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922607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详解】 “射爵射侯”反映了东汉获取爵

2、位和力求封侯的愿望,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 B 项正确;“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反,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抑制王侯势力,故 C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追求显贵地位,D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体现不出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故错误。- 2 -2.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 20 8中级官员 15 10低级官员 12 8无官职记录 24 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答案】D【解析】

3、【详解】由图表信息可知,南宋宰相官员家庭出身的不断减少,出身平民的大量增加。这体现出两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 D 项正确;材料数据表明世家大族影响减弱,故 A 项错误;平民阶层能当上宰相,这说明科举制度功能加强,故 B 项错误;材料和宰相权力无关,故 C项错误。3.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C.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3 -

4、【答案】C【解析】材料中多次提到“衅周” ,说明西周初年分封制统治并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只解释了材料后半部分的含义,没有对整个材料进行阐述;B 选项错误,西周初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统治;D 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4.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卷 46百官志 )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对此说明A. 三省六部长官未必都是宰相,统理国政B. 宰相名实分离,权力分散直至消亡C. 相权更为分散

5、,三省长官不一定是宰相D. 三省长官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答案】C【解析】材料“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 ”反映了唐代皇帝为了削弱相权,任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从而出现了相权更为分散,三省长官不一定是宰相的现象,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六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消亡,故B 项错误。D 项与题意相反,排除。5.公元前 415 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有诸

6、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A. 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B. 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C. 雅典民主政治问题严重D. 私人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答案】A【解析】据材料“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 4 -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可知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且“都有”说法绝对,故 B 项错误;C 项存在夸大其词倾向,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故 D

7、 项错误。6.罗马法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不少人歌颂它“适合于人性之原理,万古不易” 、 “罗马人具有一种缜密微妙之法律思想,故其发为事实,自能冠绝古今,卓越东西”等等。这些赞誉A. 认为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B. 是基于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是对十二铜表法的恰当评价D. 指出了罗马公民法侧重政治程序的特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万古不易” “冠绝古今,卓越东西”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赞誉认为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故答案为 A 项。罗马法并没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是对罗马法的总体评价,不只是针对十二铜表法的评价,排除 C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

8、除。7.公元前 357 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 1/20,10 年后又把原来的利率减半,公元前 344 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 326 年,通过新的法案, “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贷的抵押品这些变法说明古罗马A. 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B. 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C. 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D. 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公元前 357 年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 344 年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 326 年,通过新的法案”等说明古罗马是在不断地调整借贷关系的,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公民法,因此

9、这个变化历程只能说明古罗马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很显然是说的成文法,不是习惯法,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自由平等的原则,故C 项错误; 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故 D 项错误。- 5 -8.1941 年 11 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 18 人,其中共产党员占 7 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三

10、三制的原则,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 A 错误;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 B 错误;抗战时期主要任务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 C 错误;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干现象所处的时间范围,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1941 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关键信息分析出抗日战争的时期,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有学者认为: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民主过程,实际上就是多元的精英采取政党竞争形式,竞取权力的过程。民主可以被定义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民主过程的价值就在于建立这种多重少数人的统治。英美等西方国家

11、的下列政治制度能够体现这一说法有政党政治代议制分权原则联邦制度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多元的精英采取政党竞争形式” “多重少数人的统治” ,体现了近代资本- 6 -主义政治制度中以选举的形式实行间接统治,在选举中出现了政党政治,这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表现,故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分权原则和联邦制度,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 项,ABD 错误。10.钱乘旦说: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 年以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表明作者A. 否定法国大革命的

12、作用B. 认同民主政治促进了工业化发展C. 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D. 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答案】D【解析】题目中只是说明大革命后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并未对大革命进行评判,故 A 项错误;大革命后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也属于民主政治,但却并未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故 B 项错误;题意为法国民主化的方式由对抗到妥协,通过妥协方式获得的民主政治更加持久和维护社会稳定,反对社会变革是错误的,反对的是革命的暴力方式,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得知,法国在 1870 年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后, “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表明作者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故 D 项正确。11.

13、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A.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B.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说明清政府坚决的禁烟态度,故 B 项正确;A 项错在“各国政府公认” ,故错误;C 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治外法权是外国人的司法特权,和走私鸦片无关,故 D- 7 -项

14、错误。12.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 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 A 与

15、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 B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 C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13.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领域 社会进步 存在问题

16、政治 共和制度的渐进 动荡裂变的时局经济 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一现的凋零思想 博大宽宏的气象 迷离彷徨的选择习俗 移风易俗的时尚 抱残守缺的遗风- 8 -A. 晚清政府时期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 北洋政府时期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答案】C【解析】北洋政府时期,即 1912 年 3 月至 1928 年,政治上,其形式上仍是共和制度,但各地军阀割据,时局动荡裂变;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思想上,封建传统儒家伦理和新文化思想针锋相对;习俗上,移风易俗,但仍受封建习俗的束缚,故 C 正确。A 项不符合“共和制度的渐进” ,排除。B 项中的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于 1912 年 1 月到 3 月,

17、而民族工业的春天的主要时间是一战期间(19141918) ,排除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 1927 年以后,与思想上“迷离彷徨的选择”不符,排除。14.1894 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到 1912 年 1 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 。这种转变说明A. 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B. 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C. 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D. 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 ,反映了孙中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进步,说明其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故 A 项正确。民权主义是指创立

18、民国,其内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B。 “五族共和”是指五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不是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排除 C。D 项“最终”的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15.下表反映了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单位:万两)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咸丰元年(1851)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9 -咸丰二年(1852)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咸丰三年(1853)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A. 外来侵略迫使农民破产B. 洋务势力

19、截留地方税收C.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D. 太平天国冲击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材料数据表明,到 1853 年清政府实际存银大大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结果,故 D 项正确;农民破产不是清政府库银锐减的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此时洋务派还没有出现,故 B 项错误;白银外流和政府库银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高度关注图中的年代和数字变化信息。16.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 谈判是国共两党的

20、平等B. 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C. 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D. 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要实现统一我们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方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邓小平主张统一后两党继续合作,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双方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身份会谈,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统一后台- 10 -湾与中央地位不可能完全平等,应该服从中央的管辖,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17.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

21、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 全面内战爆发时B. 战略反攻开始前C. 三大战役进行中D. 渡江战役结束后【答案】C【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 1948 年 11 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 11 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 C 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 1946 年,故 A 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 1947 年,故 B 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 1949 年,故 D 项错误。点睛:2018 年高考试题注重对革命文化的弘扬,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革命文化。本题就是以革命文化为基础命制的,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18.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

22、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A. 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19.1930 年 2 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11 -B. 能从时局出发作出正确决策C. 领导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

23、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说明中共领导人仍然是按照城市中心道路执行,显然不符合当时中国革命形势,故 A 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对时局错误估计,故 B 错误;反围剿是 1931 年开始,故 C 错误;D 是 1927 年井冈山时期开始。20.“九一八”事变之后, 再生杂质 、 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A. 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B. 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C. 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D. 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答案】C【

24、解析】根据“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说明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成为社会思潮,C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分析解答即可。21.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

25、、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12 -B.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C.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淞沪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故 B 项正确;大敌当前,一致对外,但仍然无法消弭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故A 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这不是材料信息,故 C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

26、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合作宣言,故 D 项错误。22.18721893 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撰写了 7 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A. 19 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B. 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C.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D. 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撰写 7 篇共产党宣言序言,主要是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故 D 项正确;材

27、料没有涉及欧洲是否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而是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排除 A;材料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而不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排除 B;C 项说法错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有利于指导工人运动,排除。23.1978 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 12 条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增加了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此规定反映了A.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B. 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13 -C. 民主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答案

28、】C【解析】材料表明 1978 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加“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说明民主制度建设有一定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民主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文革后加强民主制度建设,A 项无法体现,排除;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路线拨乱反正,B 项错误;1995 年提出依法治国方略,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4.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1954 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

29、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B. 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 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 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共同纲领在 1949 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1954 年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故要求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中国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 D 正确;1954 年宪法并不是对共同纲领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故 A 错误;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故 B 错误;共同纲领由政协会议通过,故 C 错误。故选 D。25.1950 年 2 月 25 至 28 日,宁波市召开了第一届二次各界人民

30、代表会议。会议代表听取了宁波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财政局长的报告,并选举产生了宁波市第一届第一次协商委员会委员。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提案 124 件。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代行了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 为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C. 会议议题可能包括了宁波市加快公私合营的内容D. 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4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50 年 2 月 25 至 28 日” ,再结合此次会议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前,政治协商会议实际代行的是全国人大的职权,故 A 项符合题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31、大会纷纷召开,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B 错误;公私合营是 1953 年三大改造后的内容,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1954 年建立的,D 项错误。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其中必答题第 26 小题 23 分,27 小题 12 分;选做题28、29 和 30 小题各 15 分,要求只选做一道,请标明选做题号,否则按照 28 题给分。26.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学者会冲及独具慧眼从 1947 年入手,写或(转折年代)该著作以选手白

32、描的手法再现了 1947 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的在这里喝水;1 月至 8 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 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中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 1936 年 57 万之数;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经分得若干土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的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 年)材料二 1947 年 12 月,毛泽东饱含激情的说:“人民解放

33、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 、 “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说明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15 -(3)材料二所说的“北伐战争

34、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答案】 (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模拟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

35、性。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序幕。(3)反帝反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析】(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濒临绝境的国内方面以及美国经济侵略的国外原因即可。(2)根据“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经分得若干土地”可得出: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模拟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根据“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里去了”可知: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

36、序幕。(3) “辛亥革命事业”: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事业”指反帝反封建;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领导阶级、纲领、道路)回答。【名师点睛】(1)联系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濒临绝境的原因即可。(2)抓住关键信息“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经分得若干土地”“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里去了”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战略反攻,练习所学知识分别回答意义。(3)结合辛亥革命的性质可得出“辛亥革命事业”是反帝反封建;联系新旧民主革命的特点分析概括中共如何完成民主革命的。- 16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朝洪武三

37、十年(公元 1397 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 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

38、“反贼” ,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 51 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 ,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 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

39、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 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

40、常而且正确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17 -其它角度:“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提到,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 ,发配西北;朱元璋

41、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 51 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例如: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阐述: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科举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晚清政府为筹措军费开设了厘金局。厘金就是过路费和交易税。 “近来内地局、卡林立,往往数十里之遥,其间多至数卡过一卡有一卡之厘。经一卡抽一卡之厘” 。各省厘局,但有厘局之名,实则抽分抽钱,有加无己。凡水陆通衢以及乡村小径,皆设奉完抽厘旗号,所有行商坐贾,于发货之地抽之,卖货之地又抽之,以货易钱之时,以钱换银之时又抽之。资本微末之店铺,肩挑步担之生涯,或行人之携带盘缠,女眷之随身包裹,无不留难搜括。 ”官员在征收过程中,随意勒索,如山东高达 20%,而其他省份也在 5%甚至 10%之上。诚如时人所云:“中货有厘金,而洋货全无之,于是洋货之价日贱,中货之价日昂,价贱则购用日

43、多,价昂则销售日少” 。广东三水、佛山等地本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 “工艺之目,成萃于此” ,但“军兴以来,创设厘税,遇卡抽验,勒索万状。自三水设厘卡,而市面为墟矣。佛山一埠,而百行亏折矣” 。摘编自张宏关于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思考等请回答: - 18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厘金制度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厘金制度的影响。【答案】 (1)特点:征收厘金的关卡较多;重复征税严重;征收官员贪污勒索;不征洋货。(2)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为各级官员私饱中囊、横征暴敛提供了便利, (助长了官吏的腐败) ;增加了人民经济负担;阻碍了近代工商业发展和

44、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高了外国商品竞争力,有利于外国的经济侵略。【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近来内地局、卡林立,往往数十里之遥,其间多至数卡过一卡有一卡之费,经一卡抽一卡之厘”可知,征收厘金的关卡较多;根据材料“所有行商坐贾,于发货之地抽之,卖货之地又抽之,以货易钱之时,以钱换银之时又抽之重复”可知,征税严重,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根据材料“官员在征收过程中,随意勒索,如山东高达20%,而其他省份也在 5%甚至 10%之上”可知,抽厘过重,征收官员贪污勒索;从材料二“中货有厘金,而洋货全无之”可知,只征土货,不征洋货。根据以上分析,可回答出晚清厘金制度的特

45、点。(2)根据材料“于是洋货之价日贱,中货之价日昂,价贱则购用日多,价昂则销售日少”和“遇卡抽验,勒索万状。自三水设厘卡,而市面为墟矣。佛山一埠,而百行亏折矣”等信息,结合厘金制度产生的原因、特点,可以分析归纳厘金制度对政府财政、地方官员、人民负担、近代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影响,如增加财政收入、助长腐败、增加人民负担、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外国商品竞争力有利于外国的经济侵略等。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名师点睛】对于文字材料题的解答,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阅读材料时要注意看两头,找信息。材料

46、的首尾两头,往往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从材料与课本的链接处找出相似点。只需确定了材料与课本某方面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但是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材料所给的环境,千万不要自顾自地表演,而忽略了材料要求。对于此类试题,还- 19 -要注意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 ,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联系社会背景,拓展思维,补充认识。29.【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

47、料,回答问题材料 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从 1948 年起,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决定改变对日政策,加紧策划缔结对日和约,扶植日本。1949 年,印度拒绝了华盛顿关于进行印美长久合作的建议,美国进一步修改其远东政策。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大大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美国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1950 年 10 月,美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1951 年 8 月,美菲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9 月,美国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 ;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953 年和 1954 年先后与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东北亚防御联盟

48、” 。此外,美国积极策划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组成军事集团。1955 年 9 月,成立了“东南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并特意强调“武装进攻”的含义仅适用于“共产党侵略” 。11 月,在美国策划和支持下你,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等国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的组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时代背景。【答案】 (1)插手中国、朝鲜内政,推行反共政策;对日本由遏制到扶植;组建军事集团;构筑军事防御体系。(2)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亚太地区出现一批新兴独立国家;冷战的兴起;局部战争的

49、发生。【解析】(1)由材料“美国进一步修改其远东政策。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大大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 “扶植日本” 、 “东北亚防御联盟” ,可见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表现为:插手中国、朝鲜内政,推行反共政策;对日本由遏制到扶植;组建军事集团;构筑军事防御体系。(2)关于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时代背景,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突出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以作答为: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亚太地区出现一批新兴独立国家;冷战的兴起;局部战争的发生。- 20 -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国势孱弱颓废,吴汝纶认识到“此时国力极弱,由于上下无人” 。他认为“西力东渐,不改用西人公学而守腐败旧法,则国必亡” 。戊戌变法,光绪帝下诏科举不用八股,吴汝纶为之击节, “端节诏书,径废时文,五百年旧习,一旦廓清,为之一快” 。他进一步主张:“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对于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