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922753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0 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第卷(客观题,共 7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7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基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 ,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B.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C.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D. 阶级

2、矛盾导致社会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 “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说明墓葬受到宗法制等级的影响,可见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宗法等级观念,不是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故 A 项错误;礼乐制度是依靠分封制维系,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主导,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社会危机的问题,故项错误。2.宗法制度从夏朝确立,发展于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这一时期,“大宗在政治上享有特权” 。这里的“特权”主要是指A. 对国家的统治权B. 对宗族的统治权C. 对封邑的统治权D. 对民众的统治权【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宗法制形成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

3、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 2 -属关系,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故 B项正确;A 项是周王的权利,排除;CD 项是各级贵族的权利,排除。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 分封制B. 宗法制C. 察举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西周时期为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而设计的,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以嫡长

4、子继承原则为核心的西周宗法制,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无关;C 选项错误,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西周时期解决权力继承问题的制度无关;D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期开始出现世袭制,使得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但是并未解决家族内部权力纷争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 B 选项4.札记-王制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这些规定A. 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D. 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答案】C

5、【解析】材料信息“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和“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故 C 项正确;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故 A 项错误;西周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故 D 项错误。- 3 -5.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 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 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答案】C【解

6、析】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反映出分封造成了不同族属的混居,打破了以往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的基本状态,为各种文化的融合、形成统一国家的民族 文化创造必须的历史前提,因此,周代的分封制促进了中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A 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的高度集中” ;B 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 。点睛: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是解题的关键信息。6.西周时期官吏主要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春秋末开始出现实物俸禄,至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的制度。俸禄制度的出现说明

7、A. 官僚品级制已逐渐形成B. 士阶层受到诸侯重视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D.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贵族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到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这说明贵族、封邑、禄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体现了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故 C 正确;俸禄制度并不能说明官僚品级制已逐渐形成,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士阶层,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到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 4 -答案。7.占卜

8、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A. 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C.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 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君王由相信天命到否定天命观,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体现了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求,A 符合题意;B 说法不正确,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措施均着眼于维护自身的统治;C 是近代西方思想;商周时期没有宗教神学,D不正确。点睛: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为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王权通过借助神权来提高自身的权威,材料中的占卜即是表现

9、之一。8.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 。公元前 715 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公元前715 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可知诸侯无视周王权威,擅自调换封地,这说明了西周时期的礼法制度对诸侯已失去普遍的约束力,故 D 项正确。材料

10、反映的反映的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化,故 A 项排除。B 项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 B 项排除。C 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故 C 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公元前 715 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 5 -换。 ”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即可得出答案。9.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 “宗正,掌彔属” “太仆,掌典马” “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 皇

11、权旁落,相权加强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 项正确。A 项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10.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产生向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12、芽的发展C.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D. 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成,故 C 项正确。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故 A 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与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故错误。- 6 -1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

13、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这段材料反映了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 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产生了威胁C. 实行的丞相制度不合时宜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答案】B【解析】从“指鹿为马”的典故中可以看出,丞相赵高的势力高于皇帝秦二世,故 B 项正确;A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 项不符合史实。点睛: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

14、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 (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 (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 (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 (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12.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B. 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C. 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D. 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答案】D【解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

15、导致王室衰微,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华夷之争信息,A 错误;不复存在不符合事实,B 错误;C 中契约解体说法错误。1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 36(后增至 41) ,设县约 1000 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 7 -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A. 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B. 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C. 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D.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由材料“郡县长

16、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 ,而分封制下的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可见,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 D;A和题意无关,排除;B 是表面现象,排除;C 是分封制的特征,排除。14.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官员的数额是有定员的:夏 120 员,殷 240 员,东汉 7567 员,晋6836 员,隋 12576 员,大唐 18805 员。这可用来说明A. 统治者对官吏擅权的防范B. 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由简到繁C. 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D. 政府行政效率逐步得到提升【答案】C【解析】对材料分析后可以看到,从夏朝到唐朝,政府官员的定额呈现增长趋势,而且增长的幅度较大

17、。反映出国家统治的机构越来越多,说明了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故本选 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与官吏之间的关系,故可排除 A;材料显示官员数额的增多,应是中央与地方都增多,只讲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的情况是片面的,故可排除 B;材料无法显示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故可排除 D。15.吕氏春秋载:“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据此判断,秦始皇时期铸半两钱意在( )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 显示王权至上和秦朝的大一统 D. 促进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C- 8 -【解析】A、D 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天尊地卑、

18、等级秩序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反映出秦始皇时期铸半两钱意在显示王权至上和秦朝的大一统,故 C 项正确。16.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 ,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A. 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B. 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 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D.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答案】D【解析】A 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排除;秦朝废除血缘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排除 B

19、;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C 错误;材料阐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情况,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分封制逐渐向郡县制过渡,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 正确。1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A.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 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C. 唐朝三省相互牵制D. 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度下,门下省可以封驳审议皇帝经中书省起草的诏令, “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说明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故 B 项正

20、确;“决策不单纯是皇帝的个人行为”说明不是皇权加强体现,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皇帝和三省的联系,故 C 项错误;根据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故 D 项错误。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 9 -承” 、把握两个“趋势” 、抓住三个“创新”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

21、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18.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这一分工A.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 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D.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三省的工作流程,结合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核和执行,各自独立,相互制约,长官分列丞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 正确;A 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监察制度在唐朝是由监察御史承担的,本题未

22、体现,排除 B;三省职能的分配目的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10 -,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 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

23、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 A;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 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得出材料的主旨,分析解答。20.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旨在终结三省六

24、部制度【答案】A【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A 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 B错误;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 C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 D 错误。21.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中的统计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 )A. 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C. 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 克服了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答案】A【解析】- 11 -隋唐

25、、北宋与东晋相比,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科举制形成,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巩固,故 A 项正确。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是科举制的影响之一,但不是最大影响,故 B 项错误;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是科举制的影响之一,但不是最大影响,故 C 项错误;D 项亦与“最大影响”不符,排除。22.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 。实行“差遣”的主要目的是

26、A. 笼络民心B. 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皇权D. 剪除异已势力【答案】C【解析】A 项从“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 ,以及“主要目的”之限定都可以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 B 项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北宋权职分离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但这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应是从皇权巩固角度分析,故 C 项正确;D 项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不符合“主要目的”之要求。故答案选 C。2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 ,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这从本质上说明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

27、不满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 12 -书是宰相,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亡国的不满,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 B 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中书指宰相,这说明相权

28、地位仍然受重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的问题。24.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A. 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B. 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C. 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D. 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答案】D【解析】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专门管理地方王侯和高官,代表皇权管理地方,所以地方官会畏惧刺史,故 D 正确;A 是现象,不是本质体现;不是材料体现主旨;与史实不符合。25.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 ”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

29、负责。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 57 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 ”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A. 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 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C.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D. 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到“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再到“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 57 人”可知,宰相的权力在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故 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变化,故 A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治统治清明”,也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 B、D 两项错误。第卷(主观题,共 25

3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1 小题,共 25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3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

31、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答案】 (1)标准:贤良、孝廉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

32、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解析】(1)第一小问标准,根据材料一“贤良” 、 “孝廉” ,该制度为“察举制” 。以“贤良” “孝廉”等道德作为推选官员的重要标准;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使普通人有参政机会;根据材料一“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 ,使各郡县利益平衡,巩固统一;根据材料一“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 ,使朝廷用人有了相对客观的标准。(2)第一小问名称,根据材料二“变成拥护门第” ,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第二小问弊端,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第三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参加中央考试” ,隋唐实行科举制,其进步意义是相比于前代的。首先,选官的范围扩大;其次,选拔官员的- 14 -权力,收归中央;同时,科举制也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B796-200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Nonmetallic Inclusion Content of Powders Intended for Powder Forging (PF) Applications《粉末锻造(PF)用非金属杂质含量的测定用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796-200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Nonmetallic Inclusion Content of Powders Intended for Powder Forging (PF) Applications《粉末锻造(PF)用非金属杂质含量的测定用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796-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Nonmetallic Inclusion Content of Ferrous Powders Intended for Powder Forging &40 PF&41 Applications《粉末锻造 (PF) 部件铁基粉末的非金属杂质含量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796-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Nonmetallic Inclusion Content of Ferrous Powders Intended for Powder Forging &40 PF&41 Applications《粉末锻造 (PF) 部件铁基粉末的非金属杂质含量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797-1993(200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urface Finger Oxide Penetration Depth and Presence of Interparticle Oxide Networks in Powder Forged (P F) Steel Parts《粉末锻钢部件中表面指状氧化物穿.pdf ASTM B797-1993(200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urface Finger Oxide Penetration Depth and Presence of Interparticle Oxide Networks in Powder Forged (P F) Steel Parts《粉末锻钢部件中表面指状氧化物穿.pdf
  • ASTM B797-201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urface Finger-Oxide Penetration Depth and Presence of Interparticle Oxide Networks in Powder Forged (PF) Steel Parts《粉末锻 (PF) 钢部件中表面指状氧化物穿透.pdf ASTM B797-201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urface Finger-Oxide Penetration Depth and Presence of Interparticle Oxide Networks in Powder Forged (PF) Steel Parts《粉末锻 (PF) 钢部件中表面指状氧化物穿透.pdf
  • ASTM B798-1995(200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or Palladium Coatings on Metal Substrates by Gel-Bulk Electrography《用凝胶体电谱法测定金属基物上金或钯涂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798-1995(200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or Palladium Coatings on Metal Substrates by Gel-Bulk Electrography《用凝胶体电谱法测定金属基物上金或钯涂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798-1995(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or Palladium Coatings on Metal Substrates by Gel-Bulk Electrography《凝胶体电谱法测定金属基物上金或钯涂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798-1995(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or Palladium Coatings on Metal Substrates by Gel-Bulk Electrography《凝胶体电谱法测定金属基物上金或钯涂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798-1995(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or Palladium Coatings on Metal Substrates by Gel-Bulk Electrography《用凝胶体电谱法测定金属基物上金或钯涂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798-1995(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or Palladium Coatings on Metal Substrates by Gel-Bulk Electrography《用凝胶体电谱法测定金属基物上金或钯涂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799-1995(200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and Palladium Coatings by Sulfurous Acid Sulfur-Dioxide Vapor《用亚硫酸 SO2蒸汽测试金和钯镀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799-1995(200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and Palladium Coatings by Sulfurous Acid Sulfur-Dioxide Vapor《用亚硫酸 SO2蒸汽测试金和钯镀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799-1995(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and Palladium Coatings by Sulfurous Acid Sulfur-Dioxide Vapor《用亚硫酸 SO2蒸汽测试金和钯镀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799-1995(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orosity in Gold and Palladium Coatings by Sulfurous Acid Sulfur-Dioxide Vapor《用亚硫酸 SO2蒸汽测试金和钯镀层孔隙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