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922761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 ,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

2、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 ,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

3、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 ,力倡“二重证据法”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

4、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 2 -发掘。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

5、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 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

6、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 3 -地下出土的新材料。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

7、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答案】1. D 2. B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D 原文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2 题详解】试题分析:原文是“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 。而不是 B 选项的“旧史学” 。【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D 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

8、” ,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关系错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布拉格的歌声俄彼特洛洛斯基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

9、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 ,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 4 -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

10、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大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夫斯基当然是豪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

11、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 “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斯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

12、孩又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选自意林2011 年 04 期,有删改)- 5 -【背景资料】1968 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 月 20 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

13、了捷克全境。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B. 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C. 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D. 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发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E. 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5. 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杰夫卡夫斯

14、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4. CE 5. 照应题目,以美好的“歌声”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渲染宁静而压抑的氛围;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以情感人,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 他热爱音乐,如果不是战争,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他满怀爱心,他喜欢听孩子们在教堂唱歌的感觉,男孩绊倒时他毫不犹豫地去搀扶;他勇于自我牺牲,甘愿为保护反抗入侵的“孩子”而接受军法处置。【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应该注意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

15、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本题的 A 选项是一个难以分析的错误项,从文章的整体看,似乎,主人公有反战倾向,但是,这种判断是偏颇的,从文中的他一开始奉命- 6 -执行计划,当这场计划很快就要结束时,他无比高兴莫斯科取得绝对胜利,这些都不能说明他是坚定的反战主义者,而后面的表现只能说明,他意识到了某些东西,他从内心走向了“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热爱幸福” 。所以文中并没有提到杰夫卡斯基厌恶战争,无中生有;B 原文中只是说曲子好像是伏尔加母亲

16、,妄下结论;D 项,从文中看,默不作声是因为教堂里的人被杰夫卡斯基的举动震惊。故选 CE。【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本题是一道考查标题作用的变式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1、结构上的作用(呼应) ,2、情感的表达,3、主题的揭示,4、情节发展的作用,5、某些特定的象征或者比喻的内涵。“歌声”是本篇小说的一个线索,主人公杰夫卡斯基本身热爱音乐,听到歌声进入到教堂才会误杀了男孩,它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它又创设一种气氛,一种宁静安详幸福的气氛,这与文章中表现的战争气氛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歌声的反复出现还表现了小说的主

17、题:对自由、独立、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个人的权力;歌声的几次出现是对标题的不断回归和呼应。【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行为、外貌、内心、细节等等方面综合考量。本文中杰夫卡斯基相关的事情有: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他想去教堂听听音乐并问是什么歌曲,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他想扶起跌倒的孩子,出于本能他最终先开了枪,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他承担(隐瞒)的事情的责任。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他热爱音乐,他满怀爱心,他热爱自由,勇于自我牺牲【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18、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

19、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20、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

21、川王某记。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碑仆道 仆:倒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 观察、看8. 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独其为文犹可识B.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C.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D. 其文漫灭- 8 -9.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 常在于险远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10. 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 以故

22、其后名之曰“褒禅” D.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11.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浮图:梵(f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 ,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B. 阳: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 ,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D. 庐冢(zh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12. 对

23、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B. 第二段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文章重在记游,并且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C. 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写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 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尽吾志

24、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答案】7. D 8. C 9. B 10. A 11. B 12. B 13. (1)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 9 -乐趣。(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答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25、本题 D 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相”后带宾语“之”所以它作动词,应翻译为“帮助” 。故选 D。【8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解答本题应注意平时注意积累通假字,本题 C 项“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的意思是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王安上,字纯。所以“父”通“甫” , “甫”是古代对男性的一种书面尊称。故选 C。【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对于课内的古今异义词,平时复习要做好整理与落实,本题中 A 项“十一”古义是十分之

26、一;今义是数字十一。B 项“险远” ,形容词作名词,危险并且遥远的地方。C 项“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 ;今义是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D 项“非常”古义是美妙,非比寻常;今义是表程度,程度强烈。故选择 B 项。【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解答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本题中 A 项“谬” ,使错 ,使动用法;B 项“舍”是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C 项“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D 项“东”是名词作动词,向东流。故选 A。【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

27、题考查文化常识,题干要求“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题时要借助语境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本题 B 项有误,阳:山的南面。古代称- 10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 。故选 B。【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 B 项表述错误,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故选 B。【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

28、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或,有人;咎,埋怨;其,自己;极,极尽。 (2)其,反问语气,难道;孰,谁;“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

29、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 ,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

30、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 11 -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

31、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 ,在别人

32、(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

33、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

34、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12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

35、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4. 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坐累谪交阯为吏 坐:因犯罪或错误B. 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引:率领C. 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按:压抑、止住D. 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 薄:逼近1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B.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C.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

36、休暇D.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16.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B. 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 年周而复始)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C.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3 -D. 车驾、陛下,均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

37、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B. 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而逃跑。C. 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

38、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D. 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答案】14. C 15. C 16. D 17. D 18. (1)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 (2)谋臣只知道积粮,不知道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解析】【14 题详解

3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答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本题 C 项中.“并按其罪”的“按”是追究的意思。故选 C。【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解答此题注意时间、人称的转换。首先理解本句话的意思是:每

40、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然后比较几个选项, “每岁- 14 -自冬徂春”是一句话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B, “七月又复刈草” , “八月以后”不能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C。【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D 项“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41、 。”表述错误,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故选 D。【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D 项“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表述错误,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故选 D 项。【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

42、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关键点:“孰与” ,哪里赶得上;“死法” ,死于法度;“死敌” ,死于战。第二句关键点: “但” ,只;“虽” ,即使;“谁与” ,倒装, “与谁” , 和谁一起。【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

43、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 15 -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

44、俸禄一个等级。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

45、,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 ”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 ”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 ”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正当这

46、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小孤山戴复古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 16 -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19. 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两句的艺术手法。20. 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答案】19. 反衬(答“对比” “比喻”也可)生动形象地描

47、写群山像奔马 一样欲渡江而去的情态,突出小孤山独立江干、力挽狂澜的形象。 20. 此山独立,力挽狂澜,但人却不知,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知才不识才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要独立天地、力挽狂澜的精神追求。【解析】【1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两句的艺术手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范围是“首联”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首联两句“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生动形象地描写群山像奔马一样欲渡江而去, “势如奔”是比喻,写“群山” ,后文“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写“小孤山” , “

48、群山”与“小孤山”形成对比,突出小孤山独立江干、力挽狂澜的形象。【2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题干是“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题干问的是尾联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分析诗歌时要从全诗着眼,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不会单纯的写物,而是要通过景物言志抒情说理。作者在“小孤山”这个形象上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从诗歌最后“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可看出,作者是写能小孤山一样力挽狂澜的人,有功而不被人知。这样的人是社会上的人才,而作者自己正是这样的人,表达出自己的志向,但“人不知此山”又表达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愁闷。【点睛】诗歌的艺术手

49、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短歌行中曹操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_,_。(2) 归园田居中“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