族侵略修建以罗

8、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体系日趋完备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先进科鲁美拉写就名著论农业海外贸易发达确定基督教为国教摘编自胡孝文等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从上表中提取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

9、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摘编自荀子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3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

10、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整理自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评卷人得分 三、简答题

11、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初以来,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其结果,造成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到了武帝时代,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 年),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对币制进行彻底整顿:“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朝廷主持造币的机构)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或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汉武帝创五铢

12、钱制直到隋末,其间垂七百三十九年,尽行五铢延用不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2019 届 四 川 省 成 都 市 树 德 中 学 高 三 上 学 期 周 考 ( 一 )历 史 ( 文 ) 答 案1C【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推行,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突出的是“群”“召六卿”“共饬国典”强调的不是专制主义,故 B 项错误;原始社会强调的是集体议事方式,材料中体现了这种集体的议事方式,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是在强调贵族议会制度的完善与否,故 D 项错误。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

13、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 A 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 B 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C【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从战国时代晚期到秦汉统治者的变化,说明了官僚机构的逐步形成,故 C 项正确;A、B 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科举制度是隋唐后形成,与材料强调的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4A【解析】“百谷”“九谷

14、”“六谷”“五谷”的记载,不能说明农业走向衰退,事实上,古代农业是不断发展的,故 A 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到少,与引进外来作物品种无关,故 B 项错误;“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农作物的品种历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故 C 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D 项在时间上不符,故 D 项错误。5C【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可知秦汉时期郡守代表中央但并不是由中央官员充任,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郡县的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享有全权处置郡内事务的权利,但没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故 B 项错误;“限于外

15、郡人”限制了郡守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地方,巩固了统治,故 C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的是汉初分封的诸侯王而不是郡守,故 D 项错误。 6B【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汉的粮食亩产产量和战国初期相比有了显著的增长,这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的发展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时期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精耕细作的发展。故选项 B 正确。选项 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

16、。选项 C,重农抑商政策的效果和亩产无关。选项 D,小农生产主要指男耕女织,虽然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但和粮食亩产关系不明显。7C【解析】“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 A 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 C 项正确;董仲舒君辩证地看待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8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

17、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材料中的信息无法表明战国时期水陆交通发达,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这表明该地区各地商品汇集,已经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B 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表明统一的中原市场的形成,无法得出商品经济的繁荣状况,C 项错误;材料是表明统一的中原市场的形成,不是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D 项错误。故选 B。9A【解析】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周襄王周天子的地位受到冲击,周襄王被他的弟弟赶走,说明周天子不被尊重,宗法制受到破坏,故 A 正确;周襄王被他的弟弟赶走,周天子权威受到破坏,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诸

18、侯势力发生分化,排除 C;材料反映了周襄王被他的弟弟赶走,无法体现诸侯僭越天子职权,排除 D。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吕不韦阐述了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的观点,即思想统一有利于天下大治,思想多样化易带来动乱,为了把诸子百家学说融为一体,他主持编撰成吕氏春秋,故 B 项正确;A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吕不韦强调融合百家思想,而不是控制思想,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思想百家争鸣思想特点11D【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诗经是属于现实主义,排除A;诗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这时还没有儒家思想,排除

19、B;时间久远并不是孔子删除的原因,排除 C;孔子主张教化民众,因此孔子删诗反映了这些诗歌体现的是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12D【解析】从材料“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帝亲耕,后亲蚕”“奖励农事”不难看出历代帝王对农业的重视,体现出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故 D 正确;A 表述太笼统,与材料针对性不强,排除;B、C 与材料无关,排除。【名师点睛】本题易错选 A 项,“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太笼统,因为经济措施除了农业措施外,还有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措施等,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13示例一特征:古代帝国依靠周密的制度维持统治阐

20、述:东西方帝国为了维护帝国的统一与安全,它们在制度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如在行政制度上,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罗马的行省制度,都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同时在法律制度方面,秦汉时期严密的法律制度和罗马帝国完备的的法律体系,都有效协调帝国内部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综上所述,周密完善的制度设计是维系东西方帝国统治的重要条件之一。示例二特征:古代帝国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阐述:秦汉和罗马帝国为了有效控制扩大了的疆域,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秦汉和罗马都修筑了通往帝国四面八方的道路,方便了帝国的信息与军队等及时到达帝国边界;除此之外,两者都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维护帝国的统一。综上所述,重大公共工程的兴修既是

21、第一帝国时东西帝国实力的体现,也维护了帝国的统治。【解析】本题据上表“秦汉、罗马帝国”相关政治、经济、文化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提取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拟出论题进行探讨。例如:古代帝国依靠周密的制度维持统治。再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罗马的行省制度、秦汉时期严密的法律制度和罗马帝国完备的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14(1)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原因:适应

22、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内涵中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3)观点:“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原因: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是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软实力提升;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用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认识:把儒家思想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荀子的思想、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23、等方面来分析考查。(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从材料“人性之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礼义生而制法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

24、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主要观点是“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从提升软实力的原因和认识两个方面来概括总结答案。15(1)背景:汉初听任地方和民间铸钱,导致币制混乱;轻钱劣币的泛滥,致使物价腾贵,人民生活困苦;地方权贵、富商借此集聚力量,威胁中央政权。内容:禁止地方铸造货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废除一切旧币,以五铢钱为唯一法币;将铜材置于中央统一管制之下。(2)意义:杜绝了民间私铸钱币的流弊;结束了币制紊乱的状况;统一铸币,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市制产生积极影响。【解析】(1)关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

25、汉初以来,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其结果,造成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可概括为汉初听任地方和民间铸钱,导致币制混乱;根据材料“到了武帝时代,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可概括为轻钱劣币的泛滥,致使物价腾贵,人民生活困苦;根据材料“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可概括为地方权贵、富商借此集聚力量,威胁中央政权。关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根据材料“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朝廷主持造币的机构)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可概括为禁止地方铸造货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后世称为五

26、铢钱”可概括为废除一切旧币,以五铢钱为唯一法币;还可从将铜材置于中央统一管制之下方面作答。(2)关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根据材料“自汉武帝创五铢钱制直到隋末,其间垂七百三十九年,尽行五铢延用不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杜绝了民间私铸钱币的流弊、结束了币制紊乱的状况、统一铸币、巩固中央集权、对后世市制产生积极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本题引用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材料,设置三个问题,涉及改革“背景”“内容”“意义”,难度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汉初以来,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其结果,造成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 “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