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922690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8-2019 学年三水实验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60.0 分)1. 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2. 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烽火戏诸侯”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

2、也公然“八佾舞于庭”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A. B. C. D. 3. 春秋时期,许多封国间彼此征战不休,无视周王的最高领主地位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A. 宗法制的推行 B. 贵族特权扩大 C. 井田制的存在 D. 王室日益衰微4.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5.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

3、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四年建侯卫”“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A.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B. 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2 -C. 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D.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6.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4、7.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8. 下表 为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 20 8中级官员 15 10低级官员 12 8无官职记录 24 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9.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

5、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知府 D. 枢密副使10.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3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1. 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

6、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12.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A. 皇帝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13. 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14. 秦朝中央官职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 世代相袭 B. 考

7、试选拔 C. 皇帝任命 D. 地方推荐15.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 制1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 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

8、不可17.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18.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4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19. 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9、得民心者得天下C.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 顺乎天而应乎人20. 2014 年 1 月 31 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

10、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22.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23.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 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24.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

11、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5 -25. 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2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B. 清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C.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

12、国问题27.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官员素质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废除了门阀制度28.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 1 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9.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

13、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30.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6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0 分)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1160 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

14、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 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 411 件事。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了 -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材料三 明清之际,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此后,西方许多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7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现象与朱元璋采取的哪一措施直接相关?基于“不

15、可无辅臣”的认识,明永乐帝采取了什么针对性措施?(4 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朝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特点? (8 分)(3)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8 分)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

16、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自通典 选举历代制下请回答:(1)分别指出以上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是什么?(6 分)(2)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理由是什么?(10 分)(3)上诉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4 分)- 8 - 9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中汉语有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联系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在宗法制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最大特点

17、,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分配利益,体现等级特点,故兄弟之间有一定的等级秩序,体现不同的称呼,因此本题 D 项符合。 AC 都属于 D 的表现,但与本题主旨不符,B 与题意无关,故 ABC 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根据西周宗法制中体现的血缘关系下的等级特点进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宗法制概念的理解。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

18、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要说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的事情,体现的是分封制,无法体现分封制的崩溃;主要讲到了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问题,材料正是反映了分封制度的衰败问题;反映的是宗法制度的内容,与题无关。据以上分析正确,排除 ABD。故选C。3.【答案】D【解析】- 10 -材料中体现春秋时期的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 A 排除; 诸侯贵族特权的扩大,是封国争战的表象,不是原因

19、,故 B 排除; 材料与井田制无关故排除 C; 周天子分封诸侯,接受周天子的管辖,但当王室衰微时,无力管理诸侯,出现诸侯争战的局面故 D 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了解分封制的内容,客观评价分封制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的运用能力,掌握教材中对分封制的评价,在西周时期,有利西周统治的巩固和疆域的扩大,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出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4.【答案】B【解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排除 A。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老子 B 正确。CD 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

20、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5.【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周朝历史,西周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政治制度包括宗法制和分封制,封建国家才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制所以排除 AD; 而古代“礼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礼乐,“礼”是一套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的制度,同时 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礼乐实际上确立了一套等级秩序,由此判断,B 符合题意,C 错误 - 11 -故选 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周公摄政”“四年建侯卫”

21、“六年制作礼乐”切入,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古文知识,同时要结合所学历史史实解答此题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可以看出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 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7.【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

22、“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 91%可以看出宋代的治国方略是重文轻武。ACD 都是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但不符合题干意思。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以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重文臣轻武将;重中央轻地方;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的了解。8.【答案】B【解析】- 12 -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以及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进行科举制改革,使得做官范围大大扩大,社

23、会阶层流动加强,故 B 项正确。 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 A 项错误。 表格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情况,不能得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故 C 项错误。 宋朝科举制度的功能是强化,故 D 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从汉到元的选官制度。需要掌握科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朝科举制相关知识解答即 可。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了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因

24、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故 D 项正确转运使是地方的管理财政的官员,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兵部员外郎是六部中的官员,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故选 D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需要掌握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结合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解答即可本题以北宋名臣包拯的事迹为切入点考查对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答案】D【解析】- 13 -依据题干“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

25、件,故 D 项正确。 依据题干“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可知,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是错误,故 A 项错误。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与“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 BC 两项错误。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君主制的存在条件。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对君主制的存在条件的认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建立,世袭制度开始建立,禅让制消失,国家暴力机关开始出现,“家天下

26、”替代了“天下为公”的局面故 C 正确 A 是选官制度故排除 郡县制涉及是对地方的管辖故排除 B D 也是相关制度故排除 故选 C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2.【答案】C【解析】A、皇帝制度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不存在,故错误; B、分封制度在秦朝不存在,故错误; C、郡县制度发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在汉武帝- 14 -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藩国的势力,故正确; D、行省制度自元朝开始实施,故错误; 故选 C 本题以史学家唐德刚

27、关于大转型制度的表述为考查指引,考查对秦朝郡县制度以及汉朝郡国并行制度知识点的掌握 本题考查对郡县制度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应当把握郡县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13.【答案】D【解析】A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排除; B 是汉朝时设立的,排除; C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 D 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符合题意,故 D 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

28、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1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控制,秦代建立大一统国家以后,封建世袭制度只在皇位传承中延续,百官全由皇帝任命,开启了官僚政治的时代故 A 错误,B 正确 考试选拔从隋朝开始,故 B 错误 地方推荐是指察举制,在西汉开始实行故 D 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 15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体现的是贵族政治的特点,推行之初具有一定的经济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崩溃秦朝开始的官 僚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当然也存在许多弊端官

29、僚政治通过实践证明与贵族政治相比是社会的一大进步15.【答案】C【解析】A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 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所述,公元前 221 年清朝建立,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分封制,全国推行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正确; D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由此来解读材料即可。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和对郡县制的理解能力。16.【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

30、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表明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根据所学,宰相的设立是在君主专制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宰相权力较大,必然会影响皇权与相权矛盾,故 C 项正确;A、B 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了解君主专制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原因及解决相权的措施。- 16 -在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

31、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17.【答案】C【解析】由题目中的“推举”、“孝廉”可知应为盛行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人用的选官制度,地方有选官权,故 A 错误。 察举制的标准是才学、品行,故 B 错误。 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察举制具有弊端,容易导致任人唯亲的现象出现,故 C 正确。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人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 D 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18.【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

32、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 C 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 D 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7 -19.【答案】C【解析】A、申

33、候起兵的原因在于周幽王废除太子,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B、材料中未涉及民心这一关键信息,故错误; C、申候起兵的原因在于周幽王废除太子,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在西周嫡庶有别,故正确; D、材料中未体现顺乎天的信息点,故排除; 故选 C本题以周幽王废除太子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宗法制度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本题考查了对宗法制度信息点的掌握,在解答问题时,要掌握周幽王废除太子,考查了对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掌握20.【答案】D【解析】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突出特点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上的所用

34、均为专用,别人不得擅用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的至上性因此 D 项符合,ABC 项与材料含义不符,故排 故选 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皇帝制度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皇权独尊的含义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僚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其中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上,大权总揽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1.【答案】D【解析】- 18 -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

35、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故 D 正确;A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22.【答案】A【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决策权力分为草拟决策、审议、执行三步运行,门下省具有审议、封驳的职能,可参与决策,故 A 项正确; 题干体现的是大臣可以对于君主的不当诏令加以限制,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不能体现皇

36、帝昏庸在臣专权的表现,故 B 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下的门下省具有对诏令的审议和封驳权,属于行政权,而不是监察权,监察权属于当时的监察机构御史台,故 C 项错误; 分割相权,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故 D 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并了解古代中国专制制度的演变特点 了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下发六部贯彻三省六部分工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通过三省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23.【答案】C【解析

37、】- 19 -本题以西周时期“周礼”与“雅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周代分封制”“周礼”与“雅言”等信息说明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西周最初统治范围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 故选:C。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和分封制。要了解掌握西周建立时期的周王直接统治区域和都城。注意掌握西周建立和分封制的基础内容,了解当时周王直接统治区域及主要封国与今天相对应的大致地理位置。24.【答案】D【解析】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体现宗法制及影响,不符合题意;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体现宗法制及影响,不符合题意; C“

38、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体现宗法制及影响,不符合题意;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 ,符合题意。 故选:D。依据题干,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注意对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2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然能治国,不能服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故“非议四起”的主要原因是阁臣弄权不合章制。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 20 -而建立,权利 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

39、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6.【答案】B【解析】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AD 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的趋势,排除;C 是选官制度,排除。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B 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

40、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 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27.【答案】B【解析】A 和 C 属于科举制影响,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不符合题意B 材料中文字“严格考试的人才”说明的是科举考试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从而知道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本题选择 BD 不符合科举制影响内容故选 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科举制为民间提拔了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拓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处于社会中- 21 -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对于知识的普

41、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28.【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 1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执行效能提高和中央集权加强,故 ABC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理解“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说明它受到皇帝的控制更严,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政治制度的理解。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治者通过不断强化专制统治的方式维护封建统治,除了政治上强化君主专

42、制,经济上强化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文化上八股取士,大行文字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29.【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里”、“亭”、“乡”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掌管着地方教化、诉讼及赋税事务,以至“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说明了基层组织在地方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利,只有 C 项与题意相符。ABD 项与所学知识不符,故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古代地方基层的管理制度,解题关键是根据信息“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进行判断,也可用排除法判断。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古代在地方行政制度 的基础之上也重视乡村基层组织

43、的建立设,表明对地方管理的严密,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30.【答案】D【解析】- 22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基 础知识的再现、再认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这一过程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削弱、最终被废除,而君权在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的发展趋势,说明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体现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念,D 符合题意;ABC 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皆排除。故选 D。31.【答案】(1)根据材料一“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 3291 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 411 件事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可知朱元璋

44、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根据所学知识,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根据材料二“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以概括出:传达皇帝旨意,没有任何决策权;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的强化 (3)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对历史的发展主要起阻碍作用,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以致无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埋下了落后挨打的祸根 故答案为: (1)朱元璋的措施: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明永乐帝的针对性措施:设立

45、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 构 (2)主要职能:传达皇帝旨意,没有任何决策权政治特点:皇帝亲自掌握军政大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影响:政治制度日趋落后,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以致无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埋下了落后挨打的祸根【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君主专制虽然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但更容易造成君主的独断专行,使国家的兴衰成败维系于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同时,权力的过度集中,更容易导致朝中百官、王公贵戚争权夺利 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对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的综合把

46、握- 23 -32.【答案】(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德才能(孝廉);门第声望;考试成绩(学识能力)。 (2)科举制理由: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员的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3)启示:选拔官吏要做到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由材料“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可知察举制;根据“权立九品,

47、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可知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中“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可知科举制。变化: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度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即可。可以归纳分析出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员的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3)本题考查选官制 度的启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由材料“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可知察举制;根据“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可知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中“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可知科举制。变化: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 2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