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6 小题,每题 15 分,共 69 分)1.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A. 都实行王位世袭制B. 都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C. 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D. 都由部落联盟首领担任最高统治者【答案】C【解析】A 项的表述与夏朝建立前,部落联盟的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 项的表述与公元前 1600 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2、;D 项的表述与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可知此应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史实。故选 C。2.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可知,王位变成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由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变成了王位世袭制, “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
3、C 项正确;夏朝没有九品中正制、郡县制、科举制,故 ABD 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ABD 三项。3.“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 ”这可以表明- 2 -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周代的分封制比夏和商更有利于统一,也就是承认了中央权力越来越集中,中央集权的趋势明显,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说法错误,夏朝也是统一国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是在秦朝;C 选项错误,本题讨论的是中央集权
4、;D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4.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 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 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B. 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C. 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D. 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说明王权与神权精密结合的特点,C 项符合题意 A 说法错误,B 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选 C。考点:先秦时期政治的
5、特点点评:先秦时期主要政治制度包括世袭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这些制度的突出特征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3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
6、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 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 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6.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 。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 (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 ,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 违背人伦礼仪B. 不利于社会进步C. 重视尊卑贵贱D. 有利于凝聚宗族【答案】C【解
7、析】试题分析:题干的材料意在强调宗法制重视尊卑贵贱。ABD 三项明显不符题意。7.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 ,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 宗法血缘关系B. 家国同构观念C. 中央集权意识D. 安土重迁理念【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 ,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 4 -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 B 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
8、,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 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 C 项错误;安土重迁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故答案选 B 选项。点睛:拓展思路: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 。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曾长期维系封建统治秩序,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另一方面,具有血缘宗亲特征的宗法制不仅对后
9、世政治带来“亲贵合一”政治特征,也不利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相处。8.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 6000 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诸侯不在勤王,这表明了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故 C 项正确;西周后期周天子的权力就已衰落,周赧王属于东周,故 A 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是在北宋,故 B 项错误;宗法制是以
10、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勤王不成” ,这反映的实质是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9.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B. 河北C. 陕西D. 山东【答案】C- 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
11、C 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10.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 B 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 A 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于官僚政治,不
12、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故 D 项错误。1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 43 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 32 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 25 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 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对都城边长的严格限制,说明了分封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关系,C 项正确;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 D 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
13、材料都没有体现;西周时期- 6 -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 项不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2.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行省制【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题文中所述制度是分封制,它像蜂巢一样,按照血缘宗法关系排列每一个封国,以蕃屏周,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故 A 项正确。1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
14、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即为分封制, “郡县政治”即为郡县制。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 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B 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 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
15、(皇帝)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14.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 7 -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依据“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结合所学可知,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材料中诸侯墓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 D 项正确;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
16、,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B 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表述不准确,应排除。15.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 ,晋国“铸刑鼎” ,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A. 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B. 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C. 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D. 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古代中国也有刑法,只是并未成文,故 A 项错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并非为了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故 B 项错误;刑法从“并无公开条文”到“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
17、于众”反映了刑法由不成文到成文的演变,这是适应地主阶级兴起、贵族逐渐衰落的需要,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刑法,未体现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故 D 项错误。16.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答案】D【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继承了夏启开创的世袭制与家天下的原则,D 项正确。秦朝通过废分封,行县制,确
18、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C 项错误。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 项错误。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7.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 郡县制B. 分封制C. 井田制D. 宗法制【答案】A【解析】“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 A 正确;分封制是材料中废除的,故 B 错误;井田制是分封制经济基础,故 C 错误;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基础,故 D 错误。18.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19、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 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判断出,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的原因是郡县制的作用。故答案选 C,ABD 三项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9 -相同都
20、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地域为基础官吏产生 世袭(世卿世禄制度) 由皇帝任免与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仅是臣属关系,没有建立中央集权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吏权力拥有封地、人口、武装、物资;可以对下属进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只有管理权19.近年来,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不断。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尤其在用人上,有人说他“唯才是举” ,有人说他不善用人。他死后,其子曹丕废汉称魏,历史上称曹魏。曹操生活的时期战乱频仍,国家主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21、科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唯才是举” 、 “曹操生活的时期”等,可知,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A 项按军功受爵始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排除 A;B- 10 -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符合题意;C 项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魏曹丕时建立起来的。排除 C;D 项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朝时建立,排除 D。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20.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
22、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 ,以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 B 正确。AC 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 ACD 均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1.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同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
23、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即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加强了统一而非加强了君主制,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郡县制实施的意义而非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郡和县,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2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24、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 11 -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C. 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D.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答案】A【解析】【详解】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虽也有利于维护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但相比较而言,郡县制更为直接有效,排除。2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A.
25、皇帝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始皇统一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建立了皇帝制度。因此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与材料中“发自商鞅”冲突,故 A 错误。 分封制西周时即开始实行,春秋战国时遭到破坏,秦始皇在位时被废,不符合题意,故 B 错误。 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汉武帝在位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得到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王国问题得到解决,郡县制普遍推
26、行,故 C 正确。元朝开始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与材料中“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等信息不符,故 D 错误。24.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12 -B. “国”与“家”同治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 “国”“家”同治的特点
27、,故 B 项正确;而 A 项是现象,不是“本质” ;C 项与题干无关;D 是指郡县制。故选 B。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总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25.东汉实行察举制,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28、” ,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 B 正确;A 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 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D 错误。- 13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
29、举制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2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明
30、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 ,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
31、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 14 -排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
32、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28.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科举制主要是按照考试成绩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正确;A 是按照血缘关系选官;B 是按照品德选官;D 是按照门第。29.“门生” ,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
33、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 , “高帝悉以为郎” 。材料反映出A. 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 儒生把持官员选拔C. 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答案】C【解析】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表明官员的任用权还是在皇帝手中的,故 B 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而材
34、料反映汉初官员的任用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这就背离了选拔、任命的原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休养生息方面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15 -30.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
35、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 B;根据以上分析,ACD 项均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析解答即可。31.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 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 B.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 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答案】C【解析】A 项符合科举制,但不符合军功授爵制度,排除;B 项符合军功授爵制度,但与科举制无关,排除;C 军功授爵制度改变了世袭制,以奖励军功为升官加爵的筹码,大大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制的实施,使广大庶族地主上升为社会统治阶层,
36、可见二者的共性在于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 项正确;D 项与两种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32.宋朝发展、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科举取士的名额大为增加,每科录取人数由唐朝的数十人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一措施的影响是减少地方割据的隐患降低官僚集团的素质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A. - 16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科举制选拔的官员基本上皇帝的奴仆,这些官员派往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故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选官标准,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官员素质提高,故排除,正确;科举取士的名额大为增加肯定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故正确
37、。故选组合,故排除 ABD,选 C。3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C 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故排除 B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议于群臣”可知该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
38、,故选 D。34.“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说明财政- 17 -匮乏而枢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确有较多的财富,这体现了各个部门效率低下,但加强了皇权,故 C 项正确;从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信息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故
39、AD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加强,故 B 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5.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
40、的信息是:凡是君主理智地处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BCD 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36.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 ,其主要依据是A.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C.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此
41、时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到三省六部制度阶段,则完全与皇室事务无关,- 18 -故 B 正确;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具有现代属性,故 A 错误;三公九卿制中的“朝议”制度,已经可以集思广益,故 C 错误;明朝废宰相后六部才直接隶属于皇帝,与题干时代不符,故 D 错误。37.读下图(秦朝疆域图) ,公元前 221 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B. 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C.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D.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取
42、代禅让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 “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故选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政治的特点38.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A. 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19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 秦汉官僚的等级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材料信息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而不是减弱,B 项排除;秦汉时期血缘世袭制并没有走向终结,C 项排除;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官爵
43、已经分不同的等级,D 项表述不能反映“变化” ,排除。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名师点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过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2)对当世: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3)对后世: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39.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郡)守,以拒秦、韩” 。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
44、权力。这反映出当时A. 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B. 吴起变法加强了魏国集权体制C. 魏国地方管理实行郡守负责制D. 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 “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作用,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的来源,不能推断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排除 A。魏文侯让吴起担任西河郡守,但与吴起变法无关,排除 B。 “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 ,不能代表整个魏国地方管理体制,排除 C。点睛:抓住
45、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 20 -敌之处” “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郡县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4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
46、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程度随着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不断强化,故 C 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点评:本题为 2012 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代以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强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41.唐太宗时期编撰的氏族志 ,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定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47、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D. 宗法制得到完善【答案】A【解析】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新兴氏族依靠科举制度,才可以入仕做官,故 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有关信息,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信息,故排除 C;宗法制度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调整、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排除 D。- 21 -42.虽然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但漫长的求学、应试历程要耗费大重的钱财,需要稳固可靠的经济支持。因此,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据此可知,科举制保障了A. 人才选拔经济基础的平等
48、性B. 政治决策广泛代表的民主性C. 人才录用技术操作的科学性D. 选官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讲述了在科举制下,实际入仕的绝大多数是经济基础较好的学子。入仕的学子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人才选拔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平等性,故 A 错误。入仕的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学子,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政治决策不具有广泛代表性,故 B 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人才录用的技术操作问题,故 C 错误。科举制下,选拔人才的机制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保证了官员政治出身的可靠性,故科举制保障了选官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故 D 项正确。43.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
49、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B. 体现皇权独尊C. 保证皇位世袭D. 震慑割据篡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 A。B、C、D 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皇帝制44.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22 -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可得出魏征属于门下省,据所学可知门下省是可以参与决策程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